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学会读书交流会系列专题】(十一)《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读书报告(作者:王秉翰)
云破月(云破月满月破云,花弄影斜影弄花)
一、书名: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二、著者:「美」列文森 三、出版社:2005年第1版/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四、页数:395 五、内容大意: 这本书总共分三卷,从思想继承、社会制度变动、历史意义三个不同的层面来分析儒教中国从兴盛到衰败,最终只能成为“博物馆”的无可辩驳的命运。 第一卷主要讲的是儒教思想的传承,用通俗的话将,就是道统的传承和发展。作者首先从清代的经验论开始,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那就是“儒教无法产生科学”。清代经验论究其根本不过是一种普通的认识论,不能产生有用的科学知识,也就不可能在未来改变中国的近代命运。除了这种经验论外,其他的教派诸如道教、佛教也不能将经验和理性的有机结合而产生知识,只有西方的冲击才能带来新的火苗。可是,儒教之人对于冲击有恨有爱,既畏惧他的新颖,又喜爱他的强大。但近代中国的特殊性需要变革,变革也需要西方的思想。 第二卷接着第一卷,通过考察中国君主制的灭亡来凸显西方冲击的作用,证明在第一卷的观点。作者在第二卷里描写了中国封建社会所独有的张力与活力,矛盾和协调。洪秀全,西方思想的引入者,也是因为这种思想的引入才导致了清王朝的灭亡,也正是自此以后的西方思想的深入发展才有了后续的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最终埋葬了儒教。 第三卷接着前两卷继续深化了儒教已死的观念,通过儒家最后的传人——廖平的研究的两个实例来总结儒教的灭亡:廖平不是把历史,而是把预言看作儒教的本质;使儒家学说与历史的或政治的实践活动分离开来。脱离了现实的儒教只能变为空白的理论而失去了立柱的根基,原初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已经是历史的遗迹了,即使披上现代的外衣也无法复生了。 六、读后心得: 列文森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历史学家,他的触角不仅在历史方面伸的够长,在哲学、艺术、经济、政治等方面也不可小觑。读完这本书,我首先感觉到的不是鲜明了当的对“儒教中国”在近代中国必然要被取代的肯定和悲叹,而是一个巨人构建的庞大的、完整的、精细的、复杂而神圣的帝国。“儒教中国”以国家冠名,就注定了他是一个不可一言以蔽之的巨型金字塔。我很荣幸的在本书中看到了列文森先生对于“儒教中国”各个细致入微的探讨和辨析,更有幸的了解了一位“莫扎特式的天才”。 本书的三个部分既相互独立,有各有联系,第一卷直接阐述了儒家文化在清代以来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陷入了各种各样的困境。接下来,他在第二卷又进一步通过对近代中国的农民运动、改良运动等多种革命性的运动的思考来了解中国儒教的没落。最后一卷中,列文森先生儒教的历史意义出发,彻底的分析了在新中国的共产主义思潮下的,人们对于儒教文化的误解和气成为历史博物馆的必然。 但是,我本人在读了整本书之后一直觉得很奇怪,那就是什么是“儒教中国”这个概念在本书中一直没有给予完整的解释。在文中,对于儒的解释,也仅仅是限于对“古文经”和“今文经”之争的辩驳。很显然,我觉得“儒教中国”并没有灭亡,儒教在人们的心中也不会断裂。 这就要从儒家思谈起,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这八大核心共同组成了儒家中国的根本理念。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是大儒,不仅仅是要考量一个人的博学,更重要的是看一个人的品行。很可惜的是,千百年来,人们更多是纠结于以往圣人的言行举止和思想的阐发,诸如明代朱熹近乎苛刻的理学思想。孔子、孟子作为儒家的圣人,教导我们的是善思、善念,而善行善言则不过是让我们感觉并了解善的一种手段。孔子提倡礼乐教化,就是希望我们在近乎古板的周礼之中进一步的感受到善心、善思,然后善行善言。可叹后人舍本取末,对于表皮趋之若鹜,近乎苛责,稍有不对,则是道统之争,却忘了立世之本的那颗无可辩驳的善心。 若是从自然的进化角度来看,儒教思想并没有落后,反而更加的超脱了这个社会的范畴,以至于现代的社会根本不能有它的生存之地。“人是社会人”,马克思如是说,但是我想请问一句在没有社会形成之前人还是社会人吗?由此看来,他们的出发点就不对,不是因为社会才有了人而是因为人的存在才有了社会。 人类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为了对抗严酷的环境和寻找食物,才形成最早的氏族,随着氏族和氏族之间的融合,慢慢形成了部落,随着部落的不断扩大,慢慢地踏入了奴隶社会。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形态也不断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封建社会产生了,最后乃至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再到共同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社会形态的变革只不过是顺应生产力的变革而变革的,文化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给予的一种生产关系。儒的学生,为什么在历朝历代都有直言上疏者呢?这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儒的本质是社会阶层的一种意识形态。 我们再由儒教提供的八种思想来看吧。“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你能看出什么?在我看来,我看到了一张极为复杂的关系网,将整个中国社会以一种宛如一丝不苟的蜘蛛所编制的网一样庞杂和完整。这八种不同的品德,其实也就是八种不同的人类交往之间的准则。儒教的准则和简单,与奴隶社会不同的是,他的最小的单位是家庭,在大一级是乡,按照行政单位级别的递增逐渐增加向上延伸,最后延伸到了中央处理系统。显而易见的是,这样的组织类似于金字塔一样,层级分明,条理清晰。即是说,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儒家中国”的核心,换句话说就是金字塔形的思想、文化理念在2000多年的沉淀下变得越发的坚韧,又怎是小小的变革就能撼动的呢?思想不会消亡,也不会断裂,只是会在人们的心中深处找了一个地方休憩了下来。 虽然我很喜欢儒的思想,但是我却不得不指出儒的思想实在太过超前了。在金字塔型的社会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缺点,那就是站在塔顶看风景的人。古人云“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在这里用这样的语句来形容站在顶峰的人的重要性一点也不过分。中国有多少个朝代,历史又有多少的相似,从第一代夏桀因妹喜而亡到现在中共的腐败盛行又有多少的无奈。“历史总是一部电影无数次的翻拍”,这句话颇有道理,只是我们无法在此阻止历史的重复吗?很多人说可以,商汤说他可以,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个新的时代,没过多久,商纣就带来了一个新的时代;洪秀全说他可以,结果他的晚年穷凶极奢,比他所憎恨的清妖犹有过之;共产党说他可以,可以让人民过上自由、民主的日子,提出了诸多反对国民党的口号,可是现在他自己也不敢面对昔日自己提出的口号。 究竟是怎么了,为什么历史总是像沃洛波罗斯,不断的重复让人苦恼的东西。原因很简单,“高处不胜寒”。人们把命运交托与站在制高点的人,可是站在制高点的人又能靠在谁的肩膀之上?没有人,没有人能给予依靠,没有人能给予他们平等的教导,或许历史上无数下层人民的苦难只是因为站在顶峰的人是如此的孤独。最高级别的人无所依靠,下一级的人很少交流,可能无数的理论和党派之争只是因为这小小的文化所致。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预言家,这句话我深信不已,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儒教文化,儒教的文化孕育了金字塔的结构,但是随着社会的生产的进一步扩大,这个结构濒临灭亡。之所以说孔子是一位伟大的预言家,只是在于他充分的相信了人的善,历史不要重演的办法在于顶端的人没有了孤独,没有了情感,能够以完美的、光速的速度去处理所有的问题,这也是人类进化的结果。很遗憾的是,在现在的社会,人类的进化已经濒临崩溃,也许是今天也许是明天,儒的理想就能实现或者彻底破灭。 七、评语: 列文森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天才”,他没有将历史仅仅以历史的角度去辩驳,而是从宗教、文化、政治、科学等多个角度去解析,在整本书中好不吝啬的挥洒着他辩证性的思维,也充满着浓厚的对于逝去的儒教文化必定成为“博物馆”之物的叹息和肯定。整本书中的观点和理论翻入星辰,发人深省的思考也俯仰即是,但是我们在这本书中依然可以很清楚地看清未来的方向,了解到一位历史学家的呼吸。 但是,很不幸的事情在他去世之后发生了,糟粕在这片诞生过无数奇迹和文化的土地上再次泛滥和横行,作为一位严谨的历史学家,没有看到中国后来的变动是他的不幸,但作为一位对儒家文化充满“乡愁”和缅怀的学者来说,他又是幸运的。 局限于当时的科技和文明,一位大师却指导了百年之后的方向;困于人类躯体里的灵魂,却完成了永恒的丰碑。 八、附注:本书六十五年初版,时著者年四十五岁 ——本文作者:2009级金融工程 王秉翰 警告:系列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请尊重作者知识产权!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中华文学第二届吟诵会报名开始 (闲闲)
- 《视听》新闻传播 专业 论文快速发表 编辑部 付编辑 (豆友115809117)
- 论文发表/《视听》杂志社征稿 (豆友115809117)
- 《视听》杂志社征稿 (豆友115809117)
- 珠还红楼:解读红楼梦300年隐藏的秘密(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朱慈... (合浦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