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滴滴产品实习总结
来自:羲和
在滴滴实习,是真正地开始以产品的角色做事情。 最开始上手做需求的那段时间,不堪回首。 对做事的流程,每个环节需要做什么,没有全局的意识。这样就会导致两个结果。 一是事情会积压在某一个时间点,非常赶;二是临到头,没有太多时间,思考的不是很全面,方案对了一遍又一遍,对外的感知也不是很好。 此外因为疫情,非常非常难受,此处省略N个非常。 实习没多久之后,就开始了漫长的work form home。自己就像一个孤岛,但是这个孤岛又需要不停地去和多方人员对接。 线上的交流效率不比线下,对方案只能通过投屏来展示,缺失了真实的物理环境,需要focus在冰冷的屏幕上。 使用电话和zoom,只能听到声音,没有眼神和表情的微交互,宛如行走的莫得感情的机器人。 最最难受的是,电脑屏幕对面的人,大多是没有见过的陌生人,没有用户画像,只有就事论事的沟通,很难建立任何情感链接。 关于产品经理 几个月的摸打滚爬之下,对产品经理也有了更深的理解,难受也算没完全白挨。 产品经理这个角色可以分拆为几个方面,一是意识,二是能力,三是执行。 意识 意识最核心的有两点,一是Owner意识,二是保持迭代的意识。 Owner意识,对内是主动去思考,主动去拉资源,要排期,有把这个摊子支起来的动力和决心。 对外是带着心做事,其他方才会觉得你做事情是可靠的。这样在跪求各路老板给排期,推动需求上线的时候,有信任顺滑剂。 此外,还涉及到进程的管理,辛辛苦苦从各方要来排期之后,有了整个项目的时间表,需要及时地PushPushPush。 感慨一下,做产品,是需要强势的,不能感到不好意思,不能脸皮薄。 秋招少有的2场线下面试中,有一轮面试结束后,面试官说他有一点担心,担心我看上去这么柔弱一姑娘,怎么和开发爸爸battle并且争取到自己需要的资源,一时我竟不知道该怎么接他的话。 实习的时候,在管理项目进程上,也摔了个狗吃屎。 背景是国际化的业务会涉及到多语言,分葡语、西语、英语几种语言。 做第一个需求的时候,先在巴西上线(葡语国家只有巴西),再分别上西语、英语国家。从第一个国家上线,到所有国家全量,用了好久好久,对外的感知就非常差。 做第二个需求的时候,回过神了,把三种语言配置好了,一起上线。宛如从自行车换了大奔,留下了自我感动的泪水。 保持迭代 真正做业务,才会有迭代。 一是做的时间久了,对业务的理解程度会比刚开始上手时更深,再做需求时,产出的解决方案全局更优。二是对怎么做事,怎么做好一件事会摸索,会成长。 第一个接手的需求在好几个国家都已经上线了,效果回归的数据也不错,但是过了很久,自己才猛地反应过来,有两个大的关键问题自己没想明白,就糊里糊涂开始做了。 问题1: 这个需求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 现有数据透传出什么问题? 问题为什么是问题? 客服的业务会涉及到一个数据,叫CSAT(Customer Satisfaction),即用户满意度,和NPS类似。 举个例子,CSAT在过去一个月的均值是72%,现在我们要优化它。但是 72%低,是一个问题吗? 造成满意度是72%的原因,需要被优化吗? 72%这个基准线之上,还有多大的优化空间? 问题2: 为什么实验的效果可以很好? 做了优化,实验上线之后发现,CSAT值从72%提升到了90%。 上涨是符合预期的,但是引起上涨最核心的要素是什么?自己之前对把握一个方案中的核心变量是没有意识的。 这些都是需要在一开始就想清楚,想明白的,在和开发设计对接的时候,证明的论据才是充分的。自己接过来需求,考虑了逻辑合理性,并没有更进一步思考,缺乏了灵魂。 迭代还有认知层面的迭代,看书,听课,获取有价值的知识,会有输入的快感。听一些经济学、心理学课程,会多一些视角来看待问题。 能力 产品经理的核心能力之一,是解决问题。 俞军老师产品经理的能力模型中,第一级是可行性,即给出高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看数据,实验效果正向,达到预期,可以理解为题被解开了。 但是不同于答案唯一的数学题,问题的解法可以有很多种,第一级能力模型上还有四个更高阶的。 简单从数据角度看,CSAT值提升20%,显然是比提升10%更好的。 做需求时,有几点体会比较深。 一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 整个方案自己思考很久,也感觉没有什么问题了,在评审的时候还是会被问到没有想到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在做业务的时候,其实只会负责一个小小的模块。在出方案的时候,应该从更高的角度思考整个产品链条中,和这个小模块相关联的部分,尽可能思考周密。 二是用户感知。 流程的结果符合逻辑就可以,但是如何向司机或者乘客透传这个结果呢? 举个例子,乘客告诉平台,我还没上车呢,订单就已经显示「在行程中」了。 平台处理之后,只返回处理的结果就够了吗?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安抚一下乘客暴躁,或郁闷的心情。 此外,滴滴是典型的双边平台,帮助乘客处理了问题,司机那边要怎么办,没有人被投诉了之后,还会很开心,尤其是涉及到钱。 再感慨一下,移动支付真是不要太方便! 国外打车支持收现金,现金支付的场景会让解题的复杂度上升。 没有银行卡没有微信零钱账号,退钱怎么退给我?我叫了车又不用了,按规则要付取消费,但是订单取消了,司机也不会来接我了。 那么,见不到司机,我要怎么把兜里揣着的现金给到司机? 执行 执行是推动方案落地的过程,涉及到和不同角色的人沟通并协作。 在听梁宁老师《产品思维30讲》的时候,有一讲印象深刻,讲角色化生存。 实习之后意识到,产品是一个角色,对接的开发、测试、设计、运营等,也都是角色。 站在产品的角度,我认识开发爸爸吗? 答案必须是肯定的,没有开发爸爸,我的需求就无法上线。 但是我认识的,也只是开发这个角色而已。 这个角色背后真实的,鲜活的人,我是不认识的。可以帮我实现涉及到的后端、前端改动,是开发这一角色在我这里的说明书。 “ 所以在角色里,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感受是什么,这些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壳是什么样子,角色要求你成为什么样子。 ——梁宁《产品思维30讲》 ” 不同的角色或串联工作,或并联,一个方案就从产生到落地。作为一个角色来说,项目的节点不能卡在自己这里,是一个向外的,生存的标准。 三点后记 在实习之初,给自己定下三个目标: 跑通做产品的整个流程,对产品有更深的认知 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做产品 Intern transfer to regular 过程,尤其是最终的结果,虽然很一言难尽(不是说它不好),但是自己还是有所得的。 收获 实习的时候,主要做了三个功能性需求,即机器化自助服务,有真正落地的产出。 自助可以理解为你直接在ATM机取钱,不用排队等柜台里的人帮你处理。 虽然用起来会很简单,还是有很多需要考虑的。 例如银行卡被ATM机吞了怎么办?怎么及时向工作人员提醒ATM机里的钱快没了?朝ATM机里加钱,怎么加,一次加多少比较合适? 三个需求中,一个是跟方案,执行层面,离开的时候已经全量了,踩的坑也最多。另两个是自己出方案,出方案的过程真的是痛并快乐着。 从实验效果来看,是OK的,我的需求贡献了指标的降幅。 走之后,xiaoyu和我讲,我走的太早了,不然我都能帮她把其中一个OKR目标达成。 自助服务是客服系统的一个子模块,离开的时候,自己基本上已经可以撑起来这个方向了,要说没有成就感是假的 。 远程的实习养成了去扒文档的习惯,不得不说,滴滴内部的文档体系还是很赞的。 临走之前,把自己知道的,和自助相关的,和客服相关的,整理出来了一个文档。因为感觉自己走了之后,团队里面就没有人非常了解这一块了。 自我 实习是建设自己的一个过程。 我们都会觉得,职场,做好事情就好了。但是做事之外,还有和团队里成员的相处问题。 在滴滴之前,并没有觉得相处会是一个问题,到现在,我也没完全觉得这是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对它的权重不同,自己也还在验证中。 jiani说,我对别人有很强的洞察能力,例如我可以快速感知到A是什么样的人,而她会积累特征和case,通过MBTI理论来分析A是什么样的人。 但是我有能力,并没有借用这个能力去寻找和A相处方式的最优解。我还是我,意愿是缺失的。 可能是因为,在我的潜意识里,职场,做好事情的优先级最高。 另一个是关于模仿。 大老板分享时说了四部曲: 看到标准 -> 滋生欲望->品尝落差->观察模仿学习 自己欠缺的,是四,观摩模仿学习。 我只停留在,身边有很多优秀的人这个事实,而没有「模仿」这个意识的存在。 我还是我,喜欢认知的输入,以及能引起我共鸣,或者戳到我的东西。停留在「品尝落差」这一步,或者更进一步,在以“我“自己的方式学习。 但是模仿会是更高效、更简捷的,尤其是,已经被验证过了。 还有,我的向上管理一直做的不🌟,应该优化。 致谢 实习时有两位mentor,接触了两个方向,承蒙不弃。 最后的最后,感谢所有帮助我“立”起来的人,立事,立人,以及对我的包容。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恭喜我又可以体验不同的职业了 (yiyi萱)
- 35岁不能入党吗? (X)
- 求职/招人|这是真外企,我的同事五一请了半个月的假去徒步了... (难得糊涂)
- 讨论|大家都在做什么兼职/副业? (好想粗去玩)
- 高敏感不是缺陷,相反却能让你成为拥有“超能力”的浓人 (妙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