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向罗一舟安利之 | 鲁迅《野草》
来自:洄溪梦
应用心理学学生,本学期专业选修课“审美心理学”后应用相关理论分析我非常喜欢的鲁迅的散文集《野草》。本文均为个人拙见之抒发,欢迎交流(没有按标准论文格式来,希望大家不要在意QWQ)。
主要从精神分析(尤其是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视角进行浅析(真的是浅浅浅析)。
如果大家对精神分析理论有什么想了解的也欢迎一起交流♥♥ 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很玄乎的心理学流派hhhh
推荐作品:鲁迅 散文集 《野草》
链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915958/
Ⅰ 鲁迅与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在我国“五四” 以后的文坛广为流传。鲁迅曾经是学医的留日学生,他通过翻译“最爱看的作者”森鸥外的《沉默之塔》,接受了一些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他作为一个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在爱情和婚姻问题上,是旧生活、旧传统的坚决批判者,新生活的热烈追求者,同时又表现出克尽孝道的怀旧情绪。这使他对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压抑和内在冲突的理论感到可信,从而成为我国“五四”以来受精神分析学说影响并在作品中有 所显示的较早的一位作家。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运用于文学创作,是一种长于表现人物潜意识的手法。因此,它难以用来反映社会上严肃的阶级斗争和思想文化斗争的现实。这使现实主义作家鲁迅颇感苦恼。”对于文献中的这句话我本人有一些质疑,后面将做出回应。
Ⅱ 生本能和死本能
在鲁迅的作品中,我能够非常直接地感受到一种生本能和死本能的鲜明共存。
【生本能】
生本能是由 ‘自我本能’ 和 ‘性本能’ 组成。
1. 自我本能:是指与个体生存相联系的一类本能。如饮食、自卫、呼吸、排泄等。作用是自我保护。
2. 性本能:是指与性欲和种族繁衍相联系的一类本能。遵循快乐原则,包括几乎所有的以快乐为目的的行为。有显而易见的性器活动,也有艺术,旅游,文化等娱乐活动。作用是种族保护。
【死本能】
死本能也叫攻击本能、破坏本能。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要摧毁秩序、回到前生命状态的冲动。弗洛伊德引用叔本华的话说:“所有生命的目标都是死亡。”
死本能的表现形式:
1. 向外投射:表现为对他人或事物的破坏性、攻击性、挑衅性、侵略性,或争吵、斗殴、挑起战争等;
2. 向内投射:表现为自我谴责、自我痛恨、自我惩罚、自我毁灭、自我寻死等。
我们以鲁迅的作品《野草》中的话来感受一下: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其实生本能和死本能并非完全独立,而是相互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我们会发现很多行为里都同时存在力比多(性本能)和攻击动机。比如上例中的加粗部分。“野草”是革命者的象征,它的腐朽和重生其实是共存的。
Ⅲ 疗愈
对生本能与死本能的抒发的终极目的其实是“疗救”。对于鲁迅本人是一种欲望的抒发,对于社会是一种疗救,探寻着救国救民的出路。在鲁迅的小说中, 我们便可以清晰看出他对人生的观察、批判与试图对此作出的精神疗救。
例:《祝福》
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莱,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
祥林嫂被婆婆卖掉之后、孩子被狼吃掉之后又一次回到了镇子。人们一开始对她的经历颇感兴趣,津津有味地听,流两滴泪水;后来麻木起来,对她的“车轱辘话”只剩嘲讽。
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
一个大婶告诉祥林嫂应该在寺庙捐一道门槛替她被人践踏,以此赎罪;这成为了她一次希望的寄托,她辛苦赚钱捐门槛,以期能够得到救赎、寻求自我疗愈,可惜在发现他人态度没有任何改变之后彻底绝望。
在这里回应文章最初那句话“它难以用来反映社会上严肃的阶级斗争和思想文化斗争的现实。”,可以看到并非如此。鲁迅在本文中尖锐地刻画出那种看客式的冷嘲热讽、尖酸刻薄。社会中的阶级斗争、思想文化斗争的现实恰恰通过个体的经历来体现,探讨疗救个体的形式也是在尝试疗救社会中类似的无数群体。鲁迅在小说中不会直接给予疗救的方法,但其实直指痛处是一种攻击,一种死本能的释放,终极意义还是对生命的追求,在这里是对整个社会的生命力的追求。
Ⅳ 总结:审美感来源
审美体验有三个来源:形式、欲望、道德,我们分别从这三个角度出发对鲁迅的文章的审美性做简要分析。
1. 形式——直观感受:
主要来源于象征主义的技巧。
1)铺陈带有神秘色彩的故事:《野草》在这方面最突出的是对死后的描述, 《影的告别》、 《失掉的好地狱》、《死后》篇都是灵魂的独语 , 其他提及“死后”的地方也不少。都带有某种能够引发人天然的战栗感的“象征价值”。
2)性质不相容的意象组合起的诗句:例如“黑色的太阳”、“死的星”等,具体+抽象、视觉+听觉,两种不可能结合的事物同时出现时呈现出紧张状态,这种内在矛盾反而让语言形式显得巧妙至极。句子(如死火“被 冰冻冻得要死” ) , 以至整篇的布局 (死火跌进冰谷)都可以见到这种匠心巧妙之极。《失掉了的好地狱》的篇名, 结合“失掉+好+地狱”的矛盾营造了这种氛围。
2. 欲望——本能欲望的抒发
生本能;追求疗愈,探求救国救民的出路
死本能:对现实诸多行为的唾弃与破坏欲
真实的饱满的欲望用一种鲁迅独有的刻薄表达出来,时至今日仍颇具感染力。
3. 道德——“崇高感”的彰显
道德带来的审美体验主要来自于“崇高感”。这种崇高感并非直接地鲜明地存在于每一篇作品,但内核始终贯穿。
例1《随想集·四十四》: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
体现出一种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革命奉献精神,以及向往光明,无论个人境况的崇高感。
例2《野草》: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野草本身是指革命力量,包括鲁迅本人也是其中之一,这是一种自我牺牲式的像燃烧自己照耀社会的崇高感。
最后的两段作为例子的话也特别想要送给大家,送给现在内心充斥着激情、憧憬、力量感的青年人们。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尤其是文化娱乐产业在近些年发展得尤为迅猛;但朝气蓬勃的青年人绝不能耽于“奶头乐”的欢愉,失掉对现实的认知和对奉献社会建设的激情。
愿我们都能保持对未来的理想,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永不麻木,把握青春提升自我,以萤火点亮炬火,以炬火照亮更多人的前程。
【参考文献】
[1]朱怀廉.以拉康主义精神分析话语模式解读鲁迅小说《祝福》中的言语行为[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01):37-39.
[2]黎活仁.《野草》的精神分析——兼谈鲁迅的象征技巧[J].鲁迅研究月刊,1991(05):20-28.
[3]高岭.鲁迅对精神分析学说的接受与运用[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01):23-27.
[4]訾非.审美心理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21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不是,我进组的时候好像为了搞壶啊,现在什么情况 (哇噻我是大好人)
- 组头差评,我聂都没入镜!我四四的家族感呢 (吃瓜路人开学版)
- 组规: 虐一罚三,虐一次粉罚写三篇huang文 (铲铲铲铲铲铲铲)
- 碳水,帮我看看我的号有没有违规记录 (小饼干)
- 此组总是勾起我回忆。。。 (微醺拿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