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10多年康复经验,欢迎伙伴们向我提问,解答不了算我输。
1.多关心自己,多研究自己,多开发自己,了解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了解自己的优势,了解自己身上的缺陷。
2.自己没主见,就会被别人的看法所左右。
3.实际上大多数心理问题只需要做一个调整,一个调整就够了。 就像维修机器,你只需要更换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就够了。 我也说过“破魔的剑只欠锋芒”,你需要的只是花大精力去做一个调整。 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化解,很多时候是“功力”不够,就像搬东西,东西没动,多数时候不是着力点不够多,而是你做功量还不够。
4.对于原生家庭的影响,比如说有两个家庭,第一个家庭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跟期望多,第二个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支持跟鼓励多,第一个家庭的父母就容易带出神经症的孩子,第二个家庭的孩子长大后一般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不容易自卑,抗挫折性强。对于第一类家庭里出来的孩子,除了寻求治疗师的帮助,慢慢的寻求支持与鼓励还是能修复一些以往的抱持性环境的缺失的,这个支持与鼓励不一定非要在父母那里找,我们也可以在自己的朋友,自己的爱人,自己的同事,自己的合作伙伴那里获取。
5.不管是哪一领域的心理咨询师,如果他治疗一个人的主要治疗取向超过五个,这样的心理咨询师肯定不靠谱,作为自我疗愈者同样如此,正如躯体疾病的治疗不是药吃得越多越好,心理疾病也如此,各种疗法之间的理念壁垒以及学者自身思想的割裂会导致当事人无法深入掌握其中任何一种疗法,打架我们可以靠多取胜,心理治疗却不适用,有时候再多的臭皮匠也抵不上一个诸葛亮。
6.做系统脱敏或者暴露疗法的朋友先别急着行动,把心态跟应对症状的方式调整好再说,这两者有问题盲目突破反而可能导致症状恶化。
7.我们不要只顾着关心自己的精神状态,或者说症状怎么样了,却忽略了日常生活中的矛盾,比如说尚未处理的事情,工作上的困难,恋爱中的挫折,以及其他会给自己增加压力的事情。如果一味地敷衍当下的事情,把生活过得一塌糊涂,这会增加我们的心理负担,从而间接的影响社恐的康复。相反,如果我们能及时的处理好当下的一些矛盾,把日常生活中自己面临的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我们的社恐也会随之减轻。
8.大多数社恐的伙伴们都缺乏主见,只因为我们习惯于被焦虑、恐惧等情绪牵着走的生活方式。
9.不要抱着自己恐惧的东西不放,我们说过恐惧的背后是渴望,比如说你害怕脸红,你别把意识的重心放在治理脸红上,你得去关心自己恐惧脸红背后渴望的东西,比如说你恐惧的背后其实是想亲近别人,分析并确认之后直接去追求你想要的亲近。任何恐惧症的治疗方向大致如此,开始关心并去实现你的渴望,比如说开始去追你很喜欢以前不敢追的女孩儿,开始考虑升职加薪的事,开始关心人际关系...简单说就是开始关心你真正想要的生活,把这些想要的都实现了,你的症状自然就没了,这是存在-人本主义的理念。
10.我们之所以常常心不在焉“魂不附体”,难以活在当下,是因为把某些事情看得重要至极或者糟糕至极,心心念念放不下以致于难以活在当下,治愈力也生不起来,有这种情况的伙伴有必要学一学正念/内观认知疗法。
11.社交恐惧症的伙伴们早年是怎样的?最多的四种情况:1.缺少父母的认可、鼓励与赞赏,甚至是时不时遭受父母的惩罚和贬低,导致孩子成年后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害怕得不到他人的认可;2.父母对孩子有高标准的要求,导致孩子成年后害怕无法满足身边人的要求;3.成长环境缺乏爱和关怀,甚至经常被嘲笑甚至是羞辱;4.在孩子心理发育成熟前经历比较重大的人际关系变动,比如说搬家,父母离异、再婚等。
12.药物能缓解症状,但是并不能消除内心冲突,简单说就是药物是无法治根社交恐惧症的。
13.为截断社交恐惧症的恶化,我们每次与人交往的时候必须确保去除以下三种心态:一,不要有“应付完赶紧溜”的敷衍心态;二、以随机应对为导向,不要有“不允许场面失控”的打算;三、如果你感到紧张与忐忑,请允许它自由蔓延,并确保自己没有生起“虚张声势”的打算。
14.心理治疗要以社会功能的完善为重,不要只会玩思想游戏,我们需要去做完善社会功能的调试,不要只会学习各种学派的知识,我们应对紧张与恐惧的方式需要自己一遍遍去调试。
15.话别说太漂亮,事情别做太好,80分就够了,剩下的20%留作人际吸引。
最近的一个感悟,正面反馈对于社恐人群来说太重要了,不管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所做的事情,无论大小,只要得到正面的反馈,心情就会很愉悦,很轻松,这样也有助于缓解焦虑和恐惧情绪。
是的,不过我建议不要专门去寻求正面反馈,我们做事情既有做好的时候,也有做坏的时候,既有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也有自我感觉糟糕的时候,因此正面反馈与负面反馈同在,你不喜欢负面反馈,但是生活中总归难以避免,如果我们故意去更多的关注正面反馈,在这同时我们会更多的看到负面反馈,就好比我们在关注别人身上香水味的同时我们更容易闻到身边的臭味源,社恐的伙伴本来对负向信息更敏感,所以说专门去寻求或者说制造正面反馈的打算反而容易弄巧成拙。我的建议还是不管是正面的信息反馈还是负面的信息反馈,不要有太多的分别心,正面信息的反馈增强我们的社交自信,负面信息的反馈也不必看得太糟糕,其实它也有好处,可以用来脱敏,比如说我们经常做出一些自认为丢脸的事情,但是我们不要把这事情看得太糟糕,丢脸的事情做多了,脸皮逐渐的不再那么敏感,时间长了它自然就会厚起来。总的来说,有反馈就是好的,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获取反馈,不断突围(突破自己的社交舒适圈),不断脱敏,我们的进步自然飞快,不必管反馈是正面或是负面。
16.越坦诚的人好得越快。拼命地掩饰自己的缺点,强撑自信的样子,可结果总是弄巧成拙,适得其反。所以我们要敢于把真实的自己袒露出来,我害羞、我不自信、我胆小懦弱,我不会说话……我性格如此,就算被人知道那又如何,弱得理直气壮反而彰显出自信。
17.只有长期深入现实生活中,我们才不会被那么多虚构的恐惧所牵制。有人说社交恐惧症是一种文化病,我们多半是生活封闭、脱离现实,喜欢在自己的脑袋里构建自己的文化,不了解人性,不知道怎么与人交流,所以才会恐惧社交。所以我们必须打破自己的舒适圈,多与人交往、多观察、多总结。当我们参透了人类的心理活动,对他人有了深入的理解,我们的恐惧自然就没有了。
在这里发现跟你一样特别的人,并与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