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有意义的工作,别来互联网大厂
柯灵KKK
今天是我入职阿里的第236天,同期入职的校招生已经离开了将近一半,用阿里的话说这些都是被价值观筛选掉的,不是同路人,内网上凡是吐槽公司的都不是公司眼中的同路人。旁人眼中待遇高前景好的互联网大厂,却给我带来了漫长的煎熬和痛苦,每天都不想上班,因为看不到工作的意义。
学生时代,我是班里的开心果,每天脸上挂着开心的笑容,但是现在每天被乌云笼罩,大家都说我工作以后憔悴得像变了个人。实习期的时候我就已经感觉到这份工作并不适合,但是因为已经签署了三方,所以毕业后不得不入职。建议应届生入职前先去实习一段时间,最好实习三个月以上,这样才能大概了解到这份工作是否合适。
入职之前我和旁观者的想法一样,觉得互联网大厂待遇好,有前景,但是进来以后发现完全不是一回事。判断一份工作好不好,应该从喜不喜欢和合不合适两个角度去考虑,喜欢的工作可遇不可求,因此合不合适就显得尤为重要,既不喜欢也不合适就会带来无尽的痛苦。我的痛苦根源来自以下三个方向个人与公司的冲突:公司文化和价值观、工作内容和方式、职业发展路径。
一、公司文化和价值观
很多人包括之前的我,都会忽视掉公司文化,实际上公司文化决定了你的工作状态和发展前景,因为公司文化会渗透在工作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升职还是加薪,也包括工作环境和氛围。我痛苦的一个来源就是公司文化与我个人的价值观存在比较大的冲突,从马爸爸“996是修来的福报”的言论就可以略知一二,如果你想要生活和工作之间平衡,每天完成工作早下班,公司眼里你就是工作不饱和,没有责任感和上进心。
在阿里你会看到很多人就算工作做完了也会八点以后走,大促时期还会追求零点的仪式感。我认为工作做完以后的时间就是属于自己学习和提升的时间,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但是公司认为已经买断了你的所有时间。之前就算是周末我都要上线回消息,有的同事休假期间还要电话参会,甚至爬山都带着电脑。我并不愿意为了工作牺牲生活和休闲,这是最主要的冲突之一。
另外,和同级别的大厂相比,阿里年轻人较少,整体氛围没有青春活力。逢年过节也没有太多文化建设和员工激励,过年的时候别人阳光普照发现值7万多的股票,阿里发彩票抽公仔盲盒,彩票中奖率低到一个公司才有一个中大奖的。而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司仍然要求“此时此刻,非我莫属”,试问哪个员工愿意为这样的企业卖命呢?
二、工作内容和方式
我十分能理解为什么原来发展很好的公司被阿里收购以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阿里从上而下的工作方式,大老板说今年哪些业务是重点就做哪些,哪怕他下面的所有人都质疑,哪怕数据效果是负。实习的时候几十个人做了一个项目,后面换大老板了,整个业务都下线,就像从来没存在过,所有人的努力都付诸东流。
员工并没有自主决策的权利,所能做的只是老板旨意下小范围的修修补补,像微信之父张小龙那样独立负责一个产品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个人都只是流水线上的螺丝钉,个体的思考和价值很难体现。可能正是因为如此,阿里的流动性和闪离率才这么大,现在距离培训结束才三个月,几十人的班里已经有好几个同事离开。即使这样,公司仍觉得离开的那批人本就不是同路人,所以被价值观筛选掉而已。毕竟,总有一批新的韭菜甘愿在这里当螺丝钉。
因为各个部门开发资源有限,因此很多事情都需要中台协同,经常涉及和别的部门的协同合作。因为各部门的业绩考核指标不同,屁股决定脑袋,所以也别指望别的部门能够多为你着想。我每次都有话好好说,可是毕竟要麻烦别人,这个时候就需要看人脸色。有的人本身脾气差态度不好,老板还会觉得是我没跟人家好好说,可是我是来工作的,互联网又不是服务行业,难道不应该是用业务衡量而不是用态度吗?
同事间的协同也大抵如此,业务互相耦合,每个人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田,又怎么会愿意真心地帮助别人的业务?更不用说某些程序员了,写的都是bug,还怼天怼地。可笑的事不止于此,表面上说用OKR评绩效,实际上仍然是kpi制度,半年内完成不了即使有再长远的效益也无济于事。kpi本身并没意义,无非时长、点击率这些指标,为了几个百分点的变化殚精竭虑。
三、职业发展路径
判断以后想不想在现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发展下去,看看老板和老板的老板的工作内容和状态就可以推断出来。即便是升到了资深专家的职级,仍然会有上述问题,如果真的想摆脱痛苦,恐怕只有到副总裁级别。
身边不乏五六年仍未晋升的同事,因为晋升不仅是看能力,更重要的是工作年限和同期竞争,考察对部门的贡献度,工作能力和业绩只是一方面。这也是我觉得晋升机制不够合理的一点,每个职级都有相应的升职年限要求,如果转岗了或者换部门了年限又要重新计算。很多跳槽来的92年都是p8或者p9,但是公司还有很多30多岁的p6,这些80后的p6大多是名校毕业后一直在阿里工作的那批人,股票可能很多,在杭州也安家了,杭州确实没几家公司接得住。
还有一点就是内卷和倒挂严重,前几年进来的老员工平均学历低于近两年,也就造成了有的高职级的员工工作能力还不如低职级员工,但是因为进来得早所以享受到了公司发展红利。另外,这一届校招生的同职级base每个月已经我们多了3k,而我们就算升职涨薪也没有3k。所以同期很多校招生也在找下家,年终之后就会跑路。
互联网行业并不像旁人看到的那么光鲜亮丽,尽管不用上下班打卡,但是每天仍然需要在线待命,有时候回消息不及时还会有连环call和Ding。如果想要做有意义的工作,那就不要来互联网,因为工作的目标就是数字的变化,让更多人花很多时间用app,尤其电商是让用户越买越多越买越贵,制造消费主义陷阱。DAU、停留时长和GMV多多益善,能帮公司赚更多钱,但是并不会给社会带来任何附加价值,只是增加了低头族玩手机的时间罢了。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职场的牛马,需要一个吐槽的空间 (牛马蛋蛋)
- 因为年龄差在职场被孤立? (叽叽咕)
- 求职求助|应届研究生就业,平台和工资如何选择? (鸡腿皇堡)
- 求职求助|低精力的人还要不要卷 (momo)
- 交流下,当下环境中年人如果被裁了还能有什么出路? (Calliope _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