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须知道的知识点——涵化理论研究
来自:夏日之阳师哥
涵化理论又被称为涵化假说、涵化效果、培养理论,该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涵化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一、理论起源
20世纪20年代,美国政论家李普曼在其论著《舆论学》中提及拟态环境。按照李普曼的观点,在大众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类由于社会的巨大化和复杂化无法亲临“客观现实”,只能通过传播媒介来了解,而传播媒介则是有选择地提示“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因此现代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对真实客观环境的反应,而是对大众传播提示的“拟态环境”的反应。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电视迅速普及,电视超越报纸、广播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大众媒体。同时,美国社会的暴力和犯罪问题十分严重,由此人们开始关注媒介和个人、社会暴力增加之间的关系,美国政府成立“暴力起因与防范委员会”研究对策。乔治•格伯纳参与了分别于1967年和1972年开始的两项全国性媒介审查,调查电视与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暴力指数,格伯纳开创性地运用实证研究方法阐释了客观现实、媒介现实、主观现实三个现实的关系,涵化理论从更为长期和宏观效果的角度进一步推进了李普曼关于“媒介拟态环境”的假说——电视支配了我们的符号环境,收看电视会导致人们按照电视世界里的价值观来看待现实世界。
研究假设:
(1)观众的电视收视相对来说是无选择性的。
(2)大多数收看电视时间多的人对各类电视节目都看得多。
研究的两个重点:
(1)验证电视作为信息系统一致性的假设,解释针对不同类型的各种类型节目是具有一致性、稳定的信息系统。格伯纳以暴力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电视暴力指数。
(2)观众(重度、中度、轻度观众)对于社会真实的信念与实际真实两者之间的比较。
二、理论发展
(1)对意识形态的涵化研究
陈龙2002年在《媒介文化全球化与当代意识形态的涵化》中认为,随着西方媒介文化产品在全球的普及,出现了媒介全球化的趋势,既媒介形式的全球化、媒介结构的全球化、媒介流通的全球化和媒介效果的全球化4种表现形式。媒介文化将全球化的经营目标、经营理念与本土化的形式风格结合在一起,对第三世界进行文化输出,这种情形会导致文化“混血”状况的发生。在日复一日的媒介依赖中,第三世界的观众通过文化消费完成心理“转移”和“补偿”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接受了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
(2)消费观念的涵化
韩卫娟2010年在《论品牌产生与构建的原因》文中认为:大众媒介通过视觉文化的传播,标准形象的构建,打破了人们正常视觉的整体感,具有强烈的诱导性和暗示性,将虚幻转化为真身,将欲望的消费装扮成艺术鉴赏,指引人们在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大众传媒涵化了品牌消费的社会氛围,符号消费、文化消费日益取代物质消费,使得消费者被品牌消费牢牢控制。
(3)亲社会行为涵化
车文辉、杨琼2011年认为,媒体亲社会的报道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主要发生在情感层面和认知层面,即媒体报道发挥出了较好的强化作用,但相对地,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外化效果不明显,即大学生在接受了媒体的传播效果之后,将之由内化过程进一步发展到外化行为过程的能力较低。
三、涵化理论相关批评
(1)纽科姆认为涵化理论对暴力内容做了简单化处理,对不同的观众来说,暴力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暴力对他们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但是涵化分析没有分析这些差异。
(2)对涵化理论中因果性质疑。
(3)波特对涵化研究方法论的批判,特别是变量的控制问题。其对收看电视时长的测量方法提出质疑,涵化研究普遍采用不同样本、一系列横截面的测量而不是针对同一调查样本的反复测量。
四、“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1)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存在和发展,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客观存在的事物、各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只有在此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通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协调。
(2)提供这种“共识”是社会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
(3)“培养分析”的重要目的是揭示大众传播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和意识形态服务的本质,其观点包含着对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现状的鲜明的批判态度和改革志向,因此一些学者也把它称为“美国土生土长的批判学派”。
(4)“培养分析”尤其强调电视媒介在形成“共识”中的作用
五、相关理论
(1)媒介暴力:一种是指在影视作品或者其它媒介中存在着的暴力内容,表现出来的则是在报刊、电影、广播和电视等媒介中暗含暴力成分的因素,并能够在现实中对青少年产生暴力诱导的效果。另一种是指媒介本身成为暴力源,具体来说就是大众媒介利用其本身具有的特有话语权对媒体事件所涉及的事件双方进行指向性的“暴力”现象,也可以说是个人或者公众利用媒介进行对他人的指责、谩骂等攻击。
(2)免除抑制假说:长期暴露于暴力的描述会降低受众对暴力行为的抑制,导致普遍的麻木。
(3)净化作用假说:认为通过观看媒介传递的暴力内容,可以满足或减少内心的暴力冲动。
六、新时代下涵化理论的变化
(1)电视等大众媒介对于受众的影响具有单向性、整体性、线性效果的消解。首先,传统的“涵化理论”体现出这样一种受众观——人们是单向度的人,普通人只能作为媒介的受众对象,受控于一个意识形态。而实际上,新传播技术推动的媒介变革也引发了受众参与互动的多样化,受众已经慢慢开始积极与媒介互动。新媒体时代的媒介对受众的影响正在发生从单向性向双向性的转向,普通人的传播主体性正在强势回归。其次,早期“涵化理论”认为受众的心理变化是简单而抽象的,新媒体时代重构了受众的兴趣与行为,各式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算法推荐信息应用层出不穷,大大削弱了对受众的整体性影响。最后,有学者提出了“媒介涵化受众”与“受众涵化媒介” 的双涵化过程,因为“由于网络的便捷性、实时性、交互性,受众会亲自参与到网络虚拟环境的构建过程中,可以根据受众需求的反馈而进行调整媒介内容和展现方式”,“受众涵化媒介”也由此体现出新媒体时代的媒介对受众的影响未必是线性的。
(2)涵化理论认为涵化效果造成了两个世界的出现电视描绘的世界与实际的经验世界。在现如今新媒体无孔不入的时代,涵化理论中两个世界的观点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无法分清物理真实和媒介真实的世界,新媒体时代使得媒介真实越来越趋近于物理真实,世界变成一个“超真实”的世界,媒体呈现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参考文献
[1]赵世瑾.中国涵化理论沿革和发展现状综述[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2,20(05):6-10.
[2]王春颖.融媒体时代下“涵化理论”的发展[J].记者摇篮,2021(03):9-10.
[3]李瑞雪.涵化理论研究沿革与现状综述[J].传播与版权,2014(07):1-3.
[4]徐烨.涵化理论在新媒体时代的新发展[J].智富时代,2017(07):326.
历年真题
【名词解释】
涵化分析(2018上海理工大学学硕615)(2016上海理工大学学硕615)
涵化理论(2012•暨南大学mjc440)(2017•西安交通大学学硕819)(2018•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硕636)培养理论(2019•上海大学mjc334)培养理论(2019南京理工大学传播学626)
【简答题】
简述“培养理论”出现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及当代媒介环境下的现实意义。(2018•北京大学传播学大众传播828)
简述培养理论的基本观点(2015中传MJC334)
涵化理论理解媒介的优势和局限(201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MJC440)
涵化理论理解媒介的优势和局限(201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440,10分)
培养理论适用于社交媒体年代吗?为什么(2020安徽大学mjc440)
【论述题】
涵化理论对形成社会共识的影响(2017•华东师范大学mjc 334)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新传交流群 (忘道人)
- uu们有没有关于技术依赖的书籍推荐呀 (der了吧)
- 推荐新传相关书籍 (话桑麻)
- 请各位新传er推荐几本新闻史研究的好书📚 (睢)
- 新闻传播交友群 (九日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