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址治理后,竟然成为百万人膜拜的对象
改良天蝎(心静则无)
德国埃姆歇河是莱茵河的重要支流,所处的鲁尔区曾经是德国的钢铁和煤矿中心。岁月变迁,辉煌不再,废弃的厂房变成城市颓垣断壁,而埃姆歇河也因工业废水的无序排放,变得臭气熏天,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成为城市的桎梏。经过一个世纪的治理,河段和周边生态已恢复到了接近自然的水平,原本衰退的重工业基地也重新焕发了生机。现如今这里的景观和工业遗址旅游成为许多工业园的膜拜对象,都希望从这里学到真正的工业遗址改造经验。今天蓝裕文化工业旅游规划设计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工业废弃场所的转型之路。

埃姆歇河是莱茵河的重要支流,位于德国西北部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该河流为东西走向,起源于多特蒙德东南部,经过83 km在丁斯拉肯流入莱茵河,河床高差达到122 m,流经德国工业重地鲁尔区。埃姆歇河流域面积为865 k㎡,包含22个城市,流域总人口220万人。

一、背景:工业城市带的衰落
鲁尔工业区位于德国北威州,是欧洲最大的煤炭和钢铁工业基地之ー。工业繁荣使得鲁尔区内形成了连片的城市带,总人口达到580万。
煤炭业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多,导致每天有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产生。当时,污水排放唯一路径是排入埃姆歇河及其支流和开采沉陷区,造成地表水、地下水污染,洪水积存泛滥。20世纪20年代,埃姆歇河流域开始建设硬质渠道,露天明渠逐渐成为工业和生活污水的受纳水体,给周边区域的居民生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传统工业的衰落,鲁尔区大量的工厂减产、倒闭,更引发了高失业率人口流失、环境恶化和社会隔离等一系列问题。鲁尔区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个别工业建筑的再利用,而且是一个区域性的社会、文化、环境……

全面衰退之后,如何振兴的问题?如何通过区域性再生策略,实现传统工业城市带的综合复兴,当年成为了北威州政府面临的紧迫问题。


二、范围、目标和构成
19世纪末,随着埃姆歇河协会(以下简写为EMGE)的成立,埃姆歇河开始了一个多世纪的治理之路。在北威州政府的推动下,持续10年周期的埃姆歇公园计划于1989年启动。
这个计划覆盖了埃姆歇河流域800平方公里的巨大区域(包括17个城镇和2个行政区,250万人口)。
在发展导向上,埃姆歇公园计划通过在区域内推动多种创造性的城市再生项目,促进鲁尔区实现从“工业锈带”向绿色、现代、富足的大都市区的转型。

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公园”的概念,“区域公园”可以看作一个综合的“城市再生”工具。它既是城市与乡村的绿色开放空间廊道,串联起碎片化的绿地要素,修复生态系统,也在一个大的区域范围内形成空间认同感,并承载了对该地区历史文化的叙事功能。
三、跨区域、协作式的政策框架
要实现埃姆歇公园这样区域尺度的再生计划,建立一个跨区域、协作式的政策框架至关重要。
北威州政府建立了一个专门的埃姆歇公园规划公司来管理整个项目,协调区域内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项目的竞标。主要的利益群体包括州政府、17个城市政府、基础设施提供者、私人开发公司,以及社会团体等。

面对分散的政治环境,埃姆歇公园计划没有制定明确的区域总体规划,更多采用的是“以协作为导向”的政策框架来达到目标。
面对各利益相关群体截然不同的诉求,规划公司需要以沟通协作的方式提出各方所能接受的共识。

正是这种灵活的政策框架,充分调动了各个部门尤其是私人部门的积极性,长期持续地推动区域再生。
埃姆歇河整个治理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卫生条件改变阶段(1906年—1949年),现代化阶段(1950年—1982年),综合治理第一阶段(1981年—1990年),第二阶段生态治理(1991年至今),与此同时,1991年开始了埃姆歇河协会制定了长期规划,2006年发布了埃姆歇河总体规划,2020年完成整个河道治理工程。

埃姆歇公园计划 - 提出了7项总体原则,每个原则对应一项子计划,首要目标是:
1景观的重建-营造区域的“开敞空间网络”
埃姆歇景观公园 (Emscher Landscape Park) 面积达到450平方公里,其主体是由覆盖整个区域的自行车道系统、若干次级公园和游憩绿带构成。

生态修复的重点是通过污水处理厂和地下污水管网的建设治理埃姆歇河流域的水道,并修复为自然的河岸。

通过修复和再利用工业遗产,创造区域独特的形象和文化氛围,借此提升地区活力。
此外,还有“在公园中工作”、“新形式的住宅和住房政策”...... 等相对传统的城市再生项目,关注经济发展和住房更新。
2区域-文化景观廊道的构建
在区域层面,埃姆歇公园计划通过自行车道系统、文化遗产线路的建设,以及河道、绿道的治理,构建了一个网络化的“文化景观廊道”体系。


其中埃姆歇景观公园建立了3条差异化的文化景观线路,而埃姆歇河流域的治理修复了区域内重要的生态廊道。
埃姆歇景观公园的文化景观线路
埃姆歇景观公园长度超过85平方公里,面积约450平方公里,以振兴公共空间、改造废弃工业景观为目标。
其主体是覆盖整个区域的自行车道系统( The Emscher Park Cycle Trail),长达230平方公里,很多路段是由过去运煤的铁道改造而成,将区域内的农田、森林、修复的棕地、工业遗产以及各种地景要素……串联起来。
工业遗产线路(The Industrial Heritage Trail)横跨700平方公里,串联起区域内重要的工业遗产点,并且延伸到景观公园外部,成为“欧洲工业遗产之路”的一部分。工业遗产线路的核心是25个“遗产锚点”、17个观景点和13个主要定居点。
线路内部进一步细分为多条专门主题的遗产线路,游客沿途能够体验到鲁尔区工业历史的变迁。埃姆歇景观公园的一个独特之处,是将工业遗产同当地动植物生境的保护相结合。
工业的自然之路(Industrial Nature Trail)串联起19处经过生态修复的工业区,保护和呈现动植物的自然之美。

埃姆歇河流域的生态廊道修复
一个世纪以来,埃姆歇河成了鲁尔区开放的排污渠。
由于采矿造成土地沉降,长期以来下水道的建设非常困难。从1992年起,埃姆歇河流协会开始沿长达80平方公里的埃姆歇河及其数百公里的支流建设地下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

长期来看,河流水源将由泉水、雨水和净化后的废水构成。
规划扩大过滤区范围,强化区域的自然水体平衡,创造更多的湿地和群落生境。水道治理和滨水空间建设同步推进,计划将河道修复为自然河岸,以恢复生态廊道的功能。
3在地-项目导向渐进式工业遗产再生
埃姆歇公园计划的一个典型特点是:不制定整体、综合、物质空间的规划,而是“以项目为导向”来推动区域再生。
德国政治体系表现出分散化特征,各级政府都给予相当的行政权力,这使得它们对于项目决策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其结果,是再生计划必须依靠地方政府的配合,推动个体项目的落实项目导向的策略,实质上是在总体目标引导下实现渐进式的发展。
对于政府和利益相关者来说,“项目导向”避免了在规划协商中浪费过多精力,也正是通过项目导向的方式,埃姆歇公园延生了一批世界知名的规划设计案例。例如: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建筑群等......
在地的工业遗产再生项目根据功能差异可以归纳为3种:公共游憩空间、文化遗产展示空间以及商业办公空间。
4公共游憩空间一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埃姆歇公园在公共空间营造方面同公共艺术的展示相结合,这可以看作摆脱单纯基于地功能的规划,转而强调“空间形态规划”对塑造建成环境的重要性。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Duisburg- Nord Landscape Park)是将已废弃的工业棕地改造为 -— 公共游憩空间的范例。

公园的前身是一座面积为200多公顷的具有80多年历史的大型钢铁厂,1989年当地政府决定将其改造为一个全新类型的工业景观公园。
钢铁厂建筑被完整保护的基础上,景观公园建立了多层步行体系,上方是高架步道系统,下方是改建原有排水系统而形成的水景观层和充满趣味的休闲空间。
在功能上,很多游憩、文化设施被置入到工业建筑或构筑物中,包括:将燃料坑~改造为攀岩场地、将储气罐~改造成潜水中心、将高炉~改造成剧院和电影院等。

5文化遗产空间-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建筑群
埃姆歇公园计划一直积极地在工业遗产再利用中注入文化展示功能,将工业遗产改造为博物馆能够让参观者直观了解区域的发展历史,建立新的地方形象。
位于埃森的“关税同盟建筑群”是工业建筑的杰作,这个工业建筑群建成于1932年,是当时最现代的煤矿。矿区于1986年关闭后被保留下来,并被列入到埃姆歇工业改造计划中。
改造后的关税同盟工业建筑群转型为文化、设计建筑群,以及工业历史展示的中心。
园区入驻了两家国际知名的博物馆:鲁尔区博物馆、红点设计博物馆。
多种多样的展览、音乐会、戏剧演出以及艺术节等,将过去衰落的矿区转变成充满活力的公共场所。
2001年,这个100公顷的工业建筑群被列入了联合国“UNESCO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6商业办公空间-霍兰德生态办公园区
除了将工业遗址和纪念物改造为博物馆,很多项目创造性地将工业遗产改造为商业、娱乐设施或办公空间。
位于波鸿的霍兰德矿区( Zeche Holland)代表了鲁尔区的采煤工业发展史。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20年代,矿区内逐步建设了4座竖井矿。随着采煤产业的衰落,最后的竖井矿于1988年关闭。
霍兰德矿此后被加入到埃姆歇公园计划中,规划改造为生态办公园区。矿区的竖井作为标志性工业景观得到了保护,历史建筑进行了修缮和现代化改造,作为办公空间。
园区的其他部分改造为办公和居住区;结合当地人口结构,居住区开发强化了“适老住宅”的概念形式上力图打破边界,同周边环境融合。
四、一种“无增长转型”的综合再生模式
埃姆歇公园计划的再生模式,可以概括为在“无增长的情况下转型”。
这种区域再生模式不再单纯强调经济发展,而是通过协作式的政策框架,采用综合、整体的方式处理区域环境、社会经济以及文化问题。这种理念,为当代应对收缩背景下的城市再生提供了很大的借鉴意义。
总体来说,埃姆歇公园计划成功地转变了鲁尔区的物质环境和区域形象;工业遗产的再利用推动了当地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但是,埃姆歇公园计划也存在很多争议,比较突出的问题包括两点:
◆第一,作为ー个自上而下的再生计划,公众参与的程度是有限的;
◆第二,在一些实际项目中,地方政府为了争取项目形成了竞争而非合作的关系。
鲁尔区城市群的最大面积、最大规模的工业遗存、遗产、遗址的改造利用,是具国际影响力与全球典范意义的更新。它的社会效益远大于其经济效益,但它又反哺了社会综合治理和民生改善的质量,优化了城市风貌、提升了营商环境。
蓝裕文化工业旅游设计院认为,工业遗址的改造,通常是治理、变废为宝、合理利用、再创辉煌的一个过程。先治理河道和环境,再拆除和保留并用,成功的打造一系列景观、娱乐、商业、文化、休憩空间,既完成了治理,又保证了复兴,节省拆除治理成本的同时,也节省了新建的投入,最终成为全球无数人学习的典范,让旅游已成为区域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确实值得称道。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慕尼黑啤酒节盛宴再次开启,都有哪些亮点 (改良天蝎)
- 茅台巧克力致力国际化,一瓶涨价十倍,营销跟特斯拉异曲同工 (改良天蝎)
- 世界八大惊喜品酒体验 (改良天蝎)
- 我国工业旅游又添九大省级示范基地 (改良天蝎)
- 荷兰骗子小镇,欺骗150多位老人长达十四年,引来全球竞相学习 (改良天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