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话》简介
来自:曼陀罗之舞(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这是现代举世闻名的神圣母亲。―对超凡人圣的人物,我们所崇仰的,不在其为凡而在其为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孟子早有此说。圣人所臻至的精神境界,凡夫俗子实无由而知。但神圣人物也出自人间,有其为凡人的一面。我们所能知的多限于这一面。然其主要方面在其为由凡人而臻圣境成圣道以至于不可知,真实不诬。今世在法国在印度以及世界余处,多称这位老母曰“神圣母亲”,或简称“母亲”而加冠词,皆表尊敬。 不可知或不能知,与不及知或未知不同。历史不触及前项,历史若有胭点多属后者。我们所关注的,寻常是其为神圣,少有注及这位母亲之为凡人。听她所教示的,作她所指导的,却没有人问她过去的史事。几乎一世纪了,尚没有一本她的专传或自传。面且,若立意写出某人,对其人应有部分倘非全部了解。据笔者所知,实没有人敢于说出自己能完全了解她的人。倘有人有部分对她的了解,是否宜于为她立传,尚属疑问。或者只有室利阿罗频多?但阿罗频多从头反对写他人的传记,甚至他自己的。尝说:“我不能在 冷酷的铅字下为我的门徒所杀!"-一一未尝写。有些接近她的门人,知道某些事迹值得公诸世间的,又纷纷辞世,未曾着笔。阿罗频多顺化于一九五O,享寿七十八。她亦示寂于一九七三。享寿九十有六。 就世俗所共知真实可信的,只能举出几点:她是法国人;一八七八年二月二十一日,生于一贵族家庭。兄为非洲阿尔及利亚总督。从小学以至大学教育,皆受于巴黎。音乐与绘画皆其所擅长,有声于艺术界。亦曾结婚生一子,后为名教育家,晚年时常到印度看望她。似乎她从小即倾向于精神哲学,凡希腊,埃及,以至近东的玄秘学术,皆所留心,游历所至,总是访问当地玄秘学界著名人物。--一一附带说:本世纪初期,欧洲实出现有几位女性,皆以玄秘学闻名,如莱司大卫兹夫人(Mrs . Rhys一Davids),入西藏深研密宗;写了几本书。如安丽柏爽(A . Besarlt),到印度深研精神哲学,也写了几本书,还主持过穆勒(M . M以ler)学会。―终于访问远东了。到日本居留了一个时期。她署名Mira,音译当是密那氏,但在日本称曰“美良”。大概遇到的仍是密法中人。甚想到中国游历,但值北洋军阀执政时期,社会动乱,未果其行。往日本时,中途过南印度捧地舍里,其时为法国属地,遇见室利阿罗频多,避难在此隐居,论学相契,但未尝久留。从日本回巴黎后,便售去了自己的房屋,具备了款项,决定到臻地舍里来开辟新天地了。其时尚无飞机之便,乘轮远征,以一九一四年三月二十九日登岸。从此开启了六十年的伟大精神事业,这日子成了一重要纪念日。她曾说,创办一“阿施蓝”―勉强译日“修道院”,但不精确。--一不是她的使命,倘是呢,也必是一微末不足道的使命了。但据室利阿罗频多所说,这“阿施蓝”是她一手所创办的。不是旁人给她的,也没有人能从她手里夺去。―诚然,我们见到其一切施设,皆出自新意,有一贯启明的原则、理想弥漫其间。可以说这仍是极纯粹的科学精神,从法国透进了理性主义的近代化。今时,二十世纪将快结束了,所谓近代化或现代化,在世界各处皆甚为相对。以崇拜偶像或迷信而论,东西洋仍皆存在,而我们距姑且说培根(F . Bacon , 1 561一1626)的时代又多久了呢?―她的新理想, 实是要开辟一新园地,使全世界的有志之士,为人类作新的精神追求,转化自己,由之亦转化人类。就普通情况而言;一位修院的“母亲”,多料理全院人士的起居饮食的事,使其能安心办道。她当然在这方面布置妥善,尤其是在心理上要医治其病痛,解除其情意上的纠结。此属个人,当分别处理;一般则仍是讲学著书。室利阿罗频多隐居后则办杂志。其事是办个人月刊,每月出版一期六十四页,名《阿黎耶》(译名《圣道》)。继续了八年,始于一九一四。然自 一九二六年后,更进一步退隐了,一切院务委托她办理。内而料理二千四百余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外而接应全世界各处来的多半是求道之士。一切由她经理已绰有余裕。室利阿罗频多更得专于其自己的事。 若对她的伟大事业作全部介绍,是不可能的事,如有人真实彻室利阿罗频多偶尔在书信中透露,也是讳莫如深,为了避免俗人的干扰,为了其人的方便。所以,在隐秘方面一大部史实,未尝有人写出。在外表可见的,皆其显著的事功,如增加了院士,开辟了房产,以至到晚年起始要建立一新城市,名“阿罗新城”……这些,皆经笔者已用华文写出,成一小册子,题名《南海新光》(附图片六帧,108页,一九七一年八月。并附联合国文教组织在二十周年纪念时对此文化新城的建设提案)。此外由她所翻译成法文 的室利阿罗频多的重要著作,有若千种,毋庸人此计列。然这《母亲的话》,皆是她所自撰和讲说的,大致皆已译成华文。已出版者, 凡四辑,皆由修院自办之印刷所印行。 第一辑220页出版于一九五六五月 第二辑406页出版于一九五八七月 第三辑466页出版于一九七八五月 第四辑458页出版于一九七八十一月 余尚有四辑未出版。此外尚有她的文学作品,是为儿童讲的故事,多出自印度古典,未计。似乎有英文译本,尚无华译。……林林总总,凡此皆提供翔实的研究资料,留贻明哲。末了,于此且举出一极平常的事迹,不是什么特异功能,简约说仅五十年间,这位母亲,每日早晨六时一刻,必在其寓所二层临街的凉台上与大众相见。院友或路人时已静立街上仰望她,她向每人看一看,便退去了。晦明晴雨皆如此,未尝间断过一日,每日未尝或迟或早一分钟。其余每日上午每人授花一朵不论。其他工作更不必说。一一这么五十年,在我辈必不免“一日科头,三朝晏起”,在她未尝有。这不能不使人钦服了。这不是什么法术,是有恒,是有道。 一九九六年五月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小组说明 (曼陀罗之舞)
- 春之曼陀罗工作坊(北京)4.6 (MR.元庆)
- 【北京】心理咨询师多元素质训练小组 (燕园博思心理)
- 中国古代蒙学初探 ——古代蒙学与当代小学之比较 (曼陀罗之舞)
- 英国保护乡村运动八十年 (曼陀罗之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