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故事 | 从13年到21年经历楼市起起落落,记录属于我的买房故事
来自:冷萃
入坑的2013
早年在杭州读书,那会儿也是仅对城北熟悉一些,毕业之后就留杭了,其实早就在几年前,家里就有商量过买房这件事,只是当时就回老家还是留杭州一直没有定数,直到毕业那年。
当时的城北,2013年的时候运河广场要2万/平了吧,稍微偏北面一点,过了留石高架也得要1.7-1.8w/平左右,现在还记得那时候那个小区叫北海公园,德信的盘。那时候这已经属于我认知范围内最北面的位置了,直到那次路过运河天地的巡展点看到万科的楼盘,彻底刷新了我对城北以北新的认知,而这个盘刚好介于余杭区和拱墅区的交界区域,就隔着一条小水沟,属于余杭区,啥概念,在当时看来那就是城市和乡村的边界啊,那时候的勾庄还只是城市面貌很差的乡下。
当时第一次去这个项目现场看房现在还依然印象深刻,那个位置真的那叫一个偏,旁边高架,都是工程大车开来开去风尘滚滚,我都得低着头蒙着脸快步向前,不小心吸了几口,咳的我停不下来,路都不能称之为水泥路,总是看上去灰尘很厚的那种,下雨天走真的心疼我的裤子,大晚上出来,路灯也没几个,出租车也打不到,公交车班次就只有两路车,下站还要走很长的距离。那时候那片真的是啥都没有。
即使在这样一个地理位置下,首开都是1.7-1.8w/平, 但也确实佩服万科的营销能力和品牌效应,而且卖的很好,精装房的概念当时市面上还是首例,还有自运营的社区商业在当时都是很领先的概念,物业品质也是行业公认的,有些理念在当时确实非常超前,特别是带你参观了良渚文化村的项目之后,直接路转粉了。当时在我认知中的房企除了绿城也只有万科了,绿城前几年刚经历断臂求生,市场信心都下来了,万科初进杭州没多久,当时的口碑是非常好的。首开我也去了,其实也没准备买的,现场很热血,大音乐放着,业务员带着你抢房,还有主持人给你带节奏,我还真的让我妈给我转了定金钱一冲动准备下单了,当我进去选房的时候,看的两套房源已经没了,业务员跟着你催着你赶紧下单,要么单价太贵,要么楼层太低,要么面积太大,我瞬间冷静下来了,最后也是控制住了没下手,后来再看也是万幸啊。
然后就一直忙自己的事,直到几个月之后,业务员有一次联系我说有一套楼层特别好的房源出来比之前的价格低了5000一个平方,我都惊呆了,将信将疑的约了时间过去看房,客户确实挺多的,都只能坐吧台了,那天从业务员换到销售主管,接着又是案场经理到营销总轮番向我出马,几番套路之下成功把我斩落马下,我下午去的到最后晚上10点才出了项目售楼处的大门,毕竟一轮又一轮放优惠把我放晕了,一度怀疑是自己占了个大便宜,后来才知道那些客户都是花钱请来或公司平台的员工假装坐着谈房子给冲案场人气的,就只有我才是那只羊。我说呢,案场领导咋都能这么空呢,一个个能陪着我能聊这么晚。交完定金回来,那真是一夜未眠,人生第一次确实经历的有点魔幻了,都不知道怎么只是去看看,就到最后就定了呢。
后来了解之后才明白,降价促销是因为当时楼市行情急转直下,市场冷的不行,万科这个盘是刚需盘,走的是快销路线,且拿地价不高,年底业绩压力大,降价卖在当时行业属于没节操的行为,可是要被同行diss的,破坏市场抢客户啊,但是万科没脸没皮实用主义就是做的出来。那段时间案场客户几乎没有,冰封状态,几套特价房刚拿出来破冰,我太不了解中间这段时间市场的快速变化了,其实万科已经降了好几轮,我的认知还停留在首开那时候的状态。而这个项目到了越降价越没人买,地理属性被放大了,因为对岸主城区的楼盘也已开始争相降价打价格战,即使想买的人也怕再降价买亏了,都观望了,这就是我当时信息不对称,瞎猫碰到了死耗子。
买完房之后那叫一个省吃俭用啊,每个月月供都是自己还,不太好意思再让父母花钱,自己一个月就花个1000多块钱,天天沙县,记得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买了一副指甲片大的小麻将,在家跟同事搓杭州麻将,那阵子想赚钱想疯了, 现在对当时的记忆就是两点一线,除了公司就是宿舍,当时买的稀里糊涂反而觉得自己赚着了,一门心思工作搞钱,现在看其实未必不是一件坏事,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艰苦岁月依然是挺怀念的。

2014在摸爬滚打中继续入坑
当时买完房子之后,兴奋劲持续了很久,异常关注房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相同的体会,反正那阵子我是挺强烈的。我现在再回想当时的心理状态,无非就是怕自己买快了,买亏了/(ㄒoㄒ)/~~
我买了房子没多久,之前买贵的业主,就开始组织闹事,我每次去售楼处办手续,不是在吵架就是在堵门,要不就是很冷清没客户,和我当时的内心一样,拔凉拔凉的,当时就想,卧槽,第一次买房就入坑了,就更加钻研城市楼市。
14年刚一开始各行各业的经济都很差,杭州楼市还出现了当时全国的马年第一降,就在自己前一套买的南面不远的地方,当时第一反应就是觉得自己地段选错了,买的板块有问题,后来了解到是这家楼盘的开发商不行,但还是有了置换的念头。自从买完房之后,开始更多的关注其他区域小区的房价的变化,就担心自己买亏了,对杭州也不仅是局限在拱墅区自己认知的小区域里面,对整个城市其他各个板块也有了更宽的了解,对行业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
14年经济是真的不好,当时有一个新的想法就是交房把北宸之光给卖了,未来用全新的认知再重新买一套,而万万没想到的是,没多久我居然以一种做梦都想不到的方式又买下了一套。
当时有个很要好的朋友在未来科技城卖房子,如果你在那个时候也在未来科技城看过房子你应该就知道我说的是哪个小区了,因为那时候的未来科技城就只有这么一个盘,这在当时是偏的不要不要的,号称打造第一代海归社区,在杭州玩这个噱头还是独一个,我朋友这一天到晚就是吹啊,你能受得了,牛逼的是自己还把自己忽悠进去买了,拉着我看样板房就跟串他们家自己屋似的。
因为行情差,确实也是不太卖得动,鼓励销售就会有一些价格特别便宜的房子推出来,这价格还比他买的那套员工优惠下来的还更便宜,人家网签合同都签完了,一般人碰到这个,是不是得裂开啊,这合同签完才没几天呢。而他厉害了,直接来了个反向操作,又认购了一套,我说你整啥呢,都把自己给埋了还给别人数钱。
他呢其实早已经和上面都商量好了,认购其实金额不多,在规定签约时间内出售给新的客户就可以,自己吃下中间的折扣差价,既然能拿下房源必然是有足够的把握能吃下客户,除了激励销售也算是对他的一种补偿吧。
没错,而我呢不是真的为了买下它,而是在这个操作中,留了一套为之后出手,就这样定金拖完拖首付,首付拖完拖网签,都跟营销总搓麻将搓成兄弟了,拖着拖着都拖到行情转暖了,最后客户找好,啥都谈好,公司集团直接不给更名了,这下倒房子倒成了业主,向家人借了首付还要贴新的月供,最后这贷款放下来我是活活拖了3个月,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真的是,一门心思赚钱,那会儿真的是内心至暗时刻。
苦逼的2015
自己挖的坑,跪着也要填了它。那一年自个的生活真的退回到了石器时代,拖着银行的贷款各种法子让他慢点下来,好在压力之下的我的工作收入也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基本没有个人生活的一年,全部献给了工作。
好在没熬多久,到了15年下半年,行情回暖让人猝不及防,这热度算是最早从上海开始传下来,土拍节节攀升,各楼盘都开始涨价,看着这行情,第一套房刚交房价格已经涨了不少,算是点小欣慰。随着这一年自己收入的提高, 也就没急着出手卖准备年后再看看形式。
看看现在真的变化巨大。

2016起飞的楼市
16年全国楼市陆续从回暖到火爆,当时感觉这波跟前几波一样,风吹过之后就停了,是小波段的上涨之后,市场就会恢复市场的平静,没想到政府有了前一次的经验,不敢一刀切把楼市给打死,调控总留有口子,借着G20那时候的杭州确实搏得的关注度非常高。
那时候也有在考虑要不要卖掉第一套房,但卖掉的钱拿来还贷款吗?(最困难时期已经过了,那时其实收入各方面都还好)收入的增长也让自己多了一份底气,两套月供压力其实也没这么大,就想等G20之后再看看,毕竟大基建之下,后面还有亚运会的。
等到11月份,全国各城市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楼市调控,一时间市场又被打回到了冷静期,观望的人变多了,二手房即使想卖也一时卖不掉。
再看看拍的几块高价地,都等着陆续开售,杭州比较特殊,6年后要搞亚运会,这两年拼命卖地扩充财政来搞基建搞地铁,拆迁棚户改也要钱,这整条链子的核心就是土地,土地不涨,楼市不好,土拍市场像春药,给开发商信心,给购房者信心。
短时间不急用钱,就冷静的观望看年后市场变化。
2017全民买房时代
过完年到了2017年,行情又慢慢开始转暖, 有个好朋友是融创的(后来认识的地产朋友比较多),在当时3月份限购升级前就曾建议我卖掉第一套买奥体的融创时代奥城。如果我没记错的话, 当时时代奥城的开盘价格在3.5w/平,而且最重要的是还买不到。
之前都买的1w出头的房子,这价格听着着实让我有点头晕,也确实超出当时的能力范围之外太多了。
之后没想到这行情酝酿得一发不可收拾,这热度在当年也随之传导到了环杭的临安、柯桥、海宁这些边界区域。如果记得没错的话,这热度最开始是从过完年,即17年2月底开始逐渐酝酿升级的。
为了写帖子还在手机翻出几张老照片,这都是当时3月份时候看房时候拍的。


看的我惊掉下巴
我们先看看当时的市场背景,2017年有印象的朋友应该还记得,当时资本市场的动荡其实也挺剧烈的,金融领域暴雷频率增加,P2P我身边朋友暴雷的就很多。美国开启对中国通信科技类企业像中兴、华为的制裁和打压,提高关税,贸易战开打。
国内市场上优质标地太少,内部资金寻找避风港,我们知道那时候很多房企的股东都有平安的身影,伴随着国内金融去杠杆,按揭放款也变少变慢,开发商要求一次性付款,好的小区买房基本要托关系和茶水费,甚至出现了天价车位。
最主要的是,在这一波热度之下,之前的新房库存消化完了,市场上新增房源太少,供不应求,政府又开始限制网签,控制签约价格以防被上面约谈,一手房买不到,形成一手房和二手房价格倒挂,进一步加深了一手房交易市场的卖方属性。土拍屡创新高之下,就限制土拍开始现房销售,拿地条件变严,开发商开始往杭州周边城市拿地。
也确实随着楼市的升温,收入变得可观,当你手上有些充裕资金,在楼市上尝到过甜头,不想被新一轮的通胀所对冲,对自己的职业前景又带着坚定的信心的时候, 你就应该能明白我想说的,是的没错, 怀着一颗蠢蠢欲动的心,我再次产生了置业的计划。
3月头杭州出了楼市新政,我想以个人名义再次在杭州购房的可能已被锁死了,只能把目标转到其他城市,且是自己熟悉的城市。我行动的宗旨一直都是只碰自己认知范围内的,可以赚的少但是不能翻船。在不同城市置备房产对冲不同城市的楼市周期,自己其实也是一直有这个心思,在控制风险和急着抛售的时候,让当时的我觉得很有必要,毕竟背着负债呢。虽然对大市场是看多,也要留着点后路防突然资金问题的爆发。
宁波当时也很火,正处于大拆迁大基建之中,热点区域土拍价格也快赶上在售价格了,最重要的点是二套房首付比例还维持在40%,可以用足杠杆。想着以后回宁波了也是可以用的,当时是已经听说宁波在准备出新的政策了,就加快了看房的节奏,东部新城当时已经是很火了,融创宁波府开盘已经都要3.5w了,也是刷新了我的认知, 内心深处还停留在宁波房子就应该在2w/平以内,现在想来真是太年轻。 东部新城自带光芒必是内心的首选,可手头上的预算也只允许我去看2w/平以内这档区域的房子。
最后也是赶着政策下来前仓促入手,其实之后来看即使政策之后再购买也都不急,贷款政策也并没有改变。政策只是加快了我决定的速度罢了。
入手的是位于高新区甬江南岸的盘,最后做出这个选择原因也很简单,退而求其次选离东部新城近的,周边可供开发的土地丰富有一定成长空间和一定产业支撑的,有不可变的地理资源优势就是靠近甬江,开发商靠谱产品能入我眼,最后托在融创的朋友选个好房源宽延几日房款,这买着买着认购了一套120方三居室,反而预算还超出了。之前杭州两套都是89方左右的三房,房间确实小了,衣柜大一点就放不下了,还是得看长远,毕竟装修也得花钱,其实当时内心算是已经有了置换的打算。
而和我一起另外两个朋友一个买的是姚江新城的,一个买的宁波大学附近的,逻辑也都差不多,看着规划沿着江买。

付完宁波这套房的首付,房贷办理下来我还拖了很久,毕竟杭州得先还掉一套房子的贷款,才能把宁波这套房子的贷款审批提交上去。期间把杭州其中一套房子出租掉抵消一下月供,这两年赚的钱也都搭进去买房子了,这生活品质又瞬间回到了之前,鞭策我不要浪继续努力赚钱。
借着这波火热的行情,到了2017年下半年,楼市的火烧的更旺了,一手房买不到,二手房价格继续被市场拱上去,买房拼的已经不是你能不能全款而是你能不能托到关系,有钱买不到房是真的,热门楼盘案场的销售都是鼻子朝天,可牛逼哄哄了,客户为啥还继续往上贴,因为新房限价,你一手价格买等交付二手价格卖这中间的差价就是白花花的银子,没人和钱作对, 各类茶水费明着收,有些现房赚的就更爽了,今天买明天证一拿就可以卖了。没有购房资格就借亲戚朋友的买房资格和人拼着买,把购房名额用到顶配,那时候真是进入了全民买房时代。
2018拉开买房摇号大幕
之前也有提到过,其实对于现有的两套房都并不满意,面积小且得房率不高,而且都是高层,考虑到之后的生活品质和老人过来带小孩,空间肯定是不够的。而当时杭州楼市政策的背景下,我必须卖掉两套才能买,我是不愿意的,二手房的房价正是如火如荼的上升期,土拍价格节节攀高,一手房价格还被压的死死的,这个点卖掉太可惜了,这个点不买也真的会很可惜。
而用我爱人的名义购买(当时还未结婚),首套利率又能资金成本最低,当时我爱人的社保时间还差2个多月,其实我们想着年前就把这事儿给落地了,限网签之下我们可以打时间差,只要开发商那边没问题,关系都托好了,我们先付首付之后等社保满了再办理贷款一直是这么准备着的,可开发商那边担心中间网签下来而社保还未满,影响之后的贷款下来的时间,要求我们也跟普通客户一样全款才能购买。当下我就裂开了,资金成本反而上升了,这么一搞下来。
而当时我们急着下手的点在哪里呢,就是那个时候市场行情太好了,在杭州真的是全民炒房,2个月后年都过完了,都怕像17年开完年之后这样,火爆行情加剧,当时考虑的盘都在捂盘惜售,等限价放松呢,开盘周期越长不确定的因素就越多,机会成本就会增加。我们那段时间,几乎一有休息就会安排时间看房,很多东西线上我基本就可以拿捏了,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爱人是南京人,为了分散可购买到的概率,我们一度还在南京看房,当时确实是到了狂热的地步,过年时候去她们家,把看盘计划安排的满满,两个人分开行动把之前筛选出来的盘都去扫了一遍,至少也能收到开盘报名通知,毕竟是买房拼概率的时代。


等2个月后社保满了,已经是2018年,过完年没多久,不出所料市场又是热火朝天,又过了没多久,杭州的摇号政策也下来了,那段时间基本都在报名摇号, 报名人数太多,为了防止同时摇多个盘, 还要冻资。摇号政策一出来,内部操作就被锁死了,买房基本等于看天吃饭,纯看人品。有些盘关系硬一些,不要冻资也能摇,实在不行我们连压箱底的PS技术都拿出来了,杭州南京两边同时整,提高命中概率。
这一摇就摇了4个多月,黄天不负有心人,但是幸福来的太快太猛,有点接不住。
6月摇中河西南的大盘,首付要求比例较高,这个开发商并不是我喜欢的,交付时间久,户型倒还可,一二手倒挂生猛,摇到已经是人品大爆发,没有托到关系只能8成首付硬吃,当时是先付了80%的首付,直到7月底杭州摇到,才又选择全额付清,不占首套房贷款的名额。 选了126方四居室的户型,一次性付款总价压力毕竟大,期间我爱人把南京之前的一套房子卖了腾出来资金作为置换,双学区也是备着以后可以自住了。
其实我们的想法也会在不同阶段下不断发生调整和改变。
杭州摇的比较靠前,虽然开发商的品质真的很臭,(现在依然这么觉得,交付了这么久还留着一屁股的各种烂账)。因为户型和楼层选到的都很满意,毕竟市面上洋房的小区屈指可数了,又是纯低密,得房率高偷面积还各种来,倒挂也很生猛,且摇且珍惜吧。这套虽然享受着首套的红利,可是利率着实已经是我之前买房时候的二套房的利率了。这套120方四房的比我住的小区的140方都大。
两套房都是在我爱人名下,法理上也是属于她的婚前财产吧,现在来看,核心地段的核心资产真的还是可以作为压箱底的资本的。
18年下半年就开始行情转冷了,我们曾一度以为自己踩在了错误的时间点上,公司的项目也从杭州转到了环杭城市。两套房子整过,两家人可用资金几乎被掏空,这阵子除了一些基本短平快的操作,也就渐渐安淡了下来了。
平淡而真实的2019
这一年生活不再围绕着买房转了,两个人的月供其实对于我们当下而言都还好,都在万把多块钱左右,加上已交付了的空着的房子租出去一下,并不影响我们那会儿的生活品质。 看着杭州楼市又如火如荼,我心岿然不动,更多的是好好享受两个人当下的生活,不再那么的为房子而拼,回归生活的本质。
18年下半年经济已经开始滑坡,19年更是继续疲软,我们那时候开玩笑,我们正坐在一艘硕大的游轮上,游轮在缓缓下沉,船上的人依然还在歌舞升平灯红酒绿醉生梦死,就像巴比伦柏林,却不知道这艘大船快要沉了。
这一年泰禾暴雷了,恒大75折卖房宣传打到了全国各地。
2020动荡的新冠元年
全球疫情之下安有完卵,在1-2月份武汉疫情刚爆发的时候,楼市也是一片凋零,央行相继出台各类宽松政策。这轮通胀会维持比较久的时间,这是我们当时的预判。优质稀缺资产是可以对冲通涨的,我们又开始搜罗起我们的新目标。
在摇号年代之下,能限价摇到就不错了,我们都没法要求更多,你要买到自己真实对口的房子其实很难。就像我们在杭州和南京摇中的这两套,品质真的不敢恭维,没交房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已经是一大堆了,开发商的品牌效应也很影响二次销售。
然而最想买的城市:杭州和南京,当时的我们都已经处于限购状态,只能把可选的范围投向周边城市。
我们都还蛮注重生活品质的,当下这座城市给你带来的感官非常重要,如果说选择杭州和南京是因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医疗、教育,那么以后养老的慢生活,我们则更喜欢选择的是绍兴和苏州。
苏州我是一直很喜欢这座城市,位于杭州和南京之间,其实离我们家人和固有的社交圈都不远,去上海也很方便。

绍兴我是在18年就过来了,公司项目在这,也就对这座城市开始熟悉起来,生活一段时间之后还慢慢建立起了好感,我爱人经常会过来也就对绍兴也完全不陌生,在城市的理念上她跟我还是比较接近的,发现绍兴和苏州在老城的脉络上都还是挺像的,都是水乡石板巷出名人。在城市建设中对接着杭州的亚运会,那会儿拆迁改新力度之大在全国都是超前的。
如果买苏州,我名下两套贷款,需要还清一套而且还是80%的首付,杠杆基本上是用不到了,而且还要找人补齐社保再落户挺麻烦的,就不是很有积极性。而外地人在绍兴购买没有制约条件,以我爱人名义购买首付是40%(她名下只有杭州那一套贷款),而且房贷利率可以给到比较低。同时这绍兴房价比起苏州确实还是便宜很多的,我们过完年没多久就其实已经找人开始打听房子了。
过完年没多久市场还是冷的,都在居家隔离,在家线上和销售聊天了解了各个楼盘,我们喜欢绍兴是喜欢绍兴的老城,是喜欢绍兴的水。而老城区这片的开售的新小区又很少,唯一让我们有冲动的是一个建在湖心岛上的小区,符合了我们的预期,发动小圈子就开始找关系了。

朋友是银行的,刚好一直和这个楼盘有业务上的合作,自己也是那边的业主,小区的情况是再了解不过了,当时小区的平层都已经卖完了,只有跃层和排屋了(跃层500多万,排屋700多万我记得是)。但也是从他那里打听到,尚还有一套平层迟迟没有放款,走法律途径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还卡着呢。小城市的好处就是圈子小,打听一遍就能找到熟人,我三下五除二,政府这边的朋友刚好有和当时那项目负责人关系很好,开发商太多事情需要政府照应,也很快卖了我朋友这边的面子,之前的购房人和开发商在法院处理完纠纷(当时这波疫情,很多做纺织外贸的都没顶住),就可以办理撤销网签,退房重售,同时卖给我的是房管局备案的底价,同年底就迎来这个小区的交房,来的早真的不如来的巧。就这么我们拿下了自己预期中的房子,主城区湖心岛湖景洋房大四房。
这一年楼市在短短几个月一下子从冰冻期进入狂躁期,全国楼市再次进入一片火热,开发商地价也是节节攀高,到了癫狂的地步,国人彷佛已经看到,经济全球第一的桂冠在不远的路上正在向我们招手。
虚假的繁荣,反而让自己没有了安全感,有种末日狂欢的感觉,大家都疯了一样的冲进楼市,客户是这样,开发商也是这样,市场上的各类资金像闻到鲜血的巨齿鲨,从四面八方涌进来。在18-19年差点没暴雷的房企如恒大之流,挨到这波疫情,反而起死回生过来,又反向死命扩张,你不扩张你就会被市场无情淘汰,从而新一轮增加负债开发,终于在下半年迎来了“三道红线”,资金链正式牢牢锁死,步入快速失血模式。
那时候就已经和身边朋友呼吁,未来不可预期性太大,黑天鹅事件发生频率在增加。


这一年华夏幸福暴雷了,却没有引起购房者足够的重视,皆沉浸在楼市的狂欢之中。
买完房之后我们依然一直密切关注着这个市场的动态,因为这套是追求生活品质的养老配,相比于其他增值配来说,我们并没有太后悔我们买早了,因为确实这项目在我们买完没几个月也都全部清盘了。
2021大反转
2021年开始施行集中土拍制和加码各地楼市调控政策,政策像疯了一样连续给楼市上课吃重拳,在政策调控层层加码下,火热的土拍市场也在当年的4月末迎来第一波降温从而带动销售市场在当年5月开始降温,当年5月蓝光暴雷,之后在9月迎来恒大的债务暴雷之后市场进入了飞速的下降周期,又正值美债偿还高峰期(源于几年前国内对房企的融资规模的控制,很多房企转而涌向利率更高的境外债进行融资扩张,而很多美元债的底层也不全是外国人的钱,很大一部分也是国人的,所以一环套一环),之后就是各家大型房企捂不住的连环爆,债务违约风波频出,烂尾、裁员、工程减配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市场进入了冰冻期,行业开始雪崩,同时带崩了不少信托和私募。
年初我们从政策端看到的消息就是这次动真格的了,通胀猛如虎,强力打击举债,房企端各种隐藏性的问题也在不断暴露出来,开发商内部已经是很焦虑了。开始强制要求中高层的员工买房买理财,指标压力变重,人员开始人事变动,裁员也悄悄到来,这年工资和佣金还尚能发的出,强烈的行业危机感开始蔓延到楼市的销售端。
对市场的警觉和行业的悲观,这一年开始陆续把手头上已经交付的房子都出了。说不上高位抛盘,提前跑路更恰当一些,确实打新客太多了,二手的价格也确实拱的太高了,市场已经全民找房票打新,失去了理性,新房土地市场又天量供应,两年之后集中交付的场面真的是想都不敢想,大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增加,混乱无序成为主旋律,这样的轮盘游戏还能持续玩多久不散场?
同时身体也基于长期工作压力,受困于焦虑抑郁,健康问题频出,这会儿也是我生出想找个隐居之地,来好好养身体。
出清了所有房子之后,我留了一套舟山海岛的房子父母住,一套绍兴的湖心岛的房子自己住。
也有想过连绍兴也一起出出掉算了,索性回海岛和家人蛰居。而绍兴由于限售,错过了最佳出货时间,即使出掉也没有什么收益,本来就留着以后自住的,相比于杭州的喧嚣和繁华,这边的静谧更适合此刻的自己。
没有了负债,我从公司离职,安安心心的享受生活带来的平淡的快乐,这是我毕业以来久久不曾有过的,我们一直深陷在自己的价值牢笼之中无法自拔,欲望被无限放大,从来没有停下来好好看看世界认知自我。
期间在苏州住上几天融入当地的生活,也不忘去看看楼盘, 对苏州的房子依然会念念不忘,因为未尝拥有就格外憧憬,准备着等下次条件成熟的时候再度出手。
回顾了一下自己买的房子几乎都是和水有关系,海边的、江边的、湖边的、河边的、湿地边的,可能未来有机会去买个雪山边的。

2022—蛰伏
这一年我们没有迎来预想中的楼市回暖,市场继续在原有的基底上继续下探,各行各业被疫情波动的都枯萎下来,我们在今年也有了时间出去旅游,每到一处都不会忘了进去逛逛这个城市的售楼处,这已经成为了我们的旅行的一部分。如果不是这段时间空下来,可能都忘记去记录下这几年我们这丰富多彩的买房经历。
花了一年时间跑了很多地方,度假兼考察,一年看完了50本书,认识新朋友,让自己沉静下来,忌浮躁忌焦虑。
我们在疫情期间考察了浙江范围内酒店民宿类的优质资产,准备盘一些低廉的带血的筹码进来,而去云南对标了疫情下各类民宿和客栈的经营和盈利情况。
而云南超出预期的幸福感和疫情下超低的价格,让我们产生了在云南拿院子和买房的想法,几乎把云南喊的出名字的旅游城市都踏遍了,考察了各个城市的一手二手楼盘和各类小院子,几位朋友拿了院子留了下来,切换了新生活。
疫情之下的旅行成本是真的超级便宜,最最难得的是游客是真少,真是完全放空自我的一年。

更新
回来海岛的房子,这两天遭遇了尿结石和新冠双重打击,太遭罪了,特别是结石带来的突发性疼痛真的是扛不住。就不得不提,医院离家近一点,有时候真的是一件能救命的事。
现在住的是在一座岛上,今年刚通了海底隧道,开车距主城区的三甲医院15分钟,之前开过去是走跨海大桥,需要一倍的时间。
买房子一定要关注小区附近的医疗资源,平时真的没感觉,但是一到关键时刻是可以救你或者你家人一命的,这在我们买房的时候却很容易忽略。
我自己买过的几套房子与附近所在医院的距离,不堵车的情况下,基本都在15分钟以内,好在都是城市主城区或是副中心区域,就医还算方便。
远离城市繁华处,找个僻静闲适之地居住,一直都是自己所追求的,以至于今年一直在云南找合适落脚的地方看房子。可有些地方要么医疗资源缺乏,要么医疗技术落后,等不到转运到大型医院就医,可能就嗝屁了。换做是这几天的结石疼起来,我们在云南看的那好几个地方,去个主城还得开车3-4个钟头,而且都是那种山路,想想就后怕,短期度假可以,长期居住还是算了,毕竟这几年被工作折腾的一身的小毛病,需要定期做检查,医疗设备精准度不够或是医护人员技术水平不足都是很耽误病情的。
希望大家远离病痛,健康的身体才是最重要的。

更新
2023 | 保持乐观
今年前前后后在杭州南京苏州宁波看了不少房子,除了地段会更关心品质。杭州的奥体,南京的河西,苏州的湖东,宁波的东部新城。预计贷款利率会继续下探,明年会有更多优质的地块出来,同时产品会更卷,市场再冷冷,政策再松松,价格再跌跌,持币观望。
同年摇了江河汇最顶尖的项目, 对市场的态度就是,只碰最核心的地段,如果没有,就纹丝不动。同时等待一线市场的放开。
一个城市拿一套最核心的固定资产,足矣。




金九银十依旧勃起没有2分钟,又萎了,随着美元加息的延续和地缘不稳定的基调的加剧,下半年依然持续看跌,政策像挤牙膏般的慢慢出,可以等更大的机会再入手,一线的进一步放开也只是时间问题了,让子弹飞一会儿,让利率进一步下调的机会很大。
等所有政策都释放干净,出清一批高负债的,美元步入停止加息的周期,大经济开始复苏,放水效应转为通货膨胀,楼市才有可能再次步入上升通道,而下一次迎接我们的就将是核心城市房产税的面世了。
更新
2024年2月
回顾过去的23年,依然对核心资产心心念念,幻想着疫情后会有一波小反弹。
也没有在当年的小阳春最好的脱手的时间段把最后剩余的房子以成本价抛掉,现在只能对外租掉。
相比一二线核心城市,三四线城市这轮的窗口期更短。
有些压根就没有窗口期,除非价格足够的低,因为当地的人口每年就是负的。
去年在等核心地块有优质产品出来,越等产品越卷,越等市场越悲观,越等二手挂牌越多。市场上的二手房跌去30%的比比皆是,金融市场BL的新闻也是层出不群,一个坑比一个大,闹得人心惶惶,失去信心,连继续看房的动力也没有那么强劲了。
除了亚运会后的杭州,借着一波热度,限购取消后,释放出一波购买力,维持了一个多月的热度也就蔫掉了,因为大环境真的是太差了,国内的就业环境今年只会比往年更差。
过完年后降息先来了,降到了3.95%,目前情况来看今年还会继续降。
广州深圳放开限购和落户,上海北京也不远了。而且北上深的一手市场也很不好,所以能够北上深又何必杭宁苏呢。
对于整个市场的预期是会继续下探,增加优质地块的土地出让,弥补地方财政的持续亏空。一线城市放开限购,开放落户,推动拆迁释放拆迁款进入一手房市场,降低交易税成本,解除一手限价,收购困难开发商的库存房做共有产权房或公租房。
相比23年初的持续乐观,到了二季度时候是恐慌、焦虑、迷茫和极度悲观,三季度时候的麻木和慢慢接受适应,四季度时候感觉是吃了一剂伟哥,自认为自己又行了。到现在又被打回原形,ED就是ED,总要承认的。
没有房子也能过的很好,没有必要非要绕着房子转。即使是租房子住,也能过得很开心,经历过这一轮大家估计也都想开了。
回想工作10多年,被持续驱动的意义和价值就是买房,负债,赚钱,升职加薪,资产升值,未来充满信心,再买房,陷入持续的循环之中。
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从一个版块到另外一个板块,像集邮。
当时的目标是每年一套房,拉足杠杆,做长周期,赚快钱。正是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年纪。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好像真的错过了好多,也没有好好感受一下这个世界,把生活过的慢一点,精致一点。不要那么卷那么焦虑,开开心心的做些自己真正内心想做的事。
也想过直接离开大城市,在云南找个窝脚的地方,租个院子开个客栈,喝南来北往的酒,睡春去秋来的大梦,没心没肺无忧无虑,可好。

更新
2024年6月
世界变化太快,不确定性在增加,一年之内你都不能预判,更何谈3年或5年以后的事。
今年一线终于迎来了放开的消息,但是核心区域依然坚守不放开,年后的价格又已经跌去了一圈,房价延续下跌趋势,继续蛰伏,等一线放开。
519的政策给恐慌速降中的楼市加了一把火,暂时托住了摇摇欲坠的楼市,但政策的药效在两周之后开始衰弱,以价转量的去库存和不断新增的挂牌,互相对冲着。
基本面看不到改变,Lpr继续向下,二手挂牌继续新增,土拍供应放缓,一手限价打开,国央企土拍托底,以新换旧+变相补贴去库存,一二手倒挂继续拉平。
银行的债务风险也不断叠加,银行业的金融危机这颗大雷还在潜伏着。
M1回到22年5月份的水平,连续两个月同比出现负增长,2月份和4月份M1极限回缩,M2也有回调,社融出现负增长,可以看出企业和居民存款都拿来还债了,对未来预期是负面的,也包括着地缘危机下资本的外流。
萧条紧缩本就是大周期的一部分,在这个漫长的黑夜下,很多事情都会猝不及防的突然发生,做好最坏的打算,同时保持乐观。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不懂就问|卖房子,但买家是外地的 (嘟噜噜)
- 不懂就问|这三个户型怎么评价 (momo)
- 我上车了|来深圳10年 (Ww)
- 不懂就问|为什么100个人里面几乎只有1个人的家是这样的? (Jc...)
- 不懂就问|未婚女成都二手房买那个位置更合适 (别吹风头会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