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记录|29岁被迫FIRE的“自由”人生
小莲蓬
转眼30岁这一年也过去了,2021年学了一些日语、考了两门澳洲CPA、年底开始织毛衣、组织线上活动认识了一些人,最最重要的是,下半年做了一段时间兼职研究助理、还完成了自己的RP。
我觉得日子过得还挺快的,每天都觉得有好多还挺有意思的事情等着去做。
但是我先生没有坚持住,他太想上班了,五月底找了份工作就入职了。虽然995,但是他还挺喜欢的,一方面公司食堂不错、能帮助他控制饮食,另一方面工作内容和他的爱好接近,他觉得能获得进步。对于他这种爱好不丰富的人来说,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经济状况好像没怎么变,住在自己家房子里、新买的房子还没拿到,有一小笔租金+工资+理财收入供我们生活,有时候父母过来给我们送点好吃的,目前还没准备好要孩子。
2022希望尽快恢复日语课(年底太忙就停了,我太不自觉了,没有课程督促就很难坚持学习)、申请上理想的学校、年底顺利搬进新房子🙏。
—————我是2022的分割线—————
评论里面对我帮助最大的是提醒我收入的实际到手金额和不稳定性的,谢谢你们。
—————我是原文的分割线——————
原文:
我是在理财公众号听说这个组的,想着记录一下我的生活,也想和类似处境的朋友交流。
1. 大致情况:
夫妻俩结婚三年半,结婚时还在上学,毕业后一起回国,在上海生活了一阵子。这段时间内我工作过一年半,拿到了户口,工资到手10000出头,勉强够两个人生活。他也试着找过工作,2018-19找了整整一年,没有找到(确实求职策略有问题,最后一个offer也没有)。2019年底我们搬去了留学的国家(有绿卡),想看看生活有没有改善,但是兜兜转转一圈依然找不到工作。从那时起,我们才意识到,可能工作没办法作为人生出路了,只能想办法早点退休,在已有的资产上打主意。那时候我正好29岁。
2. 经济基础:
房产:二线城市房产3套,最近在一线置办了一套,由父母赠与,全部无贷,总计1800。
流动资产:现金+股票+基金共计500,比例时有变化。父母手里还有一些现金,但是暂时不给我们,不由我们配置。
保险:国内社保+国内外商业医疗险,后者他没有,健康告知通不过。
其他:结婚的时候买了一辆车,打算一直开到不能开,我们自己有一些小型珠宝首饰包包手表,他还有一些鞋子收藏。二手价格总计70万左右。
基础现金流:房租收入10-20每年。理财收入过去三年共计约100,希望后续可以有增长。目前总计家庭年现金流入30-50万。
3. 生活愿景:
我们都非常喜欢迁徙,所以一直在一个地方生活,对我们来说是不现实的。我们目前的计划是,在国内生活1-2年+在国外生活一年这样的轮换方式。我们自己的消费欲望中等,不能算非常朴素,尤其是在食材和服装面料上,不太能降低要求,每年的食物+服饰(包括服装饰品等)至少要花掉10万,再加上电子产品、个人护理、养车、保险、物业费等,需要20万才能不大幅降低生活品质。但我还是有克制的:基本不碰奢侈品,也不怎么化妆和弄头发,医美更是绝缘,健身都是在家自己摸索,宠物我很喜欢,但也不养,偶尔帮邻居家遛遛狗就很爽了。
我们父母都健在且有社保,父母手里还持有总计约800的无贷房产,所以养老的费用问题不是很大,主要问题是照顾。我们计划在父母到了75+(目前55-60)的时候,或者需要长期照顾的时候,尽量长时间搬回国内,在他们身边照顾,尽量不留遗憾。但是这样的话,我们会需要把原本比较分散的房产卖掉一些、集中到二线或一线城市(父母目前都在五六线小城),然后和父母住在相邻的房子里(不能接受和任何一方父母长期同住)。所以这几年,我们最大的计划是说服父母置换、挑选合适的房产、帮父母迁移户口和储备养老金。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也是我们FIRE生活的重点。
另外可能不是特别常见的是,我是想多生几个孩子的(如果身体状况允许),但我先生不太支持,他觉得两个就够,所以目前的规划是按照两个的。我准备让孩子在国外读幼儿园,相对便宜。在国内读公立小学,中学出国读公校,大学享受国家补贴/自己申请奖学金,一路都是比较便宜的选择。我们可以每人提供一套年租金15万的国外房产作为成年礼物,其他不提供。这些房产成本大约需要600万,所以我们要在未来20年留出这笔钱。如果孩子更多,或者想上私校,那这个数字还需要提高。除此之外,我们打算每个孩子每年留出10万的支出。
总体来说,我们在有孩子后,需要满足每年40万左右的家庭开销+给父母置换房子(不一定要贴钱)+给孩子留出600万。
所以我们短期内的目标是用500万现金,尽量制造每年50万左右的现金流,其中储蓄20%,攒一段时间之后买成房产,以租养贷,在孩子步入社会时还完贷款,交由孩子处置。
4. 现实忧虑:
经济方面,我们目前的收入可以覆盖支出,另外还有一些盈余拿去再投资。但是有一个bug是,我们目前还没有达到我们有孩子之后需要的经济能力。
育儿方面,考虑到父母那边为我们的孩子存了一些现金,可以拿出来作为医疗和教育储备。我是专业英语老师,中文历史学的还不错,我先生是我们省的高考理科前1000名,数理化都可以再学,所以很可能用自己辅导来省钱。但这是建立在孩子确实有需要的基础上,如果孩子不爱学、天分不好,那就看孩子自己发展了,国外当蓝领也能生活的还可以,如果是有钻研精神的蓝领,那就更不担心了。但是我们比较怕的是孩子万一喜欢上成本很高的项目、而且小有天分(比如昂贵运动、乐器等),那就比较惨了,我们实在没办法。所以生孩子前,我们应该会和父母商量,给孩子拨出一笔特别教育金。要是这笔钱都不够,那我只能让孩子放弃/申请资助了,毕竟不是所有父母都有义务供孩子学骑马/冰球/花滑/竖琴的,供不起也不丢人。
5. FIRE生活:
这是我最最喜欢的部分了。FIRE生活真的非常适合我们—我们俩都生活的比较任性,不太喜欢处理人际关系,可以不用被迫社交的感觉真的很棒!
我是一个文科生,平常只喜欢看书看电影,不管干啥都看不出其中的“钱途”所在,在钱方面可以说非常迟钝。自从不用工作之后,我加入了一些中外青年联合NGO,参与了一些公益项目,规律性地写写文章,还能和年轻人交流,整个人都舒展了。期间我还看了很多20岁以前囫囵吞枣看过、没机会细品的书和电影,静下心来思考了很多关于夫妻关系和家庭生活的话题。FIRE这一年多,是我成长最明显的阶段。
我先生的爱好是理财投资,他以前在金融行业实习了一圈,现在每天的生活就是围绕这个展开,所以他也并不觉得自己做的和设想的有太多不同。可能比较欠缺的是缺乏同行交流吧,好在我们的不少同学就在行业里。另外他非常爱吃和运动,不工作之后,他在国外把能想到的国人硬菜做了个遍,6斤大鹅也敢买回去自己斩自己烧。
我们一天的作息是:
8.00-起床
8.30-前吃完早饭,交流一天的计划
9.00-开始各自在房间里做自己的事情
11.30-开始准备午饭
12.00-13.00-午饭+午休
13.00-16.00-各自做自己的事情
16.00-18.00-我开始打扫卫生,他出门健身
18.00-20.00-做晚饭吃晚饭,一起看剧
20.00-20.30-洗碗倒垃圾、洗衣服等琐事
20.30-22.30-各自干活
22.30-23.30-洗漱
23.30-24.00-分享一天,准备睡觉
周末或者假期我们也会和朋友聚一聚,但是一般都是我们自家做,我们喜欢居家聚会的氛围,外食的钱,我们更愿意花在自己做不了的菜系上。
因为我们的生活状态,所以朋友发现我们很好约,最后一分钟突然出现的邀约还不少,我们也很乐意,权当生活中的小惊喜。
因为不用工作,我们俩和自己、和彼此相处的时间都非常多,几乎从来没有分开超过3个小时。我们喜欢有对方的陪伴,哪怕仅仅是去个健身房,有人陪着一起练,都会觉得有劲很多。
6. 我的反思
我去年有一阵子非常焦虑,因为爸妈突然给了我们几百万现金,说是补贴我们生活、给我们买房子,但其实也透露着“认定我俩没用”的意味。
我虽然从小谈不上优秀,但至少也是考上了本一、保送研究生、靠自己拼到了绿卡的人,内心从没觉得自己是个“废物”(虽然我爸妈好像一直觉得我是个废物),但去年这个时候,是真的觉得这辈子完了。
我那个时候才发现,我口口声声说,有钱了我就***,其实并不准确。当我短期内可以不再受生活所迫去工作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自己好像没有别的价值了—工作的时候,我还可以用“一肩扛起自己的生活”这种鸡血来安慰、拔高自己,等到不工作了,我才知道我对社会、对自己的人生,毫无贡献。
好在我一直以来都有很明确的爱好
—我喜欢历史,喜欢看历史故事,也喜欢研究人物,甚至国外老房子我也能看出心得、帮朋友们参谋。
—我还是一个女权主义者,一直在为身边朋友出谋划策,帮她们建立平等的婚恋关系。我自己也一直在努力建立一个没有性别成见的家庭。
—更重要的是,我喜欢我的丈夫,他是一个爱吃、爱运动、爱打游戏、爱搞钱的普通男人。但是和他相处久了之后,我发现他非常理智、冷静、爱学习和爱思考,而且发自内心地认可我、理解我,尊重我作为一个人类的全部优缺点。
所以,可以说我的爱好就是我的生活,它就是我想经营的事业。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美好的、甚至最美好的东西,其实是很便宜的,比如两个人促膝长谈、互相给对方读书、在阳光下的狗公园里撸狗、逛楼下的海鲜市场、白天睡觉,还有性爱。
现在想想,我挺感谢当时的那段焦虑,它让我仔细想了想自己想要什么,帮我摒弃了很多虚幻的追求。至少现在,每当我和朋友们聊天,听Ta们说起工作中的奇葩客户、傻逼领导,但往往末了又加一句“唉,生活就是这样”,我都会觉得,我真的太幸运了。
当然啦,跟身边家境差不多的上进朋友比起来,我这很明显就是“瘫子”—烂泥扶不上墙的典型。但是过去的这一年,我学会了从自己的内心和需求出发看待世界,而不是通过和别人对比来判断自己。
为了让我心安理得地享受这份“瘫住”的生活,我很乐意在以下这些方面和大家交流:
1.留学和移民(五眼国家)
2.英语学习
3.亲密关系
其他的话题我实在是不懂,这两个话题我稍微懂那么一点点。
—————我是碎碎念的分割线————— 因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还没有固定,所以以后会不定期更新一些碎碎念,对我自己来说是梳理思路的过程,也希望能获得中肯的建议。
———————————————————
2021.4.27更新:
最近想给自己买个百万医疗,但是体检刚发现了肺结节,基本上市面上的医疗险都买不了(不是除外,是拒保)。
所以买保险的各位,买之前千万不要着急做体检,买了之后、过了等待期再去做。当然,早点买也是重点。
趁这个机会也和大家说一说我对保险的看法。
目前我个人觉得值得配置的保险有这么几种:
1. 医疗险之百万医疗险。这是一种报销型的保险,住院治疗花了多少根据条款报销,好处是额度非常高(一般在200万人民币起),保费却很低廉(每年小几百人民币)。坏处是无法做到保终身,每次续保都要重新审核,也就是说等我们到了四五十岁、有了一些基础疾病,总要迎来再也买不了的事实。保险就是我们和保险公司的对赌,年轻身体好的时候,住院的机会也少,每年几百块的保费,或许十年也用不上,但是等到年纪大了,三高、结节啥的都有了,真的用得上报销的时候,人家可能就不让你保了。
2. 医疗险之重疾险。百万医疗是报销型的,意味着你怎么样都得先掏钱治病、过后再报销。可是治病的钱也挺贵,所以重疾险这种直接赔付型的(确诊就可索赔)保险,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它的优点是可以保终身、赔付额度也不低(重症都得有个几十万),缺点是保费比较高(一年大几千人民币)、万一一辈子没得重病就亏了(?)。
3. 理财险之年金险。这个跟养老金是类似的原理,每年存一笔钱,到了年限就可以往外拿钱,可以保障拿到去世,而且它给的利率是锁定的,往后很多年,就按这个利率来了(比如几年前,有人向我兜售6%的年金险,我给拒绝了,现在看来...)。好处很明显,对冲自己活太久钱不够花的风险,而且我觉得给的也不是很少,今年最后两款4%利率以上的产品,30岁起每年交10万,交10年,就能从55岁开始领取3万左右一年,且领取金额逐年按照7%利率递增。坏处就是,现在利率下行,4%看起来是挺诱人,但经济是有周期的,或许30年后经济上行,4%利率反而显得很鸡肋。说白了还是那句话,这是我们和保险公司的对赌,肯定不保证占便宜。
4. 人身险之意外伤害险。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意外伤害也会导致人罹患重疾或者全残,所以这个和重疾有一定的重合。但是它保费便宜,还是值得看一看,我目前还在研究当中。
另外我没列出来的一个主流选项是寿险,一般买给家里的经济顶梁柱,以防一方去世之后、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我觉得这个对于FIRE的人来说没啥意义,毕竟大家都是靠被动收入生活。
我目前给自己配置了重疾险,先生没配是因为他的身体状况不合格(所以一定不要着急去体检啊体检)。
我们俩一起配置了海外的报销型医疗险,以配合当地的全民医保。但是这个商业险报销额度一般,还不便宜,好处是不用健康告知、随时能买,等我们年纪大了会考虑升级,否则真的覆盖不住高额医药支出。国内的百万医疗险条件优于海外,大家有条件的话,建议还是配置一下(真的真的很便宜)。
我们也在国内交社保,当然我们自己交,没有雇主那一份儿,终究是薅不到什么羊毛。可我还是推荐所有打算在国内长期(超过一年那种)生活的人,最好交社保(虽然人口减少是个潜在风险)。
我们在国外没有交社保(当地称为super,其实就是养老金),原因是我们发现,这些养老金公司收了钱,其实还是帮你拿去做基金组合,那我自己如果懂的话,自行配置又有啥区别呢?至少目前我是没看出什么区别。如果我是打工人,那还有雇主给我交的那份儿,但是如果纯粹自己交,我觉得不一定要交给养老金公司管理—别的不说,国内的基金很多都比当地养老金公司收益好。
最后,年金险我想了很久,暂时还是没有买,但我觉得如果以后有利率合适的产品,我可能会给孩子买。从孩子小时候开始交10年,这样孩子们在55岁开始享受一笔养老金,再加上租金收入,至少别让孩子去垃圾箱找吃的吧🙏。
作为一个25岁开始每年做全面体检、28岁之前就已经解锁胃镜、肠镜、喉镜体验的人,我一直对医疗关注的比育儿、投资要多,因为我觉得FIRE要的是生活的幸福感,那么医疗条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甚至比养生还重要。这也是为什么我选择至少在一个二线城市度过下半生,而不是回到我老家小城(那里消费低很多)。
组里的小伙伴应该很多都挺年轻的,可能觉得自己还有很多年才会过上三天两头去医院的生活。但我觉得既然想要FIRE,凡事就得未雨绸缪,在能力范围内做好打算,才能真的自由。
———————————————————
2021.4.28更新:
刚打算好在国内躺一阵子,好好享受一下不受疫情困扰的生活,我俩终究还是没能闲的住,摩拳擦掌准备踏上一线城市置业路。
已经约好了周五看一个新盘,以后估计每周都要去上海,每次去都要起早贪黑一整天,而且根据今年上海的积分政策,我俩能选的盘怕是也很少很少很少,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在陪跑。
二线城市虽然置业难度略低,但对我们来说不是什么好选择,还是希望集中力量把大事儿办了,再考虑二线置换。
列个时间线,严格督促自己执行:
一年内上车一线。
三年内置换二线(实在不行加仓也行)。
五年内卖掉小城市所有非自住房。
十年内卖掉小城所有房产,全家迁居二线。
加油💪🏼!
———————————————————
2021.4.30更新
昨晚最后一刻决定不去上海了,因为那个房子说实话我们绝对看不中的,去了也是浪费车票。
“一年内上车一线”估计可以划掉了,彻底没戏。但凡我能看上的,肯定买不到,但凡我能买到的,肯定看不上。
虽然我买房是因为,如果以后拖家带口在国内生活、父母也要搬到城市里养老,只有二线城市一套房真的不够住,至少得二线两套/一线二线各一套,但我不想因为心急就上车了自己根本不喜欢的地段,或者是买了老破的二手,房子说到底还是要用来住的。
希望今年政策可以更完善,给我等刚需一个把钱留在国内的机会吧。
———————————————————
2021.5.10更新
回国果然容易让我焦虑—在国外的时候,朋友们见面都是聊吃、喝、玩、狗,一回国大家聊的就变成了房子、工资、考证,上进是上进,但是真是太焦虑了。
我也是最近才知道,为了买房子离婚这种事儿,根本不是只存在于新闻里,而是身边随便碰到一个都有可能是,更不要说攒100万、借300万,凑成400万首付去买1000万房子这种操作,简直遍地开花,只是比例略有不同。
相比之下,我已经被朋友喷成了猪头:投资没杠杆,买房不贷款,赚多赚少,都只在自己的收益范围内消费,几乎活在前工业时代。
但是我自己明白,这是适合我的生活方式:我太没有投资的头脑和心态了,更重要的是,我对此也没什么兴趣。我想要的生活,真的不需要比目前拥有更多钱。
所以我还是记录一些让我快乐的东西吧。
最近看了两本书:
1. 《最好的告别》(英文名Being Mortal)
这本书陈述了一些人们不太熟知的、关于临终的真实景象(包括老死和病死)。我从很早就开始关注养老和临终护理的话题,因为我觉得作为独生子女,我们这一代面临的养老送终压力,可以说前所未有。我对养老院、养老社区、公立医院绝症护理都不是很有信心,直到现在也没有想出一个很好的、为父母养老送终的模式。
这本书写的很多现象和困惑,我在别处也看到过,作者也没有提出完美方案,他也是一个摸索者和思考者。
但是书中所提到的,医生在面对患者时,应该表现出的良好沟通力、共情力,在我对比国内外就医体验之后,觉得两边都有进步的空间。也就是说,对于我这样的患者,寻找合适的医生、而不仅仅是合适的治疗方案,也是就医的重要决定。
这本书翻译的很好,文字流畅,故事感人,是那种适合周末下午坐在沙发上一口气读完的书。
2. 《文城》
余华的新书,上个月去北方探望父母的时候,在机场买的。
本来我看了几个书评公众号,都对这本书评价不高,但也都表示了理解:作家的代表作,往往就两三部,不可能每一部作品都在巅峰状态。
所以当时很纠结要不要买。
结果卖书的大姐说:这书写的还可以,我看了,跟《活着》一样,大家都死光了,但是一点不悲观。
我听了突然就心动了,我现在不就需要这种不悲观的书吗?!
五一回老家的路上把它看完了,真的是个大家都死光了的故事,文字和《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一样直白粗粝,没有特别矫饰的“文学感”,感觉就是用一百年前的语调讲一个故事。
我最大的感触是,余华好善良,他故事里的人,几乎个个都有恪守旧道德的侠气、信近于义,他对那个世界的构建和观察中,充满了祝福。
也是快速就能看完的一本书,我最近也的确没心思看那些需要仔细研读的书。我是个高敏感的人,身边人的焦虑状态会精准传递给我,哪怕理智告诉我一万遍不要在意,真实的状态骗不了人。
夏天到了,这是我最讨厌的季节,我当初设计南北半球的辗转生活,一定程度上就是想永远避开夏天,但是今年避不开了,避不开那就尽量享受吧。
———————————————————
2021.5.23更新
经过了大半个月的调整,焦虑的状态终于褪去了大半,基本不会每天只盯着房子了。
这段时间魔怔的状态也让我意识到:我对于自己在乎的事情,真的是很难风轻云淡—哪怕我其实并不是非买房子不可,也不是只有买房这一条投资路径,但我只要上了道,还是每天睁眼房子、闭眼房子,买不到连饭都吃不好。
像我这样的人,其实是非常容易陷入内卷的,不上班对我来说反而是好事。
好在现在第一波已经认购了,貌似已经入围 ,静待摇号。
周末是在长沙过的,喝了差不多10杯茶颜悦色,只为“蔓越阑珊”当了一次回头客。离开长沙的时候,听说了袁院士去世的消息。
明天去看房子,为“摇不上号”作准备,也顺便和专业人士聊聊策略。
另外我老公上班啦!去了一家小到尘埃里的VC,做行业研究,明天正式上班。看他的样子蛮兴奋的,是他喜欢的领域,希望他干的开心,不开心辞职回家也没事,至少每天有人做晚饭了......
最近在看《Bullshit Jobs》,比我想象的要复杂一些,只好买了纸质版慢慢看。
祝大家都有美好的一周🎉。
———————————————————
2021.6.1更新:
害,上海的房子终究还是打算买了,预算刚拨到我手里一个多月,我就马不停蹄地想办法花出去,否则根本睡不着。
10号开盘,不管什么楼层什么户型了,买了就行,买了我们夫妻俩就有个家了。
——————————————————— 2021.6.10更新:
买到了买到了买到了!摇到了非常靠前的号,选到了心仪的楼层和户型。
明天去付款,下周去静安寺还愿哈哈哈!
———————————————————
2021.6.28更新:
事情发生了一些变化—上个月底,先生开始了一份新工作。
其实本来我们这次回国,是打算买好房子、探探亲就走的,但是隔离期间没事干,他就更新了一下自己的求职网站档案,结果上个月还真的有一家很小型的VC打电话给他,让他去面试。
面试也没抱很大希望,因为他当初其实就是想找VC/PE/FA/IBD的工作,一直没有成功、但又不想去券商营业部/银行网点/会计所,所以年纪轻轻一天班也没上过,就决定退了。几年过去了,他也没指望自己还能找到想要的工作。
但最后竟然被录取了。
现在已经上班一个月多了,非常忙,但是他很开心,因为这份工作解决了很多他自己研究不出来的困惑、大大提升了学习效率,反而给了他更快的成长,而且公司虽小,领导却是出奇的平和睿智,是他梦想中的工作环境。
所以目前看来,他应该会长期干下去,除非等我们有了必须要他辞职的困难(比如需要他带孩子),应该是不会放弃的。
这件事情让我觉得:
1. 还是要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这种好奇不应该只来自于工作的需要,而是来自自己。虽然之前一直不工作,但是我们每天都有一起学习讨论的习惯,他没有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放弃过自己。
2. 一线城市竞争确实激烈,如果没有非要成为“新**人”不可的执念,完全可以退居二线,工作生活都会舒缓一些,一线依然可以落户买房,将来有所积累了再跳不迟。就算一直不跳也没关系,交通这么发达,两地生活和完全可行。
再过几天我的CPA新学期就要开始了,又要面临两个多月的紧张状态,希望到了秋天海外疫情可以好转,让我回去把移民监坐完。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个人记录|fire三年,炒股为生,走钢丝 fire,我后悔了吗 (阿波)
- 个人记录|想fire,却舍不得大城市的生活,但如果在大城市生... (momo)
- 赚钱投资|分享一下我的投资组合 (FIRE京鱼)
- 个人记录|Fire筹备中,计划2年完工 (有业游民匪大大)
- 个人记录|关于我搬来北京通州退休的三两事(三)——退休半... (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