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槽或自荐|【讨论】如何把老梗写出新意 ---- 以《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为例
来自:风释
最近在思考为什么《年少时光》成为了我看书10年来的top1,并且地位从没有动摇过。说实话当中很多校园成长文的梗很多作者都用过,没什么稀奇的,但是偏偏这本让我回味无穷,有一种隽永的感觉。
1. 小波放弃考大学的机会和罗琦琦绝交
【男主考试发挥失常】【男主没考上大学】【男主不得不从女主的世界离开】这类梗在校园文里几乎都会以各种形式出现,比如《最好的我们》里余淮。通常来说,可以预见的互动是男主自卑,觉得自己配不上女主,然后从女主的世界消失,逃避,女主一边心痛遗憾一边替男主挽回,类似“我不会因为你的身份而不爱你”之类的。这些互动套路读者都可以猜到,写多了反而没什么新意。
《那些》里桐华先是交代了小波会突然情绪克制失常失手伤人的原因(乌贼因为他没有好好兼顾学业和生意所以被陷害 + 李哥急躁的时候说了几句重话(文中虽然没有直接交代,但可以预见的是类似于“如果不是你一心扑在学业上,我们就不会在生意上被人下套”之类的))所以小波在被处分选择不去上大学的时候,本质上是带着极大的愧疚,他是在自己的理想和兄弟情谊之间选择了亲手自己摧毁自己的理想,因此具有了无与伦比的悲剧美感。因此小波不是一个因为一次失败就自卑放弃的人,而是像原文中说的那样“人很多时候很难超越自己所处的环境,不是因为他不努力,而是因为人有七情六欲”。小波在就要看到飞出去的希望的时候,被迫放弃了这个机会,所以他希望罗琦琦能做到,于是有了后面和琦琦的绝交。
小波亲手推开琦琦的这一段曲折的过程,充满了克制与不克制,他贪恋这一点点温暖,都又不得不决绝地放手。作者先是用【小波去学校接琦琦,琦琦和同学吃麻辣烫以及和小波吃羊肉串】这个事件说明了琦琦的选择:她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小波,无论他现在是什么身份,他在别人的眼光里是什么样的人。这个简单的选择比传统的女主角说“我不会因为你的失败/你的身份而不爱你”要有力量地多。小波因为这个选择而感动和安心,但他不得不思考她的未来。【纹身事件】开始于罗琦琦中考结束,小波做好了决定,打算用“纹身”这件事和过去告别。“没有纹身”本来是让琦琦确定自己和小波是一家的一个象征,但如今他要用这种方式永远地提醒自己抛弃过去所有的幻想。琦琦画了一只翅膀被折断的龙,这就是小波自己的人生故事----一场绚烂无比的悲剧。小波每次只让纹一点,因为他留恋生命里宝贵的温暖,但是纹得再慢也有结束的那一天,他用一个琦琦没有办法拒绝的拥抱,和最后远远的守候的目光,永远地将她推出了自己的世界。
在这一段互动里,小波不懦弱,不逃避,他的自卑也不让人讨厌和看不起,是一种伤痕结痂之后的平静,而他最后克制地放手,反而让人感受到他对琦琦无限的爱和包容,是“我不希望发生在我身上的悲剧在你身上重演”的伟大,没有一点嫉妒和不甘。罗琦琦的不功利,不嫌弃,不是一种带着道德上优越感的施舍,而是一种“理所当然”,只要许小波依然是那个会“老好人”一般带着她打牌的许小波,她就会永远相伴。
2. 关荷最后的坦白以及张俊和琦琦的最后一面
关荷的人设在言情小说里当真是数不胜数,一个完美得让“嫉妒她”都显得可笑的女生,无论琦琦承认或者不承认,但是小学毕业的那天,当她找到关荷让她在同学录里留言的时候,她就已经把她当作了唯一的对手。不过这样一个完美到近“神”的人,桐华没有让她停留在琦琦朦胧的想象里,而是让她们正面交锋。初三的分班考试结束,当关荷选择了琦琦做她的同桌,意味着琦琦多年来对关荷隐秘的追逐终于有了结果,关荷也留意到了这个与她“生活方式虽然不同,但却志向相同”的朋友和对手。这样的一点点微妙的相同和不同,成为了她们关系中若即若离,一时亲密,一时反感的症结。
而这个症结最终在琦琦和张俊的关系中爆发,因为琦琦渴求的【爱】是张俊爱她的【独特性】,是全部的真实的她自己。所以当她意识到张俊小时候对她的照顾完全是出于偷了钢笔的愧疚和怜悯的时候,她近乎难以接受,她宁可撒谎来狼狈地掩饰掉自己当时对张俊的心意----- 相比起【张俊偷钢笔事件本身】给年幼琦琦带来的羞辱和伤害,【张俊所有的好意只是出于同情,而非对她自身独特性的欣赏】这一件事给琦琦带来的痛苦恐怕更大。前者成熟的罗琦琦可以一笑置之,后者带来的却是她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张俊和琦琦的感情之所以深刻,就是因为当时琦琦年少,她的自我边界感尚未完全确定,所以张俊喜不喜欢她深深地影响着她的自尊心,她的心随着张俊而起伏。而等到琦琦成熟,对自己有了更清醒而深刻的认知,她的心也不会随着别人的评价而轻易起伏,那种青春时候恋爱才有的忐忑不安,纠结痛苦也就随之消失了。
相比起琦琦和小波,琦琦和陈劲关系中,琦琦显而易见地对小波和陈劲不可说是崇拜,但至少是欣赏和羡慕,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他们为人处事的效仿,琦琦对张俊欣赏和非常模糊而不具体的,她爱的是那个小学时候“虽然成绩不好但是有着很多朋友,并且会在下冰雹的天里保护她”的张俊。【成绩不好】是她和张俊的共同点,是她们世界里的一种互相认同,【有着很多朋友】是琦琦羡慕张俊的地方,因为她的童年是一望无际的孤独,可张俊却不是,【在下冰雹的天里保护她】是对她自身独特性的认可。而张俊在他生日时候的这句坦白,让他在琦琦心里真正褪去了光环,他们不再成绩不好,如今的他们已经都是重点中学的好学生,琦琦身边也有了很多真正关心她的好朋友,而张俊不再是那个小小年纪慧眼发现琦琦的好的男生,他变成了一个普通男生。琦琦也许可以为那个带着光环的少年奋不顾身,但不会为一个普通男生放弃任何事情,所以琦琦最后虽然不愿意承认,但从这件事情之后,她无所顾忌地投身学业,和沈远哲的暧昧关系,时时刻刻追随陈劲的目光,以及在这张俊的冷战中从不妥协,这些行为表面上都有各种各样非常合适的理由,可实质却很简单 ----- “我在感情的世界里爱他,在理智的世界里疏远他”。感情上,七八年的爱没有办法立刻斩断,因为情感有惯性,理智上,她已经不再需要和依赖他。
在这段关系里,看上去是张俊提出的分手,是他先“抛弃”罗琦琦,可实际却是琦琦先不爱他了,她无意识里流露出来的疏离冷漠在不断逼着张俊放手。如果说琦琦在看清张俊之后不爱他,那张俊却实在看清琦琦之后才爱上她。张俊的番外里,在交代和坦白他自己的感情的时候,用词非常暧昧不清,他其实也说不清楚他对琦琦的爱是什么时候产生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他记得的都是琦琦执着,倔强,独立清醒的一个个零碎的片段:她为他拿着帽子挡阳光,可以手酸了也不在乎;她可以坦然地穿一身土气的衣服在ktv旁若无人;她是可以在和他言归于好的时候理智清醒地说出 “伤心是伤心,颓废是颓废,伤心是为了过去,颓废是毁灭未来,永远不要拿颓废当伤心”的女孩。他在一个很小的年纪感受到了琦琦的好,却没有勇气追寻下去,直到多年之后回首才意识到自己当年为了追随她所做过的事情让他受益一生,也才醒悟自己错过的是什么。
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琦琦在和张俊的关系刚开始的时候,对关荷说她害怕的是多年之后张俊回首会后悔他曾经爱过她,最后她也做到了,虽然他们之间相处没有其他情侣那么多柔情和甜蜜,可她却是让张俊在回忆往事的时候说出“她唯一的缺点就是不爱我”的那个人。
琦琦和张俊分手的原因看似和关荷有关,其实和她无关 ------ 关荷只是让他们关系里所有矛盾和问题爆发出来的人而已。桐华为了说明这一点刻意让琦琦和张俊在关荷坦白之后见了一面,即使知道了真相,可琦琦看着烟雨朦胧中张俊的身影只是沉默地转身离开,张俊看着琦琦离去的背影,放下了所有的不甘和愤怒,由衷地祝福她可以找到一个让她不回头地向前走的人。
3. 比翼齐飞
桐华在写陈劲这个人物的时候留了很多的余地,我们只能从琐碎的片段里窥探到这个别人口中的传奇,不过即使戏份少,可魅力却不减,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光彩与我们女主角不分上下。小学时候的那一点点故作老成,傲慢自负,让他真实了不少,问琦琦借自己老爸不让读的《红楼梦》和对赵老师的冷淡又给他增加了一些叛逆的色彩 ----- 我有的时候想,也许正是这骨子里的反叛精神和对权威的不屑才让他和琦琦在最初建立了不同于他人的联系。桐华自己可能也没有留意到,她在介绍这个角色出场的时候用的略带调侃的语气与介绍张俊和小波时候的冷静克制皆然不同,也许是因为她把评价后者的机会留给了读者,也许因为多年过去她可以理性地看待他们在她生命里留下的痕迹,但对于前者却是毫不吝啬地表达了对这个人的欣赏和感激。
初中三年的藏拙,乒乓球台上对琦琦充满智慧和善意的保护,还有我个人最喜欢也是全书最有意境的片段--- 初三的暑假每个清晨,小波琦琦和陈劲三人在学校的荷花池旁边,一个人背英语,一个人画油画,一个人画素描。这种孤独和清静对别人来说可能难以忍受,对于他们来说确是极为享受的。这个场景说实话非常之浪漫,也暗示了他们三人的相似之处 --- 某种不为浮华红尘所诱惑的出世感。如果小波没有后来的那些遭遇,也许他们会成为非常好的朋友,也许他们可以去同一所大学,也许...可是没有如果。
然而此时的琦琦虽然有一个踩着狗屎运的班级第一,可她仍然认为陈劲“和她不是一个世界的人”,这个观念的转变要一直到高二结束,当她真正为了年级第一挣扎和付出了许多,最终得以获得某种“超越性”的经历之后,才会对陈劲说出“你做到的事情我也能做到”。这不仅仅是世俗意义上获得成功和认可的快乐,也是一种对她未来生命的掌控感,这种共鸣是她和陈劲所共同拥有的,也是她和其他人交流中所不具备的。这种坚定自信,放在他人眼里,就是“天之骄子”对未来的渴盼和野心。
(未完 ~~~ 呜呜陈劲真是不好写...)
4. 对照组:罗琦琦vs.沈远哲
沈远哲这个角色的特殊之处在于,《年少时光》里的绝大多数男性角色,都是围绕他们和琦琦的相似之处写的,而沈远哲却是罗琦琦的完全反面,是一个典型的对照人物。这之中最极端的例子就是他们在和权威(authority)的关系处理上完全不同。
琦琦年少时候受过的挫折和伤害,就是被社会认可意义上的权威一而再再而三地放逐和拒绝。小时候,她就是被家庭环境里的权威(即父亲)彻彻底底地拒绝了,她对父亲回家抱起妹妹一起玩闹的画面印象如此深刻以至于多年之后都忘不了说明了这一点。【往轻点说是拒绝(rejection),实际上更接近于一种流放(banishment)的隐形暴力(violence)】而这一点经历在学校的环境下再次上演,赵老师作为班主任在小学生心里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而她潜移默化地利用这种权力满足了她想要打压琦琦的私欲,让她再一次在同学间被孤立,带来的是长达两年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下的同时被忽视。
这种被屡次三番被重复然后加强(reinforced)的经历说实话定义了罗琦琦这个人,她一边享受孤独,喜欢以一个清醒的旁观者角度略微抽离自己来看身边发生的故事(这是她从小就熟悉的极为舒适的状态),一边渴望参与其中,能够深刻地体验和经历生活里的快乐和痛苦(这是她陌生的不熟悉的领域),这种出世和入世的激烈矛盾性,以及随之带来的理性和感性的斗争,让这个角色具有了不一般的立体感和魅力。读者在读她的故事同时,也摸不透她的行为。我们不仅仅被她的故事吸引,也被她这个人所吸引。我很喜欢的编剧Aaron Sorkin在新闻编辑室里说,有的时候一个人的魅力就在于他/她从不对任何事情确信,他/她会犹豫,挣扎,怀疑,这才造就了人之行为的不可预测性,因为他/她某一时刻的行为是自身经历,环境,时机等等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很多时候,写作者为了让笔下的人物形象鲜明,而刻意用不断重复的行为模式来“强调”人物的特质,却忽略了一个在读者眼中完全可预料的人物必定是无趣的。琦琦的某些时刻的感性,冲动,真情流露之所以珍贵,就是因为她平时是个多么理智清醒的人,可正是因为这些情感之真挚和炙热,又反衬出她的克制理性是如此强大和坚韧。她的两面互相映衬,成就了这个我愿称之为言情小说里最复杂的女角色。【题外话:写好1女N男的戏码,最最重要的就是女主的个性要立的起来,要有多面性,要足够复杂立体,要让读者意识到女主和不同男性之间的感情互动性质是不同的,才有了品评鉴赏的可能23333】
琦琦的初中和高中的生涯和权威的关系依旧messed up,她对初三班主任过分热切的关心几乎无所适从,迫切地用各式各样的抵触来“暗示”对方离开,不要再关注她。高中的时候,她根本不在乎老师的想法,不屑于去做他们眼中的好学生,所以可以放肆任性地迟到,被罚站在教室外也无所谓,所以大胆地“每天都不交作业”,因为她“决不浪费时间敷衍和抄作业”,所以上课可以有选择的时听时不听,完全按照她自己的强弱项来规划时间。这种因为心中有既定目标和决心所以一往无前的坚定姿态,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酷”和“特立独行”,是相当迷人的 --- 现实里没有人可以拒绝一个有信仰又愿意为此付出无限热忱的人。
琦琦在生活方式和态度上是尖锐到甚至有点极端的,她渴求的一直都是“生活的真实”(“真实的爱”,“真实的成就感和收获”)即使她经常被这些真相伤害地体无完肤也无所畏惧,所以喜欢她的人会爱她的执着和纯粹,讨厌她的人会觉得她过分较真,而失了温柔可爱。而沈远哲却是个深谙中庸之道的人,他擅长调节身边人的情绪,揣度他们的欲求,并且隐秘地不一定是操纵但的确是影响他们的想法,从而达到某种平衡的状态。他擅长模糊【真】与【假】的边界,即使是琦琦如此敏锐的人,也很难看清楚他的很多真实想法,又或者【真中带假】【假中有真】才是他生活的常态。他善长获取他人的信任,拥有一种天生的让人信服的能力,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其实很难对他的行为下确定的结论,但不妨碍我们从某些细节里窥探一番他隐藏地极深的欲求。
关于沈远哲最大的争议,在于他对琦琦有没有超出友谊的感情。我个人倾向于是有的,否则张俊没有必要反应那么激烈(琦琦和杨军的关系更密切,可张俊也没有过干涉),否则小波也没有必要看到沈远哲和琦琦一起回家的时候,注意到的是他“欣赏的眼神”,想到的是“也许会有某个男生暗恋她”。作者一次的暗示可以是无心,可以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的巧合,可是屡屡提到并且有许多细节得以作证的话,即说明了这是一条暗线。沈远哲对罗琦琦的感情,如果要我推测的话,个人倾向于起源于【误以为她喜欢我】这样一个情节,毕竟高一的时候琦琦屡次出手帮了沈远哲大忙,而我们沈大班长并不知道事情的原委,估摸着只能往【她喜欢我】这个方向上猜。在去夏令营的火车上,那个微妙的扇扇子的情节,和六班班长(同时也是沈远哲好友)恰到好处的起哄到底是有意为之,还是被别人看出了心意,那就不得而知了。所以沈大班长估计被罗琦琦和张俊突然针锋相对一转身又突然和好的事情搞得非常懵逼,他生平第一次猜不透人心竟然是因为此,每次想到这里我都觉得分外好笑233333.
后来终于知道了琦琦对他特别的原因(不需要在琦琦面前掩饰他的心机),也看到了琦琦和张俊关系里潜在的隐患和症结(关荷),我们沈大班长终于出手了。请不要告诉我心思如此缜密的沈同学在明知道琦琦【有一个正在闹矛盾的男朋友】的情况下,约她去看电影,没有一点点想要挖墙脚的心思(哼,骗鬼去吧。。)可没想到琦琦看电影的时候哭得稀里哗啦(沈班长:。。。这。。。),这个糟糕的约会又被张俊打断(沈班长:卧槽我真会选电影院。。。),还挨了揍(沈班长:我今天运气真好。。)
沈远哲在意识到琦琦对他没有任何暧昧的空间之后,依然以他自己的方式给了她最大程度的保护。尤其是和张俊刚刚分手后琦琦最脆弱的时候,和琦琦明目张胆的同进同出,是他们两个人心照不宣的秘密,那些“流言蜚语”(沈远哲你就说吧,澄清个绯闻能有多难~)给了她那个时候她所最需要的疗伤的时间和空间。琦琦恐怕也是在这个时候才真正意识到了沈远哲的心意。【这一段关系非常像《步步惊心》里的十四和若曦,以及《被时光掩埋的秘密》里的陆励成和苏蔓,都是女方知道男方有意,但没有办法挑破,因为他的心意她没有办法回应】
5. 罗琦琦vs. 关荷 ---- 是朋友也是敌人
如果要说《那些》里除了主角之外刻画最精彩的女角色,那当然属关荷无疑。外热内冷的角色非常不好写,一不小心就显得虚伪冷漠,“任是无情也动人”是很难达到的境界。关荷和罗琦琦之间友情是我认为文艺作品里写的相当精彩的一对,不仅仅是因为她们之间的共同点,她们聪明,敏锐,面对生活的磨砺展现出异于常人的坚韧,更因为她们的不同之处:关荷用来保护自己的面具是滴水不漏的大方客气,温和谦逊,她利用【社会所期待的女性样貌】来掩饰她真正情绪和欲求。她完美的面具让她能够享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喜爱,也把他们完完全全地隔绝在了她的内心之外,除了那些她认为值得成为她朋友的人 ---- 这是一种细思起来相当高傲的姿态。(从琦琦的所思所想来看,她似乎认为关荷和陈劲的生活方式很像,类似她和小波的关系)
罗琦琦走的路要更为曲折一些,因为她天生并不符合任何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光没有美貌这一点足够让她在男权社会下被认为毫无价值了)【初中时候被罚站丢脸的经历】让她走了一条从前并没有什么女性角色走的道路 ------ “抛弃所有社会期待,还原成一个最本真的人”。“由心出发,随心而动”是她这个角色的精髓,因为她的生活方式令人发指的真实赤裸,让我们这种容易被社会加诸于我们的固有要求,身边人加诸于我们的期待所影响,从而做出并不符合我们本意的举动之人汗颜。罗琦琦选择了抛弃所有社会期待,所以可以把乒乓球台站的云淡风轻,所以可以把一身土气的校服穿的坦坦荡荡,所以在面对别人对她或善意或恶意的“注视”和“窥探”的时候无所畏惧。在这样一个男性主导的世界里,她在一个极小的年纪拒绝成为一个被凝视的对象。(在社会否定了她之后,她也否定了社会)而这种“拒绝”带给了她极大的自由,包括不断地进行尝试并且接受可能的失败的自由。(也是她后来成功的奠基石)这是很多女性文学所欠缺的部分,它们过多地强调那些生活里华丽光鲜,优雅得体的一面,却过少地提及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阴郁失落,笨拙挫折的一面,而我相信前者短暂易逝,后者才是支撑我们走下去的精神力量。
关荷和琦琦选择的不同道路的结果在于,琦琦需要比关荷承担更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而关荷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维护那个完美的,符合社会期待的表象。这一点从她们面对男性令人作呕的骚扰的时候的不同处理方式也可以看的出来:关荷初三的时候面对年级里混混的骚扰,靠着张俊和沈远哲解了围,琦琦高一面对马力的时候,拒绝了沈远哲的帮助,用扇过去的一个大耳光解决了问题。
关荷和琦琦面对女性困境所给出的不同solution我不愿意评判优劣,她们都有自己的可取之处,她们自己也从对方身上学到了很多。如果琦琦没有遇到关荷,她恐怕熬不过晓菲和小波的离开,毕竟在关荷身上她看到的是她不应该怨天尤人和自暴自弃的理由,那也就没有高中时代真正“破茧成蝶”的罗琦琦。如果关荷没有遇到琦琦,她也无法处理好母亲和社会带给她带来的巨大压力,真正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之处,最后向琦琦坦白的那封信才是她的成长。
《年少时光》作为女性文学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在写到成长的时候不仅触及到女性才会碰到的议题和困境,还给出了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
6. 罗琦琦vs. 关荷 ---- “恋母”和“弑母”情结
关荷和琦琦的友情里还有互相企图在对方身上弥补家庭创伤的尝试,关荷对琦琦类似于一个“替代性母亲”的角色,是琦琦自己恋母情结的一个投射,她企图在关荷身上找到自己所缺失的女性长辈的关怀和抚慰(无论现实中如何,但小说里琦琦母亲的这个角色是dysfunctional的),这也是她对关荷的要求无法拒绝,并且对她一直存在一种奇异的“依恋”感的原因。
深刻的女性友情很大程度上都是“母女关系”的一种复刻,这是在优秀的文艺作品里会不断出现的主题,无论是《飘》中的斯嘉丽和梅兰妮,还是《实习医生格蕾》里的Meredith and Cristina,后者身上都有前者母亲的影子。关荷身上有罗琦琦母亲的影子是一个隐秘但微妙的设计(都是因为不同原因幼年丧父),在罗琦琦试图在母亲上获得“爱”的尝试失败之后(母亲明显选择了妹妹作为对象),她从关荷身上获得了一种补偿性质的“爱”。这些行为体现在罗琦琦多年来对关荷的追逐,初中文艺汇演的时候去看她的二胡独奏,因为关荷不会画画所以去学习画画,站乒乓球台的时候在意她的反应,甚至她参加演讲和辩论赛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关荷的一种“response”。当然罗琦琦的这些举动可以被解释为因为张俊而起的“嫉妒”或者abandonment issue作祟,但我认为深层次原因要更复杂,她对关荷既试图模仿和学习又企图和把自己和她区别开来的行为模式和“母女关系”是更为类似的。(这个理论来自于心理学中对母女关系的探讨,大致的说法是,婴儿在诞生之初最开始要分离的对象就是母亲,如果婴儿是男性,这个分离过程会因为性别不同的原因而进行地更为顺畅【不过也有例外】,如果婴儿是女性,这个过程就会更为复杂,因为女儿还需要从母亲身上学习如何与自己的女性身份自处,因此造就了女儿对母亲一边模仿一边排斥的复杂行为)
而这种友情关系里所存在的“母女情结”最后爆发的节点就是“弑母” 。俄狄浦斯情结 (Oedipus)大部分人都熟悉,说的是男性“弑父娶母”的行为倾向,但希腊神话里还有一段故事说的是厄勒克特拉(Electra),一个被母亲囚禁在城堡里的女儿,花了十年时间精心准备复仇的最终杀死了母亲的故事。比起俄狄浦斯这种明显是【无意】导致的结果,厄勒克特拉的“弑母”情结是精心筹备且【有意为之】(一个精彩的例子参见电影《黑天鹅》)
这种“弑母”情结反应在琦琦和关荷的关系里就是【琦琦在学习上对关荷的全面超越】和【她成为了人群中的焦点】。桐华写的很隐晦,但第一人称的好处就是我们可以详细地剖析人物的内心,最值得留意的是,当罗琦琦说出“我的目标首先是班级第一然后是年级第一”的野心之后,第一个想到的是“关荷的成绩也只能在年级十几名晃荡”。在上了高中之后,关荷并不是年级里最最优秀和突出的那个,但是罗琦琦在思考自己能不能做到的时候依然是以“关荷”为标准进行衡量的,甚至关荷并不是罗琦琦认识的最优秀的人(单论成绩陈劲要拽的多),但明显关荷才是她认证的对手。
而琦琦之于关荷虽然没有明说,但是类似于一个“替代性父亲”的角色,她的冷淡自主和潇洒随性是关荷隐秘期盼的,那首《潇洒走一回》是她内心欲望的缩影)
7. 琦琦和晓菲 --- 真正的sisterhood, 一个另外的自己(an alternate self)
8. 环境,命运和时间的悖论和荒诞:那些不断出现的主题
"Men heap together the mistakes of their lives and create a monster they call destiny."
这是整部书甚至所有桐华所有作品里我最喜欢的一句quote,出自Pearl Mary Teresa Richards,是美国19-20世纪的一个女小说家,但她的著作都用John Oliver Hobbes这个笔名发表。这是一句自嘲,也是一种无奈,我们的故事由我们自己一笔一画地写成,我们却把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归咎于命运。
ps: 书里角色取的名字相当好,简单又意味深长。琦琦是未被发现的美玉,关荷是“在水一方”“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夏荷这个名字更诗意浪漫,关荷反而更有此人稳重入世的气质),张俊么是潇洒不羁的大帅哥,小波这个名字普通了些,可偏偏姓了许,突然就有了温和的气质,沈远哲也是人如其名,深远之哲思,林依然就活脱脱一个文静聪慧的女孩子,陈劲是“疾风如劲草”,充满古典韵味,坚定还充满力量感。
Reference list:
1. 《安娜卡列尼娜》:关荷和琦琦关于爱情的谈话,张俊这个角色身上也有渥伦斯基的影子
2. 《飘》:书的整体结构/最后的立意/开放式结局都明显致敬了《飘》
3. 《圆舞》:书在连载的时候名字就叫《你的圆舞,我的青春》,琦琦和小波的感情有一点点类似周承钰和傅于琛,琦琦初三暑假和小波一起跳舞的场面应该也是reference了《圆舞》中周和傅初识时跳舞的场景。(私心以为桐华避讳去写小波在当年就喜欢琦琦的情节是为了抹去炼铜的嫌疑,毕竟周和傅的感情拿现在的眼光来看问题很大)
4. 《红楼梦》:关荷的形象出自宝钗
最赞回复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连载文打分|最近看的番茄小说打分记录 (崔秀彬彬有礼)
- 连载文打分|【合集】2025看文仙草合集 (早八人早八魂)
- 连载文打分|【无限流+无cp+女强】8.5分,欢迎来到我的地狱 (Icey狐璃)
- 完结文打分|【9】狂野寡妇,在线发癫 (我有笔如刀)
- 完结文打分|【10】《两个女人和她们的国》别名《性别战争》 (mo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