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字的演绎
YouJJ
茶在中国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国人喝茶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远古的神农时代。据《神农百草经》相传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之说。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茶字究竟出现在什么时候呢?它是怎么演变来的呢? 我们知道,中国文字古有甲骨文、金文、钟鼓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等字体。如果要问“茶”字的的源头它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字,那么得从中唐开始。据陆羽的《茶经》著作记载,“茶”字首次出现在中国的文献里。陆羽在编写《茶经》的时候,将“荼”字减少了一笔,改写为“茶”字了。从此,在古今茶学书中,茶字的形,音,义就固定下来了。这是一个比较固定的说法。其实,在茶字未出现之前。它出现了多个表意与其相近的字。如:“荼”、“荈”、“檟”、“蔎”、“茗”。《茶经》里这样记载:“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原注: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他在注释里这样说,“周公云:槚,苦荼。杨执戟云:蜀西南人谓荼曰蔎。郭弘农云,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曰荈耳”。古代文字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常常会缩减其具体的本意,进而以一个文字来替代其他的表意。比如现在简体的“后”字,在古代有两个表意的文字“後”与“后”,“后”用来专指前后次序,而“後”则指“皇後”所用的“後”。所以,上面所说到的“茶”字就是一例,“茶”字自中唐陆羽《茶经》以后,“茶”字便替代了其他表示茶的表意,现在人们所说的,“吃茶”、“饮茶”、“喝茶”就自然而然地被归入“茶”的行列里。而“茗”作为“茶”字的书面语还能崭露头角,但是其他的如“荼”、“荈”、“檟”、“蔎”四字则鲜见于现代人们的生活书写当中。 “茶”字现在的表意,俨然成了所有与南方有嘉木的茶树的统称。但是有些人却歪曲事实,从现在“茶”字的所显现的形体里摸索出与之相关联的意义。有些人这么解说茶字,说茶字分解开相加正好是108,两个草字头是20,正中间一个80,一撇一捺是个8,相加正是108,而108在中国有着一个吉祥的意义,佛教认为人生有108种烦恼,为解除这些烦恼可诵经108遍,晓钟108声,念珠108颗,建塔108座,海南观音菩萨高108米,在九里沟延寿台卢仝隐居之地,台阶为108级等。证明了茶与佛教是密不可分。这是人们在品饮茶的过程中加工创造的产物。不可否认,茶在饮食的发展中,作用益加显得重要,人们由“茶”而联想到了诸多的文化意义。若以文字发展的过程观之,则此说法是荒谬的;但是以人们美好的愿望来说,却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