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大陆法本+JD T20转到T6+最近OCI上岸美所 Asia Track (3.16更新:转学)
来自:葡萄柚子皮
大概背景:
国内法本,期间澳洲交换一学期,大四有外所实习(ipo us team),过法考
JD T20,1L summer本地小所诉讼实习(covid原因remote)
转学T6,2L上学期选课太猛GPA翻车,但幸好OCI上岸了很喜欢的律所,NY两年后回香港(回香港以后global pay +COLA),实现了我想回国的计划
想更点啥:
OCI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和其他碎碎念(大家想看吗?)
前面提到的其他经历,大家随便问啊~看到尽量回,觉得可以展开的会放到上面来!
祝姐妹们吃好睡好,一切顺利~
以下正文
1. JD毕业回国 or 留美
以下回答主要基于我自己的想法以及跟周围几个朋友的聊天,data point其实并不算多,大家看看就好~
(1)职业发展
(a)回国优点
- 在国内完全没有移民问题需要担心(比如H1B抽不到,突然不能入境,又出了什么幺蛾子policy),理解在香港工作签证/永居都比在美国取得相应的身份简单稳定一些(当然也看两边的zz环境怎么变化)
- 对陆本同学来说国内是熟悉的工作环境,熟悉的语言,熟悉的文化,不需要花额外精力适应不熟悉的环境
- 对法本+法考同学来说,虽然进外所大概率不能做国内法,特别是拿global pay作为US asso进来更不会做,但是工作内容还是会有很大一部分与国内客户和内所打交道,如果你了解国内法,很多时候可以提出更现实的proposal,客户会相信你懂中国市场,有的时候还能发现中国法顾问摸鱼/小失误。这些点也是律所招你看重的部分
- exit option和长期职业发展来看,在外所办公室做合伙人的概率我理解会大于等于留在美国办公室做合伙人的概率。exit option方面还有些不清晰,已知有跳内所做合伙人先例(比如搜到过FD有合伙人出自stb),听前辈说进客户公司做法务也是可以的(包括不限于公司、PE、投行等)。
- practice和个人成长方面机会很多,有机会在junior期间take responsibility。用一个律师讲过的包饺子例子说,在美国律师分工非常细致,你会成为一个擀皮/调陷专家,但是在中国需要你全才一些,变成全能包饺子大神。在国内,你会在比较junior的时候有机会做复杂新兴的项目,有机会自己研究一个新类型的deal怎么完成。如果放在美国,大概率会是partner来研究解决,junior拿不到这样的成长机会。
- 如果拿到global pay+COLA的位置,赚的一样多还花的少,税也低,爽!(北上广vs.纽约还是国内生活成本低一些,香港跟纽约差距应该会小一些)
(b)回国缺点
- 完美匹配JD背景的职位越来越少,竞争越来越激烈。一方面因为外所近些年在国内生意有收缩,能要的起JD的所其实不多。另一方面,留美越来越不是一个default option,很多人开始考虑回国回港,听说一个top美所近几年JD招的都是T3。所以如果OCI一门心思回国有可能会掉到坑里(比如我差一点TT)
- 美国法律职业发展已经很成熟,exit option稳定多样。如果留美进入big law,想一直做律师的有很多向上向下跳的机会,做到合伙人的机会总数更多,只要找到合适位置的律所。也见过早年big law亚裔律师选择开个人律所,收获balance好且有个人价值的生活。exit option方面也很多样,in house市场特别大,而且很青睐JD+big law背景。
- 美国律所practice区分详细多样,所内support成熟。相比于国内practice主要集中在Capital Market,M&A,PE,美国practice自然应有尽有,也可以做litigation。而且选定practice以后可以越做越专,找到自己最喜欢/市场最需要的细分领域。在一个复杂项目上,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有相关practice的同事顶上,自己基本专注自己的分工就好。大部分的杂事都有secretary和paralegal解决。
- 从职场文化和diversity的角度来说,国内就算是外所也还是差一些,特别是对女性来说。这个问题可能还要靠我辈努力改善。
总而言之,两边有好有坏基本平均,就看自己更看重哪方面。
(2)个人感觉
这部分就完全看自己的感受,我理解与性格、过往经历等等各种复杂因素息息相关。所以以下只是我个人的主观感受,附带一点对周围朋友的观察心得。
- 我出生长大在国内,本科也在国内读,家人朋友很少留美,可以说朋友圈和家庭中心都在国内。我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兴趣爱好也更偏向国内,比如喜欢刷的还是wx wb b站 豆瓣这些,看/听的剧和综艺也是国内的,而不是fb ins reddit或者美剧/综艺等等。闲下来的时候喜欢做点中式的菜而不是西餐,有机会的话最想去国内好多好多地方吃吃吃。所以说,我个人的情感羁绊很偏向国内。
- 性格和文化适应方面,感觉来读JD这些年努力适应过周围networking的culture,可以努力和外国同学们聊天、social、工作学习,但是如果把这些拉长到一辈子,强迫自己努力融入他们的话题和社交习惯(比如橄榄球或者下班喝两杯),我可能还是会觉得有负担。
- 还有一个不是最重要,但是也考虑过的原因是养老。目前家里支持我在家待业蹲着,不需要我还学费,也不需要我工作后立马给家里支持。但是我还是会想五年十年甚至更久以后,我要怎么照顾父母。他们的背景和生活习惯决定他们很难搬来美国,我也不想强行带他们过来,让他们只能困在唐人街,其他地方都去不了(这个说的有点惨其实hhh)。如果两地分开,发生紧急情况很难帮得上忙,也难以提供长久及时的情感支持(当然回国也不在一个城市,到底怎么解决还没想好...)
- 周围的国内高中+美本同学就不是这样的想法,他们对这里的生活/文化已经很适应,反而对国内法律市场/最近发生的行业新闻完全不知道,也有些担心不能适应国内的职场。所以轻松决定留美。
2. JD找国内工作(大陆+香港)
我周围的朋友里今年打算回国找工作的人并不多,计划通过OCI找global pay位置的基本只有我自己了。往年了解到的data point也很少,所以以下总结/经验非常没有代表性,大家随便看看好了~
(1)JD回国工作律所选项
(a)Global Pay位置
(这么分类绝对不代表给global pay的位置绝对优于其他位置,只是为了方便总结。职业发展还是很个人的决定,不是只看给多少钱的啊~)
- Pre-OCI:今年我只发现了一个V10的美所国内办公室自己搞了pre-OCI,我投了简历没有下文。我的分析是,国内搞Pre-OCI的所是很清楚有一定招聘需求的(不是可招可不招,最多招一个的那种),而且有自信发出去的offer是可以convince同学直接放弃OCI。这样的位置非常非常competitive,不知道今年最后入职的人背景如何,了解到前面几年招到的大部分都是T3大佬(跪了跪了 输的不冤)
- OCI:今年我们学校OCI可以申请国内办公室的有8家,我都bid到了screening,call back也面了多家。我理解这种单独列出国内办公室的律所是确实有招聘计划,而对于其他参加OCI但没列国内办公室的律所,如果你面试时或接offer后问能不能回国内实习,可能会收到类似于“我们欢迎回来实习,但是不保证国内有headcount让你毕业后回来工作”的回复。
- Symplicity:我转学过来以后陆续投了3家挂在symplicity上的国内办公室,有2家收到面试邀请。我理解这种招聘post挂上去不一定说明他们立刻就有招聘需求,可能也是HR经常看一下申请,有合适的人同时有需求时才会联系你。所以是个投了不亏但是也别太挂心的选择。
- 海投?我逛过Vault排名比较靠前的律所官网,有国内位置招聘入口很少很少,而且基本已经参加了OCI。有些写了香港实习的机会,但是我看描述主要是针对香港法学院学生的。对于海投我就没做其他研究了,有了解的姐妹评论补充啊!
再补充几点:
- 这类位置在律所的Title:根据我的观察,JD回国的律师在大陆办公室一般是直接上associate,在香港经常会单独列成Foreign Registered Associate。大家以后想networking可以冲着这个title去找。
- 一般的practice:在英所,拿Global Pay的JD经常都在US Team,有两家英所OCI明确写了只做capital market,另一家英所没这么说但是我猜主营业务也是这个,因为面试的合伙人就做这个。在美所业务一般不会只有capital market,会有M&A,PE,Investment Fund等等,最火的(要人最多的)依然是capital market和M&A。根据不同律所,有的会让junior混做多种业务,有的在summer/rotate以后会让你选定一个组只做一种业务。(关于会不会有DR的可能,因为我一直focus非诉所以没了解过,大家不要直接排除这个可能哈)
- 一定都是Global Pay吗:一般来说参加OCI的都是。Pre-OCI和symplicity上挂的不一定,要看律所发的Job Description以及自己勇敢问前辈或者HR。但是可以说,focusJD招聘的是Global Pay的概率很大(我只碰到一家不是)
- 一定有COLA吗:这个问题在拿到offer以前都不太好问到准确答案,因为这部分pay是很看市场波动的,完全不是Cravath Scale那种透明固定的数(跟bonus的感觉有点像)。目前我的了解是,大致来说美所给的比英所多一点,数量基本就是个位数万刀一年。而且很有可能上一届入职的还有,下一届就没了或者就少了。所以随缘吧,就当作锦上添花的事情好了~
(b)非Global Pay位置
这部分我的了解其实非常不全面,只是在一直没有收到好消息的时候为了保持心理状态自行了解了一点。其实很多部分我觉得跟llm求职或者国内法本/硕士求职差不太多,感兴趣的姐妹可以直接搜其他更详细的帖子~
- 外所:外所国内办公室一般会有legal assistant/legal counsel/Chinese legal counsel这类非associate的位置,一般这种位置主要招llm/法本/硕士的同学,JD其实不是主要目标对象,但是我猜如果真心想去律所应该不至于拒绝?这类位置一般从实习做起,至于有没有转正机会,转正以后上associate的path各家情况都不一样,要自己去单独了解。我根据一直关注的几个公众号发的招聘信息尝试投了两家,都没有回应。
- 内所:我问过几个进内所的llm同学,收到的消息是内所欢迎JD,有几家给JD的entry会高一点点,但是跟上一条外所位置的entry比还是少一点。不清楚是不是必须要求法本和法考。
- 内所美国团队:有几家红圈所开了美国办公室,所以前几年断断续续招过几个JD,之前学校的活动上还见到有base香港的美国团队,也要了JD。这条路目前来讲还比较小众,也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碰到了就是走运的事情。另外业务情况和未来发展也要好好了解再下决定。
(2)直接回国 or 美国办公室做几年再回国
这个问题在各种event,informational interview和面试的时候都聊过或者被问过。因为还是在一个招聘的环境里,不排除是为了骗你快入职因此有所夸大,所以写下来大家自行判断~
- 前几年比较流行的操作是美国办公室做几年然后relocate回国内,这样的好处是职业发展初期可以受到比较全面系统的训练,培养专业细致的习惯,也可以多接触些practice,从而找到自己最喜欢的那个。万一做了几年发现不想回国了,可以要求留下来,或者跳槽到其他所。另外,当下求职的时候选择也多一些,可以focus全部设立了国内办公室且做的还不错的所,不管写没写国内办公室招人。
- 缺点是美国办公室和国内办公室的practice不同,工作风格/团队氛围也不同,在美国学到的东西直接搬回去多少会有点障碍,需要自己再调整适应。另外,如果不是为国内办公室招的律师没有抽到H1B很有可能不会派回国内,一旦没有headcount就是直接fire(不是吓人,2020年真的就有几个这样的先例)。这几年国内业务做得好的外所完全有能力自己train新人,而且大概率partner和senior们都有类似的背景,会更因材施教给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国内的老板们也更愿意invest时间和精力,毕竟教的好以后自己用得开心,美国的老板如果不够nice会觉得你不是自己人,差不多教教得了(这是面试的时候一个律师说的,批判接受啊hhh)。所以我今年听到的大部分建议都是如果长期想回国,那能早回就早回。
我现在这个项目设计的是NY两年然后回香港,所以香港已经留了我的headcount,万一H1B没有抽到确定直接回香港。training方面理解香港办公室人还是略少点,希望我可以在NY开始。根据这个项目的前辈说,很多NY的老板都不知道你以后要回香港,所以其实不太会差别对待。(信息真伪要自己判断啊hhh)
3. JD转学
我自己的情况是1L GPA很不错(估计10%或者5%),2020年暑假投了大部分T14,T3有一个面试但是都挂了,其他T6除了最后来的这家剩下的没等到结果就withdraw了,其他T14申请的都有offer忍痛拒了。总的来说我觉得转学跟第一次申请比更看重GPA(特别是对陆本),法学院的criteria就是想要来了以后可以继续succeed的学生。
(1) 如何准备+时间线
(a)1L Spring final结束以前
这个时候成绩还是最重要的!!!所以不要现在就全面铺开准备转学,精力还是要放在学习上面。最多可以在休息的时候随缘想想要不要转,如果想的话可以找教授要推荐信,早点开始避开高峰期(如果你们学校很多人转学)。
因为我1L Spring都是pass/fail了,开始得比较早,找转学的师兄师姐问过他们的经验,也开始准备推荐信、PS和国内的成绩单。但是今年情况不一样,不推荐太早开始占用精力啊~
(b)1L final结束以后
先休息几天玩个够,好好犒劳一下自己!!然后就要紧锣密鼓准备起来啦!
- 收集信息:推荐ABA的509 report(加不上link大家自行搜)。可以通过“Compilation-All Schools Data”的transfer选项生成excel,再筛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比如这个学校transfer in和transfer out各多少人,三档GPA分别是多少。也可以通过“Standord 509 Information Reports”找自己感兴趣学校的报告,除了以上总表的信息外还能看到transfer in的学生都来自于哪些学校,反向推导自己学校有没有成功先例。另外,Reddit也有一个transfer板块,我没太看过,听说有人会更新自己的application status,可以推导这个学校的offer wave。是不是要去看见仁见智,我是觉得天天刷Reddit压力太大了,毕竟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不会一样的GPA就必然有一样的结果……
- 确定各法学院要求和DDL:跟第一次申请不同,各个学校的转学不是都统一在LSAC上完成的,各种文件的具体要求以及DDL会差别很大,而且有的学校会有类似ED的项目(比如UChicago),所以提前check每个学校的要求非常重要!
- Personal Statement:基本性质和作用跟第一次申请时的PS差不多,但是非常不建议直接用原来写过的,且不说申请过的法学院会留档案,讲的故事也基本会有区别,很容易看出来的。写得内容主要是为什么想转学以及为什么想来这个学校。我是在第一次申请的PS之上又加上了1L的体验,串成一条线讲我转学的原因(偷了一点点懒)。但是我也知道有同学是完全重新写的。
- 推荐信:学校一般需要1-3封推荐信,基本要求是法学院的教授出。推荐信的目的还是要侧面展现你1L期间的表现,所以交流多、了解你的老师写出来的效果更好,当然课上成绩好的更佳。关于可不可以找legal writing的老师来写,学校理解同学们与这门课的老师的交流更多,但是学校会觉得既然后面两年不会再有legal writing的课了,那这样的推荐信证明的品质是不是以后很难有发挥的机会?我觉得还是depends on推荐信的具体内容,如果能写到以后用得上的品质或者能力,也是可以的。要推荐信的时间点建议早一些好,大家控制好申请的DDL,给老师们的DDL早一点,尽量找到邮箱以外的联系方式,以免一放假抓不到人(都是听说过血泪史的)……
- 成绩单:法学院的成绩单比较好说,只要学校能按时出成绩。成绩出不完的话也可以联系admission office要求先交不完整的,后面再补。法学院之前的成绩单根据美本陆本判断是否需要提前准备,有些友好的学校允许使用LSAC的CAS Report,但是有些学校要单独寄送成绩单,所以陆本的同学们,提前想想办法吧TT
- Essay:很少有学校接收或者要求写essay。Yale要求过,我提前写好了结果去年取消了……
- 申请费:虽然学校网站基本写得都是need base,但是我听说有人邮件要到了学校那部分申请费的waiver,所以大家感兴趣也可以试试看!
再补充几点:
- 关于PS的重要性,我听到很多前辈说这个不重要,随便写写不出错就行,但是我也见到过认认真真准备,甚至每个学校的PS都完全不一样的情况。我觉得跟第一次申请相比,转学申请GPA是一个比较公平/可比的标准,大家1L上的课基本类似,每个学校的curve差别也不会像本科一样那么大。但是优秀的PS和推荐信也一定会有作用的,法学院一再强调他们看full profile,不是number game。而且在大家GPA都很好看的时候,其他文书就是脱颖而出的方法。
- 原法学院的其他事务:建议大家在收到offer以前不要完全放弃原来法学院的各种活动,比如选课、journal或者moot court申请、OCI以及其他找工作的活动。毕竟申请永远是个不确定的事情,不要轻易断掉全部后路。
- 面试:我申请期间T3有一个简短的10分钟电话面试(以往应该没有),T10有一个20分钟左右的zoom面试(以往好像也有),其他学校都没有面试。面试的问题主要在为什么想转学,以后的职业发展计划,有没有感兴趣的学校社团/journal等等,还算比较好预测。也可以参考第一次申请法学院的面试问题准备一下。
(c)收到offer以后
- 不同学校申请DDL不同,开始review以及render decision的时间也不同,最快的6月初就能发offer,正常的6月底7月初比较普遍,慢的7月底也有可能(也许是今年夏天没有OCI学校放飞了)。这期间管理好已经有的offer,比较好以后果断拒或者接。
- 确定去向以后联系原学校删掉下学期的课,办理SEVIS RECORD转接和VISA申请等工作。如果1L办了CPT,记得联系学校问是否需要暑假期间完成CPT related课程和论文(一般是需要的,还要pay这个课程的学分)
- OCI:我们今年的OCI是2L寒假进行的,所以没有衔接上的问题。问过去年的师姐,她6月底接到offer,8月过来参加OCI一点没耽误。但是有pre OCI或者其他机会的学校可能会照顾不到转学生。各个学校情况不同,申请的时候可以邮件问一下admission office或者career office,一般都会给准确答复。
- Journal/Moot:我了解的学校都欢迎transfer申请journal或者moot,一般会在transfer结束以后单独开一轮申请。
- 找工作的时候会不会有discrimination:我听说V5有一家没要过transfer,但是不知道我这届有了一学期转学后的成绩有没有成功打破纪录的人。其他我体验过的律所基本会问为什么想transfer,但是不太会因为transfer这件事本身拒掉你。关于1L期间的成绩如何evaluate,我们学校的career office说的是如果这个律所也在你们学校招人,那会根据相应的标准来判断你的成绩。
(2)是否要转学
虽然这个排序很不符合逻辑,但是我这样写是希望大家看完上面的流程和时间线再来判断自己要不要转学。我自己要转学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原来的学校在中西部,虽然是州里很大的城市,学校也是地头蛇,但是当地律所非常非常非常看tie,申请其他大城市的工作可能性也非常低,我总结1L找工作经历和以往中国人的先例判断留在这里2L成功上岸的概率过低。所以我希望可以去一个更国际化更大的法律市场,T14任何一个捞我我都愿意去。如果你原本的学校就很棒,中国人找到工作没有那么难,那这个理由就未必适用于你。
至于转学的concern,比如原来有奖学金转走以后就要自费,生活费可能更贵,转学后周围竞争激烈可能保不住原来那么漂亮的成绩,周围没有1L一起奋斗的小伙伴会感觉陌生一些等等,我觉得这些问题都会多少存在,就看你自己如何看待如何应对(不是说这些不重要,列出来也是希望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认真考虑)。
如果问我有没有后悔转学,我的答案是完全没有。我在这里的OCI有机会面试之前根本见不到或者不会理我的律所,开设的课程有很多我感兴趣的内容,在美国和国内律所的校友网络非常广,搬来的城市热闹繁华(能逛巨大的中超还有打不完卡的餐馆),也遇到了一样转学过来的姐妹一同奋斗到现在。当然,我跟原来学校关系好的同学们还是保持联系,经常一起聊天一起吐槽。
所以,过程就是这样啦!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打算转学的话,祝你们得偿所愿offer多到手软!!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职场相关|外所资本市场涨薪 (希望有曙光)
- 职场相关|大家在律所的发薪日一般是几号呀 (维亚oli)
- AMA|红圈争议解决10+,一起聊聊天 (seven)
- 职场相关|苏州扫地机器人法务vs北京半导体行业合规 (时来运转)
- 其他|top2法硕应届毕业生0offer求助 (你是哪块小饼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