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谈福柯“自我伦理学”
易恒(@西安)
作业品读(一)--谈福柯“自我伦理学” 2006-11-05 17:11:20 大中小 《人格之境》第五章的内容是“人与自我的伦理关系”,主要内容为把握“自我”的真正涵义,了解自我与人格发展的关系,努力塑造独立人格,学会道德地对待自己。课后思考题有阐述你的真正的“自我”、自我如何呈现人格等;论辩题有正题—人的一生是自我实现的一生 / 反题—人的一生是自我丧失的一生和正题——青年人更应有自我意识/反题——青年人更应有群体意识。 本章内容是同学们颇感兴趣的一章,很多同学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还阅读了相关名著。在作业和论文中,就“自我意识”、“自我成长”“多重自我”等问题的困惑非常真实,阐述也非常到位。更有同学开始涉猎福柯的“自我伦理学”,让我在惊讶之余,更添喜悦。于是,翻阅麦可尼的《福柯》(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中文版)、杨大春的《别一种主体——论福柯晚期思想的旨意》(《浙江社会科学》 2002年3月)、杜小真的《福柯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让我在批改作业之时,真正感受到教学相长的动力和师生同学的乐趣。 自我问题是哲学家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福柯以“我们必须把自己创造成一种艺术品”为主旨建构了他的“自我伦理学”,在引导人们去追问现代社会的合理性和人的主体性等问题的过程中,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反本质主义的理论主张。“人的消亡”就是一个影响深远的结论,并且把推行实践化、分散化、局部化、风格化、去中心化的生活斗争策略,当作是重建自我伦理学的首要任务,体现了后现代伦理学的思想特点。 福柯思想的演进历程大致上区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以知识型为核心,中期以权力策略为着眼点,晚期则以生存伦理为归宿。60年代集中在人文科学的考古学,70年代展开知识—权力的谱系学分析,80年代转向伦理学和自由问题。在引导人们去追问现代社会的合理性和人的主体性等问题的过程中,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反本质主义的理论主张。“人的消亡”就是福柯一个影响深远的结论。“人”这个概念是十九世纪的产物,是同康德的“主体”概念联系在一起的。 福柯的后现代主义伦理观是一种以自我为主题而探讨的“自我伦理学”,它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我们必须把自己创造成一种艺术品。这句话充分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旨趣,这是追求一种感性化的和差异化的自由生活。在福柯看来,自由是伦理的先决性条件,而伦理则是自由所采取的一种自我培养和自我创造的形式。我们要反抗各种各样的统治和压迫,就必须摈弃那些以禁律和规训为定向的道德体系,代之以立足于自我实践基础之上的“游戏伦理”(playful ethic)。这种源于古希腊的“游戏伦理”代表了一种自我创造和自我构成的生活实践,体现了一种风格化的“生存美学”。重建伦理学的自我实践原则,被福柯当作是最具有爆发性的“反对服从”和反对现代极权主义的一项政治斗争。 福柯向我们描述了他所坚守的自我伦理学的理想目标:首先,这种非规范性的伦理学是以自由原则为基础的,它拒绝任何关于人的本性的假设。在这种伦理学中,关心生命与自我成为第一要求。福柯的自我概念带有明显的他所反对的主体哲学的色彩,使我们很自然地想到萨特的存在主义伦理学。虽然福柯一再重申他与萨特之间的根本区别,但实际上他所强调的自我概念和萨特所坚持的自我概念极为相似。按照西蒙·德·波伏瓦的看法,萨特的自我概念完全是一个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由单子,他从来没有考虑过外在的强制性力量的影响。 福柯的自我伦理学是以保护自我的身体自由为前提的,是以推进自我的更新创造为目标的。然而,由于福柯思想内在的极端个人主义倾向,使得他的批判和重建显得破坏有余而建设不足。为了推翻普遍性的规范,他把自我放到了一种艺术化生存的状态中,把社会的存在消解为一种风格化的自我实践活动,从而建立起了一种游戏式的乌托邦。 http://blog.sina.com.cn/u/494a71fd01000675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资料】文学经验与文化危机——关于特里林的笔记 (易恒)
- 【资料】魏英:现代性的身体话语——《黄金时代》及其他 (易恒)
- 【资料】海德格尔,昆德拉,狄更斯 (易恒)
- 【资料】她将中西文化混搭——《同学少年都不贱》 (易恒)
- 【资料】阎红:张爱玲与傅雷恩怨始末(上) (易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