部分配角的人设缺陷及修正:剧情合理化脑洞 (三-2)
来自:瓜特(生活把人逼成女流氓)
这篇又臭又长的文章终于进行到了收尾部分!只剩下大纲没写了!想想还有点小激动。不管有没有人看我都会写完的哈哈。怜爱《上阳赋》中所有被编剧摧残的角色。
这个系列的帖子,主要讨论的是在“注定无法改朝换代”的大前提下如何让剧情更合理,令人信服。感谢 @free @chilly @长安 @独立鱼 @菩提子Niki @seiran @阿翡的讨论和启发。
一、本剧的主要矛盾
1. 君主与士族门阀的权力之争
2. 士族门阀之间的权力之争
3. 士族门阀与寒门之争
二、社会风貌的刻画
三、主要角色的塑造
2. 部分配角的人设缺陷及修正
2.1 宋怀恩、胡光烈、唐竞
这三个角色中,唐竞在书中是面目模糊的,不好比较。但宋怀恩和胡光烈,完全是立体人设改扁平,可悲的是,他俩已经算是剧中完成度比较好的角色了。
先说宋怀恩,本剧很少展现宋怀恩的才智,剧情前半段他纯粹就是王五的保镖,除了能打没啥过人之处,剧情后半段他是居心叵测的堕落男青年(当然了,在男女主角都智商下线的情况下,要求一个配角有智商太难了)。其实在守晖州和马二造反时,他都大有可为。在晖州,应当让他主导城防,这样既不会让王五大开外挂显得突兀,又能表现他的才干。他可以设计点守城策略忽悠忽悠蹇宁王,使其不敢轻进,再派人深夜趁着对方扎营未稳,突围前去搬救兵(参考刘秀的昆阳十三骑),最后来点战前演说发动城内民众。成为将领,口才好是非常重要的,王镇恶这种拉不开弓的人能平荆州定长安取万户侯,一靠脑子二靠嘴。
在马二造反的时候,王五设计了绑架魏邯母亲,派人持虎符深夜出京的计策,算是展现女主角智慧的高光之处了。但这个难得的妙招直接被宋怀恩搞砸,他完全不了解京畿守卫军将领的态度,就想直接以天子之威调动军队。这简直天真到愚蠢,很难想象这是从军多年,大成唯一异姓王麾下大将的行为。虽然马二已然控制皇宫,事态紧急,但你要搬救兵,还是得想明白对方是敌是友吧?王五都知道魏邯的软肋是他亲娘诶。宋怀恩同志能不能先思考思考,守将过去是什么态度啊?是谁提拔的?这军队士兵由谁组成?是军户还是募兵?有没有和宁朔军并肩作战过?自己是直接莽上去好呢,还是找个人探探口风比较好?如果虎符无法威慑守将怎么办?编剧不如让宋怀恩带人潜伏到驻军行辕附近,秘密联系军中某个和他同年入伍的哥们,了解一下情况。随后他们发现这个将军甲完全是马二手下,无法驱使。他们于是进入宣天子诏,对方不听,宋怀恩就联合这位卧底一起斩杀将军甲,出示虎符,用三寸不烂之舌鼓动士兵跟他跑路去救援宫城。他可以这么说,豫章王萧七,威震天下,我们大成,凡从军者,何人不仰望?如今,他已扫清叛军,急行回京,匡扶社稷。逆贼马二,挟持皇帝,不忠不孝,待宁朔军铁骑一到,附逆之众,必当溃散。我们是要追随豫章王,建义讨逆,赢取功名呢,还是要跟着你们这位将军,做乱臣贼子呢?大家自己想一想。(他知不知道萧七打赢蹇宁王不重要,画饼就完事了。)
在来到京城后,编剧让宋怀恩去贪污军饷,这是非常可笑的。在书中,贪财的是老胡,“老胡最大的毛病就是贪财,当年讨伐南疆七十二部,他第一个冲进南蛮王宫,竟偷偷藏起了王杖,被宋怀恩告到王爷那里,説他私藏王杖,有窥上不臣之心。王爷一问之下,才知他是贪图那王杖上镶的硕大一块祖母绿,早将宝石撬下,王杖却作废物丢了。” 这个情节套用了王镇恶入长安之后的事迹,也是历代功臣保命的重要招数。王翦罚楚前,也曾向嬴政讨要良田和赏赐,以此表明自己除了金钱以外别无他求,借此消除秦王对他拥兵自重的顾虑。况且,打了胜仗之后抢掠,和贪污军饷是完全两个级别的事件。前者虽然也不是什么正义之举,但却能够极大地激励士兵,尤其是募兵制下的士兵的作战热情,而后者则会严重影响军人待遇和作战能力。如果宋怀恩一早便惹出了贪污军饷级别的事件,他就不可能对自己的军队多好,没有为之效死命的军人,他还怎么造反啊?正是因为他品行廉洁,并无行差踏错之处,他的造反才有基础,也更有张力。
萧七莫名其妙被谋害之后,编剧试图丰满宋怀恩这个角色,让他造反的动机更充足。编剧在台词中,加入了很多他被士族看不起,又因士庶偏见很自卑的描述(类似于历史上屡次反叛的北府军将领,刘裕的老上级刘牢之,以及和刘裕共同反桓玄,却最终与之反目的刘毅)。这个原因,如果有铺垫到位的时代背景来辅助,将会非常有说服力。在东晋南朝,重文轻武是社会主流。武将老到走不动路了,才得以受封虚衔文职,武将却感恩戴德以此为荣;武将因战功得以振兴家族,其后人却羞于提及祖上如何发迹。士庶之别就更不用说了,高门得以平流进取,寒门却难以获得上升渠道。可惜的是,剧情对这两点的铺垫力度远远不够。宋怀恩造反,是士庶偏见、重文轻武造成的社会性悲剧,也与他本人自卑、自傲、不甘为人下等心态有关。他对王五的扭曲情感只是很小的一个原因,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从呈现效果看,宋怀恩本人能力不足,品行不端,社会背景铺垫不到位,都让这个角色的悲剧性大打折扣。
再说老胡。老胡作为一个配角,完成度不错,忠勇有加,古道热肠,嫉恶如仇,除了智谋不足外没有其他缺点。在演员出色的演绎下,就更显得可爱。但是书中的老胡显然是更立体的角色,他虽然有贪财的毛病,但依然是那个有点粗鲁却又直率忠诚的勇将。在剧中,老胡下线之后,唐竞就变成了另一个老胡,性格耿直对萧七忠心不二,这两个角色的区分度很低。(其实书中让他造反,也非常工具人,还显得萧七御下无方,手下三员大将反了俩,比例也太高。)
如果翻开历史,我们会发现,刘裕麾下的将军们,是个性分明的,王镇恶,沈田子,沈林子,胡藩,朱龄石,檀道济,个个跃然纸上(感谢沈约的妙笔)。《上阳赋》的编剧,在原著设定基础上,只需要结合历史做点裁缝工作就行了。比如把王镇恶的口才,沈林子洞悉人心的能力,朱龄石的文治水平,以及刘毅的自卑与自负心态安排给宋怀恩;把王镇恶善出奇计的脑子,沈田子积极进取力争功名的性格,和他搞封建迷信最后脑子出了点问题的事迹安排给唐竞;把王镇恶贪财的毛病和胡藩勇猛无双的武力值和善终的好命安排给胡光烈。
2.2 王爹、王哥
王爹的两次造反,都非常滑稽。历史上琅琊王氏的王敦两次造反,但他好歹是个掌控荆州,拥有重兵的实力派人物,想造反是有资本的。东晋晚期,太原王氏的王恭和司马道子父子闹矛盾,也知道要去拉拢他一贯看不起的刘牢之,因为有了北府军才能抗衡中央。王爹第一次试图逼宫的时候,只控制了很少的军队,在权力分配方面,也并非大权独揽。篡位干线事故高发,但跟王爹这样,明知道可能性是1%还要往前冲的似乎很少。第二次造反完全就是硬来了,您老正经是当朝太师的时候尚且不能成功,现在又有什么力量呢?
大结局老王临终这段真是又臭又长。本来老人家吃了宋怀恩背后一刀,直接死过去也就算了,还有几分壮烈。谁曾想王五转头一出大殿,他还活着呢,这最后一口气也忒长。王爹不仅没死,还嘚吧嘚吧说了好多活着还是死了,此爱还是彼爱之类的屁话,好家伙你谋反原来是为了爱。要是编剧一下子没hold住,说不定就要让老王吟诵臧克家的名句了: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下句是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不过这剧是没啥人民史观了lol)说实话这段演员的表演真不错,无奈剧情过分糟糕,让人难以共情。
很难理解编剧为啥非要让老王图谋不轨,好好地让他在京城呆着和女婿斗法不好吗。老王可以被塑造成一个堕落的进步青年。年轻时,他也曾有过北上中原、收复失地、还于旧都的宏图大志,然而其他大族怕他立功,皇帝害怕琅琊王氏恢复往日权威,于是不断掣肘。老王备受打击,又背负着沉重的家族牌坊,兼之爱妾惨死,遂走上了争权夺利之路,一门心思就想着光耀门楣,盖过天家。为此他可以不顾士庶之别,把女儿嫁给寒门出身的武将,并在朝中和地方广布门生,掌控朝政。官分清浊,老王不管,什么俗事浊官,他都要管一管当一当,对“淡泊名利”的人嗤之以鼻。谁曾想女婿跟他不是一条心,也不像其他自卑的寒门将领,并不想被他利用,反而跟马大合谋削弱老王家,逐渐将老王排挤出权力中心。败下阵来的老王意识到,寒人掌机要是大势所趋,王家的颓败,士族的凋落,是历史的必然,不可挽回,遂挂冠而去,决定当个他最看不起的隐士。
电视剧对王哥的再创作,是矮化的。书中的王哥,开篇是典型的世家公子形象,清谈闲坐,吟诗作画可以,干实事不行。但后来他的志向被揭开,原来王哥一直是想治理江南水患,常怀生民之志。结局他为新王朝镇抚西北,与顾采薇相思相望不相亲。这个结局韵味悠长,我以为是妙笔。可以说,书中的王哥和王五一样,是在进步的,他从风花雪月中醒过来,从对妻子的怨怼中走出来,找回了年少的自己,成为了真正“心怀苍生”的江夏王,内政外交,均有建树。在影视化过程中,其实对王哥不需要怎么改写,他本身已经是比较丰满的一个角色了。剧的后半段,王哥变成了他爹的提线木偶,哪怕是和顾采薇的终成眷属,也并不怎么能令人开心,而是怕顾小姐痴心错付。太后派他去治水,是给他建功立业的机会,但他却一直在自伤身世,不是为了重大的责任而忧虑,也不是为了能一展抱负而开心。这种自伤身世甚至延续到了治水过程中,亲眼目睹灾民流利失所的王哥居然并不觉得自己很幸运,依然在长吁短叹。如果他搞完这一波继续回家做个公子就算了,王爹一回来,王哥可能感受到了世上只有爸爸好,被激活奇妙基因,开始和王爹一起密谋搞他们这个成功率0.5%的篡位。这是不是太奇怪了?
2.3 王太后、王倩、谢宛如、顾采薇
王太后、谢贵妃、晋敏长公主、桓宓、谢宛如,都是那个时代女性悲剧命运的缩影。女性是士族婚姻网络的关键所在,却也是士族婚姻中的隐形人。晋敏长公主面对命运逆来顺受,但在权力的夹缝中依然无处容身,只能出家。除了让她强行就死,王五母亲的形象在剧中和书中差别不大。书中的桓宓,是王爹意气之争的牺牲品,何其无辜。剧中她有了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形象有所升华。但因为她对象马二的完成度一般,且剧情过于繁琐,所以最终观感一般。其实桓宓出轨并不需要直白地展现出来,只需通过她日常不在家等细节暗示即可,和王哥那段吃点心的对手戏就不错。最后桓宓从容就死,可以安排她说谢道韫的名句“不意天壤之中岂有王郎”,倒也不必像编剧设计的那样带血的手拉到一块,略狗血。
王太后这个角色,在书中是和王五互为对照的。同样出身高门,政治联姻,性格刚强,但王太后一生为家族责任所累,最后神志不清,儿子也死于意外。人在历史的大势面前是非常无力的,有时候只能被裹挟着前进。王太后也许在能力、野心、心狠手辣程度上并不输给王五,但她没有意识到,王与马共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琅琊王氏再也不可能回到当年烈火烹油的鼎盛之日。王氏女和皇后的枷锁让她窒息,扼杀了她的爱情,扼杀了她的天真,也最终扼杀了她的灵魂。王五和她的不同之处,在于嫁给了天命之人,也看清了天命所归,她主动选择与腐朽的士族、衰败的皇家决裂,抛开了家族的负累,毅然奔向铁与血淬炼的新生王朝。剧中王太后的戏份大大增加,史可的表演也为这个角色增色不少,和很多大崩盘的角色比,王太后的塑造并不算失败。但因为编剧能力的不足,导致王五的人设完全崩溃,王太后和王五的对比也就不那么鲜明,不那么震撼。同时,增加的戏份中,有许多逻辑不能自洽之处,削弱了角色的信服度。
前文讨论过,王太后的权力来源莫名其妙。在君权不集中,本家无权臣,儿子已成年,侄女怀疑她谋杀皇帝的情况下,这位太后还能如此嚣张,令人困惑。她为马大设计的在围猎的时候谋杀萧七的伪旗行动也是舍近求远,不合常理。打开历史书看看,不管皇帝是实权还是虚位,谋杀武将出身的权臣,99%的时候都会设法让他们离开军队,诱骗进皇宫再杀。原因无他,皇帝在皇宫中的控制能力一定比在皇宫外强。同时,因为武将大部分比较能打,在军队中又有不俗的号召力,派军队去绞杀,很容易让人策反啊。但臣子进入皇宫就不同了,他们不能携带武器,不能带太多人(逼宫除外),皇宫的封闭空间又限制了武力的发挥。
再回头看《上阳赋》。王太后派出去的禁军,居然能在伤亡巨大、皇帝没有亲临的情况下,战到最后,可以说,太后已经对禁军实现了体毛级的控制,这本身就很不合理。要知道,按照本剧设定,马二造反,只是砍了王爹他弟弟王栩就可以控制禁军,说明王爹都没能实现体毛级控制。再者,萧七贵为太尉,战功赫赫,身在京城,手掌朝政,也没能控制禁军。太后再怎么身份尊贵,说到底也只是宫廷女眷,无尺寸战功。古代军队凝聚力的维系,一靠将领的号召力,跟着大哥能打胜仗,能活命,能升官发财,而且英雄崇拜心态在人类社会中是非常普遍的(譬如刘秀,昆阳一战,以三千人大破新莽主力数十万人,声威震动天下,他后来走到哪里都有人慕名来投昆阳刘将军),二靠士兵之间的感情纽带(譬如曾国藩建立的湘军,互为同乡,团结一致,文正公也得以屡败屡战)。禁军名义上是皇家私兵,但那只是名义上。君主对禁军有多大程度的掌控,和他有多大权力有关,也和他本人有没有打仗经历有关。在君权分散、皇帝软弱的情况下,面对在军人中本应有巨大号召力的萧太尉,禁军居然血战到底。如果中央军能有这种程度的战力,根本就不可能有数量众多的反叛事件发生。好家伙,等到各地起兵了,这支强大的禁军突然又不见踪影,建宁又无兵可守了。千万别告诉我,大成禁军总共2000人,在围剿萧七的时候全死光了啊。正常的编剧,都会让王太后指派死士,在诱萧七入宫后斩杀之。
总的来说,为王太后增加的戏份,没有让她显得更聪明,也没有让她显得更能干。不如就把王太后的核心目标设置为维系“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她想让自己儿子当皇帝,也想延续王氏的荣光。在马爹死之前,她和王爹配合默契,一举推其子上位。在马大时期,她逐渐发现,马大是想好好当个皇帝,根本不想和王家共天下,遂陷入矛盾之中。娘家虽然不如儿子亲,但儿子如果信任寒门,想搞土断挖琅琊王氏的命根,她也绝对不允许,所以母子逐渐离心。但她后来又发现老王其实根本不甘于人下,哥哥和儿子开始逐渐闹崩,兼之弑君之罪对她的心灵压迫,她沉疴难起。马大长子出生,老王希望太后把太子带走抚养,伺机刺杀皇帝,栽赃萧七,再立孺子为傀儡。但太后不愿意老王伤害她儿子,于是拒绝。马大死后,太后一蹶不振,直接疯了完事。
另一位琅琊王氏的女性——王倩,在剧中完全是21世纪初狗血剧里的泼妇恶女形象。从女性的视角看,这种类型的女反派早就不吃香了。原著中的王倩还是有几分娇憨可爱的,她想嫁给萧七,通过画娥皇女英像来暗示,体现了世家女的修养,有心计有巧思。把王倩母女塑造得如此不堪和蛮横无理毫无必要,她们也不过是被利用且短视的普通世家女罢了。和亲之后,她如果心态失衡,倒是可以理解。《帝王业》书中曾经写过,忽兰(书中是突厥)南北两部分裂,南下定居的部族被汉化。这是中国历史上西北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文明碰撞交流的常见结局,匈奴、突厥莫不如此。不妨写她认为大成抛弃她,想以女子换和平,于是在忽兰两部南北分裂中起到重要作用,策动贺兰拓(或者贺兰拓的继承人)北走,拒绝定居,并伺机攻伐南部忽兰以及大成边境。
书中的谢宛如,非常符合《上阳赋》导演“全程被动”的要求,被动地嫁给太子,被动地成为皇后,被动地去殉葬。她做过唯一主动的事情,可能是找王五托孤。剧中为谢宛如增加的戏份也不怎么合理和精彩,无法让人相信这是出自芝兰玉树谢氏一门的女眷。她脑子不行,非要杀萧七的动机也比较牵强。这个角色不如就像书中那样被动下去,再强调一下她的才情,譬如文采斐然等等,观众说不定会感慨同情她的悲惨命运,并且拿来和王五作对比。王五曾经对小叶说过,不要认命,而谢宛如,正好就是那个认命的女性。
书中的顾采薇,可以说是世家女中王五的知音。她胆识不凡,才艺超群,面对和亲的命运也没有自怨自艾,可以说是一个缩小版的王五:出身没那么高贵(东晋南朝时期,北来的士大夫王、谢、桓、庾等为侨姓,江东本土士族顾、陆、朱、张等为吴姓,侨姓高于吴姓),政治联姻的对象也差一点,虽然决绝却并不心狠手辣。剧中的小顾姐刚出场时,我也曾对她报以很大的期望,但最终她只是面目模糊的软妹子,她跟王哥在一起,是士族联姻,为了顾家王家好上加好,为了维护高门不坠,人物降格非常厉害。和其他女性角色一样,不妨就让顾采薇沿着原著走。王倩嫁入忽兰,但却鼓动忽兰分裂,大成没能达到和亲的预期目的。贺兰箴带南部忽兰归附,大成赐予他们土地,并允诺再派和亲女。顾采薇效法王昭君,自请和亲,带去农耕技术、中原文化、佛教信仰,力助贺兰箴保障北境安宁,商路畅通,并在西北首开石窟。最终她和镇抚西北的王哥在大漠草原遥遥相望,草原上也流传着她的神女传说。
2.4 胡瑶、玉秀
在剧集的开头,胡瑶是被我给予厚望的女性角色。书中她属于被萧七利用的可怜人,也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但牺牲品太多了,让人看着过分沉重。电视剧赋予她女将的身份,是大胆改写的妙笔。可惜这个角色的潜力被极大地浪费了,她原本可以成为沟通王五和萧七的桥梁。因为她是女性,可以和王五亲密无间地相处,但她又是军人,可以教给王五军务常识,可以和王五分享萧七的过去,军人的生活,寒门的遭遇。她在建宁和其他高门贵女的相处,会有很多摩擦和矛盾,王五却并不看轻她,女主角的不凡在此时也能体现出来。但在剧中,她并没有什么机会和王五产生互动,编剧又草草给她发盒饭,令人伤心。
无论在书中还是在剧中,玉秀妹子都是彻彻底底的悲剧,但呈现效果却完全不同。剧中,玉秀死前的那段话完美地展示了本剧立意的崩塌。“我们出身寒微而有今日,还不知足吗?”书中的玉秀坠楼,我以为是恩情与爱情的矛盾撕扯。玉秀长于边地,她的忠君观念应该并没有那么强烈。以她朴素的三观看来,萧七对宋怀恩有知遇之恩,王五对她恩同再造,丈夫忤逆恩人,她不知如何自处。而且出于对豫章王夫妇能力的了解,她察觉到宋怀恩的反叛注定无法成功,一旦萧七返京,他们将会面临灭顶之灾。她希望以自己的死换宋怀恩悬崖勒马,换他们孩子的平安,而不是因为剧中说的,寒门想要登天,就是大逆不道。玉秀死之前的台词不妨改成:“宋怀恩,你有今日,全仰仗豫章王大恩,如今你悖逆恩公,背弃同袍,我不忍看到你铸成大错,不忍看到我们全家灭门,先行一步。”再唱唱《丁都护歌》,只有泪可出,无复情可吐。
2.5 马大、马二、马三
这三个角色,除了马大的改编稍稍好于原著,另外两位都挺崩的。马大这个角色,是有成长弧光的,他看到遗诏,发现自己依然是先帝心中的继承人,便想改过自新,当个好皇帝,干一番事业。但他的事业线也因为萧七的降格而不得不潦草收场。因为萧七必须无所事事,他曾经的粉丝马大就必须重返昏庸,甚至还要君臣相阋,让马大因为莫名其妙的理由去谋杀萧七,真是先帝成长未半而中道崩殂啊。还是那句话,得给萧七安排个新事业。有了萧七的鼎力支持,马大才能搞事业,集君权;反之,有了马大的大义名分支持,萧七也能更好地搞改革。因为他们君臣相得推进改制,所以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根基,马大遇刺身亡。而因为马大始终是他的脑残粉,所以萧七才会始终善待马静,做大成的忠臣,不当曹老板也不当司马宣王。过审的康庄大道就摆在你面前啊编剧老师。
子律这个角色,在书中没有什么出场机会,编剧对他做了许多扩写。能看得出来,罗松女士对自己塑造的马二颇为自得,但呈现出来的效果却远没有她想象的那么好。这固然受制于演员有限的表演能力,也和剪辑师过度直白的表现方式有关系,但更与不合理的剧情分不开。其实塑造这种性格阴郁身世不明的皇子,也不乏参考模板。就以我在《男性角色爵位盘点》中介绍过的豫章王萧赞为蓝本吧。马二的母亲原本是著名乐伎,名动天下,多为达官贵人演奏,蹇宁王也是入幕之宾。后来蹇宁王争夺皇位失败,远走入蜀,受到经营蜀中多年的桓家庇护。巴蜀历来有分离主义的传统,是最适合割据的地方。马爹初步掌控京城,但因为羽翼未丰,加之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时无力追讨,遂与蹇宁王达成和解。马爹也听说马二的母亲能歌善舞,又擅操琴,时人多爱器乐,所以纳入后宫(此处参考王敦的乐伎宋祎归于晋明帝司马绍)。但这位乐伎女士心系蹇宁王,整日闷闷不乐,弹的曲子也颇为哀伤,马爹新娶谢贵人,就逐渐冷落了她。因为母亲出身卑微又不受宠,马二从小就无人关注。某日,这位乐伎重病将死,把马二的身世告诉了他。马二起初非常震惊,但很快就接受了这个事实,认为是马爹害的他亲爹妈一生不幸,计划复仇。他亲妈死后不久,又发生了王爹为王哥强娶桓宓事件,马二性格更加偏执。表面看来,他不争不抢,无喜无悲,暗地里他早就与经营桓宓的父亲桓公暗中联络。桓公祖上也曾煊赫一时,无奈北伐无功,篡位不成反被排挤,只能回到大本营蜀地,经营自己的地盘。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桓公也不甘心呐,他想重返中央,和马二接头成功之后,颇为兴奋,驻京办有人了。后面的剧情可以按照原剧走,不过最好再描写一下马二在京畿周围也是有自己的武装的,比如某某将领是曾经是谯国桓氏门人等等。请注意,务必让蒲巴甲收着演,千万别这么表面上都疯疯癫癫了。
至于马三,相比于书中的子澹,他被矮化的最厉害。演员的外形、演技等就不说了,很多人都吐槽过了。原著的读者之所以会同情子澹,是因为他是个彻彻底底的时代悲剧,类似于痴呆皇帝晋安帝的弟弟,晋恭帝司马德文。只因为一句谶语,他被立为傀儡,连昏庸的资格都没有,就成了亡国之君。作者可能非常怜爱司马德文吧,所以她没让子澹被毒死,而是让他在王五的帮助下匿名远遁。在电视剧的创作中,因为萧七被禁止当皇帝,所以他也没什么动力去应谶扶马三上位。但这么大一个初恋白月光,不利用浪费了。编剧大笔一挥,让他平地起兵,突然有了可观的军力,在皇陵完全摆脱了太后的控制。按本剧逻辑,萧七打了半天仗,尚且被太后掌控的禁军围攻到只剩两人,这么能打的禁军,面对马三请来的天兵天将,又完全不行了。但马三当了皇帝之后,他手里的兵又突然失踪,以至于被大臣困在皇宫。所以,食物链的顶端,难道是温宗慎?
在剧集的大部分时间里,马三都是一个极端自私自利的人,自私到以己度人,认为王五一直爱他。哪怕他突然黑化,当了皇帝也从不关心百姓民生,可谓是大成天下大乱的始作俑者了。子曾经曰过,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不过《上阳赋》的编剧们并不这么想,他们觉得马三得好好活着,恶有恶报,这不成爽剧了?不行,我们不能拍这么俗气的东西,越讨厌的人,越要好好活着,膈应膈应观众。最可怕的是,大结局的马三居然一派正义使者的姿态,弑君杀兄又怎样,不理政事又怎样,只要面对逼宫不失去皇帝威仪,就是正面人物哦。
要让马三当皇帝,也不是不行。比如按照我的脑补走,马大因为想当个好皇帝,力主改革,非正常死亡了。萧七意识到,在南方继续呆下去,改革将会很难推进,因为士族势力盘根错节,就算能够主威独运,也有诸多限制,而且南方的文弱之风积弊已久,骤然改制,阻力很大,不如北上开辟新天地。于是他带着小皇帝马静还于旧都。盘踞于南方的侨姓士族,不甘心就这么失去特权沦为边缘人,硬把马三从皇陵拉出来,立为傀儡皇帝,顺便造谣污蔑豫章王已经谋害马静意欲谋反,俨然是要划江而治。马三也万般不愿,因为他失去了父母,也失去了挚爱,现在的愿望就是越名教而任自然,早日成仙,每天纵酒狂歌,写诗作画(得记得让他写几首好诗啊),所谓“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虽然他不想害人也不想救人,但他的身份注定了他无法超然世外。当了皇帝他就继续颓废着,搞搞文学创作和修仙工作,也别来什么为了王五要御驾亲征之类的魔幻情节了。后来萧七领兵南下,南方士族的抵抗土崩瓦解,马三主动退位,交还伪造的天子玺绶,留下了编纂的《文选》。王五调用王氏暗卫,送他去东海岛上修仙去了。
2.6 贺兰箴
后半部分的贺兰箴,完全是编剧的剧情永动机,王五来到忽兰之后,他又变成了恋爱脑大情圣,崩的十分惨烈。《帝王业》书中,贺兰箴的戏份并不多,但却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是萧七王五感情助推器,也是带着南突厥归附中原,促进民族融合的重要角色。剧中冗长的忽兰部分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存在,按原著走就可以了,让萧七砍了他手又救了他,并且告之母族灭族的真相,让他与贺兰拓相争。因为母族惨死,贺兰箴原本就厌恶战争,对忽兰也没什么归属感,现在找到了真正的复仇对象,对着大成就也不想再起烽烟。他原本以为萧七是仇人,想要报仇就得了解仇人,所以学习了诸多中原文化,出使建宁,又让他大开眼界。萧七的能力和胸襟让他折服,他想着要让忽兰人不再游荡,但游牧民族本就有平等自主的习惯,贺兰拓娶了小王姐适得其反,忽兰两部分裂,他带着忽兰大部南下归附,勤习农耕,与大成永息刀兵。
2.7 徐姑姑和暗卫
徐姑姑和暗卫简直是本剧的搞笑担当。从徐姑姑身上,我完全看不出任何宫廷高级女官的特点,简直是最讨厌的那种亲戚长辈。再看看《甄嬛传》里的槿夕,《知否》里的宫廷女官,对比过分惨烈。最幽默的是徐姑姑居然能调动暗卫。她甚至不姓王,出身是公主陪嫁,你们王氏暗卫到底听谁的?王五好歹姓王啊。这个角色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让她在王五的母亲下线的时候(不管是自尽还是出家),跟着下线就完事儿了。倒也不必因为请了个老戏骨就要拍她走路一分钟,倾诉男主给女主下药十五分钟,还使劲在王五跟前晃悠,今天给萧七脸色,明天给萧七管家脸色,后天给玉秀脸色。王五有阿越就够了,阿越又机灵又可爱。
王五指挥下的王氏暗卫,技术水平之烂我也不想吐槽了,翻看密信动静很大(虽然我也不知道这密信为啥留着,难道不应该烧了吗😂),大白天的穿个夜行衣,整天没事儿干查主家女婿去了哪里,还查不出来,被一个未经间谍训练的婢女偷听也毫无觉察…当然了,在王爹手里,他们还是挺指哪打哪的,把皇宫渗透成了筛子。说到底,还是因为编剧跟王五有仇啊。
2.8 温宗慎
老温这个朝堂不倒翁,开口就是大道理,但却非常可笑,似乎是《上阳赋》全剧的缩影。大结局中,编剧让他来个登楼守宫城,结果啥也没干,正经开打了,他立刻撤退,还浪费魏邯的军士去保护。大哥,您好歹做个战前动员呢是不是,你是上楼看宋怀恩和玉秀诀别的吗?这里让他出现到底意义何在?是想表现他的忠孝廉节呢,还是想表现他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目录:
一 👉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10738200/
二-1 👉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10819317/
二-2👉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11079644/
二-3 👉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12022642/
三-1 👉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13251886/
三-2 👉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13404688/
四-1 👉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13981367/
四-2 👉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14510706/
四-3 👉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17423063/
参考:
黃旨彥:公主政治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剧评|感觉这个剧,槽点好多啊 (G.A.T.C)
- 剧评|王蔺当皇帝也真的没有什么不好。哪次改朝换代不是造反... (虎猫大人)
- 女主让刘亦菲演可能更好 (行者松)
- 第11集|萧綦在接到小叶的时候就应该被炸死了 (Evanescence)
- 这是一个吐槽贴哈哈哈20集 (八月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