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说茶(转载)
YouJJ
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而平民也有七件宝:“柴米油盐酱醋茶”。所以,茶,不管是普天百姓还是文人雅客,是万万不能少的。如今,全世界有50多个国家生产茶叶,而其消费者几乎遍及世界各地。 根据中国史记考证:中国之茶,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兴于唐宋。源远流长的中国古文化,对茶的研究和记载十分详尽。经过几千年的沉淀,“茶文化”厚朴形成。笔者认为,对于茶这一“清淡安逸、清心明智”的佳品,不要给茶文化下个具体的定义,否则被这单调的定义所束缚,便是大煞景致,失去了茶本有的随意和淡泊。 鲁迅说:“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之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远。”在今天这个崇尚“功名利禄”的市场经济浪潮中,能停止一会儿对“欲望”的追求,稍闲片刻,与好友面聚,小饮几杯,算作感悟和享受人生之法。“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说的恐怕就是这个意思。 四千年前,茶叶的药用价值得以开发,走进百姓的视野。对于茶业的研究,自古以来从未间断,茶业的药用功能得到越来越多的发现。如:茶叶中含微量元素锰、锌、硒,维生素及茶多酚类物质。按照中国传统医学的解释,茶叶性味甘苦,微寒无毒。入心肺胃经,驱散疲劳,清思明目;生津止渴,利尿止泻;治咳站喘,清热解毒,消食减肥等作用。用于防治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症,冠心病,治疗食积不化、泻痢;精神不振,思维迟钝;水肿尿少,水便不利;痰喘咳嗽等等。现代茶也被认为有预防与抵抗放射性伤害的作用。《神农食经》曾载“久服令人有力悦志”,《杂录》又文“苦茶轻身换骨”。 在中国,茶有起源自四川东鄂西之说。神农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领。在《史记-吴起传》古籍记载“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这说明神农氏的部族发源在四川,这也正是今日大神农架的地域。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注:茶原名荼)。而神农,据史学考证,是公元前2737-2697的人物。从这两部古籍文字中,可以推测,茶由“神农”发现于四川——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对于茶最早文献记载。 神农之茶实为药用。茶被引入百姓之家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最早的文字记载被今人发现是在西汉宣帝年间,王褒赶考,寄居亡友家中,亡友之妻杨惠,与王褒私通,家童便了反感两人私情,于是杨惠一怒之下,把便了卖给王褒为奴,并有契约为证,这份契约就是今天被广泛引用的《僮约》。《僮约》载明:“烹鱼烧鳖,烹茶劲具,武阳买茶―――”。由这句话可见,西汉年间,茶已经由原来的药用转化成日常生活中的饮用。 东汉华佗《食经》中写道:“苦茶久食,益意思”。三国魏代《广雅》中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中国茶圣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那个时代的著作《茶述》、《采茶记》、《十六汤品》、《煎茶水记》等都足以说明了当时中国唐代茶文化是何等的昌盛。 到了明朝,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茶叶的制造方法,茶的饮用也由“烹煮法”改成“撮泡法”。明代,有不少文人雅士留有的对茶的丹青大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到了清朝,中国的茶叶出口已成发展成为一种正式行业。 茶馆,我国唐代《封氏闻见记》中已有描述:“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茶馆”这个单词,最早出现在明末张岱《陶庵梦忆》:“崇祯癸酉,有好事者开茶馆,泉实玉带,茶实兰雪,汤以旋煮,无老汤;器以时涤,无秽器;其火候、汤候,亦时有天合之者。”这说明,在名朝,人们可以靠开设茶馆来维持生计了。清朝,民间曲艺进入茶馆,使茶馆成为集“文化娱乐和休息”的场所,丰富了茶馆的功能。 工夫茶的饮法还要有三要素:一茶二水三火,三者却一不可。水以山泉最佳,通常自来水中含有大量的氯,会迫害茶的味道,从而影响茶香。燃料如今以“电”为多,缺少了以前用木炭的雅趣。茶叶是闽南特产的半发酵乌龙茶。在厦门有档次的茶馆中,你都可以请来略懂茶道的“服务小姐”为你表演“茶艺”:茶叶装壶前,先用沸水烫壶,喻之“贵妃淋浴”。然后,装入六七成茶叶,须搭配三分之一茶末放中层,泡出的茶水更加香浓,近壶嘴应放叶茶以防阻塞,此道工序谓之乌龙入宫。冲泡时水壶要提得高高,在女孩子细嫩的小手辉映下,称之为“高山流水”。继之是刮掉茶水上的泡沫,美曰“春风拂面”,然后开始倒茶,小小茶壶在茶杯间游动,似“关公巡城”,把最后剩余的茶水均分,名曰“韩信点兵”,客人端起茶杯,开始“赏色闻香”,然后方“品啜甘露”―――斟工夫茶要低、快、匀、尽。品工夫茶品者三口,一口入肚视为不雅。 此时,你轻轻啜上一口,留在舌间,刹那间,齿颊留芳,疲乏和不如意随之顿逝。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安宁莫过于此。 林语堂是漳州人,自然懂得“工夫茶”,他留有著名的“三泡说”:“茶最好是第二泡,第一泡如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如年龄恰当的十六岁妙女,第三泡则如少妇。”这是目前对闽南工夫茶最精妙、最贴切的比喻。 如今,福建闽南人物质生活整体提高,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的“工夫茶”走近了闽南人的千家万户,甚至你到其他企业或政府部门办事,都可以随处品尝到工夫茶,似乎忘记了这还是一个要“讲效率、快节奏、忙赚钱”的时代。是忙里偷闲?还是闲情逸致?但有一点是可以感觉到的,那就是一壶浓浓的工夫茶,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增进了不需要更多语言的友谊。 一个人,一生中,有许许多多的不如意,就像这茶中的苦涩,但我们有时候也要换个角度去思考,这些看似的苦涩和困境,却是我们难得的历练。所以,生活的幸福不在于是否存在这些苦涩,而在于有一颗平常的淡泊之心,来享受这一路走来的风光美景。但现实的生活又不允许我们过于淡泊,忙碌和经济意识也是大有必要的。 但愿在这熙熙攘攘的社会中,能停留片刻,来感悟这茶叶的芳香和宁静。人生就是一杯茶,在饮茶之前,茶香缥缈,象儿童时代的快乐无边。茶入口时,就如同初入社会,有些新鲜、苦涩,刺激。饮后细心回味,如随着年月的增长,我们会逐步感觉到口中的茶香怡人---这就是生活。 生活是什么?生活就是一杯热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