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部国产电视剧:《士兵突击》
易可求
《士兵突击》,当前正热播的电视剧,好多频道同时播放,有人甚至拿它同美国战争题材电视剧〈兄弟连〉相提并论。前半部分节奏缓慢,稀松平常,我是从第十七集那个魔鬼教官“屠夫”袁朗出现开始认真看的,被情节抓住,一集接一集,一发不可收。。。转一篇相关评论------ 评论: 士兵突击 作者:风和海的对话 听说士兵突击不错,说是不仅感动兵们,也感动了没当过兵的和到了当兵年龄没有当而看了后想当兵的人们,特别是一大堆少男少女们。也就用了两个双休日,先看了视频后看了小说。别说,小说看了后没有大的感触,和以往的军营小说无大的区别,也可能是因为是文字的缘故,感性的东西太少,体现不出多少特别之处,所以觉得电视剧更成功些,可以说编剧和导演确实在真实性上做了不少文章。看过后,也认为是和平时期最够真实反映军营生活和文化,刻划人物特点比较真实、有较真实的军营浓情的电视剧。从电视剧整体故事环境上说与以往电视剧中总是要死搬硬噌的往里塞进去的男男女女的是是非非不同,就是真真切切的兵营生活,这是基层团队的生活主体,从实际来说,也来不得什么男男女女的事,因为,团及团以下作战部队,本身就是清一色的和尚,是真真切切的男性文化的天地,从这个特点出发去编撰故事才能把握住真实。从播出效果的成功上看,说明不需要硬扯生拉什么现代剧情同样能获得最大的成功,相反,弄些花里胡俏的东西虽然能吸引某些只有感性没有军队知性层次观众的新鲜感,但抓不住人。如突出重围,DA师,沙场点兵等,总是在追求场面和新奇上下功夫,看下来不知道最后说明了什么问题,总感觉是在做什么军事类的广告什么的,如过眼烟云,演习手段和场面全是花拳绣腿,搞得还象真的似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誰敢打这样的演习?可能只有演戏的了。制片人在宣传上也是说些出动了多少部队,动用了多少装备等糊弄局外人的非专业用语,一个个人物都是和神一样的。 士兵突击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真实才有力量,用真实去感动才能不同反响。从人物刻划上来说,它较为深刻的从心理层面去反映了一群战士成长的道路,包括体质和心理上的成长和壮大,整个过程比较贴进实际而生动。 当过兵的人们都知道,基层部队其实就是这样,人与人相处较为简单,一句两句揭示个人的主张,没有多少客气和得体的语言要求,也不能这样要求,这样也就不成为部队。一个温良恭谦让的军营文化环境,造就不出敢打必胜的军队来,也就是说只能是一支没有士气的部队和一群玩弄权术的军官及点头哈腰的不是士兵的士兵。从连队战士经历上说,总体上每个人受到的批评和讽刺要多于鼓励和表扬,从某种意义上说,批评可能更能激发一个人的追求和战斗精神。这个,在与当今和平下的文艺潮是不符的,现今从上到下全是充斥的文雅得体的虚表的人物性格,说好话大话喜话的人受正面褒奖,要不就是象神一样的全能超人受人推崇,编剧导演们也是为了迎合这样的意识和文化往这上面编。 既然要做军营文化的作品,那就要符合军人心的成长历程,不符合就只能是失败。从这上面说士兵突击的成功是有它的道理的。从作品微观上看作者、编剧、导演可以说是比较熟悉基层连队生活的,也可能确实来自于基层和深入体验过基层生活。特别是对装甲兵部队的基层连队比较熟悉,很多都是连队生活的真实的反映,故事的情节能围绕着这些真实来编撰和展开。只是也好象有些时代的穿越感,因为有很多感人的东西可能从现在来说已淡化了很多。如过去,坦克乘员们退伍时大都会偷偷的跑到自己的车前大哭一场,给车子留下个什么的,因为这是一份感情,一个战士的荣辱全是靠这无言的战友来得到的,可以说服役期的大部心血全付在这家伙上了。不说每周的车场日,就是一动车就要有个半天的保养,洗呀擦啊什么的,尤其换季真是要干掉一层皮,几个人摔一天履带板摔得一点力气都没有,大家都是在精心伺弄着的,一年的好坏无非在两个点上,一个是全车人合同训练的成绩,一个是协作保养的质量上,这也是剧中新兵到站时送装备老兵有哭的原因,但只是一带而过了,揣摸现在新人们已比较淡化这份感情了,也听说现在部队在这方面的保养上已大打折扣了,原因可能是对装备的珍惜度较之过去已淡化了很多吧!兵们可能更多的是坚守不住保养的耐心和辛苦了吧!所以也就一带而过了。尽管如此,这个细节编导们还是注意到了,只是其在过去的普遍性和究里的个因可能还没悟透,但之后又突出了史班长转业在车场中的仪式,从中好象导演又要找回什么来,但处理的不是很成功,只是机械地作做没有必要的擦试下外部车身的形式。从剧的整体上看,质量上是要高于已有的军中体材的电视剧,主要是因为它的军中生活的真实性所在和充斥在剧中军人们宁折不弯的性格,那份执着,那份尊严,和对虚伪的一种不屑。 问题上看,还是没有真正摆脱训练演习中的花架子和不顾基本面以牺牲真实来选取吸引人们猎奇感和气氛感的夸张型场面。为了突出神人袁朗,把那些步兵尖子们描写得不太真,蒙眼组合轻兵嚣,新兵连就应该都很不错了,何况这些尖子?还说了一大堆废话,什么时间不够啦,没校正啊,视线不好组装不确切呀,这那是老步们说的话,不要说这些经常玩枪的主们,就是坦克乘员们在无光线条件下分解组合重机枪也是很轻松的活啊,何况还不是经常伺弄这枪。然后是25发子弹最多只中四发?玩熟了枪的人应该都知道,没有不准的枪只有不准的瞄准点,应该两三个点射就可以打出方向和距离来了,要校什么枪?何况都是百里挑一的尖子,又全使用的曳光弹,射弹需修正的方向距离反映得也真实呀,除非使用的枪没膛线了。这样渲染,好象一个老师带着军训的一群学生一样,在搞笑中拔高教官的形象。可能编导们对装甲兵比较熟悉,对步兵还是有距离的熟悉。说到熟悉装甲兵,又有毛病出来了,伪装一节,问题就更多了,那有那样进行伪装的?伪装的要求是三米不见人十米不见车,就这样用伪装网拉一下,能解决什么问题?它是行军中防空袭时简易伪装的方法,象这样在集结地域一星期的伪装要很好的构筑车辆掩体或隐藏部,这也是演习中最辛苦的活,装甲步兵还好,有那么多人可以进行土工作业,要是坦克乘员就倒霉了,四个人要连续作业24到48小时,真要脱光了拚命干才能应付过去,然后拉上蓬布,铺上草皮并适时更换,保持植被整体一致,使其同时具有防红外侦察。象这样随意的伪装不说原因是两个鸡蛋,就是车辆本身的热辐射和周围环境也不一致,同样能很清楚的在红外侦察仪器中显示出车辆的轮廓,这是编导们缺乏这方面知识的缘故。 同时还有一处大的破绽,三班明明是装甲步兵,伪装的车辆也应该是装甲车或步战车,但好笑的是居然从被伪装的坦克下面爬了出来,呵呵,可能演员们不愿干这苦活吧,编导们只好随意处理下糊弄下老百姓算了。这部电视剧第一次使用了激光模拟对抗,给对抗带来了很高的的真实性。其实这种装备早在80年代就有了,只是前面的电视剧的主们不知道还是不想用和不给用,使对抗演习搞得太离谱,一个个从硝烟中钻出来似的,还完好无损,要我说,如是这付形象早就不知炸死了多少人了。该剧用了后就反映很好了,有了战场环境。但有些不应该再夸大的又夸大出来了,对抗演习肯定用的都是空包弹,那来的弹着点和弹道划痕?(呵呵,不知拍的时候要打死多少人呀)演习又要死多少人呀,哪位领导敢组织这样的演习?孩子们家长不要撕碎他们啊?再就是老A和装甲步兵团的对抗,有点搞过了,不说这支奇怪的装步团居然还有坦克和营编成内还有侦察连不说,单说老A们如何敢与装备有步战车的装甲部队对抗?老A的狙击手们不要说二三百米就是五六百米也是象活靶子一样被击毙呀,毫无还手的可能,根本不用七连这样奇怪的连队去对抗。如何对抗得起来?说是还在空中转悠着指挥,不是要被毙得満地找牙吗?肩射导弹打直升机也太容易了,老A们如何就敢在作战空域乱飞指挥呢?这些就是编导们为了吸引不知道究竟的人而搞出的夸大和不真实的东西了,还为其美名为高技术的创新战法,经此把老A 们搞成一种新概念人物和战法。其实忽略了特战大队只是偷偷摸 摸地搞暗战的,并不是以战术战役见长的部队,破坏了一部分的真实性,以致把这些老A们弄成与装步团和坦克团来对抗,这些根本上说是不现实的,老A 作战能力再如何强大,轻装对重装如何抵挡?就更不用说去进攻了,可以说几辆坦克在剧中的作战环境下就可以打退老A 们的全体进攻,七连可以无所事事看好阵地就行了,只要干过坦克和步战车上的射手再清楚不过,一个人在六七百米距离上被车上打步武器瞄准后是什么结果的--是死定了!老A们的95连够也够不上的。编导们就是想把见过的装备全用上,来充斥些新颖的东东,其实反而适得其反,因为本身没什么先进的东东在里面。剧中的装备全是老掉牙的了,步战车是仿苏的BMP67,为苏军60年代未装备,我军在七十年代未仿制过为501型。但一直未装备,到八十年代后期才开始装备一些取名86式步战车。大演习场面不多,所以,不真实性暴露的机会要少,也好处理。因为演习是不太好在故事璄头中展现的,如果把真正的演习做成电视看了后会觉得象是瞎闹闹的一样的,不象突出重围,DA师,沙场点兵越是不好体现越是要弄假把演习作逼真而适得其反。所以艺术源于真实还要尊重真实,只有真实才有力量和振撼人,夸张还是稍用于心理活动上为好。 总得说来是一部很好的电视剧,共军本身就是这样也应该是这样,这是近百年积淀下来的文化产物,也是我军从小到大的到威的传统之路。跟着形势喊几声的影视作品显然很缺乏这种真实的冲击力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我陪你到世界的终点 (半截铅笔)
- (转)这辈子最美好的45件事,看看你实现了多少 (易可求)
- (转)看看你的名字长什么样 (易可求)
- 08年,阿氏的枕边书? (易可求)
- (ZT)《第十放映室。恭贺2009》 (易可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