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文学论纲》简评
来自:范纽文
如果没有耐心看完全文,你可以只看这一句话:“赶快去买。” 八年前,北京师范大学的吴岩先生在全国首次招收科幻研究生,这一消息振奋了无数刚走进/没走进社会的青年。“不务正业”的科幻爱好和学院派的美好前景之间,第一次产生了让人激动的联系。作为当年立志要报考吴岩研究生后来又在生活脉脉的流水中慢慢丢失了这一梦想的广大青年的一员,吴岩这个名字在八年的记忆里起起伏伏。我们放弃了,离开了,成家立业大腹便便了,而他还在坚持,对于我们这些喜爱科幻的外省青年而言,吴岩是一面让人景仰又让人惭愧的旗帜。 所幸我还是这些青年中的幸运者。八年后,我还能有机会捧读吴岩先生的著作,并且,可能多少还看懂了一些。那么,写一点什么纪念这本书,就不仅是对个人记忆的缅怀,更是表达对先生坚持的钦佩。 感慨和感谢是必要的,但抛开这些,面对这本论纲,客观和缜密的分析仍然只能是唯一的方法。 《科幻文学论纲》(后简称《论纲》)给我的一个突出感受就是,这是一本寻常的学者撰写的寻常理论著作。当然,我这里所说的寻常,绝非“天下文章一大抄”拼凑出来的应急品,所谓的寻常,当是指一名有深厚积累而又保有自身洞见,同时又谨守着严格的学术规范的优秀学者(这样的人才配称得上学者),经过多年积累殚尽竭虑撰写出来的著作。我看这本书的时候,脑海里流转的就是这些优秀学人的优秀著作,比如说同为北师大教授的季广茂先生的《隐喻理论与文学传统》(这当是中国隐喻研究中一本较为醒目的书了),在篇章架构中都隐隐有微妙的相似之处。 我的意思,《论纲》并非歪门邪说,它有着纯正的学术血统,这一点是需要向科幻迷阐明的。吴岩先生的学术规范自然是轮不到我来说明,但实际上,对于不知情的普通科幻迷而言,科幻理论研究能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心里都没底。而我在阅读之前,也曾担心是否会因为科幻的选题而削弱其理论深度,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完全多余的。 从形式上而言,《论纲》恪守着严谨规范的学术框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全书多达数百处的注解。我个人比较喜欢看注解,因为注解往往能开拓新的空间和方向。比如《论纲》的注解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苏恩文的几部即将出版的理论著作,对于我这种喜欢按图索骥买书藏书的读者来说,这已经是必须拿下的囊中物了。同时,通过引用和注解的方式,吴岩将自己爱徒的一些研究成果(一般为硕士学位论文)展示在读者面前。我想这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这让人感觉北师大的科幻研究是一个有机紧密的整体,也让人感到这些年轻学子师从吴岩先生学有所得,而吴岩先生更是对学生十分关爱与推崇。除此以外,注解覆盖面广,对于一些常人所不知的科幻研究资料(比如中国建国后到八十年代前这一段时间的科幻研究和争议,以及前苏联的一些科幻研究)的占有十分充分,这也进一步开拓了读者的眼界,使读者对国内外科幻研究的发展有一个渐趋整体化的认识。 在内容上面,作家簇研究是一个很好的视角。之前与兔子讨论的时候,我曾经很疑惑为什么作者断然决然地选择了外部研究,看完书后明白了一些。这是一本在宏观上进行建构的书,而这一宏大主题的建构,又必然紧密联系着文化与时代、作家与社会、科幻与主流等宏大命题。面对着一百多年风起云涌群星闪耀的历史,面对着数以万计的目标文本,从作家簇的角度出发,论述同时在作品和社会两个层面展开,这样,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所言四要素(作品、宇宙、作家、读者)中有三要素都涉及到了。这应该是作者在审慎思考后选择的一条比较合适的路径,这条路径,又恰与苏恩文的形式研究相映成趣。 不过,说到四要素,我比较疑惑的是,对于科幻的传播和接受,本书所涉及并不多。我倒是觉得这是最能体现权力分配与力的斗争的场所。实际上,作品的出版、发行、销量、改编等情况在书中都有所提及,而许多著名作家也确实如书中所言是来自于科幻迷。但《论纲》并未将这一权力运作的重要场所作为一个单独命题进行研究,而我也只能从书中透露的一些零散情况,猜测在传播和接受领域力的作用的情形。这或许是作家簇视角的一个缺憾。据悉,科幻研究者三丰在准备关于科幻迷的研究,这一研究方向若能有所突破,或许是对本书的一个补充。 “女性”、“大男孩”、“底层/边缘”、“全球化落伍者”四大作家簇的提出,是作者通观科幻历史长河,提出的四类代表。这四类作家统规在作为边缘的“科幻小说作者”名目下。这当是“提出问题——寻找佐证”一次典型操作。对于科幻迷而言,这四类作家让他们对科幻小说作者的构成和社会存在状态有了一个直接而明晰的认识。而更值得嘉许的是,作者在罗列四类作家时,并非空谈,而是结合文本,有非常好的精读展开。这其中,对雪莱夫人、星河和凡尔纳的分析尤为精彩。作者虽然宣称从宏观角度构建本书,但在作家作品研究方面却处处体现出良好的形式灵感,这是非常难得的,也是这本书让人觉得亲切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然,作为核心概念的作家簇的提出,必然会成为关注和争议的焦点。比如说这四类作家的划分标准,让人觉得合情不合理。它确实是基于科幻创作的实际情况进行的划分,但如果要较真的话,女性作家簇是从性别角度进行的二元划分,大男孩作家簇和底层/边缘作家簇算是“社会中某一类人”,此二者大致能建立一种平行关系,但它们与女性作家簇又如何在一个系统中共存?而底层/边缘作家簇的提出,又让人觉得似乎忽视了大男孩的边缘性。更甚的是,全球化落伍者作家簇是明显与时代和具体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是一个历史性地理性非常强的群体,其创作旨趣也于前三类人大为不同,它如何与前三者建立平行的关系?正如作者在尾声中所言,这四类作家簇的联系与相互作用,是研究的难点,也当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论纲》第六章《科幻小说的文学品性》是全书理论建构的重点。如果说作家簇的归类和整理是开拓了四条进攻路线的话,那这一章是最后决战的正面战场。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一部分的撰写,应该是一个非常艰苦和犹豫的过程。因为这涉及之前提到的近于分裂的四类作家,在这四类作家背后,其实是更为纷繁复杂的科幻样本库。如何对他们进行定性,是非常困难的。不过作者在这里并没有半分退缩,从“思想和认知”、“态度和情感”、“行动特征”、“形式特征”四个方面发起冲锋。这一部分涉及了科学哲学、教育、非理性与宗教、形式分析等多个领域,充分显示了一个理论建构者的勇气,也充分体现了科幻小说研究作为交叉学科领域的混搭特征。这是对科幻小说本质特征的一次全面清理,虽然注定会遭致各种争议和辩难,但毫无疑问,它确定了一个标杆,而这一标杆恐怕是很长时间难以被人超越的。 完成对全书的整体性描述后,我有几点不成系统的感想,也想一并提出来。 其一是作为一名用主流文学理论研究方法进行科幻研究的学者,吴岩先生对主流的抵制是显而易见的。正如之前兔子也曾提到过的,用主流的方法完成的研究,却高举科幻大旗,反对主流,那么这一研究过程的合法性是如何建立起来的?这是我的一个疑问。 其二是《论纲》的附录,对于中国晚清科幻小说的整理,是梁华先生花了很大的精力(据说是两年时间)完成的。这两个附录,尤其是附二《近现代科幻小说书目》,我想是任何一个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生都该感到震惊且必欲收之而后快的。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个附录。 最后,除开那些框架性的分析,我个人印象最深的,其实还是散落在全篇的那些熠熠生辉的妙语,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划上了着重号,有些还忍不住写上了赞语,摘录一段如下: “信与不信,是科幻文学与宗教之间最直接与最广泛的联系。过去多年来,许多中国作家认为,科学与宗教的联系,是在科学家探索了世界的种种奥秘之后,发现科学无法解决所有问题,才开始寻求宗教的解释。这是大错特错的。如果说科学是认知达到信仰,那么宗教则是信仰超越认知。笔者认为,在这方面,科幻文学与科学之间保持着张力,却与宗教的某些方面具有同构性,换言之,它是以信任为起点的,如果你对科幻小说中的知识抱有信任的态度,你将进入一种自由的旅行,但当你对这类作品抱有不信任的态度时,你将进入探索的旅行。无论哪一种旅行,科幻文学给你准备了令你惊奇的、与现实不同的某种值得享受的想象空间。” 这些随处可见的片段彰显了作者的智慧,同时,作者鲜明的性格和对科幻的喜爱与憧憬跃然纸上。这让我相信,吴岩先生对科幻的爱,与我们千万科幻迷对科幻的爱是一样的。想到这里,这面旗帜就不是“城头变换大王旗”的符号的皮影,而是“铁血照大旗”的不离不弃的精魂。 谢谢。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姚海军:从伐木工到被查的“科幻大佬” (NightWing)
- 美剧《异形:地球》发布新预告和海报 (NightWing)
- 《爱死机》第四季定档5月15日上线 (NightWing)
- 找一系列科幻丛书 (穷•库克)
- 切尔诺贝利事件39周年&一点创作暇思 (Ka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