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与暴烈:三岛由纪夫的生与死》读书会笔记
来自:到里斯本看海(手上的好牌越来越少)
时间:11月3日14:30 地点:渡口书店 人物:特约嘉宾:《美与暴烈:三岛由纪夫的生与死》译者:于是 策划:彭伦 参加者有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的编辑及书友共计十几人之多。 1 于是说书中是有些错误的,比如书中很多处“17、18世纪”都应该是7、8世纪,排版中有些问题。于是为翻译此书收集了很多资料,但还是难免有些错误。这与原作者是英文写作而不是日文有关系。作者斯托克斯日文不佳,对日本的了解也不算很透彻。 2 翻译这本书的起源是彭伦买了版权。现有的三岛传记中,本书有其特殊之处:斯托克斯与三岛是有私交的,《宴后》之后评论界不置可否、建立盾会引起很大争议、日本文坛偏左使偏右的三岛落单,这些因素使斯托克斯成为三岛为数不多的出口;三岛与外国记者较亲密可能是想走“外转内”的路线,斯托克斯是这些外国记者的代表;本书开头描写的三岛自杀过程,很少有书能完整提及,也是因为斯托克斯是唯一获准采访该事件的外国记者。 本书的特点之一:三岛的自杀不再被写作是自导自演的过程。斯托克斯写到了森田的作用、盾会的作用,并写到了活下来的古贺浩靖等两人。之二:斯托克斯写去富士山采访盾会训练,这一段是独一无二的。该段将三岛写得非常真实,盾会晚会吹笛子等细节也写得非常精彩,有助于揭示盾会的实质。三岛其人充满了悖论,包括其不得不借助盾会和政治达到美学的目的。斯托克斯写富士山训练对揭示这个实质的意义是很重大的。 于是又说了她读三岛的过程。印象最深的是《太阳与铁》,这本书在三岛生前没人特别地注意到,但其死后这本书被发现清晰地表达了他要自杀的意图。《太阳与铁》与《假面的自白》是三岛一生的写照,《假面的自白》是一本典型的很有三岛特点的书。三岛16岁的作品《鲜花盛开的森林》中译本不够好,这与三岛古文功底强有关系。《鲜》与《丰饶之海》很像,作为三岛横空出世与涅磐之前的两部书,很有首尾吻合的意味。 于是还说从《美与暴烈》看出,三岛的众多著作中有一些其实是没必要看的,比如《潮骚》就不是典型的三岛作品。三岛有些写作是以获得好评为目的的,未必有可读性。 3 本次读书会的三个关键字:三岛文学、行动力、作家的身份感 三岛最值得敬佩的是生命的快节奏,极有计划的安排,密密麻麻的日程表。这一切构成了他强大的行动力。 三岛人生悖论A 幼年三岛由祖母夏子一手教养,本来是被当作女孩来培养的,武士世家女性后代不可能懂得培养武士家族男子的方式。但夏子还是在三岛心中种下了武士道精神的幼苗。三岛是一个生活颠倒的人,小时候信赖传统的东西,成年后才发现普通人的生活方式,于是学习喝酒交际之类。成年三岛能戴着面具生活,并特别善于利用面具。 三岛人生悖论B 三岛年少写古韵。他刚出道时寻找提携人,被老作家提问要做什么样的作家,他说要做大众作家,令老作家失望。其实三岛的选择是与他个人传统相悖的。《潮骚》是被逼而出,作出新尝试,得到好评,但它并不是适合了解三岛本人作品。《丰饶之海》使三岛回归自我,他既希望评论界给自己好评,又希望回归作家的单纯本质。 三岛行动力惊人。他对自我的塑造有很强的执行力,包括创作、组建家庭、肉体训练、自杀等。现代作家的身份感不很清晰的时代,三岛在行动力中融入很强的美学观。他将身体作为艺术品来塑造,健美训练极有意志力。悖论C即是他矮小瘦弱的身体与塑造健美的矛盾,强烈的自卑与自我塑造中的狂暴的一面之间的相悖。 4 于是回忆大学读三岛的过程。《金阁寺》是看书名能懂的唯一一本书,当时坚持认为自己能懂。但是“美是怨敌”这一核心思维,还是难以清楚地通过情节来感受到。也不喜欢纵火的沟口其人。前年上映的电影《金阁寺》令人失望,仅是讲了故事,没有表达三岛的美学。电影《春雪》也是没有摸透三岛美学而变成纯粹的爱情片。 好友推荐了《假面的自白》,读后觉得该书是青春期性心理描写最好的作品。但觉得《圣塞巴斯蒂安殉道图》对三岛的影响没那么夸张,不是画面对三岛的性启蒙有作用,而是画的美学起了作用。 于是很怀疑说三岛有双性恋倾向这一说法。从三岛结婚的过程看得出他对异性的需求。三岛极重视公众形象,与私底下的乖戾相反。三岛遂重视经营婚姻和家庭,甚至会为挽救患癌的母亲而快速相亲结婚。了解三岛瑶子是了解三道的关键。但中国翻译的日文三岛文献太少。已翻译的三岛作品中,存在很多问题。《丰饶之海》由四人合译但无人统稿,第四部《天人五衰》还是由不喜欢三岛的林少华翻译。 于是最喜欢《禁色》。开篇很精彩,文中描写了两性的互相利用、报复的关系。从老作家俊辅看照片那一段也可以看出,三岛不想死在可怕的老年阶段。俊辅对妻子尸体的虐待、年轻人帮助他完成了对异性的报复、古罗马式年轻人的双性恋倾向等处,都是十分精彩的情节。 三岛是每页都有美妙文句的作家,基本的描述方法是高于一般作家一个层次的。在《禁色》中对主人公看妻子生产的描写(红宝石般的腹腔内壁...)在当时都是很少的描写方式。 三岛人生悖论D 本来对政治不感兴趣的三岛屡屡被扣上政治的帽子。评论界的归类术语误导性地解释了三岛。三岛在中国是作为“军国主义”作家“要批判地阅读”才被引进出版的,起先也是只有内部交流的书籍。 5 三岛的佛学观很奇怪。悖论E 佛学是反对自杀的,三岛却坚持以武士道的方式选择自杀结束。《叶隐》、阳明学是三岛的理论支持,佛学对三岛的影响却很奇异。斯托克斯在书中第一人称介入的片段不多,也许他未必了解三岛,更无法解释清楚三岛佛学观的问题,文尾只留下了一些疑问。 抱竹国宝说起约翰-内森的三岛传记,斯托克斯说两本书可互补。内森是日语出色的作者,对日本的研究更专业。在他的采访集《无约束的日本》中,石原慎太郎与三岛的争论被记录下来。三岛在石原看来就是一个假面,特别是政治上。 三岛人生悖论F 三岛充军时,是到遥远农村故乡去体检,以备尽量被淘汰。他想参军却又乐于当逃兵。所以,于是说要重视《太阳与铁》,三岛“邂逅太阳”之后,生命的后半段才有了勇气。 三岛15虽已达到行动力驱动的程度。《丰饶之海》时他终于转回原路,成为了真正的三岛。日本这一代作家的共性是身份感的迷失,他们反思了文化的自毁,三岛也在找寻着自己的路径。 于是说,三岛心中坚持着文化天皇的概念,他自杀前演讲中的“日本被西方统治”的观点是正确的。cindy说,三岛天生悲观,加上对日本会失去阅读的现实之担忧,形成了丰饶之海时期三岛的顶峰心态。 《假面的自白》大卖时,是三岛作为作家最辉煌的时刻,他说“此时我死已无憾”。他觉得武士道精神在文学中。在二战中,在制造用于神风攻击的零式战斗机的工厂工作,三岛认为自己是被“死”遗弃的。二战后,日本的时代背景变化强烈,转型期精神失去了源泉,三岛决定求死的完美,其第一步就是塑造完美的自身。 于是问大家是如何理解《丰饶之海》令人诧异的结尾?也许三岛认识到了文字是虚无的,才在结尾表达了虚无的观念。我个人强烈地感觉到,三岛是死于困惑,并以死为之证明。也许丰饶之海的结尾也是他感觉到漫长的探索最终只找到困惑的情绪。而本书结尾也指出禅师称“三岛太急了”。当然,这个解读有待更多人的体会和对三岛的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国宝说石原慎太郎带三岛去听爵士乐、看拳击,给他一种影响,对三岛的触动相当大。于是还说,三岛是很孩子气的,在他成年后的照片上也看得到他充满童真的表情。他是个倒着活的人。 于是还把带来的一本三岛家房子的图片册展示给大家看。本来逼仄的空间在摄影师的处理中变得看似宽敞,像矮小的三岛在古罗马武士剧照中看似高大一样。 6 三岛对妈妈是很同情的态度,他终究还是很爱祖母。 于是看到过三岛的写真集《蔷薇行》,都是合成照片,没有真正勇武独特的感觉,比较失望。三岛一直很喜欢摄影,他对演绎死亡是很享受的。《风野郎》的确是部很拙劣的片子,三岛在其中的表演也很糟糕。怪不得斯托克斯感觉三岛出演电影是疯了。三岛的表演欲望是他喜欢展露的体现。 大家还聊到三岛死时的不完美状态。被直升飞机搅乱的演讲,糟糕的介错(我读到古贺浩靖接过刀后利落地砍下三岛的头颅后大松了一口气)。尽管三岛以自杀来结束生命是比较完美的,但对他的死的解读是很糟糕的,日本人都在刻意避开这个话题。2000日本的三岛热中也是将他作为右翼代表抬出来的。 夏老师说三岛是非黑即白的,期盼着饱满的生活。他是应该被同情的,但一定不愿意被同情。于是提到三岛的戏剧生涯也很重要,他与原来的剧社决裂之后,被排斥,也许也是自杀的原因之一。我觉得戏剧译作或将帮助我们理解三岛的表演欲,所以很期待三岛戏剧的译作。 现在的日本文坛,外来语充斥着作品,三岛一代的沮丧仍存在着。川端康成后来也选择自杀,夏老师说日本对美的看法是特别的,川端也许有种“拔脚就走”的感觉。 其余的时间,大家还聊过很多其他的话题,包括三岛作品的出版问题。读者朋友们可以耐心期待上海译文和上海书店出版社近几年有计划地出版的三岛文集。很感谢于是、彭伦和出版界朋友们的到场,这是一次很精彩的讨论。按女范进的话,到现在还没聊完也是有可能的。当然,对三岛由纪夫的讨论,我们不可能聊完,因为三岛是一位百年一现的出色的作家,一个多彩的人。
-
蘑菇之臣 转发了这篇讨论 2010-12-25 11:19:44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关于渡口书店的近况,我也是偶然从知乎上发现滴 (红发安)
- 文学群,欢迎大家 (李綦周)
- 想问下渡口书店现在还开着吗,有地址吗?? (寒山)
- 现在书店地址 (兰斯洛特)
- 上海独立艺术书店兼职店员招聘帖 (PN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