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军事】从蒙古搏克看古代蒙古骑兵的战斗技术和细节
来自:老虎1
(转)
这里主要是讲内蒙的搏克,因为内蒙的博克无论是在跤衣,还是规则上,都更原汁原味,接近古代蒙古骑兵的战斗体系
蒙古摔跤起源于骑兵下马后的搏斗: 对于蒙古骑兵来说,马就是生命。蒙古骑兵所用的弓箭、弯刀,都是为马背上作战量身打造的。只有马在一定的速度下奔跑,这些武器的威力才能达到最高。 然而,一但马受伤,或者骑兵坠马,这些武器就作用不大了,拿着它们下马与敌人近战,尤其是敌人身着铠甲的情况下,无异于送死。因此,这个时候蒙古骑兵需要一种徒手搏斗的方法,迅速将敌人放倒之后,然后用刀杀死。 在蒙古骑兵四处征战的时代,一匹马甚至比一骑骑兵还要珍贵。可以说,失去马的蒙古骑兵已经没有自保的能力了,甚至已经没有了回去的意义,唯一的目标就是在战死沙场之前打败更多的敌人。所以,蒙古的搏克技法中缺少很多必要的防护动作,这就需要骑兵,或者是搏克手,身体更加结实,上肢更加发达,以增加摔倒后的支撑和防护。 而那些身体比较高大威猛,体脂率高的骑兵,在摔打时内脏不容易受伤,生存率比较高。过多的肌肉则会增加自己的重量,影响战马的进攻速度,且坚硬的肌肉在摔倒时反而还会伤害内脏,因此出于两相衡量,搏克手的肌肉不算很多。


当然,敌人也在学习,面对蒙古骑兵时,经常射人不射马,在远处就使蒙古骑兵丧失大部分战斗力。所以在后来,徒手搏斗的都是坠马受伤的骑兵。有的时候蒙古骑兵为了消灭引诱过来的敌军,也会无差别地射中自己的队友。 坠马了,没有点脂肪,即使不摔死也得被马踩死。蒙古摔跤手体重一般在115公斤左右,最大的超过200公斤,和古代的骑兵体重差不多。 据说有一次,成吉思汗无意间发现,穿丝绸内衣的骑兵中箭后可以轻松地把箭拔出来,而且丝绸会堵住伤口,起到止血的作用,于是成吉思汗就下令给骑兵配发这种丝绸内衣,这就大大降低了骑兵的伤亡。因此,越来越多的骑兵会和敌人徒手搏斗,并且活着回来,于是骑兵们开始研究最适合搏斗的体型、技巧、着装,最终才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战斗体系。 蒙古跤又称搏克。除了搏克手的体型外,搏克的其它方面也和古代的蒙古骑兵密切相关。
比如,规则: 和欧洲不一样,由于最初所到之处都是苦寒之地,加上生产水平比较低下,又需要保暖,蒙古骑兵绝对不会穿上冷冰冰的铁甲,而是穿皮毛、布等做成的皮甲和棉甲,但这也造成了防御上的弱势,因此蒙古骑兵更注重的是受伤后的自保。这也造成了蒙古跤和拳击等主流搏击运动的差异。这种注重受伤后自保的技术体系,即使在蒙古帝国不在缺乏铁甲之后,也依然传承了下来。 不可以动对手的脚和腿,也不能踢肚子,而且膝盖以上包括膝盖碰地就算输,这完全是仿照古战场的规则,因为在地面上搏斗的骑兵们只要是摔倒或者是主动俯身去动腿那就是送命,等着被补刀,完全没有拳击手倒地后数秒的宽限。而且脱别人的靴子在蒙古是不敬的行为,所以有了不能碰脚和腿这个规则,因此对上肢的力量要求高于下肢(下肢下盘主要讲究重心和稳健)。 另外最特殊的一点就是蒙古博克没有体重公斤年龄级别之分,也没有时间限制,中途可以喊停休息,但休息时间只能喝水,想上厕所都得忍着。这是因为在战场上你没法选择敌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而且时间也无法预测。这就是战场法则!
再比如,服装:


蒙古搏克手脖子上还要套上五色绸条做成的"章嘎"(一种项圈),"章嘎"标志取得的名次,得胜次数越多,彩条越多。这个源于蒙古骑兵头盔上的飘带。


现代的近身搏击运动都是穿得越少越好,方便进行搏斗,但是搏克不一样,全身上下穿得很厚。仔细观察可以看出博克手们穿的跤衣里面是棉甲,外面是皮甲,上面有带有铁钉,增加对手拉扯的难度。 下身穿肥大的“班斯勒”(即摔跤裤),外有花色图案的套裤,利于吸汗,一般为白色,实在没有条件也要拿浅色裤子代替,有人说这是因为蒙古人认为白色是最纯洁的颜色,其实只是为了受伤流血后能立刻察觉。 要穿靴子,最重要的是要把裤子塞进去,防止绊倒和对手拉扯。靴子很厚实,里面衬了很多层毛皮和棉布,不让脚在里面滑动,还要绑脚以防靴子滑脱,完全仿照了古代骑兵的衣着。

蒙古骑兵以战死在马背上为荣,因此他们的马镫比较小,靴子比较肥厚且没有突出来的跟,可以防止脱蹬。而且骑射要求射击平台稳定,鞍上活动范围大,因此用小鞍、短蹬,蹲踞压浪射击保持精度,这时靴子在马镫上的一点移动都会影响骑兵的战斗力,所以,骑上马的蒙古骑兵,需要和马合二为一。这与欧洲马靴便于脱蹬的设计理念很不一样。但这也造成了他们下马时需要花上不小的力气。 古代,蒙古骑兵在出征之前,除了要磨刀喂马,自己吃肉喝酒(指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壮胆以外,还有一项必要仪式,就是用皮绳将靴子和马镫紧紧绑在一起,一是代表换马不换人的奔袭已经结束,二是使双跨紧贴马腹,增加进攻速度,三是证明自己已经将生命托付给马儿,至死也不会成为逃兵(一旦战鼓敲响,下马的蒙古骑兵就是逃兵,即使能活着回来,也要一律处死,除非下马后还能杀敌。所以蒙古骑兵在没有把握的时候,宁肯死在马背上也不会去下马搏斗),有的时候战况紧急,蒙古骑兵就会在最后一次换马时在马上绑紧靴子,喝下准备好的一大皮囊烧酒(蒙古的烧酒是将马奶酒的酒精蒸出去,所以喝多了也不会醉,还能给骑兵壮胆),然后策马奔向战场。据说这个皮绳的用法是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的第2个儿子拔都发明的。在西征之时,除了轻装简行,储备足够的换乘马匹之外,拔都将所有士兵的生活细节都视为战争的一部分。 蒙古骑兵之间流传着一句话:下马的理由总比上马的多。由于当时草原上铁器很少,蒙古骑兵很少有长矛,因此敌人抓住了这个弱点,用长矛在远处就将蒙古骑兵戳翻下马。

如果不把靴子绑在马镫上,蒙古骑兵就会立刻坠马。但绑了靴子之后,他们就会忍耐住痛苦的贯穿伤,策马靠近敌人,用尽最后的力气挥舞弯刀杀死敌人。实际上,很多时候,用不了长矛,就连天天与蒙古骑兵相伴的孤独、疲惫、尿意,在与敌人兵戎相见的那一刻都会到达极限,此时忍住不下马的唯一方法就是绑紧靴子。然而,就像所有骑兵一样,这样的战术只适用于短时间的战役,一旦需要长达数个小时的进攻,骑兵的种种极限就会被突破。由于上文提到的绑靴子和“下马即逃兵”的战术,蒙古骑兵不可能像其他骑兵一样直接下马。在没有把握能够杀死敌人的情况下,他们只能默默忍受着孤独、疲惫、尿意,直到成为马背上的年轻尸体,因此一旦失败,蒙古骑兵通常是全军覆没,而最常见的死因不是刀剑伤,而是黑死病或膀胱破裂(这在军中常被用作赐死,执行完秘密任务的侦查骑兵通常会被赐死,也就是“不流血的死”)。这就是战争史上最早的,也是最残酷的自杀式进攻。将军十年死,壮士百仗归在蒙古骑兵兵营里就是真实的写照。尤其是怯薛营骑兵,他们挑选自官员的家庭,通常是长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进骑兵营,从此和家人再也不会有关系,他们的头盔上都有一块面具,以防别人认出。平时做侍卫骑兵,一旦上了战场,几乎就不可能再回来了,所以出征之前他们都已经做好了必死的准备。 但有的时候,蒙古骑兵有下马杀死敌人的把握,因此他们也会在靴筒里藏一把小刀,专门用来斩断皮绳。只有两种情况下才会用到:鸣金收兵之时,或者下马搏斗。

而比赛之前,蒙古摔跤手出场时的狮子舞,就是在模仿骑兵下马的一系列动作。这样是在示意自己是主动下马,可以让自己免于背上逃兵的耻辱。当然,狮子只是对蒙古骑兵的一种称呼而已,跟狮子这种动物并无关系。

搏克分踢、绊、缠、歪、推、拉等30余种、近300多个技术动作,其中主要是以各种脚绊借助对方的力量取胜。一般第九轮才能产生冠军。常会出现相持几个小时甚至几天不分胜负的紧张激烈的场面。加上这么多装备,运动起来也不是很灵活,很快就会满头大汗。如果是露天的搏克,尤其是大草原上的那种,你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全身上下的汗水都在往靴子里灌。蒙古摔跤手喜欢比谁从靴子里倒出来的汗水更多。 所以搏克对选手的忍耐力要求很高。往往最后的赢家都是耐得住性子的人,而不是技巧刁钻的。战场就是这样,谁能扛到最后谁就是赢家。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转载】这才是战争:将略(作者:王正兴):〈第十节〉 (一合为一)
- 【转载】这才是战争:将略(作者:王正兴):〈第九节〉 (一合为一)
- 【转载】这才是战争:将略(作者:王正兴):〈第八节〉 (一合为一)
- 某ming国文人说礼教是“吃人”的,如何看待礼教和他的这个观点? (豆友6t2_oubtXA)
- 英国各民族血统 (雨天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