遆存磊:张大春的文体杂耍与现实关注。
沉默的风景(随喜。)
《南方都市报》2011-06-05 文/遆存磊 作家,北京 张大春之被称为“文坛顽童”,我们已自《城邦暴力团》、《四喜忧国》中见识到,其落笔花团锦簇、闲情横溢,不论是反写武侠小说,还是以“偷跑炫奇”的心态诡奇百出、跳荡不羁,都在出人意表、浑然成趣。短篇集《公寓导游》多为张大春于上世纪80年代的作品,适逢其创作的探索期,他几乎以一篇一个花样的劲头做小说文体的尝试,精力充沛,兴致盎然,既见出一个小说家的自在,也显示了“小说的自由”。 “差不多每篇都有一个新结构,不使读者感到单调与重复,其组织力之伟大,果然值得赞美。”这是苏雪林对沈从文“习作”的评论,而“习作”也是沈对自己小说谦虚而自信的称呼。“习作”者,意味着作家在文体和内涵上的不断冒险与越轨,“取材下笔不拘常例”。如此观之,《公寓导游》也就是张大春的“习作”了,他在16个短篇里,尝试了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黑色幽默、科幻、元小说、新闻体、说书体等,玩儿得不亦乐乎,读者亦是眼花缭乱、不虚此“行”。 张大春“习作”的如此外在姿态,难免让人想起同时期内地先锋派小说家的文体实验。如马原的叙事圈套、格非的“套盒”迷宫等,相当程度上形式即意味着内容,在解脱了文学写作旧有的枷锁后,却又很快陷入为形式而形式的怪圈里,不免为人所诟病。而我们从张大春的文体杂耍中,见到一个小说家在技艺修炼的同时,也是不必对现实生活及批判扭过脸去的,前卫新潮的文体实验不妨坦然容纳我们熟悉的这个世界,亦可焕发出勃勃生机来。 作为集子名称的短篇小说《公寓导游》,可算是张大春将现实生活与文体杂耍糅合同一的典范。他借鉴了电影艺术的长镜头叙事,一栋大厦的几十户人家进入摄像机的视野,由于物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显然难以做到一镜到底,张大春放弃了淡出、淡入等痕迹太过明显的手法,而是采用类似于希区柯克在《夺命索》中镜头与镜头之间的“无缝对接”,使过渡的印记减至最少。我们观之,几乎有“事如春梦了无痕”的感觉,节奏感奇佳。而张大春亦不是为炫技而炫技,其“镜头”的游走是对准世态百象的,大厦里的几十个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物在我们面前“显影”,并非苍白的剪纸,而是个个神态口吻毕肖,活生生在我们身边生活,他们的烦扰琐事、纠结心态亦为我们已经或将要遭遇,感同身受。张大春的“导游”玩心极重,但他并没有忘记一手拿着摄像机,一手按着社会生活的脉息。 社会生活包涵于写实小说中,是否科幻作品就超脱了现实?张大春的类型尝试在《伤逝者》和《大都会的西米》中小试牛刀,并不离人类生存的“迷惘、追求、挣扎、失落”,时间淘洗不去某些永恒的东西。现实政治的折射在《伤逝者》间显现,“新生代的人类很快就会遗忘逝者,遗忘一切的”,而毁灭意味着消失,或许亦昭示着重生。不知张大春有没有受乔治•奥威尔、阿道司•赫胥黎等作家的反乌托邦小说影响,《大都会的西米》中整饬的社会秩序、被规训的思想生活,即为科幻版的美丽新世界,令人读之不寒而栗,不由得像“合成人”西米那样,“把手指塞进嘴巴里”,颤抖收声。 科幻体好玩归好玩,但未免云遮雾绕,不够直接,张大春赤膊上阵,干脆模拟新闻体,直接报道“大事件”,即《印巴兹共和国事件录》和《天火备忘录》。煞有介事的新闻资料整理,若有不明真相的观者“经过”,多半会以为确有其事、真实发生,那就不免着了张大春的“道”了。这种资料翔实的虚拟手法,博尔赫斯经常使用,其哲学玄思飘然落在坚实的基石之上;而张大春娴熟地操练此手法,显然落脚点是在对现实的影射,而这种影射,让今日的我们看到,竟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天火备忘录》中,张大春虚拟了一场因地震引发的核电站辐射性物质泄漏事故,事件的进程中,官方遮遮掩掩,民众身受其害,“在错愕、犹疑、惊怖中”饱受煎熬。这简直就是日前日本核电站泄漏事故的预演,张大春摹拟得见其声口,直如拿小说这种文体与新闻报道竞争,不管鹿死谁手,张大春均以戏谑对之,静观其变。 以张大春善戏谑喜嘲讽的劲头,黑色幽默是少不得的。《透明人》叙述口吻一本正经,有着凛凛然的道貌岸然,主角却为一告密者,通篇即为反讽。这位“非常瘦弱、矮丑、孤独、正直、有良知血性、身系绝对机密、禀赋超级能力而且胸怀济世救民大志的透明人”,以极庄严的方式去做极卑鄙的事,且不自知,令我们好笑好气的同时,又惊觉现时的社会环境下又何尝缺少这等货色?告密者显然牵扯着台湾的现实政治,而民主运动亦在同时期相伴相生,《墙》即为一例。张大春此时收起笑容,严肃许多,但内里的暗讽却也悄然透出。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使故事有些飘忽,但并未影响根基的扎实。不知新颖的叙事在当时的台湾有无如大陆一样掀起波澜,而如今看来,写实主义注入新鲜的元素,只是更加激旺了其生命力。 与我们大陆的文学创作相比,在海峡的另一边,传统文学的精髓保留得更多、更完整些,许多台湾作家的作品进入大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张大春显然是其中的佼佼者。《城邦暴力团》这种以百科全书式的写法演绎出另一个倒影的世界,将江湖之远与庙堂之高融于一炉,深得旧文学之妙;而张大春的短篇写作,字里行间亦经常游荡着明清话本的流风余韵,如这本集子里的《姜婆斗鬼》,更直接以说书体写出,估计是他手痒难耐,讲故事的杂耍手艺要试试是否灵光。子不语怪力乱神,张大春则百无禁忌,犯了一半,且还有招式鲜明的打斗描写,预演了其以后对武侠小说的涉足。而这个鬼魂与活人世界杂糅的故事,我总觉得并非仅为炫技而存在,那鬼魂的冤屈和姜婆的跋扈,似乎总在隐隐指向着什么。如文中少年慢慢明白的道理,“姜婆之所以那么强悍霸道,不外是她比什么人都冷清无助而已。”现实世界的具象化与泛化不外乎这个道理。 张大春致力于探究小说的多种可能性,将文体杂耍玩儿得魅力十足,传统文学的精义与西方文学的习得融洽一体、毫无不适。他也并未因表面的炫彩忘记内里的质地,形与神的兼备是其追求所在。作家哈金说,透过张大春的描写,“他周遭各种稀奇古怪、骚动不安的人们所汇聚成的世界,显得生气蓬勃,他的小说给我们一个独特却又不再熟悉不过的世界。”“顽童”作家自有认真处,因为其乐于炫技、嬉笑戏谑,却又不离不弃我们生活的这个现实世界。 《公寓导游》,张大春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版,36.00元。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梁从诫:三代都是失败英雄。 (沉默的风景)
- 文学|陈英 | 工作的女人:意大利当代文学中的女性与工作 (沉默的风景)
- 文学|阿城︱张爱玲,适得其志,逝得其所。 (沉默的风景)
- 金马电影大师课 | 李沧东:何谓电影感 (沉默的风景)
- 马世芳 | 重返《8又二分之一》的时代 (沉默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