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一位米兰理工的建筑学前辈给我的话
冬_zi(Time waits for no one)
http://www.douban.com/note/166696549/ 由豆油联系,前后时间跨度为一个月。从刚开始正常的问答到后面的深入,是我不曾料及的。也发现自己对于建筑的认识太浅,但是在认识(意识到问题)和做法(怎么采取行动)上,我想仍然可以是分开的、平行的。 derekkk说: 前辈好,想问些关于米理建筑学的问题。我是国内本科大四的学生,有点意向想去意大利学建筑。 因为听说意大利的建筑院校好像都把最好的资源放在古建修复上,是这样吗?那建筑设计专业是不是不太被重视呢? 希望前辈大概介绍下米兰理工、威尼斯建筑学院、费拉拉、都灵理工等学校的建筑设计,因为国内很难找到这些资料啊~~ 听人说他们都是很关注历史与传统的,属于整个阿尔卑斯地区的大范畴,比方跟瑞士的一些学校如洛桑学院、ETH什么的交流多。那么,意大利学建筑的优势在哪里呢?也就说说,他们的传统或者扎实,与ETH这些,有什么区别呢? 问题有点多啦……谢谢!! X说: 您好,不必客气。 看了您的相册,看得出来对古建筑挺感兴趣哈:) 我们这学期上的古建保护课非常让人失望。我们有四个studio,我可以给您提供的情报就是我们的studio非常,非常让人失望。 从教学而言,听说这个领域最厉害的是威尼斯建筑学院(他们有专门的古建修复专业)。不过他们是意大利语授课的。费拉拉和都灵理工我也完全不了解,现在无法给您参考意见。 历史与传统倒不一定要在课上体验,整个意大利遍地都是。而且个人认为应该是全世界最好的地方了,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也是,强烈推荐您开始关注一下中世纪的房子。。 所以我的个人看法就是学校一般,地方很好,程度几乎可以抵消,就是说你周游意大利是以在米理读书为代价的。 ETH我的看法是环境过于单纯了,瑞士无法提供一个生动的文本,所以他们可以很单纯的做建筑,抠节点,出发点是很物质的,和社会的关系不是很大。这个是他们的长处,但一旦应用于如中国般本身就很有趣的环境里就会显得有点奇怪。个人不是很喜欢ETH。 交流的机会是很多的,这就得看你自己把握了。 意大利是无论你去哪儿都得玩遍的一个地方,可以学的东西太多了,所以还是忍一忍读个米理吧。。省个路费。其余的时间就多留给图书馆就好,学校不重要。by the way, 目光再长远一点,设计也不重要。 祝申请顺利。 derekkk说: 谢谢前辈的回复。可能有点误解哈,我主要还是想申请建筑设计,而不是古建类的,对古建只是有兴趣。前辈指的STUDIO不好是指设计类的STUDIO吗?还是古建修复类的呢? 另外听说英语授课的设计教学质量要比意语授课的质量要差一些,是这样吗? 个人也觉得,的确ETH所在的地方,老欧洲的那种城市文脉不及米理好。 那么,前辈当时申请的时候,还申请了哪些其他的学校呢?(对于自己的自学能力还是保持怀疑啊如果来米理的话……)我参考一下~ X说: ------------------------------------------------------------------------------------------- 前辈指的STUDIO不好是指设计类的STUDIO吗?还是古建修复类的呢? ------------------------------------------------------------------------------------------- >我指的是古建修复。设计课还可以的。这里的主要问题是学生人太多了。第一年有点像本科的大四大五。 ------------------------------------------------------------------------------------------- 听说英语授课的设计教学质量要比意语授课的质量要差一些,是这样吗? ------------------------------------------------------------------------------------------- >不一定。主要是意大利人英语也不好,所以表达起来可能会有一些问题。 ------------------------------------------------------------------------------------------- 个人也觉得,的确ETH所在的地方,老欧洲的那种城市文脉不及米理好。 ------------------------------------------------------------------------------------------- >您没明白我的意思。我是说的当代的环境。瑞士太清净了。 ------------------------------------------------------------------------------------------- 前辈当时申请的时候,还申请了哪些其他的学校呢? ------------------------------------------------------------------------------------------- >这个就没什么好参考的了。我是看地方不看学校的。学校全世界都差不多的。出来一下主要是有个参照,最终还是为了看中国。 derekkk说: 想再问前辈一些问题,麻烦啦。 上次前辈提到说,米理的学校一般,而地方很好,两者成都几乎可以抵消。但是我想问一点,我觉得自己出国的目的是“想形成自己的对于看建筑和做建筑的一套成熟的认识和方法”,因为本科阶段正是由于认识和方法的混杂,导致思路很不顺畅,也不是非常的具有说服力,这一点对于将来的职业发展我想应该是很大的阻碍。 “认识和方法”,我想更应该是系统的教学的结果,手把手教和学的产物,而非自己去资源丰富的图书馆和游历四方能得到。至于柯布或者安腾游历欧洲的故事,我想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复制,大师有他们独特之处。倒是日本人那种紧密的师承关系,师徒相传的教学方法,在我看来更靠谱一些。这么想对吗? 前辈还提到米兰提供了一个可以用来参照中国的生动文本,这一点,比“认知和方法”更重要吗?我觉得认知和方法,就是指对基本概念的把握和操练,比如入口对于建筑的意义,比如流线的设置,场地的回应,是每一个地方的建筑都要面对的问题。 前辈出国这几年来学到的主要有哪些呢?如果讨论起来很麻烦,请稍微概括地谈一下,谢谢了!!^^ 所以还是很犹豫到底要不要申米理,因为可选之处不多,所以在慎重考虑。 谢谢前辈回复! X说: 抱歉回晚了,如果您相信我,我就和你说实话。 首先希望您可以明确几点常识: 第一,建筑是从人的需求出发的。人的需求不是对建筑的需求,只有建筑师的需求才是对建筑的需求。任何一个房子都是具体的房子,需要建筑师和使用者相互满足。不具体的房子是基于共同需求出发的,这样的情况下,在一个资本主义语境内,你搞建筑基本上就是搞经济了。从面积的斤斤计较到流行建筑的经济效益,都是在搞经济。人们是在这个语境内相互制约的。所以建筑是从人的需求出发的。你可以看到现在中国很多人买房子并不是为了住,很多人住房子也并不是为了生活。这都是很实际的。学校也不搞教学,也是在搞经济,所以我一直奉劝您不要迷信学校。 第二,如果人的需求是混乱或者并不明确的,建筑就是不成立的,在很多情况下被归纳为艺术,正如你说的大师们。第二点要说的就是艺术和建筑的区别。东西方的历史上有很多的时代特别重视建筑,包括今天,也包括帕提农时期的希腊,这些时代都是最腐朽的时代。人在这些时代里太强调人的能力,大干快上,从而导致了各种问题。这些时代里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艺术化。艺术化的最大特点就是个人化。很生动的例子是我在这里看到的,当你自己想了一些东西的时候,老师永远会问,‘who is your reference?’ 这是很可怕的事情。不是‘what', 不是'where', 不是'how', 而是'who'。建筑一旦成为建筑师的艺术表达手段,在今天可以看到的后果就是模仿和消耗。因为大部分人并不需要艺术,只需要经济,艺术是为经济服务的。这是画廊的搞法,也是流行音乐的搞法。 第三,什么是建筑的问题。建筑就是房子,这完全是没什么好说的。剩下的就是语言的问题了。认识不统一来自于语言不统一,语言不统一就是无法交流的。尤其是中文,是完全无法用来讨论问题的,我和你说的同一个词在你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意思,还有完全不同的联想。西文实际上也无法交流,只是程度会稍微浅一点。 第四,先健全自己的人格。否则任何行为都只是在为了健全人格做准备。最基本的要求是言行一致。这比上面说的一切都重要。 以上基本可以回答你关于”认识“的问题。但我认为”意识“比”认识“要重要。因为”意识“和你所说的”方法“关联更大。我认为你的想法还是像在达标,三好学生什么要求啦,优秀青年什么要求啦。先完全抛弃达标的想法吧。如果你一定要达标,最重要的一个标我认为是‘准确’。准确最直接的作用是环保。任何一个动作都是有效的。然后具体的方法就完全取决于个人了,像做菜一样,人长的不一样就不可能有一样的行为。所以我否认的并不是大师,而是只有少数人是大师。当然,这个时代本身并不值得否认,因为完全是一个过渡的时期。 再说更实际的看法,我一直认为任何形式的设计师都只是资本主义的一个螺丝钉,这没有问题,但基本的职业道德应该是让这个职业尽快消失。给人做设计应该觉得羞愧。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影响你周围的人,让他们真正的回到生活中来。 另: 日本的师徒关系是基于儒家思想的,整个社会都是这样,不仅仅是建筑师。就是一个尊老爱幼,车轮转的社会。更具体的我不敢说,我只知道他们房子的完成度有很大程度是取决于施工队和材料商的,就是相互协作程度非常高。您可以去看看。 derekkk说(这一段可以略去不看): 很感激前辈的回复,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有些问题我也在某些时候想过,但是很难深入地思考。感觉前辈的思考和很多人不一样,是更实际更有意义的。但是仍有许多不解的地方,可能是我意识还没能跟上,但是我觉得前辈的话讲的很本质。提问如下,谢谢回答! 第一,建筑是从人的需求出发的。人的需求不是对建筑的需求,只有建筑师的需求才是对建筑的需求。任何一个房子都是具体的房子,需要建筑师和使用者相互满足。不具体的房子是基于共同需求出发的,这样的情况下,在一个资本主义语境内,你搞建筑基本上就是搞经济了。从面积的斤斤计较到流行建筑的经济效益,都是在搞经济。人们是在这个语境内相互制约的。所以建筑是从人的需求出发的。你可以看到现在中国很多人买房子并不是为了住,很多人住房子也并不是为了生活。这都是很实际的。学校也不搞教学,也是在搞经济,所以我一直奉劝您不要迷信学校。 ------------------------------------------------------------------------- 这段的大概意思好像是,在资本主义语境内,人的需求不是建筑提供的“人居环境”,而是建筑带来的经济效益。国内的学校注重经济效益,“学校也不搞教学,也是在搞经济,所以我一直奉劝您不要迷信学校。”那国外的学校也是吗?? 不是很能理解,那在米兰的城市语境中学建筑,相比其他地方,学到的更多的是什么呢,建筑与与社会的关系? 第二,如果人的需求是混乱或者并不明确的,建筑就是不成立的,在很多情况下被归纳为艺术,正如你说的大师们。第二点要说的就是艺术和建筑的区别。东西方的历史上有很多的时代特别重视建筑,包括今天,也包括帕提农时期的希腊,这些时代都是最腐朽的时代。人在这些时代里太强调人的能力,大干快上,从而导致了各种问题。这些时代里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艺术化。艺术化的最大特点就是个人化。很生动的例子是我在这里看到的,当你自己想了一些东西的时候,老师永远会问,‘who is your reference?’ 这是很可怕的事情。不是‘what', 不是'where', 不是'how', 而是'who'。建筑一旦成为建筑师的艺术表达手段,在今天可以看到的后果就是模仿和消耗。因为大部分人并不需要艺术,只需要经济,艺术是为经济服务的。这是画廊的搞法,也是流行音乐的搞法。 ------------------------------------------------------------------------- 这段我想意思应该是建筑不应该成为建筑师的艺术表达手段,建筑还是应该从人的需求出发。艺术不是大部分人的需求。所以前辈的意思是,在米兰的城市语境中学习,和国内语境较为类似,其指向都是经济,是吗? 我看的糊涂了…… 以上基本可以回答你关于”认识“的问题。但我认为”意识“比”认识“要重要。因为”意识“和你所说的”方法“关联更大。我认为你的想法还是像在达标,三好学生什么要求啦,优秀青年什么要求啦。先完全抛弃达标的想法吧。如果你一定要达标,最重要的一个标我认为是‘准确’。准确最直接的作用是环保。任何一个动作都是有效的。然后具体的方法就完全取决于个人了,像做菜一样,人长的不一样就不可能有一样的行为。所以我否认的并不是大师,而是只有少数人是大师。当然,这个时代本身并不值得否认,因为完全是一个过渡的时期。 ------------------------------------------------------------------------- 这一段似乎在说,建筑师的立场很重要,比“获得一名合格达标的建筑师应该具备的技能”更重要,是吗?也就是说“在怎样的语境中采取怎样的策略”是更应该学会的,是吗? 再说更实际的看法,我一直认为任何形式的设计师都只是资本主义的一个螺丝钉,这没有问题,但基本的职业道德应该是让这个职业尽快消失。给人做设计应该觉得羞愧。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影响你周围的人,让他们真正的回到生活中来。 ------------------------------------------------------------------------- 这几句依然看不懂,设计师是在为资本主义服务,在为经济服务,但从职业道德(我理解为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背景),这是不对的。那么,我很奇怪,既然这是在资本主义语境下做设计不对的,那学习建筑设计的动因是什么呢??是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吗?? 国内更多的建筑确实是出于经济的考虑,但是正像您说的这是一个过渡的时期,我觉得一切都会慢慢地往更高的品质往更注重人本发展,那么在更好的学校里比如ETH学比较有品质的设计,不是符合未来的发展的吗? 我反应比较慢,可能有些话前辈重复讲了还没理解,呵呵。但是很感激这样的交流机会,我想处于迷茫总是好的,不然没有进步。 谢谢。 X说: 其实我要说的主要问题从我们的交流里面已经可以看出来。我能说的只有这么多,我说了这么多是因为您问了,并且我认为您足够真诚和认真,所以愿意说这些。但是我能说的也只有这些了。您所谓的无法理解,其实是无法理解我的意思。但是我觉得您并不需要理解我的意思。我如果再继续解释,就有点过了。这是语言的永恒问题。 您现在最重要的问题应该还是要不要来米兰理工的问题。我的建议是来,因为这里实在是人类建造的最高水平了,从城市到建筑到产品。您现在可以开始关注中世纪,那是他们最厉害的时期。学校仍然不重要。从您的描述中都还是能感觉到对学校和教学的依赖,这是有问题的。得先认识自己,对周围最近的东西有足够的意识,让自己最近的环境足够舒服。国内言行一致的建筑师不多,您可以关注一下李巨川老师。 另外就是没有对不对,只有好不好。但建筑师目前应该解决的问题是对不对而不是好不好的问题,因为现在错的太多了。就事论事的说是这样。如果不就事论事,这只是个过程,所以仍然是没有对不对的。其他的可以说的就太多了。 祝您申请顺利。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建筑】【杂谈】案例分析的“描述与分析” (冬_zi)
- 【建筑】【杂谈】封闭的公共空间 (冬_zi)
- 【建筑】【杂谈】USA43——历史与历史感 (冬_zi)
- 【城规】【景观】不仅是下水道——谈谈欧美景观设计中对雨水... (冬_zi)
- 【城规】无天桥的城市和有天桥的城市 (冬_z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