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段落七法则
月亮列车
1连贯顺序原则,建立上下文关系
一个段落承接上一个段落。此时,需要用恰当的连词,让读者能看出上下文关系,需要描述的主题或论点与上一段相比是否有变化。
这如同你开车时,下一步要向右并道,必须打开右转灯提示后面的司机一样。
下面介绍常见的四种情况,需要用恰当的连词来启动一句话。
A 前后有逻辑关系时: 用“正因为如此”、“于是”、“结果表明”等连接词。
B 前后情况不同时: 用“然而”、“相反”等连接词。
C 前后情况相似时: 用“类似地”、“同理”等连接词。
D 后面对前面是补充时: 用“此外”、“另一方面”等连接词。
还有一种方式是,在上一段话的末尾,用恰当的句子介绍下一段要交代什么。
读者看到这种反映语境的连词,很快就会意识到你准备交代什么,与上面的一段有什么关系。
2“背景→内容→结论”法则,安排段内逻辑
这是写作专家门什和科尔丁建议的法则。这条法则要求论文的各层次结构满足“背景→内容→结论”的逻辑顺序。每一段落也尽可能满足这一法则。
将一段落的描述简单分为开始、中间和结尾三部分,要求有一个清晰可辨的开头、一个意义明确的主体部分和一个结尾。这三部分分别是背景或来龙去脉、内容和结论,简称为C-C-C结构,这里的三个C,按顺序分别指Context, Content和Conclusion,即背景、内容和结论。开头交代背景或来龙去脉,中间介绍主体内容,最后将故事一步步推进到给出结论的结尾。
背景让读者理解为什么告诉我这个。结论让读者不会疑惑那又怎样。中间放入的内容让读者看到你的论点由背景到结论时,有根有据。
段内两种逻辑模式
A 背景优先模式: 先背景,再内容,最后是结论。
B 内容优先模式: 先内容,再背景,最后是结论。
这种“背景优先”的模式不同于“内容优先”的结构。“内容优先”的结构可能会让读者错过对“为什么告诉我这个”的交代。基于这些原因,门斯和科尔丁提倡将C-C-C逻辑结构作为“默认”的科学论文结构。
3个位数法则,安排段内句子数
一个段落不能太长,否则读者就会疲倦。一个段落包含的句子数应该是个位数。
呼吸法则,安排一句话长度
每一段落都由一些句子构成。写作专家博利亚(Angel Borja)认为,太长的句子并不会使得写作更专业,相反,会让读者混淆你的意思。
5
单一意义法则,安排一句话内容
所谓单一意义法则,是指一句话只包含一个论点或意思。一句话不能包含多个论点或意思,否则读者很难理解。
6
可读性原则,融入符号与对象
如果一段话中夹带数学符号和公式,那么文字、符号与公式作为一个整体,需要满足可读性法则。
如果一段话包含了对图表、参考文献和公式等对象的编号的交叉引用,要么满足可读性原则,要么把交叉引用按指南的格式要求放入括号中。
可读性法则
定义:符号、公式与交叉引用如同一个术语,虽然夹在文字中,但整个段落读起来还是一个个恰当的、语法正确的、标点符号正确的句子。
7
有机变化法则,带读者轻松阅读
生物演化的过程是缓慢而渐变的。生物的形态也是渐变的。比如说一棵参天大树,必然枝繁叶茂,而不是直接从粗大硕壮的大树干上长出很多叶子。人的认知能力也适应这种有机变化原则。
正因为如此,有押韵的古诗能朗朗上口,流传百世。音乐之所以成为世界的普适艺术,也是因为通过柔和的曲调来满足有机变化原则。
剑桥大学麦金太尔(Michael McIntyre)提出,为了适应人的认知能力,写作也需要满足有机变化原则。
有机变化法则
定义:对同一事物使用相同的术语,对相似或可比的事物使用相似的术语,对不同的事物才使用不同的术语。
举例:“如果你当真,那么我也当真”满足有机变化法则,而“如果你当真,那么我难道会认为是假的吗?”则不满足。后一句话的语气变化完全没有必要。既然我和你一样,那么就都需要采用同一个术语。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本科|因维普四月升级系统而初稿检测不合格被处分 (Ash)
- 本科|会计本科生毕业论文 (砂糖橘)
- 有没有人帮忙降重 (Yaoshou)
- 蹲蹲能给修改建议的 (可)
- 本硕新传论文一定要用到的20个传播学经典理论,万能套用!【... (可达鸭眉头一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