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会|我是《成为波伏瓦》译者刘海平,4月12日将与大家分享波伏瓦这部权威传记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lhp_cage

    lhp_cage 楼主 2021-04-12 19:30:27

    想知道这本书有什么特点?另外请问纸张会否是蒙肯纸? 想知道这本书有什么特点?另外请问纸张会否是蒙肯纸? 坠梦楼主人

    纸张用的是轻型纸,更便携,让读者朋友们可以毫无负担地带出门、在地铁上或是咖啡馆里随手拿出来阅读。

  • lhp_cage

    lhp_cage 楼主 2021-04-12 19:34:04

    书里有很多波伏瓦如何与她的父母,尤其是她那笃信天主教的母亲弗朗索瓦丝以及思想较为传统的父亲 书里有很多波伏瓦如何与她的父母,尤其是她那笃信天主教的母亲弗朗索瓦丝以及思想较为传统的父亲。 摘录原文中一个有意思的例子: 弗朗索瓦丝对于雅克迟迟不求婚这件事感到十分挫败和无力,因为所有的主动权都掌握在雅克手里,她只能干着急。但是弗朗索瓦丝的满腔愤懑无处发泄——现在也不能嘲笑和讽刺自己的女儿——终于有一天爆发了出来。那天晚上,波伏瓦一家和尚皮涅勒一家共进晚餐,一晚上雅克都没有向波伏瓦提出求婚。弗朗索瓦丝忍无可忍,愤然离席,步行了几个小时回家,她大声叫嚣着一定不能就这么让女儿被羞辱,然后就离开了公寓。当时乔治是在家的,但是他懒得下床。埃莱娜听到母亲的话之后,赶忙披上衣服追了出去,一直追到蒙帕纳斯大街。弗朗索瓦丝来到尚皮涅勒的家门口,开始大喊大叫。母亲出门时的声音把波伏瓦也吵醒了,她跟着追了过来。看到失控尖叫的母亲,波伏瓦和埃莱娜赶 紧带她回家。 如果这件事情是真的话,我们甚至要怀疑当时弗朗索瓦丝的精神状态是否正常了。在那之后,波伏瓦作品里也常常出现一些女性角色,她们感觉自己被困住了,有时候甚至到了在发疯边缘徘徊的程度。 上面这一段是波伏瓦的母亲因为波伏瓦的表格雅克迟迟不向波伏瓦求婚而发狂的记录。 ... lhp_cage

    援引另一个书中的例子,关于波伏瓦和她的父亲之间的矛盾:

    波伏瓦没有放弃,十年之后,她为“新秩序”写了一个宣言:《第二性》。当萨特在巴黎文人圈混得如鱼得水的时候,波伏瓦从她父亲那里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挖苦和讽刺。乔治嘲笑女儿的作品一直没有出版, 只能做一个无名小卒的荡妇罢了。

  • lhp_cage

    lhp_cage 楼主 2021-04-12 19:34:55

    援引另一个书中的例子,关于波伏瓦和她的父亲之间的矛盾: 波伏瓦没有放弃,十年之后,她为“新 援引另一个书中的例子,关于波伏瓦和她的父亲之间的矛盾: 波伏瓦没有放弃,十年之后,她为“新秩序”写了一个宣言:《第二性》。当萨特在巴黎文人圈混得如鱼得水的时候,波伏瓦从她父亲那里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挖苦和讽刺。乔治嘲笑女儿的作品一直没有出版, 只能做一个无名小卒的荡妇罢了。 ... lhp_cage

    1941 年 7 月 8 日,乔治去世了,他什么都没留下。乔治留给波伏瓦的遗言是:“西蒙娜,你很早就开始自己挣钱独立了,但是你妹妹花了 我很多钱。” 波伏瓦没有因为父亲离世而落泪 ,却为母亲重新开始生活新篇章时表现出来的勇气感到惊讶。对于母亲来说,成为寡妇反倒是一种解放。弗朗索瓦丝· 德 · 波伏瓦早已厌恶了雷恩街上的那间公寓, 觉得那里被乔治的暴脾气搞得乌烟瘴气。1942 年,弗朗索瓦丝搬到了布洛梅特街上的一个单间公寓里。弗朗索瓦丝参加考试拿到证书,在红十字会里做图书馆助理管理员。弗朗索瓦丝还去参加志愿者活动、听讲座、结交新朋友以及去旅行。不过弗朗索瓦丝还没有放下波伏瓦所说的 “古板心态”:她仍然认为自己的女儿生活在罪恶当中。

  • Karl的树洞

    Karl的树洞 2021-04-12 19:35:06

    这本传记不同于一般的传记,写法非常学术。几乎每一个信息点作者都加了尾注,表明出处和来源。考 这本传记不同于一般的传记,写法非常学术。几乎每一个信息点作者都加了尾注,表明出处和来源。考虑到正文部分已经比较厚,再加一个尾注进去会更厚,不方便读者们带出门,以及印在同一本里,前前后后翻着找还不如用一个小册子对照着看比较方便,因此做成了单独的一个小册子,方便有需求的读者查看。 ... lhp_cage

    这种做法很值得借鉴,我之前读韦伯的新教伦理的时候也有这个想法,如果出版社能把脚注单列就好了,因为小语种我也读不懂。不过那本书估计脚注会比正文长。

  • 静影沉璧

    静影沉璧 2021-04-12 19:35:20

    老师,我之前读了上海译文版的《第二性》,看了导言和第一章就感觉看不太懂,看到您推荐了另一个版本,我怕还是会有阅读困难,那从想了解波伏瓦的女性主义思想的角度,是先阅读您翻译的《成为波伏瓦》,还是坚持先阅读《第二性》比较好?

  • 昵称与本人无关

    昵称与本人无关 2021-04-12 19:36:01

    结合我的亲身经历有感而发问:女性为了实现情感和性的主体,一定要摒弃符合自身情感需求的奉献欲和牺牲欲吗?另外,被萨特踩在脚底的情绪,与理性相比真的是那么不堪吗?

  • 昵称与本人无关

    昵称与本人无关 2021-04-12 19:38:02

    如果不是被外界道德所束缚的对爱情专一永恒的追求,妨碍女性的独立吗?

  • lhp_cage

    lhp_cage 楼主 2021-04-12 19:39:10

    老师,我之前读了上海译文版的《第二性》,看了导言和第一章就感觉看不太懂,看到您推荐了另一个 老师,我之前读了上海译文版的《第二性》,看了导言和第一章就感觉看不太懂,看到您推荐了另一个版本,我怕还是会有阅读困难,那从想了解波伏瓦的女性主义思想的角度,是先阅读您翻译的《成为波伏瓦》,还是坚持先阅读《第二性》比较好? ... 静影沉璧

    我觉得没必要“坚持”阅读某一本让你读得不舒服或看不懂的书。《第二性》的第二卷,the lived experience会比第一卷更浅显易懂,我个人建议把第一卷当做工具书或是学术书,第二卷当做生活相关的分析来看,第二卷的趣味性会高很多,读起来也会有很多共鸣。这本新传记可以作为了解波伏瓦的生平辅助着一起看。

  • 静影沉璧

    静影沉璧 2021-04-12 19:43:33

    我觉得没必要“坚持”阅读某一本让你读得不舒服或看不懂的书。《第二性》的第二卷,the lived ex 我觉得没必要“坚持”阅读某一本让你读得不舒服或看不懂的书。《第二性》的第二卷,the lived experience会比第一卷更浅显易懂,我个人建议把第一卷当做工具书或是学术书,第二卷当做生活相关的分析来看,第二卷的趣味性会高很多,读起来也会有很多共鸣。这本新传记可以作为了解波伏瓦的生平辅助着一起看。 ... lhp_cage

    好的,谢谢老师!

  • lhp_cage

    lhp_cage 楼主 2021-04-12 19:46:44

    结合我的亲身经历有感而发问:女性为了实现情感和性的主体,一定要摒弃符合自身情感需求的奉献欲 结合我的亲身经历有感而发问:女性为了实现情感和性的主体,一定要摒弃符合自身情感需求的奉献欲和牺牲欲吗?另外,被萨特踩在脚底的情绪,与理性相比真的是那么不堪吗? ... 昵称与本人无关

    关于情绪,书中有一些段落我觉得可以拿来参考一下看波伏瓦是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的:

    考虑到波伏瓦审慎的性格和深思熟虑的习惯,有一种观点认为,波伏瓦是故意在回忆录里编造、呈现那样的一个虚假故事。毕竟,波伏瓦在少女时代就已经立志要成为一个哲学先驱,她甚至为此和父母冷战。波伏瓦也早就意识到,想要成为一个哲人, 就意味着要背离很多传统意义上的女性角色。少女时代的波伏瓦曾因苦恼于该如何平衡自己的哲学理性和澎湃的情绪,而向自己的老师让 娜· 梅西耶求助。她的导师鼓励她把情绪看作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27 年7月,波伏瓦写道,她想要“继续做一个女性”,但是“想要同时 拥有男人的理性和女人的感性”。

    接下来的一周,波伏瓦继续回顾、整理自己的回忆和感情。她发现自己近来情绪起伏很大,有时候怀疑一切,有时候万念俱灰,有时候又 兴高采烈。 对于这种情绪变化,波伏瓦觉得不应该自责,而是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原因。波伏瓦觉得她“需要”萨特,但是她“爱”马厄。用她自己的话说:她爱萨特,是爱萨特带给她的东西,而她爱马厄,是爱 马厄这个人本身。 在那个时候,萨特还不是波伏瓦“本质的爱”。

    波伏瓦很确定自己想要写作,但是她也时常担心自己写作的能力,怀疑自己没有能力实现当作家的梦想:“我没有才能,我写不了!”波伏瓦一方面自责自己懒惰,缺乏意志力,一方面又无法判断萨特给自己的帮助到底是不是她所期望的。波伏瓦觉得“萨特跟我对话时总是把我当成一个小女孩。萨特只想看到我开心,但是如果我对自己很满意,他又不开 心了……每次我伤心难过的时候,我只能对他撒谎”。27 一开始,波伏瓦觉得自己和萨特的友谊是无可比拟的。当他俩讨论哲学的时候,他们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他们都想要发掘真相。但是为什么一涉及她的情绪,萨特就不愿意发掘下去了呢?为什么拒绝当端方淑女的波伏瓦,现在却愿意去做一个假装快乐的女人,尤其是面对一个把她当作小女孩来对待的男人?

    我觉得情绪不可怕,也没必要完全跟理性对立起来,像波伏瓦就经常在激烈的情绪之后冷静地反思自己的情绪,情绪背后的原因,以及如何处理好情绪和自己生活里其他的事情。

  • 昵称与本人无关

    昵称与本人无关 2021-04-12 19:49:32

    关于情绪,书中有一些段落我觉得可以拿来参考一下看波伏瓦是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的: 考虑到波伏 关于情绪,书中有一些段落我觉得可以拿来参考一下看波伏瓦是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的: 考虑到波伏瓦审慎的性格和深思熟虑的习惯,有一种观点认为,波伏瓦是故意在回忆录里编造、呈现那样的一个虚假故事。毕竟,波伏瓦在少女时代就已经立志要成为一个哲学先驱,她甚至为此和父母冷战。波伏瓦也早就意识到,想要成为一个哲人, 就意味着要背离很多传统意义上的女性角色。少女时代的波伏瓦曾因苦恼于该如何平衡自己的哲学理性和澎湃的情绪,而向自己的老师让 娜· 梅西耶求助。她的导师鼓励她把情绪看作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27 年7月,波伏瓦写道,她想要“继续做一个女性”,但是“想要同时 拥有男人的理性和女人的感性”。 接下来的一周,波伏瓦继续回顾、整理自己的回忆和感情。她发现自己近来情绪起伏很大,有时候怀疑一切,有时候万念俱灰,有时候又 兴高采烈。 对于这种情绪变化,波伏瓦觉得不应该自责,而是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原因。波伏瓦觉得她“需要”萨特,但是她“爱”马厄。用她自己的话说:她爱萨特,是爱萨特带给她的东西,而她爱马厄,是爱 马厄这个人本身。 在那个时候,萨特还不是波伏瓦“本质的爱”。 波伏瓦很确定自己想要写作,但是她也时常担心自己写作的能力,怀疑自己没有能力实现当作家的梦想:“我没有才能,我写不了!”波伏瓦一方面自责自己懒惰,缺乏意志力,一方面又无法判断萨特给自己的帮助到底是不是她所期望的。波伏瓦觉得“萨特跟我对话时总是把我当成一个小女孩。萨特只想看到我开心,但是如果我对自己很满意,他又不开 心了……每次我伤心难过的时候,我只能对他撒谎”。27 一开始,波伏瓦觉得自己和萨特的友谊是无可比拟的。当他俩讨论哲学的时候,他们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他们都想要发掘真相。但是为什么一涉及她的情绪,萨特就不愿意发掘下去了呢?为什么拒绝当端方淑女的波伏瓦,现在却愿意去做一个假装快乐的女人,尤其是面对一个把她当作小女孩来对待的男人? 我觉得情绪不可怕,也没必要完全跟理性对立起来,像波伏瓦就经常在激烈的情绪之后冷静地反思自己的情绪,情绪背后的原因,以及如何处理好情绪和自己生活里其他的事情。 ... lhp_cage

    嗯嗯,好的,谢谢楼主。

  • lhp_cage

    lhp_cage 楼主 2021-04-12 19:50:06

    译名上的去性别化真的很用心了 译名上的去性别化真的很用心了 Figaro小姐

    很多读者提到Beauvoir这个姓氏的翻译问题,在这再赘述一下。 目前市面上的相关出版物基本都以波伏娃为多,但是我更倾向于使用波伏瓦。原因有两点,一,这只是个姓氏,如果是一个男性作家姓Beauvoir,很大概率我们不会选择“娃”字,比如说波伏瓦的爸爸或者哥哥,或是其他任何他们家族里的男性出名了,我们在翻译他们时,是不太可能选用“娃”字的。二,即便是名字里的字词,很多女性名被翻译成中文时都会被女性化加工,比如刻意选用草字头,心字旁,女字旁的字,加上一些刻意的女性化加工。实际上波伏瓦的名字西蒙娜已经够女性化了,因此为了避免在翻译一个女性主义者的姓氏时加入女性化偏见,我选择了波伏瓦而不是波伏娃。

    国内目前上海译文出版社从法语翻译过来的波伏瓦自传和作品都使用的是波伏瓦,我也参考了他们。

  • lhp_cage

    lhp_cage 楼主 2021-04-12 19:55:05

    问一下译者,这本传记让你觉得最颠覆的点是什么? 问一下译者,这本传记让你觉得最颠覆的点是什么? karine

    再补充一点,让我觉得颠覆(很难忘)的一点是:波伏瓦和萨特的“平凡”,至少是他们曾经自己觉得自己没有成就。我当时翻译下面这一段的时候画面感很强,似乎都很看到“波伏瓦和萨特坐在勒哈弗尔的一个海边咖啡店,两个人都垂头丧气,担心自己的生活就这么陷入无休止的重复,再也不会有新的事情发生”。两个奔三的人在感叹自己的碌碌无为,甚至得急得脱发和泪流满面,让我觉得这些写出了伟大作品的人也曾在二三十岁有过普通人的烦恼。

    那个时候的波伏瓦和萨特都是默默无闻的哲学教师,萨特甚至抑郁了一段时间。那时候,萨特失望无聊,后来他把这段时间称为他人生中 “最黯淡无光的岁月”。当时萨特的生活单调乏味,他的才华无人赏识,觉得自己就是个失败者,他不想一辈子待在一个地方院校教书。相比之 下,他的朋友们似乎都风生水起。保罗· 尼藏已经出版了两本书:1913 年出版的《阿拉伯的亚丁》(Aden,Arabie)和 1933 年出版的《安托万 · 布 洛耶》(Antoine Bloye),两本书都好评连连。连当初没有通过国家哲学教师资格考试的马厄,事业也有了起色(马厄日后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总理事长)。然而萨特却还没有出版任何作品。毫无名气的萨特开 始担心:“都 28 岁了还没有成名,恐怕就只能一辈子默默无闻了。” 他自己也知道这样想有些荒谬,但是一想到自己一事无成,就更生气了。 11 月的一天,波伏瓦和萨特坐在勒哈弗尔的一个海边咖啡店,两个人都垂头丧气,担心自己的生活就这么陷入无休止的重复,再也不会有新的事情发生。那天晚上波伏瓦格外沮丧,她泪流满面,眼前甚至浮现 出曾经的精神支柱:上帝。情绪低迷的波伏瓦,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徒劳,呵斥萨特怎么能认为生活值得奋斗。第二天,波伏瓦还是走不出沮丧的情绪,跟萨特吵了一架。因为萨特认为酒精和眼泪不能给波伏瓦带来真相,她的伤心不是什么形而上学,只是酒后悲观罢了,然而,波伏瓦觉得,正是酒精帮她看清了丑陋的真相。当时的波伏瓦和萨特都不得不面对自己对于生活的期待和现实之的巨大落差。萨特甚至开始脱发,他觉得自己关于偶然性的手稿太枯燥,不知道该拿它怎么办。波伏瓦想出来一个主意:为何不把它写成小说呢?虚构小说的深度和悬念也许能够拯救它。萨特曾经也喜欢侦探小说,也许真的可以把一个哲学问题融入小说的故事情节发展中去。后来萨特在第三稿时,把小说设定在勒哈弗尔,基于自己创作了一个主要人物安 托万· 洛根丁。波伏瓦对萨特的建议常常是一针见血,这也是为什么萨 特总是会听取她的意见。

  • lhp_cage

    lhp_cage 楼主 2021-04-12 19:59:36

    好奇萨特为什么给波伏瓦取昵称“海狸”?波伏瓦的“女性觉醒”是源于她自身的生活还是曾受到其他 好奇萨特为什么给波伏瓦取昵称“海狸”?波伏瓦的“女性觉醒”是源于她自身的生活还是曾受到其他女性榜样的鼓舞?(除了文中讲的学术上的榜样赞塔)另外想知道传记中有说到波伏瓦如何与父母的传统观念抗衡嘛? ... 白眼仁儿大王

    补充回答一下波伏瓦与父母之间的抗争,除了母亲的逼婚,波伏瓦在前途和职业的选择上也和父亲产生过巨大的冲突:

    波伏瓦通过了中学毕业文凭第二级别的考试。尽管这次没有拿到优秀,但乔治还是很高兴,带着波伏瓦去戏院看戏庆祝。乔治现在又对波伏瓦提起了兴趣,或许是因为波伏瓦的脸不再像青春期时那么坑坑洼洼了,整个人也出落得苗条一些了(没办法,乔治总是很在乎这些无关紧 要的事情),又或许是因为关于她未来将面临的实际问题越发凸显。乔治不赞成波伏瓦学习哲学,他认为这只不过是舞文弄墨。弗朗索瓦丝也不赞成,因为她不希望波伏瓦因此变得堕落,失去自己的天主教信仰。但是波伏瓦已经下定了决心。她了解到在塞福勒有一所精英培训学校,专门培养女性成为公立学校和学院的教师。弗朗索瓦丝对这所学校闻所未闻,她打听到了这所学校的一些传闻,据说管理严格,但道德松散,完全不讲宗教信仰。波伏瓦的父母这么多年来花钱培养她上私立学校,并不希望她最后只是成为一个公立学校的老师。而且最重要的是,塞福勒这所学校是寄宿制的,也就意味着学生们的母亲没法近距离地监督她们了。

    虽然乔治认为哲学本身没什么价值,但是他退一步想,哲学也许可以为今后从事法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一战”以后,渐渐有女性开始从事法律工作了,如果波伏瓦能够在国家行政部里面找到一份法律相关的工作,她一辈子都能有稳定的收入了。波伏瓦不是一个急于做出判 断的人,她读完《拿破仑法典》(The Napoleonic Code)后明确地告诉父亲:不。母亲提议说成为一名图书管理员也不错,但是波伏瓦的回答仍然是坚定的“不”。波伏瓦下定了决心要学习哲学,但她父母却坚决不同意。因此,波伏瓦采取了沉默对策,只要他们跟她讨论起她的未来,波伏瓦都沉默以对。时间久了,家里氛围越来越尴尬,越来越令人窒息。最终波伏瓦的父母让步了,勉强接受了她的志向,当然也没少为这件事大吵大闹。

  • lhp_cage

    lhp_cage 楼主 2021-04-12 20:01:38

    补充回答一下波伏瓦与父母之间的抗争,除了母亲的逼婚,波伏瓦在前途和职业的选择上也和父亲产生 补充回答一下波伏瓦与父母之间的抗争,除了母亲的逼婚,波伏瓦在前途和职业的选择上也和父亲产生过巨大的冲突: 波伏瓦通过了中学毕业文凭第二级别的考试。尽管这次没有拿到优秀,但乔治还是很高兴,带着波伏瓦去戏院看戏庆祝。乔治现在又对波伏瓦提起了兴趣,或许是因为波伏瓦的脸不再像青春期时那么坑坑洼洼了,整个人也出落得苗条一些了(没办法,乔治总是很在乎这些无关紧 要的事情),又或许是因为关于她未来将面临的实际问题越发凸显。乔治不赞成波伏瓦学习哲学,他认为这只不过是舞文弄墨。弗朗索瓦丝也不赞成,因为她不希望波伏瓦因此变得堕落,失去自己的天主教信仰。但是波伏瓦已经下定了决心。她了解到在塞福勒有一所精英培训学校,专门培养女性成为公立学校和学院的教师。弗朗索瓦丝对这所学校闻所未闻,她打听到了这所学校的一些传闻,据说管理严格,但道德松散,完全不讲宗教信仰。波伏瓦的父母这么多年来花钱培养她上私立学校,并不希望她最后只是成为一个公立学校的老师。而且最重要的是,塞福勒这所学校是寄宿制的,也就意味着学生们的母亲没法近距离地监督她们了。 虽然乔治认为哲学本身没什么价值,但是他退一步想,哲学也许可以为今后从事法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一战”以后,渐渐有女性开始从事法律工作了,如果波伏瓦能够在国家行政部里面找到一份法律相关的工作,她一辈子都能有稳定的收入了。波伏瓦不是一个急于做出判 断的人,她读完《拿破仑法典》(The Napoleonic Code)后明确地告诉父亲:不。母亲提议说成为一名图书管理员也不错,但是波伏瓦的回答仍然是坚定的“不”。波伏瓦下定了决心要学习哲学,但她父母却坚决不同意。因此,波伏瓦采取了沉默对策,只要他们跟她讨论起她的未来,波伏瓦都沉默以对。时间久了,家里氛围越来越尴尬,越来越令人窒息。最终波伏瓦的父母让步了,勉强接受了她的志向,当然也没少为这件事大吵大闹。 ... lhp_cage

    正如上文一样,书中很生动地展现了波伏瓦是如何坚定地对父母,对萨特,对阿尔格伦等等至亲和挚爱说“不”的。因为波伏瓦要完成自己的使命,用文学创作和哲学思考来表达自己。

  • karine

    karine 2021-04-12 20:03:47

    再补充一点,让我觉得颠覆(很难忘)的一点是:波伏瓦和萨特的“平凡”,至少是他们曾经自己觉得 再补充一点,让我觉得颠覆(很难忘)的一点是:波伏瓦和萨特的“平凡”,至少是他们曾经自己觉得自己没有成就。我当时翻译下面这一段的时候画面感很强,似乎都很看到“波伏瓦和萨特坐在勒哈弗尔的一个海边咖啡店,两个人都垂头丧气,担心自己的生活就这么陷入无休止的重复,再也不会有新的事情发生”。两个奔三的人在感叹自己的碌碌无为,甚至得急得脱发和泪流满面,让我觉得这些写出了伟大作品的人也曾在二三十岁有过普通人的烦恼。 那个时候的波伏瓦和萨特都是默默无闻的哲学教师,萨特甚至抑郁了一段时间。那时候,萨特失望无聊,后来他把这段时间称为他人生中 “最黯淡无光的岁月”。当时萨特的生活单调乏味,他的才华无人赏识,觉得自己就是个失败者,他不想一辈子待在一个地方院校教书。相比之 下,他的朋友们似乎都风生水起。保罗· 尼藏已经出版了两本书:1913 年出版的《阿拉伯的亚丁》(Aden,Arabie)和 1933 年出版的《安托万 · 布 洛耶》(Antoine Bloye),两本书都好评连连。连当初没有通过国家哲学教师资格考试的马厄,事业也有了起色(马厄日后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总理事长)。然而萨特却还没有出版任何作品。毫无名气的萨特开 始担心:“都 28 岁了还没有成名,恐怕就只能一辈子默默无闻了。” 他自己也知道这样想有些荒谬,但是一想到自己一事无成,就更生气了。 11 月的一天,波伏瓦和萨特坐在勒哈弗尔的一个海边咖啡店,两个人都垂头丧气,担心自己的生活就这么陷入无休止的重复,再也不会有新的事情发生。那天晚上波伏瓦格外沮丧,她泪流满面,眼前甚至浮现 出曾经的精神支柱:上帝。情绪低迷的波伏瓦,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徒劳,呵斥萨特怎么能认为生活值得奋斗。第二天,波伏瓦还是走不出沮丧的情绪,跟萨特吵了一架。因为萨特认为酒精和眼泪不能给波伏瓦带来真相,她的伤心不是什么形而上学,只是酒后悲观罢了,然而,波伏瓦觉得,正是酒精帮她看清了丑陋的真相。当时的波伏瓦和萨特都不得不面对自己对于生活的期待和现实之的巨大落差。萨特甚至开始脱发,他觉得自己关于偶然性的手稿太枯燥,不知道该拿它怎么办。波伏瓦想出来一个主意:为何不把它写成小说呢?虚构小说的深度和悬念也许能够拯救它。萨特曾经也喜欢侦探小说,也许真的可以把一个哲学问题融入小说的故事情节发展中去。后来萨特在第三稿时,把小说设定在勒哈弗尔,基于自己创作了一个主要人物安 托万· 洛根丁。波伏瓦对萨特的建议常常是一针见血,这也是为什么萨 特总是会听取她的意见。 ... lhp_cage

    这个场景描写太真实了!谢谢您的解答。

  • lhp_cage

    lhp_cage 楼主 2021-04-12 20:04:50

    存在主义咖啡馆写的是考了第二和第三。 存在主义咖啡馆写的是考了第二和第三。 诡 最想的都是不能的

    应该是第一和第二。书中还记载:事实上,萨特和波伏瓦分别在 国家哲学教师资格考试中名列第一和第二。当时的波伏瓦才21 岁,是有史以来通过国家哲学教师资格考试最年轻的考生。萨特是第二次参加这个考试。当时的三人考试评审团中,有一个人坚持认为波伏瓦应该得第一,一开始另外两个人也赞同,认为波伏瓦比萨特更优秀。但是在最后,评审团决定第一名还是应该给来自巴黎高师的高才生,所以才给了萨特第一名(我们不清楚他参加了两次考试且前一年没有通过考试这一点有没有被评审团考 虑进来)。

    传记的作者应该是想向读者说明,波伏瓦的哲学天赋,或者是在20岁刚出头的年纪时的哲学造诣,完全不输比她大三岁的萨特。

  • lhp_cage

    lhp_cage 楼主 2021-04-12 20:07:06

    这个场景描写太真实了!谢谢您的解答。 这个场景描写太真实了!谢谢您的解答。 karine

    是的,这个书里很多地方写得都很有画面感,但是并不是作者臆造和脑补出来的,而是基于波伏瓦的日记,自传,书信和采访的实实在在的记录和证据。所以整体感觉还是很真实的,我翻译时读英文原版感觉脑子里已经有传记电影的画面了。

  • lhp_cage

    lhp_cage 楼主 2021-04-12 20:09:05

    这种做法很值得借鉴,我之前读韦伯的新教伦理的时候也有这个想法,如果出版社能把脚注单列就好了 这种做法很值得借鉴,我之前读韦伯的新教伦理的时候也有这个想法,如果出版社能把脚注单列就好了,因为小语种我也读不懂。不过那本书估计脚注会比正文长。 ... Karl的树洞

    学术书籍有时候的确是这样的。建议出版社也可以考虑出个电子版的注脚和参考书目方便读者搜索和查找,甚至直接可以点击超链接一键直达就更好了。

  • 白眼仁儿大王

    白眼仁儿大王 (万福金安) 2021-04-12 20:10:54

    我觉得没必要“坚持”阅读某一本让你读得不舒服或看不懂的书。《第二性》的第二卷,the lived ex 我觉得没必要“坚持”阅读某一本让你读得不舒服或看不懂的书。《第二性》的第二卷,the lived experience会比第一卷更浅显易懂,我个人建议把第一卷当做工具书或是学术书,第二卷当做生活相关的分析来看,第二卷的趣味性会高很多,读起来也会有很多共鸣。这本新传记可以作为了解波伏瓦的生平辅助着一起看。 ... lhp_cage

    我也在读《第二性》的第一本,太艰涩了,在这里看到老师的建议决定去读读第二本好了

  • lhp_cage

    lhp_cage 楼主 2021-04-12 20:13:25

    我也在读《第二性》的第一本,太艰涩了,在这里看到老师的建议决定去读读第二本好了 我也在读《第二性》的第一本,太艰涩了,在这里看到老师的建议决定去读读第二本好了 白眼仁儿大王

    是的,第一卷是关于历史、哲学、生物学、心理学等等。是波伏瓦在图书馆查资料之后写出来的哲学大部头,不习惯读哲学作品的话,看起来是会比较痛苦,而且经过了翻译的加工,可能就更不太容易读了。我个人是在硕士阶段时读了英文版的第二性的第二卷,惊为天人。感叹竟然有人能如此精准且深刻地剖析女性的一切,从童年、身体、人生、婚姻、爱情、性爱、母亲、女同性恋、妓女、到老年等等。至今我都记得当时感受到的震动和共鸣,《第二性》中很多段落让我有如见到一束光,把我自己难以描述的生命体验和生存境况照得清清楚楚。

  • zinzin

    zinzin 2021-04-12 20:15:04

    可以稍微介绍下波伏瓦的哲学思想吗

  • lhp_cage

    lhp_cage 楼主 2021-04-12 20:15:40

    是的,第一卷是关于历史、哲学、生物学、心理学等等。是波伏瓦在图书馆查资料之后写出来的哲学大 是的,第一卷是关于历史、哲学、生物学、心理学等等。是波伏瓦在图书馆查资料之后写出来的哲学大部头,不习惯读哲学作品的话,看起来是会比较痛苦,而且经过了翻译的加工,可能就更不太容易读了。我个人是在硕士阶段时读了英文版的第二性的第二卷,惊为天人。感叹竟然有人能如此精准且深刻地剖析女性的一切,从童年、身体、人生、婚姻、爱情、性爱、母亲、女同性恋、妓女、到老年等等。至今我都记得当时感受到的震动和共鸣,《第二性》中很多段落让我有如见到一束光,把我自己难以描述的生命体验和生存境况照得清清楚楚。 ... lhp_cage

    而且里面关于婚姻和爱情的分析,以及女孩成长过程的分析,都鞭辟入里。即使有艰深晦涩的哲学术语,但是那些分析仍然会让你拍案叫绝。我们最常看到的那句:“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成为的”,就是出自于第二卷的开篇第一句。

  • lhp_cage

    lhp_cage 楼主 2021-04-12 20:20:54

    可以稍微介绍下波伏瓦的哲学思想吗 可以稍微介绍下波伏瓦的哲学思想吗 zinzin

    很难一言两语讲清楚。具体可以看《模糊性的道德》等波伏瓦的哲学著作。如果说萨特最著名的是“存在决定本质”,那波伏瓦的就是“人的境况决定了人的存在,而没有什么本质。” 波伏瓦流传最广的哲学观点其实就是她《第二性》里面的关于女性的论述,我引用一些放在下面:

    波伏瓦后来创造的“境况”(situation)概念,成了《第二性》里的一个核心概念,也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哲学原创性。波伏瓦认为女性气质不是一种天性或者本质,而是“由整个文明和文化用几个特定的心理标签建构 出来的境况”。

    当时的波伏瓦仍然在思考“境况”的概念,以及他人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在《模糊性的道德》一书中,波伏瓦指出,为了在道德上获得自由,你必须用你的自由去拥抱将你与他人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波伏瓦称这是对他人自由的“呼吁”或者“召唤”。每个人都渴望自己的生命被真正地看到,不仅因为这是一个生命,而且因为这是她自己的生命。我们都想要成为“合理化”的存在,想要感受到自己的人生是有意义的。但是,如果我们只顾及自己,而不去理会他人对于自由的呼唤,这就是唯我论,是一种精神上的死亡,一种阻碍自身成长的拒绝行为。只有与他人一起,我们才能实现某项事业、某个价值观,甚至改变世界。

    波伏瓦对“女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女人是男人所不是的。正如普罗塔哥拉所说,“男人是衡量人性的尺度”,即男人是评判“人”的标准。纵观历史,男性都认为女人是劣等的,她们的观点与“人 类”无关。即使在20 世纪40 年代,波伏瓦仍然发现她的观点会因为她的女性身份遭到粗暴的否定:我过去常常在抽象问题的讨论中听到男人们对我说:“你这样或那样想,是因为你是女性。”我知道我唯一的辩护是回答“我这样想是因为它是真的”,借此来消除我的主观性;我不可能对这些人回应:“你之所以想法与我相反,是因为你是男人。”因为大众都认为,作为一个男人并不特殊;一个男人 仅仅因为自己是男人就拥有权利。7波伏瓦在提出“女人是男人所不是的”这个观点的时候,借用了黑格尔的“他者”理论。人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倾向,即把自己与他人对立起来,因此男人把自己视为自由的“主体”,而把女人定义为客体。但波伏瓦想弄清楚这种情况为什么会如此普遍持久。波伏瓦想知道,为什么没有更多的女性站出来反对男性贬低她们呢?

  • lhp_cage

    lhp_cage 楼主 2021-04-12 20:23:59

    可以稍微介绍下波伏瓦的哲学思想吗 可以稍微介绍下波伏瓦的哲学思想吗 zinzin

    波伏瓦非常熟悉人们反对女性主义的常见理由:女性主义会毁了家庭价值观!女性主义会降低工资!女人应该待在家里!男性和女性是“独立而平等的”!波伏瓦本以为这些都是人们“自欺”的借口,就好 像《吉姆· 克劳法》一样。萧伯纳曾批评,美国白人让黑人给他们擦鞋,然后得出结论:黑人所能做的就是把鞋擦亮。波伏瓦认为,人们对女性的能力也做出了同样无效的推论——人们认为女性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较低,但波伏瓦指出这是因为女性总是处于劣势的境况中,这并不 意味着她们天生就低人一等。波伏瓦写道:“我们必须理解动词‘是’(to be)的范畴,‘是’什么样的人实际上就是‘成为’(have become)什么 样的人。”“成为”充满希望的一面是,情况可以变得更好。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为“人类”的境况争论不休。波伏瓦问道:“在女性的境况中, 一个人能成就自己吗?”

    波伏瓦对怀孕很感兴趣,因为怀孕是女性“从内向外审视自己”的主观体验——她们失去了身体自主权,并对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母亲感到焦虑。波伏瓦声称女性不应该沦为生育的工具,她还说(虽然似乎很少有人注意到),这并不代表完全拒绝做母亲。波伏瓦想要证明,即使同样是怀孕、分娩和照顾孩子——这些被认为是典型的女性身体体验——也会因女性的境况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体验。显然,波伏瓦自己并不是一位母亲,她也承认这一点,她在作品中借鉴了其他女性的论述,包括从各种信件、日记和小说,来证明“怀孕和做母亲的经历是因人而异的,取决于它们是发生在反抗、顺从、满足 还是热情之中”。波伏瓦想要厘清人们关于做母亲的两个错误观念,一是“成为母亲能够在任何情况下让一个女人感到满足”,二是孩子“一 定能在母亲的怀抱中找到幸福”。 波伏瓦通过研究发现,尽管很多女性享受做母亲的乐趣,但她们并不希望这是她们一生中唯一的事业。波伏瓦认为,如果母亲感到沮丧和不满足,她们的孩子也不太可能会感到快乐。因此波伏瓦得出结论:显然,对于母亲来说,做一个完整的人要比 做一个残缺不全的人对孩子更好。 很多男性读者对波伏瓦的论点提出异议:波伏瓦自己都不是母亲,怎么敢谈论这个神圣的话题?波伏瓦回应说,不是母亲这一点从来没有阻止男人们来谈论母亲这个话题。

  • lhp_cage

    lhp_cage 楼主 2021-04-12 20:32:48

    今天的活动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热情提问和积极互动!希望这本传记能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波伏瓦,熟悉她的作品和生活,以及她的哲学。以及再次传达波伏瓦的愿望,希望《第二性》这本书尽早地不再有流行和被阅读的理由。我也希望波伏瓦的生活能够不再成为她被指摘和批判的理由。

    最后,希望大家购买《成为波伏瓦》,也祝大家都能成为你想成为的自己!

  • 雨尘是AI

    雨尘是AI (众善奉行) 2021-04-12 20:40:03

    今天的活动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热情提问和积极互动!希望这本传记能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波伏瓦,熟 今天的活动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热情提问和积极互动!希望这本传记能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波伏瓦,熟悉她的作品和生活,以及她的哲学。以及再次传达波伏瓦的愿望,希望《第二性》这本书尽早地不再有流行和被阅读的理由。我也希望波伏瓦的生活能够不再成为她被指摘和批判的理由。 最后,希望大家购买《成为波伏瓦》,也祝大家都能成为你想成为的自己! ... lhp_cage

    谢谢老师!受益匪浅!

  • 俗女老王

    俗女老王 (真相让你自由但首先会把你惹毛) 2021-04-12 22:47:58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0744be53ad2d70d114e99e1?s=eyJ1IjogIjVmYTBiNTljZTBmNWU3MjNiYmQ0Zjc5MiJ9 打个广告 我的播客节目也请到了海平老师来聊这本传记如何为波伏瓦正名的,欢迎大家来听噢!期待你们留言互动

  • momo

    momo 2021-04-13 18:45:28

    最让人遗憾的是,《第二性》只有两个中译本,都由男性译者完成,一个是语法不够通顺,另一个也是 最让人遗憾的是,《第二性》只有两个中译本,都由男性译者完成,一个是语法不够通顺,另一个也是充满了男性凝视,期待有更多法汉女性译者来翻译 😔 ... momo

    你觉得哪个版本好点?

  • 美食让我开心

    美食让我开心 2021-04-20 20:11:45

  • 胖胖

    胖胖 2021-04-20 20:53:24

    感谢朋友的分享!今天刚刚收到这本书,希望能有所悟

  • 左右

    左右 2021-04-21 07:12:44

    最近刚想读

  • 一见就恶心

    一见就恶心 2021-04-24 07:19:34

    谢谢推荐,有空再读

  • 水钻芭芘

    水钻芭芘 2021-08-16 22:23:44

    哇,译者本人啊🤩。才读完这本书。先回复一个,再仔细来看这篇帖。

  • clytid

    clytid 2021-09-22 11:30:52

    最让人遗憾的是,《第二性》只有两个中译本,都由男性译者完成,一个是语法不够通顺,另一个也是 最让人遗憾的是,《第二性》只有两个中译本,都由男性译者完成,一个是语法不够通顺,另一个也是充满了男性凝视,期待有更多法汉女性译者来翻译 😔 ... momo

    台湾版的《第二性》是女性译者邱瑞銮从法语直译的,据说跟目前市面上的英译版非常不同,而且邱瑞銮旅法多年、大学主修哲学,可惜囤了之后因为是竖版繁体我一直没有信心拆封阅读…

  • 叫什么名字

    叫什么名字 2022-02-01 23:13:13

    哇,刚买,先马住

  • 酱哥歌

    酱哥歌 2022-02-17 20:15:37

    这是我第二次听说“波伏瓦”,第一次还是初中的时候看的一本人物传记《咖啡店的邂逅》,也就是一本萨特的人物传记,那本传记里面“波伏瓦”是被译作“波伏娃”的,在那本书里,我所了解的波伏娃是个唯一让萨特心动,并且想要打破自己“独身主义”誓言的人,不过最终也因为波伏娃的坚持而没有被打破。 当时可能因为思想还不太成熟,所以对整本书的理解和分析也不够到位,但看到作者这篇解说,让我想起了那本书的一些记忆。 可能因为最初看到的是萨特的传记,对于两个人的关系,我始终抱有最美好的猜想,真相是什么已经没有办法去了解了,但关于波伏娃对于两性以及女权的知识或者说看法,到是很值得去深入阅读。

  • Vera

    Vera 2022-04-12 14:54:46

    读一百多页了,很多年前读了一部分第二性

  • 偏会饮

    偏会饮 2024-01-10 12:05:33 上海

    为什么人物图里面萨特在最顶端呢?她们俩应该是平等的关系才对,建议并列哦。

<前页 1 2 后页>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264764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