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心理学爱好者免费线上直播课

爱吃草莓吖

爱吃草莓吖
2021-04-21 09:43:58 已编辑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爱吃草莓吖

    爱吃草莓吖 楼主 2021-04-23 10:12:31

    欢迎

  • 爱吃草莓吖

    爱吃草莓吖 楼主 2021-04-24 09:54:27

    1.属于心理学“感觉”范畴的是( ) A到旅游胜地游览,对风景感觉良好 B、领导感觉小王是个有前途的青年 C、白天进电影院,眼前感觉一片漆黑 D、初恋的感觉很美好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査了对感觉定义的理解。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对旅游胜地的风景感觉良好,是对风景整体的认识,是一种知觉; 领导对小王的“感觉”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思维,体现在领导对小王的评价观点;“白天进电影院,眼前感觉一片漆黑”是暗适应过程,属于视觉范畴;“初恋的感觉很美好”这里的“感觉”是一种情感体验,属于记忆范畴。

    2.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 )。 A、感觉适应 B、感觉后像 C、感觉对比 D、联觉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对感适应定义的把握。 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注意两个要点,一是刺激持续作用,二是感受性发生变化,感受性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例如光适应感受性是降低的过程,而暗适应感受性是提高的过程。

    3.感觉适应是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 )的现象。 A、下降 B、发生变化 C、提高 D、保持不变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对感觉适应定义的把握。 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4.保护暗适应的方法是戴( )色的眼镜。 A、红 B、蓝 C、绿 D、黄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对暗适应原理的理解。 研究发现,在光的作用下,视网膜上的视紫红物质分解,这是光适应过程,在暗环境中,紫红质又重新合成,这是暗适应过程。 视紫红质分解得快合成得慢,所以对光适应快,对暗适应慢。 红色眼镜只允许620m以上的红光通过视崇红质不会分解,从而保护暗适应。

  • 爱吃草莓吖

    爱吃草莓吖 楼主 2021-04-25 09:18:12

    1.同一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是( )。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后象

    D、联觉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感觉适应的定义及与其他感现象区别的把握。

    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作用之后,还能保留段时间的感觉形象。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联觉:一种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2.人对黑暗环境的适应,是视觉感受性的( )。

    A、顺应

    B、B、对比

    C、C、提高

    D、D、降低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对暗适应过程的理解。

    暗适应过程中,个体从亮处走进暗处,接收到的光刺激强度减弱,通过调整感受性,使原先看不到的慢慢看见了,感受性是提高的过程。

    3.同一感觉器官受不同刺激作用时,感受性会发生变化,这一现象叫做( )。

    A、感觉融合

    B、感觉适应

    C、感觉掩蔽

    D、感觉对比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査了感觉对比的定义。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4.色觉异常的人辨认颜色的线索是( )。

    A、色调

    B、频率

    C、明度

    D、波长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色觉异常现象。

    色觉异常按程度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全色盲;色觉异常的人通常靠明度来认颜色,就像正常人可以从黑白电视中“看到”彩色一样。

  • 爱吃草莓吖

    爱吃草莓吖 楼主 2021-04-26 14:02:11

    希望能加入 希望能加入 郝超

  • 爱吃草莓吖

    爱吃草莓吖 楼主 2021-04-26 15:48:44

    请问还可以加入吗? 请问还可以加入吗? 深海澜

    目前还有五个名额

  • 爱吃草莓吖

    爱吃草莓吖 楼主 2021-04-26 16:52:34

    1.视觉的适宜刺激是380nm到( )m的电磁波。 A、780 B、680 C、760 D、660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对视觉适宜刺激的范围的识记。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780nm之间的电磁波,也叫光波。

    2.对弱光敏感的细胞是( )。 A、椎体细胞 B、双极细胞 C、杆体细胞 D、神经节细胞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査了视觉器官的特点。 在视网膜最外层的细胞层上,有两种视神经细胞:锥体细胞在光下起作用属于明视觉器官,集中在中央窝及其附近,能够分细节和颜色; 杆体细胞是暗视觉器官,集中在视网膜边缘及其附近,对弱光敏感,能够分辨明暗和轮廓。 双极细胞,处于视网膜的中间层,主要起连接作用; 神经节细胞处于视网膜最内层的节细胞层上,接收来自双极细胞的兴奋,形成视神经。

    3.一般情况下,听觉感受性在( )岁以后逐渐下降。 A、35
    B、50
    C、60
    D、75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査了听觉感受性与年龄的关系。 20岁以前随年龄的增长感受性逐新提高,60岁以后则相反。老年人首先丧失对高频声音的听觉,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向中低发展,当扩展到中的范围时,就影响到言语的听觉。

    4.声音强度太大或声音持续时间太长,导致听觉感受性在一定时间内降低的现象是( ) A、听觉疲劳 B、听觉后像 C、听觉适应 D、听觉隐蔽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査了听觉疲劳的定义及与其他听觉现象的辨别。 声音强度太大或声音作用时间太长,引起听觉感受性在一定时间内降低的现象叫听觉疲劳。 在声音的持续作用下,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现象叫听觉适应。 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使听觉阈限升高的现象叫听觉掩蔽。 要注意区分听觉适应和听觉疲劳,前者感受性的降低会保持在定限度内,而听觉疲劳的不断积累,长时间得不到恢复,将可能导致永久性听力丧失。

  • 爱吃草莓吖

    爱吃草莓吖 楼主 2021-04-27 16:28:52

    1.听觉感受性最高的阶段是( )。 A、儿童 B、少年 C、青年 D、成年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査了听觉感受性与年龄的关系。 20岁以前随年龄的增长感受性逐渐提高,60岁以后则相反。 老年人首先丧失对高频声音的听觉,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向中低频发展,当扩展到中的范围时,就影响到言语的听觉。 青年期的年龄范围大约17、18岁至35岁处于听觉感受性最高的阶段。

    2.关于听觉特性的错误说法是( )。 A、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特性 B、声波的频率越低,音调就越高 C、声波的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响 D、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大多是声波混合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对听觉特性的把握。 声音分为音调、响度、音色三种特性。 音调由声波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由声波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响; 音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日常中的声音大多是多种声波混合的结果。

    3.痛觉的生物学意义在于( )。 A它可以増强一个人的意志力 B、它使我们感到生活的真实 C、它能使我们更快地适应环境 D、它对机体具有保护性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痛觉的生物学意义。 痛觉是机体受到伤害时产生的感觉,痛觉是最难适应的感觉,但痛觉对生物体却具有保护意义,它使我们能觉察机体受到的伤害。

    4.看见一朵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种心理活动是( )。 A、色觉 B、知觉 C、感觉 D、统觉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对知觉定义的理解。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注意知觉定义的要点:知觉是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是各种感觉器官协调活动的结果;知觉受个体知识经验的影响。看见一朵瑰花并能认识它,是对政瑰花整体的认识,并且包含了运用个体的知识经验来认识它,所以选知觉。色觉是颜色视觉也属于感觉。统觉,指意识观念由无意识中选择那些能通过融合或复合而与自身为一体的观念的同化过程,即统觉是个体认识自身的知识、经验、态度等的并形成自我同一性的过程。

  • 爱吃草莓吖

    爱吃草莓吖 楼主 2021-05-14 10:25:41

    南风效应(温暖待人)

    也称温暖法则,指人际交往中,温和的沟通方式可以让人觉得心理舒适,而“冰冷”的沟通方式则会让人反感。详细而言,人际沟通中要注重尊重和关心,讲究方法,温和相处。[出自法国作家Jean de la Fontaine(1621-1695)《拉·封丹寓言》预言书中的<南风北风>寓言故事。该故事中,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钮扣,继而脱掉了大衣。

    案例:你希望朋友帮你做某件事情,如果你使用要求、使唤的口气可能对方不一定愿意,但如果你好好地和对方说话,夸奖一下对方,对方通常会答应帮助你,与伴侣、陌生人相处也适用。

  • 爱吃草莓吖

    爱吃草莓吖 楼主 2021-05-17 11:24:32

    暗示效应

    所谓“暗示效应”,即是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使被暗示者不自觉地按照暗示者的意愿行动……此称之为“暗示效应”。少年儿童较成人更易于接受暗示。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暗示、动作暗示,表情暗示、自我暗示等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语言暗示——积极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改变消极的心态,因而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用“你真聪明”、“你一定行”等语言为孩子打气,还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鼓励,比如:

    领:我很棒!(XX) 众:你很棒!(XX) 领:你也行!(XX) 众:我也行!(XX)

    动作暗示——音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低段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绪、思想内涵更不容易把握,这时候动作暗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能用肢体动作暗示学生,使学生更快地理解音乐作品。例如在表现音乐情绪方面,教师可以用左右轻轻摆动身体来表示轻柔舒展的音乐,用小幅度的点头来表示欢快活泼的音乐。

    表情暗示——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有许多的表演环节,包括唱歌表演、律动表演、乐器表演,形式上又包括集体表演、小组表演、个人表演等。在这些环节中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表情暗示的作用。当学生在表演时,教师如果是微笑的注视着他们,那么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莫大的鼓励,他们能看到老师眼里的肯定和赞许。而在对学生音准的训练过程中,可运用柯达伊手势的动作暗示,让学生对抽象的音高有比较直观的理解。

    有一个班在学习歌曲《可爱的羊群》的第三句“水草丰盛羊儿壮”时,总是把最后一个音“5”漏掉。所以当唱到这几小节时,我就用手势作出旋律高低的走向,到了最后一个音“5”时,我的手向上一带,学生的自然的就唱到位了,几遍之后便能完全掌握。

    自我暗示——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学会自我暗示,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体验中更好的发挥自主性。有的学生每当遇上听辨练习,就会有“惨了!惨了!”“好难啊!”等自我暗示,在学习上维持着焦虑状态,从而干扰正常水平发挥。这种思维习惯一旦形成就会严重阻碍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想着自己一定能一定做的到。

    另外教师的课堂展示,也是一个客观实在的态度暗示,具体体现在教师的精神状态以及对音乐作品表现的投入程度上。

  • 爱吃草莓吖

    爱吃草莓吖 楼主 2021-05-21 16:21:05

    刺猬法则

    “刺猬”法则可以用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来形象地说明: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怎么也睡不舒服,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紧挨在一块,反而无法睡得安宁。几经折腾,两只刺猬拉开距离,尽管外面寒风呼呼,可它们却睡得甜乎乎的。

    “刺猬”法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管理心理学专家的研究认为:领导者要搞好工作应该与下属保持亲密关系,但这是“亲密有间”的关系。特别要提醒的是,领导者与下属亲密无间地相处,还容易导致彼此称兄道弟、吃喝不分,并在工作中丧失原则。

  • 爱吃草莓吖

    爱吃草莓吖 楼主 2021-05-23 11:47:20

    光环效应

    又称晕轮效应,是指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鲜明的知觉,从而掩盖了其他特征。美国心理学家戴恩等人有个研究,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分别是有魅力的、无魅力的和魅力中等的,然后让被试者从与魅力无关的方面去评价这些人,如他们的职业、婚姻、能力等,结果发现,有魅力的人在各方面得到的评分都是最高的,无魅力者得分最低,这种漂亮的人各方面都好实际上就是光环效应的典型表现。

    很多班主任都有这样的观点,学生成绩好,就样样都好;学生成绩差,就觉得他一无是处。这就要求班主任既要充分注意学生特长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的闪光点得到别人的认可,受到别人的尊重,增强学生的自信。同时也应注意,虽然对学生偏爱一些是人之常情,但过分的偏爱或溺爱都会导致感情用事,对错不分,有的还会一俊遮百丑,实际上对学生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 爱吃草莓吖

    爱吃草莓吖 楼主 2021-05-28 15:34:37

    奖惩效应(胡萝卜加大棒)

    指通过对目标人行为实施外部强化或弱化手段,可影响其自身评价等心理活动,进而带来其行为的强化或弱化的现象。详细而言,表扬、鼓励和信任,往往能激发一个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得体、适度、就事论事的惩罚措施可促使一个人对错误行为的改过等。[出处不详,一般认为是基于历史经验和心理学实验而得。

    案例:童年哆哆的父母对他的学习采取奖励与兴趣引导措施,同时对生活中较严重的过错采取惩罚措施,长大后,哆哆成了一个人格完整、好学上进的人。

  • 爱吃草莓吖

    爱吃草莓吖 楼主 2021-06-04 17:22:29

    贝勃规律(预先刺激可形成感知迟钝)

    “贝勃规律”指就是人们一开始受到的刺激越强,对以后的刺激也就越迟钝。即第一次刺激能缓解第二次的小刺激。简单而言,就是一件事物存在着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出自A.科林·卡梅伦等著的《用Stata学微观计量经济学》。]

    案例1:晚上妈妈包了羊肉饺子,哆哆吃第一个时,觉得美味极了,满足感爆棚,吃到第10个时,觉得味道依然不错,当吃到到第20 个时,哆哆觉得饺子不怎么好吃了,当吃到第25个时,哆哆都不知道自己吃的是啥了。

    案例2:人们对火车票价由200元涨到250元会十分敏感,但经历这次涨价之后,如果房价涨了100万甚至200万元,人们竟然觉得涨幅不是很大。又如,公司欲裁掉公认的某影响极坏的重要职员时,应该先大范围地做一些人员调整或辞职,最后再将目标指向裁员目标,通过心理刺激降低其落差感,实现温和减员。

  • 爱吃草莓吖

    爱吃草莓吖 楼主 2021-06-05 09:04:52

    还能加入吗 还能加入吗 PimhSaid

    可以

635526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