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被不和谐的儒家——荀子
来自:fordchao
zz 荀子在东汉时期曾被称为亚圣,这一事实因为历史的原因被覆盖得太久了,相信大家看到这个说法会感到有些吃惊。 最近,我因为工作的需要从新拾起对先秦典籍的阅读,着力最多的就是《荀子》,在搜集资料的时候读到一位湖南的学者写的一篇系统而中肯的论述荀子的文章。起初,我也以为是这位学者对荀子思想魅力折服而发自内心的一种赞誉而已。等我完整地看完作者对荀子事迹的考证以及历史上对荀子思想及其本人的评价,想到曾经与孟子齐名的一代大儒遭受后人不公正的批判,死后的坟茔隐迹于荒草野蒿之间少人问津,较之端坐在文庙里享受后人膜拜祭祀的儒家圣贤们,越发显得凄怆!我惊呆了,毋庸说是出离愤怒了! “性恶论”——荀子被视为儒家叛逆、“异端”的导火索 性恶论是荀子人性论思想中最为突出的部分。他说: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 然而性恶论的初衷并非仅仅出于对人性弱点的无情批判,荀子性恶论的提出是为其荀子人性学说中最有价值的 “他性起伪”的人性改造论做铺垫。 荀子认为“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 荀子也承认人有善的一面,有“辞让”、“忠信”、“礼义文理”,但他认为这些并非人的本性,而是后天的人为。他说: “今人饥,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劳而不敢求息,将有所代也。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惰性矣。” 后世儒生以卫道自居者不知几何?奉孔孟为儒家正宗,不合己意者则痛加贬斥,我相信很多的所谓儒者恐怕连荀子性恶论讲的到底是什么都不曾了解,只是跟着叫嚣而已。 历史由谁来决定? 马列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我相信这么煽情的论调一定会让一般民众感到受宠若惊。等翻阅了越来越多的历史后,我对这种观点的可信性产生了疑问?荀子的历史地位问题就说明了一切。 战国至西汉,荀子与孟子齐名,其影响力大于孟子。荀子的历史地位开始降低肇始于唐代,韩愈在《读荀子》中指出:“始吾读孟轲书,然后知孔子之道尊……以为孔子之徒没,尊圣人者,孟氏而已。晚得扬雄书,益尊信孟氏。因雄书而孟氏益尊,则雄者亦圣人之徒欤!……其存而醇者,孟轲氏而止耳,扬雄氏而止耳。及得荀氏书,于是又知有荀氏者也。考其辞,时若不粹;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抑犹在轲、雄之间乎?……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韩愈扬孟抑荀的倾向在此充分体现出来。在韩愈心目中,荀子不仅比不上孟子,甚至还比不上扬雄。不过,韩愈还是给荀子以一种地位:属于儒家,与孔子差别不大,优点大于缺点。韩愈《原道》相信有许多人读过,他俨然也把自己看做是儒家道统的继任者,有趣的是这些以道自尊的儒生们都不约而同的把除孔子以外的贤者都可以忽略不计,看来,老大的地位是不敢挑战的,要不然会被唾沫淹死的。 到了宋、明两代,儒们接过韩愈批判荀子的大旗,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宋明儒学崇尚儒家经义,注重人性善恶之辨,把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奉为圭臬自然不会容忍性恶论的存在,很多人是不明是非的加入了这场儒家正宗的名誉之争行列。 这其中苏轼的蜀学独树一帜,与理学不相为谋,但对荀子的看法,苏轼与理学家却很一致他作《荀卿论》,认为,李斯事秦的所做所为,皆与荀子有关。荀子喜为异说高论,攻击子思孟轲为乱天下之人,无视天下众多仁人义士,而一言以蔽之曰人性恶。由此可见荀子必为愎不逊、自许太过。苏轼的加入几乎为荀子为儒家“异端”论调画上句号,毕竟盛名之下,自由人从。自宋起以孟子为正统而以荀子为异端或者准异端的说法,成为了主宰荀子历史地位的基本基调。 真应了那句话:“我之将心付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荀子性恶论的提出本为人性的改良,创建和谐社会而理论张目。没想到被后人误读千年,真是可悲可叹! 孔孟荀事功比较 抛开教科书式的介绍,所谓思想家、教育家等等。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孔子一生的事业不外是承继周公制礼作乐下的古代道术,说起来世人把儒家思想的源头归属在孔子身上,这实在是一个不明中华文明历史的浅见。孔子自己都说他“信而好古,述而不作。” 在传统文献的整理、保存上他的作用可谓功过参半,《诗经》号称三千,到了孔子那里被删减成305篇,后世尊孔者甚至连孔子篇目的排序都看作是金科玉律,不容更改。这不是思想的僵化又是什么?谁又晓得孔子在《易经》等后来传世的儒家典籍上动过什么手脚?就历史观,对历史文献的态度上司马迁要比孔子做得好,他写《史记》的材料选取上是即使不合己意的存而不论,而非任意删改。 至于孔子开创中国私学教育,为后人开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教育理念,这是不争的事实。 另外,孔子以道自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并践行自己的治国思想,这种精神是值得敬仰的。但是有一点就值得商榷。真理是否真的就掌握在孔子的手中呢?近来在网上看到凤凰网有一个儒家文化策划: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我是颇不以为然。庄子《天下》篇是先秦学术思想的大总结,他讲到:“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儒家只是九流道术之一,哪个是最正确的治国大道,只有时间和实践来证明。就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治国思想来看,儒家思想更多的时候是被扯起的虎皮,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儒家伦理、治国思想没有像人们看待儒家为宗教般那么虔诚地被执行,长期的外儒内法治国理念才是统治者所青睐的。 孟子的事迹在历史上着笔也是语焉不详,《孟子》一书,我没有研究,没资格妄加评论,倒是孟子的一些豪言壮语听到过一些,什么“君子养浩然正气”、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等等。听起来很是鼓舞人,他理直气壮的把自己看做是孔子道术的接班人,看来他的授业恩师子思也入不得他的法眼了。就是凭着这种“故意相信”的执着,他获取了儒家神庙里的第二把交椅,历史有时真是让人费解! 荀子与孟子不同,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材料比孟子稍多些,而且还有一定的褒奖语句。清代学者汪中对荀子及其后学在传经过程中的作用作了概括:“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毛诗》,荀卿子之传也。……《鲁诗》,荀卿子之传也。……《韩诗》,荀卿子之别子也。……《左氏春秋》,荀卿之传也。……《穀梁春秋》,荀卿子之传也。荀卿所学,本长于《礼》。……曲台之《礼》,荀卿之支与余裔也。盖自七十二子之徒既殁,汉诸儒未兴,中更战国、暴秦之乱,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荀卿也。” 荀子的出名也许要感谢他的弟子们,尤其是韩非、李斯,后者更是因跻身操秦国国柄的相位,他的大力推行法家思想一度推进秦国的大一统进程,然而这位从仓鼠、厕鼠悟道的法家实干家在历史的关键时候头脑不够清醒,以至于身败名裂。为后人所唾弃。荀子的弟子这么出名不由得世人不识荀子,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李斯的成败也连累了他的这个恩师,其实荀子不是很看好李斯的,他眼中的高材生是韩非。有史传说,李斯游历秦国居相位,而荀子为此罢食过。 荀子弟子至今尚知其名者只有几个人:韩非子、李斯、浮邱伯、张仓、毛亨、陈嚣。虽然如此,正如司马迁所说的,“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前面两位太有名姑且不论,后面的也不是等闲之辈。他们是至西汉学术牛耳的学者。对后世经学的传播有着深切的影响。 相比较而言,赵岐的《孟子注》中说孟子弟子有十五人:乐正子、公孙丑、陈臻、公都子、充虞、季孙、子叔、高子、徐辟、咸丘蒙、陈代、彭更、万章、屋庐子、桃应。孟子之徒跟荀子之徒一样都据《春秋》而著书,但是,孟子弟子的著作,未流传下来。就我们现在所知,尽管荀子的学生不如孟子的多,但荀的学生如韩非子、李斯等大名鼎鼎,其社会影响要比孟的学生的大得多。 说道最后,我在想,我们这样在先贤的地位问题上争论的意义在哪里?斯人已去,毁誉不会影响其分毫,大概它的作用只会为执不同观点,不同学派的后人争取一点战斗空间而已。作为一般的民众他们也许不会计较孔孟荀谁高谁低,非要争个你坏我好,这种事是历代无聊知识分子在那儿瞎折腾而已。 原帖地址:http://www.jzcollege.com/bbs/dispbbs.asp?boardid=15&Id=44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在北京的有喜欢读道德经,论语和荀子的书的吗? (修炼)
- 梁涛:荀子人性论辨正——论荀子的性恶、心善说 (哲夫成城)
- 梁涛:荀子人性论的历时性发展——论《富国》《荣辱》的情性-... (哲夫成城)
- 另一位亚圣:荀子的历史影响 (White)
- 有意打理此小组的说一声 (眇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