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每个人,都有面目全非的另一面——《不在梅边在柳边》
来自:易之如风(夜里敏感,白天忘情)
每个人,都有面目全非的另一面 ——读作家张欣《不在梅边在柳边》有感 ■篇名:《不在梅边在柳边》 ■作者:张欣 ■刊载:《江南》杂志 ■出版时间:2011年第四期 ■读家:易之如风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各色人物如同一把利刃,划开了满目繁华,里面却是每个人面目全非的另一面,触目惊心。 最近不少报纸都在连载著名作家张欣的长篇小说《不在梅边在柳边》,而今年第四期的《江南》杂志更是一鼓作气将这部小说全文刊发。看过之后,掩卷深思,十分震撼,不仅仅为故事的主人公叹息,更是感觉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不是孤立和虚构的,而是就充斥在我们周围。张欣历来以剖析人性的作品见长,这部作品更是如同一把利刃,划开了花花世界的一个触目惊心的裂口。 《不在梅边在柳边》以牡丹亭的一句戏词做题目,当然与牡丹亭毫无关系,只是在末尾处点题,让读者不禁心中一沉。小说以悬疑的方式将各类人物推上了舞台。当然因为现在报纸也在连载,所以还是不要将故事的结局公布,以免成为剧透的罪人。不过其实读者都知道,故事的结局必定是案子水落石出。但是,就在这水落石出的同时,小说中牵扯的每个人也逐渐暴露了自己的另一面。正如在小说后面,作者写下的一句话:“或许,他更想看到自己面目全非的另一面”。 由一件看似普通的车祸所引发的,不仅仅是老同学和旧日恋人的藕断丝连,不仅仅是豪门恩怨情仇未了,不仅仅是黑恶势力的无孔不入,而是在看似光鲜的表面背后,每个人都在极力掩饰的东西。而这一点,直指人心,更是在社会中摸爬滚打、疲于奔命的写照。浮躁与功利,阴谋与阳谋,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每个人都在白天带着面具伪装着什么,甚至于像主人公那样,或许黑夜都不曾摘下。他们宜人微笑的脸上,不曾有过对自己一丝的愧疚和负罪感受,所谓的成熟老练、睿智与平和,都不过是为了遮掩困惑和焦虑的化妆品罢了。其实穿起这个故事的案子很简单,小说的前半部分几乎已经给出了答案,但是小说的高妙之处在于读者在因为悬疑案件而寻找答案的时候,已经进入了作者所布下的阵,很快读者就从悬疑案件转移到了每个人物的背后,浮华背后的故事,远比这案子更为惊心动魄。可以说越到后面越是步步惊心。无论是教授蒲刃还是贵为公司灵魂的梅金,还有在故事一开头就已经死去的冯渊雷,乃至一些小人物,都在他们的表象上有着不为人知的过去和极力掩盖的罪恶。 小说毕竟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其实,之所以能够被这故事深深吸引,是因为在我们身边,存在着更多的蒲刃、梅金、冯渊雷……甚至于是我们自己。无论是在家庭还是职场,所有的人都在慌忙地扮演着,面对家人、面对朋友、面对同事,这些都是自己的一面。而只有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我们才会想起,自己还有着面目全非的另一面,这另一面是那么真实、不可抗拒。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完美,就像小说中所说,完美毫无意义。我们都曾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都有一个看似光鲜的现在,和一个无法预知的未来。因为,在浮躁中,我们希望自己保持一个毫无意义的完美,粉饰一个光鲜的外表,但是这些都不会使我们快乐。真正的快乐不是装出来的平和与冷静,而是自己的内心真正地踏实下来。小说到了结尾处不禁让人唏嘘不已,他们都没有得到真正的快乐,因为如此,所以他们的所有的名望、地位、财富都忽然变得不堪一击。 另一个让小说活灵活现的地方就是对于人物的细节描写,无论是穿着打扮还是用餐出游,都描写地十分精致,每一道菜、每一件衣服,每一个饰品、乃至于窗台的绿色植物,都描写得十分详细,那些人似乎就活灵活现地站在对面。一件小小的饰品,都是烘托人物心情、体现人物性格和地位的重要利器。也正是因为这些细节,才让读者感觉可信可亲。另外小说在阐述人物经历的时候不断采用插叙和闪回,结构十分精巧,加深了悬疑感,无论是前后出现的小人物或者是人物看似不经意间说过的一句话,都会有所回应。仿佛无所目的的穿插,其实都有十分明确的意图,从而让整个故事丰满立体。 越是浮躁的环境,越要修炼一颗真正宁静的内心,这一点似乎太难了。那么,试着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们是不是可以,坐下来读一读小说,卸掉自己的面具,回味一下自己的生活呢?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胡文阁“倒好事件”有感 (绝缘鼠)
- 这个群 (清凉)
- 召集组员!一起助力开启小组中秋家宴! (小组活动官)
- 一场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书评《寂寞圣哲》 (音乐水果Joyce)
- 【影评】致:永远年轻的疯子——《杀死汝爱》 (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