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规律|在与亲人/朋友/伴侣的相处中 如果表现一定程度的“作”会生活得更好
来自:人间皮划艇
不知道友友们有没有用“作”这个形容词形容过别人,我一直理解的是不太好的一个形容词。但是此处,我想表达的“一定程度的作”,是指在平时的交往中出现的一些难缠/任性/挑剔/对小事发脾气/不够礼貌/以自我为中心/有自己的脾气 ,但是又没有真的很不讲理这样的情况。因为想不到别的词,就把统一划为有点“作”的范畴。
比如在与亲人的相处中,我从小就被爸妈带着,周末经常去看望祖父母,但是呢反观我的堂哥堂姐,从小他们去的就很少,并且每次都会有学习忙/要补课/同学喊聚会这类的理由,甚至有时候几年才回去过一次春节,但是老人们反而更偏爱他们,也会拖我们特意带一些他们喜欢吃的菜送过去。
这是与祖父母辈的相处,在与父母的相处中,我也发现类似的情况。我属于一直是被家里人认为脾气好,所以有时候即使不太认同他们的观点,心里不高兴也不太会说出来,就忍一忍,仅近几年才稍微表现得有脾气一点,所以我和我的父母的关系更多的是大家都有礼貌,但是说不上亲密。而我的朋友中,我发现如果是会稍微挑剔父母,或者和父母因为一些小事吵架闹脾气的人,反而和父母更亲密,父母似乎也更在乎他们的感受?他们偶尔节假日回家,父母也会对他们格外的好?甚至有的会准备礼物,或者是为房间插上一瓶花这样。
与伴侣的相处中,我自己也有体会,但是为了显得规律的普遍性,举例我一个大学同学。这个同学之前谈恋爱的时候对男朋友显得脾气超好,对于男朋友的冷淡、不够关心都很忍让,一直到最后实在受不了,提了分手,才把之前对方的冷暴力一下全都说出来。但是分手之后呢,那个男生反而一直在挽留,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心。
和朋友的相处中,我也有类似的感受。总的来说,这种感觉就有点类似会哭的孩子会有一颗糖?你越是理性、冷静、脾气好、不吵不闹,反而得不到关心。但是适当地“作”,会让人更在乎更关注更记住你。不知道友友们有没有人有相同的感受👻
最赞回复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社会规律|旅行后没有一点戒断反应 (六个夏天)
- 社会规律|国人爱插队的原因是缺乏安全感 (六个夏天)
- 社会规律|我发现年轻人的能量好像在降低 (HHHH)
- 社会规律|发现自己是NPC的调理办法 (minimi白)
- 家庭家族|我发现亲情会蒙蔽利益交换的本质 (1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