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答顾东挢书 摘
来自:观希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133】来书云: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此为学者吃紧立教,俾务躬行 则可。若真谓行即是知,恐其专求本心,遂遗物理,必有闇而不达之处,抑岂圣门知行并进 之成法哉?知之真切笃实处。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 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先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 足谓之知。云“知茛乃食”等说,可见前已略言之矣。此虽吃紧救弊而发,然知、行之体本 来加是。非以己意抑扬其间,姑为是说,以苟一时之效者也。“专求本心,遂遗物理,”此 盖先其本心者也:夫物理小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 又何物邪?心之体,性也,性既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 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邪?晦庵谓人 之所以为学者与理而已: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 人之心。是其一分一合之间,而未免已启学者心、理为二之弊。此后世所以有“专求本心, 遂遗物理”之患,正由不知心即理耳。夫外心以求物理,是以有誾而不达之处:此告子义外 之说,孟子所以谓之不知义也。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 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外心以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 求理,此知、行之斫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 ps:朱王是合的 在王阳明前圣全集的前人序说、跋里有提到过,唐文治爷爷也撰文言及 。 不准确的再解释:知在心 行在身 身心相合 而心一字太过广大深宏 身儒家首先放在行持者上,不离人伦,不行不足谓之知,看似基础同时也是极高深的吧? 朱子前圣的 性 气 命 的解答也挺醒脑的。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为何别人可以纵欲,而不乱心性 (张泽谦)
- 用脑学科重读王阳明:现代人如何“致良知” (麦西拉)
- 阳明心学交流群,想要讨论的请留下号码 (豆友iDyoigCJu8)
- 阳明心学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间的关联和区别?王阳明如何看待... (何言哉)
- 我所理解的心学 (一点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