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流亡者
Leon
一 光绪末年,乌镇,“泰兴昌”纸店换了一名新经理,名叫黄妙祥。“泰兴昌”是茅盾的祖父沈恩培开设的一爿纸店,而黄妙祥,则是木心祖父孙秀林的绍兴老乡。 孙秀林年富力强,雄心勃勃。在与老乡黄妙祥的谈话中,孙秀林逐渐了解了乌镇的风土人情,更是敏锐地抓住了乌镇广阔的商业前景,于是萌生了举家前往乌镇发展的想法。寻了一个黄道吉日,便卖掉了绍兴的田地房屋。一家五口,走了几日几夜,终于到了乌镇。在老乡郑七斤的帮助下,利用之前卖掉房屋田地的钱作为本金,搭起草棚、添置农具、购买良田和荒地,开始了创业之路…… 孙秀林夫妇勤劳简朴,加上连年风调雨顺,孙家的财富也急剧积累。孙秀林夫妇有了余财之后,也不忘修桥铺路、造庙修庵,做了许多行善积德之事,因而远近闻名。 为了给子女更好的读书环境,也为了给自己找一个颐养天年的好地方,孙秀林托黄妙祥在乌镇镇上的东栅河南板桥头买下一幢三间两进的楼房。孙家搬迁那日,恰逢一位风水先生路过,风水先生说:“此屋形状像一颗‘官印’,日后会出贵人。”孙秀林夫妇闻之更为欣喜。随着家业的壮大,孙秀林又看准时机,花了上千银元将东栅河北财神湾西首的孔家老屋买盘下,经过修葺、改造之后,一家子便搬进来了。此时,孙家已经是乌镇的豪门大户之一了。 斗转星移,孙秀林的两个女儿先后出嫁,大女儿嫁给乌镇北栅一户自耕农人家,小女儿嫁入乌镇南栅沈家庄的邵家;但承载着全家希望的儿子孙德润却自幼体弱多病,孙秀林便亲自为儿子物色贤淑能干的儿媳妇,终于找到一位合适的绍兴姑娘,名叫沈珍。孙德润与沈珍完婚不久就生下两个女儿,彩霞和飞霞。 一九二七年二月十四日,在“官印”状大屋里,沈珍终于诞下一子。孙子出世后,祖父孙秀林最是欣喜若狂,亲自为孙子取名为孙璞,字仰中,也就是木心。也许是孙子的诞生让孙秀林了却了最后心愿,不多久,他就因病去世了;紧接着,孙秀林之妻也随夫而去。 于是,孙家的重担顺理成章地交到了孙德润手上。幸好有沈珍从旁协助,将孙家里里外外打理得井井有条,家业得以维持。好景不长,一九三三年,孙德润病亡。沈珍成为了家中的顶梁柱,白天不仅要操持家务,还要处理庄园生产,夜晚则检查子女读书情况。天有不测风云,飞霞在读中学时突染急病,治疗无效去世。彩霞则由黄妙祥介绍,与南浔某纸店王济诚结婚。 二 “人家出洋留学,法兰西、美利坚、红海地中海、太平洋大西洋,我只见过平静的湖。人家打过仗、流过浪、做过苦工、坐过监牢,我从小娇生惯养锦衣玉食,长到十多岁尚无上街买东西的经验。” 童年的木心,十指不沾阳春水,又不被允许私自外出游玩,只能在家中发泄天真活泼。好在孙家向来注重文化教育,祖父在家中修建了私人的藏书楼,每次木心进入里面,总会被眼前的书山震撼。懵懂的木心看着那些蚂蚁大小的文字,只觉得无端的有趣,因此,他经常会长时间待在藏书楼里。祖父看到他这样,倍感欣慰。除了自己看书之外,木心还喜欢听家人讲书、说故事。外婆精通《周易》,祖母擅长《大乘五蕴论》,母亲喜欢杜诗,木心便经常缠着她们,听她们说。在长期耳濡目染之下,木心深深喜欢上了中国传统文化。 一九三二年,木心在乌镇东栅的集贤小学就读,正式开启了漫漫的求学生涯。在集贤小学,木心读《诗经》、写古文、唱莫扎特、学习中国传统水墨画。听说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木心便经常到图书馆借阅中外书籍。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占领乌镇之后,便拆毁了集贤小学,木心只得在家继续学业。因为家境优渥,木心先后受教于六位家庭教师,其中不乏有真才实学的老师,木心也因此学业进步神速。在此期间,他已经将家中藏书啃得差不多了,他便托黄妙详向茅盾书屋借书,每次借到书总是一顿狼吞虎咽,甚至染上了“文学胃炎症”。 日军占领乌镇后,孙家也开始走向衰败。受到在嘉兴的表哥卲传统的邀请下,沈珍便将木心带去了嘉兴。 在嘉兴的一次家宴上,亲人们谈起沈雁冰(茅盾)的父亲死后,他母亲作挽联一事。有人说难得,有人说普通,但木心却忍不住插嘴道:“写诗么,至少要像杜甫那样才好说写诗。”亲戚长辈听到之后哄堂大笑,有的认为木心狂妄,有的说木心将来要做呆头女婿,有的则以童言无忌为木心辩解。“飘泊春秋不自悲,山川造化非吾师。花开龙冈谈兵日,月落蚕房作史时。萧瑟中道多文藻,荣华晚代乏情思。踪迹渐灭瑶台路,仙人不指凡人疑。”木心对杜甫的推崇从小就可见一斑。拥有多年的文学积淀,14岁的木心便能做出“雨过池水碧,风来枝叶重。垂虹无人管,影对木芙蓉。”这样充满了天真活泼感的诗句。 三 一九四三年,木心只身前往杭州报考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开始了“流亡”之旅。在杭州三年,木心没有报考上杭州艺专,却举办了平生第一次画展。苦等不来杭州艺专的报考,却等到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招生,木心于是去报考上海美专并成功考入。 在上海,木心逐渐转变成了一位革命青年。 刚进入上海美专,木心就加入了学生会,和同学们一起积极投身于革命运动。画宣传画,演话剧,发传单,上街游行,少不了木心的身影。一九四七年五月,身为上海美专学生会副主席的木心甚至因为参与“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的游行而被国民党政府列入黑名单。一九四八年六月五日,上海美专“六·五血案”爆发后,木心又积极投身营救活动。木心的一系列革命活动终于惹怒了国民党当局,当时的上海市市长吴国桢亲自下令开除了木心的学籍。 木心只得返回杭州,转投到当初等了三年的杭州艺专。经好友潘其鎏的引荐,木心终于结识了林风眠。一九四八年的秋末冬初,天气已渐渐转凉,木心身着一件薄衣,全身却炽热无比,因为他将和潘其鎏登门拜访林风眠。木心和潘其鎏一路有说有笑,不知不觉便来到了马岭山下的法国式二层别墅,即林风眠的住址。木心连忙收敛了笑容,内心满是忐忑。还未敲门,便看到一位中等身材,嘴里叼着烟斗的中年人迎步走来,那就是木心念念不忘的林风眠。多年以后,记者问起木心最难忘的时刻,木心的回答便是见林风眠的那一刻。木心与林风眠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但木心更多的时候是以老师之礼对待林风眠,“老师很风趣,善于应和孩子们的傻气,不时纵声大笑,添几句即景点题的正经俏皮话,他语调轻,笑声响,这是好的。如果语响,笑轻,那就不好了。书桌下一方毡,图案是孔雀开屏,夜晚,四野肃静,但闻风吹树枝,踏在孔雀头上,据说常常画到天明。”在林风眠的画作前,木心第一次亲身感受到了绘画带来的自由、愉悦,“当我蹀躞在艺专的展览厅内,站在林先生的画前,像站在窗前,清洁的空气施施然透进来,窗外是世界、是欧罗巴、是法国、自由的人的天地……” 新中国成立初,木心在省立杭州高级中学任教。工资可观、待遇优厚,但木心任教不到一年就辞职回家。23岁的木心在莫干山的别墅中一隐居就是6年,他完全徜徉在绘画和写作的海洋中,完全放飞自我和挥洒才华。 四 ……
(内容被和谐了,公众号可见。) 五 1982年,木心远赴美国并长居纽约。也正是在纽约的地铁上,他结识了在美留学的陈丹青。木心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思绪却飘回了三十多年前,那时,自己也如同身边这个小伙子一样青涩……此后,陈丹青和木心,一如木心与林风眠。 80年代是木心文学创作的巅峰期,不仅高产量,并且保证高质量。木心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一天花三四个小时阅读,十几个小时写作;他在的士里写,在巴士站台上写,在地铁内写……灵感来了甚至能一个星期持续不断写作,以至于没有时间洗澡,虱子满身。木心坚持每天清晨六点就起床写作,一天至少要写7000字,并且这7000字不是随随便便就写的,而是经过反复修改,五稿六稿甚至七八稿之后才出来的,字字看来皆是血。从来没有人要求木心先生修改这么多遍,他也可以将修改任务交给学生,但他没有,他坚守着自己对文字、对文学的严苛原则。他不允许任何人把他的文字作践、玷污,即使拼了命,他也要守护自己的文字。后来木心陆续出版了16本小说、散文和诗集,全部是他呕心沥血的产物。 在木心笔下,他仿佛永远在路上。一会在巴黎卢浮宫看绘画,一会去希腊看海,一会儿又到了伦敦看子午线,一会儿又在前往意大利古城巴勒莫的路上……但实际上木心只在1994 年受邀访问过英国三周,期间根本没去过法国、希腊、意大利。难以想象,一个没有去过法国的人,比常年在法国居住的人更懂法国的浪漫;难以想象,一个没有去过意大利的人,比在意大利定居的人更懂意大利的热情。这时我们才发现,木心深邃的眼神,早已洞察一切;木心跳跃的思想,早已跨过名山大川、走遍大江南北。 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陈丹青接受采访时谈到木心“你们没见他刚发表作品的兴奋,跟18岁的韩寒、蒋方舟一样。快60岁的人,喜滋滋看自己印成铅字的版面,所有《华侨日报》《中国时报》的副刊,只要有他一个角落的文章,他就剪下来,用手艺粘贴成很好看的版式,然后我陪他去唐人街复印,分送给大家。我们一老一少坐在书店地上数那些复印件,他就说,古人成语真好:‘坐地分赃',一定要有‘坐地'两个字!” 90年代初,美国著名收藏家罗森奎斯独具慧眼,收藏木心的水墨山水画30余幅,引起广泛关注,接着《木心画集》开始全球发行。2001年,木心画作在纽约展出,同年哈佛大学为他举办了个展。2005年,中国大陆出版了第一本木心文集,木心,终于又重新回到了国人视野。 六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2006年,木心受邀回到故乡乌镇定居,写作、画画,不参与任何文学活动。 “万头攒动火树银花之处不必找我。如欲相见,我在各种悲喜交集处,能做的只是长途跋涉的归真返璞。”此后,乌镇多了一个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的老年人,他身穿暗棕色大衣,头顶黑色礼帽,穿着擦着锃亮的皮鞋,在乌镇的四处游荡。更令人奇怪的是,他总是躲到远离人群的地方,默默观察、念念有词。没有人知道他是谁,也没有人主动去问他是谁。 2011年12月21日,叶落归根,木心归去,享年84岁。 当闻讯蜂拥而来的记者采访邻居时问起“木心的最后时光都在故乡做些什么?”时,邻居们居然都一脸诧异,“木心是谁?” 木心先生一生未曾娶妻,但我们知道,文学艺术就是他永恒的情人。 主要参考资料: 高玉林:木心的家世和早年生活,《嘉兴故事》 木心,《文学回忆录》 樊登读书,《木心:一生未婚,暮年成名,他是陈丹青最崇敬的人》 慕宇轩:原来木心是男的,豆瓣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讨论/杂谈|女性的形容词,必须带刺 (松梅樰秀)
- 【组规】书友征集和共读群汇集贴(只可以在本帖下发此类信息) (momo)
- 第二部作品,圆我自己的武侠梦 (令山)
- 第一部长篇小说完稿了,但限于题材被拒无数次,在这里开楼连... (令山)
- 讨论/杂谈|求推荐文学理论入门书 (马平川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