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答顾东挢书 摘

观希希

来自:观希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2011-10-07 08:54:34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观希希

    观希希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楼主 2011-10-07 09:09:10

    印度哲学与瑜伽学中“知识”(inana)一名词,常用于此等最高 “自我”知识之义;此为吾人用以生长入真实本体中之光明,而非用 以增进吾人之信息与才学之知识;此非科学,哲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或世间应用学术之知识也。凡此亦皆有助于吾人生长,诚 属无疑,但仅在于变是中,而非在于本体;凡此可人乎瑜伽知识之 界义中,仅当吾人用以助长对“至真”,“自我”,“神圣者”之知 识,―其有助也,为科学知识,当吾人能透过程序与现象之障蔽, 而见其后彼唯一“真实性”能解释此一切者;为心理学知识,当吾人 用之以知“自我”,而分辨低等“自我”与高等“自我”,以使吾人退乎 此而进人于彼;为哲学知识,当吾人以之为光明,照烛存在之真本 原则,以发现生活于彼永恒中者;为伦理学知识,当吾人既以之分 辨善恶功罪之后,舍其一而超其一,人乎神圣“自性”之纯洁天真;为美学知识,当吾人以此而发现“神圣者”之美;为世界知识,当吾 人由此而见“上帝”处理众生之方,而用之于对人内中“神圣者”之 服事。虽然,凡此皆不过佐助而已;真知识对心思为一秘密,乃生 活于精神中者,心思仅得其反映而已。 《薄伽梵歌》说明吾人得此知识,可由已见至道之智者启蒙,而 非由纯以学术而知者:盖其真实出自吾人内中。“人成就于瑜伽 兮,以时自得之于衷”(4 , 38)。此说在人内中生长,而人亦生长其 中,此乃当其既增加无欲,平等观,对“神圣者”之虔敬以后。凡此 仅可说彼无上智识;而人智慧之所增集者,乃识感与理智从外界劳 苦而获。欲得此另一知识,此自体存在,自体经验,自体启明,直觉 之知识,必在吾人已克服且主制吾人之心思识感以后,不为其所诱 惑,而心思与识感甚且化为其明镜;吾人必以全知觉体,凝定于彼 一切皆存在其中之无上真实性,以使其可在吾人内中现示其光明 之自体存在。 ------薄伽梵歌论(徐梵澄爷爷译著)摘录

  • 观希希

    观希希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楼主 2011-10-07 09:11:05

    王白佛言。云何比丘捨五成六。護一降四   佛告王曰。於是。比丘捨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調.疑。如是。比丘。名為捨 五。云何比丘成就六。王當知之。若比丘見色已。不起色想。緣此護眼根。除去惡不 善念而護眼根。若耳.鼻.口.身.意不起意識而護意根。如是。比丘成就六。云何 比丘而護一。於是。比丘繫念在前。如是。比丘而護一。云何比丘而降四。於是。比 丘降身魔.欲魔.死魔.天魔。皆悉降伏。如是。比丘降伏於四。如是。大王。捨五 就六。護一降四。施如此之人。獲福難量。大王。邪見與邊見相應。如斯之人施蓋無 益   時。王白佛言。如是。世尊。施斯之人其福難量。若比丘成就一法。福尚難量。 何況餘者。云何為一法。所謂身念是也。所以然者。尼乾子恒計身行.意行。不計口 行   佛告王曰。尼乾子者愚惑。意常錯亂。心識不定。是彼師法故。致斯言耳。彼受 身行之報。蓋不足言。意行無形而不可見   王白佛言。此三行中何者最重。身行。口行。意行   佛告王曰。此三行中意行最重。口行.身行蓋不足言   王白佛言。復何因緣故。說念意最為第一   佛告王曰。夫人所行。先意念。然後口發。口已發。便身行殺.盜.婬。舌根不 定。亦無端緒。正使彼人命終。身根.舌根在。大王。彼人何以故身.口不有所設   王白佛言。彼人以無意根故。致斯變耳   佛告王曰。當以此方便。知意根最為重。餘二者輕   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心為法本  心尊心使  心之念惡   即行即施  於彼受苦  輪轢于轍   心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   即行即為  受其善報  如影隨形 ---增一阿含摘录

  • 观希希

    观希希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楼主 2011-10-07 09:11:44

    【身根】

      集论一卷三页云:何等身根?谓四大种所造,身识所依清净色。   二解 五蕴论一页云:云何身根?谓所触为境,清净色。   三解 广五蕴论二页云:云何身根?谓以触为境,净色为性。谓于身中周遍净色。此性有故;身识得生。无即不生。   四解 法蕴足论九卷三页云:云何身根?谓身于触、已正当觉,及彼同分;是名身根。又身增上、发身识;于触已正当了别,及彼同分;是名身根。又身于触,已正当碍,及彼同分;是名身根。又身于触,已正当行,及彼同分;是名身根。如是过去未来现在诸所有身,名为身根;亦名所知,乃至所等证。此复云何?谓四大种所造净色,或地狱,乃至中有,非修所成,所有名号异语增语想等想施设言说,谓名身,名身处,名身界,名身根,名觉,名道路,乃至名此岸。如是身根,是内处摄。   五解 品类足论一卷二页云:身根云何?谓身识所依净色。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 编】

  • 观希希

    观希希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楼主 2011-10-07 09:13:34

    云何復名甚深之義。雖知眾生實無有我 。而於未來不失業果。雖知五陰於此滅盡。善惡之業終不敗亡。雖有諸業不得作者。 雖有至處無有去者。雖有繫縛無受縛者。雖有涅槃亦無滅者。是名甚深祕密之義。---大般涅槃经(南本)摘抄

    【大我】

     (术语)我者自在之义。凡夫虽认自己之身心为我。然身心无一自在者,思为我者。惟迷倒之见耳。无我之实也。悟此理即为小乘之知见。然彼但知无凡夫之倒我小我,更不知佛之有真我有大我。佛所证之涅槃,真我也,大我也,佛得八自在,离一切之系累,于万法自在,以之为涅槃之大我。涅槃经一部之所明是也。涅槃经二十三曰:‘有大我故名大涅槃。’大日经一曰:‘汝获无等利,位同大我。’同疏五曰:‘大我谓诸如来成就八自在我,于法得自在者。’同十六曰:‘大我者佛之别名也。’同十七曰:‘大我者即是如来。’同一曰:‘今复约真我明心实相,此宗辨义即以心为如来应正等觉,所谓内心大我也。’吽字义曰:‘唯有大日如来,于无我中得大我也。’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大我】

      梵语Pormatman或Mahatman的意译。谓远离“我执”、“我见”而达到自由自在境界的最高“我”;含有常一主宰的意思。为涅槃四德“常乐我净”之一。语出《涅槃经》二三:“有大我故名大涅槃。”又《涅槃经疏》五:“大我谓诸如来成就入自在我。于法得自在者。”吾人所执着自我的身心,是没有自在性、常一性;佛陀所证得的涅槃,则为真实且常住不变,故称大我,义同真我。后用以指群体,群体社会。与个人之“小我”相对。如孙中山《社会主义之派别与方法》:“个人社会,本大我小我之不同,其理可互相发明。” (文贤)

    FROM:【《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 观希希

    观希希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楼主 2011-10-07 10:05:42

    有小罪而赦之,匿也。有大罪而弗大诛也,不也。有小罪而弗赦也,不辩於道也。

    闻君子道,聪也。闻而知之,圣也。圣人知天道也。知而行之,义也。行之而时,德也。见贤人,明也。见而知之,智也。知而安之,仁也。安而敬之,礼也。圣,知礼乐之所由生也,五行之所和也。和则乐,乐则有德,有德则邦家兴。文王之见也如此。‘文王在上,於昭于天’,此之谓也。

    未尝闻君子之道,谓之不聪。未尝见贤人,谓之不明。闻君子道而不知其君子道也,谓之不圣。见贤人而不知其有德也,谓之不智。见而知之,智也。闻而知之,圣也。明明,智也。,圣也。“明明在下,赫赫在上”,此之谓也。

    以其外心与人交,远也。远而庄之,敬也。敬而不懈,严也。严而畏(威)之,尊也。尊而不骄,恭也。恭而博交,礼也。耳目鼻口手足六者,心之役也。和则同,同则善。禨而知之,天也。“上帝临汝,毋贰尔心”,此之谓也。---五行篇 (竹简五行篇网上有考证全文)

  • 观希希

    观希希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楼主 2011-10-07 10:07:59

    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无代马走,使尽其力;无代鸟飞,使獘其羽翼;毋先物动,以观其则。动则失位,静乃自得。

    道不远而难极也,与人并处而难得也。虚其欲,神将入舍。扫除不洁,神乃留处。人皆欲智,而莫索其所以智乎。智乎,智乎!投之海外而无自夺,求之者不得处之者。夫正人无求之也,故能虚无。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君臣父子,人间之事,谓之义;登降揖让,贵贱有等,亲疏之体,谓之礼;简物小未一道,杀僇禁诛,谓之法。大道可安而不可说。直人之言,不义不顾,不出于口,不见于色;四海之人,又孰知其则?

    天曰虚,地曰静,乃不伐。洁其宫,开其门,去私毋言,神明若存。纷乎其若乱,静之而自治。强不能遍立,智不能尽谋。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当谓之圣人。故必知不言、无为之事,然后知道之纪。殊形异埶,不与万物异理,故可以为天下始。

    人之可杀,以其恶死也;其可不利,以其好利也。是以,君子不休乎好,不迫乎恶,恬愉无为,去智与故。其应也,非所设也;其动也,非所取也。过在自用,罪在变化。是故,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

    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耳目者,视听之官也,心而无与视听之事,则官得守其分矣。夫心有欲者,物过而目不见,声至而耳不闻也。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故曰: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故曰:「君」。「无代马走,无代鸟飞」,此言不夺能能,不与下诚也。「无先物动」者,摇者不定,趮者不静,言动之不可以观也。位者,谓其所立也。人主者立于阴,阴者静。故曰:「动则失位」。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故曰:「静乃自得」。

    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故曰:「不远而难极也」。虚之与人也无间,唯圣人得虚道,故曰:「并处而难得」。世人之所职者精也,去欲则宣,宣则静矣;静则精,精则独立矣;独则明,明则神矣。神者至贵也,故馆不辟除,则贵人不舍焉,故曰「不洁则神不处」。「人皆欲知而莫索之」,其所以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不修之此,焉能知彼?修之此,莫能虚矣。虚者无藏也。故曰:去知则奚率求矣,无藏则奚设矣。无求无设则无虑,无虑则反复虚矣。

    天之道,虚其无形。虚则不屈,无形则无所位[走午];无所位[走午],故遍流万物而不变。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职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故道之与德无间,故言之者不别也。间之理者,谓其所以舍也。义者,谓各处其宜也。礼者,因人之情,缘义之理,而为之节文者也。故礼者,谓有理也;理也者,明分以谕义之意也。故礼出乎义,义出乎理,理因乎宜者也。法者所以同出,不得不然者也。故杀僇禁诛以一之也。故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道也者,动不见其形,施不见其德,万物皆以得,然莫知其极。故曰:「可以安而不可说」也。「莫人」,言至也;「不宜」,言应也。应也者,非吾所设,故能无宜也。「不顾」,言因也。因也者,非吾所顾,故无顾也。「不出于口,不见于色」,言无形也。「四海之人,孰知其则」,言深囿也。

    天之道虚,地之道静。虚则不屈,静则不变。不变则无过,故曰:「不伐」。「洁其宫,阙其门」:「宫」者,谓心也。心也者,智之舍也。故曰:「宫」。「洁之」者,去好过也。「门」者,谓耳目也。耳目者,所以闻见也。「物固有形,形固有名」,此言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姑形以形,以形务名,督言正名,故曰:「圣人」。「不言之言」,应也。应也者,以其为之人者也。执其名,务其所以成之,此应之道也。「无为之道」,因也。因也者,无益无损也。以其形,因为之名,此因之术也。名者,圣人之所以纪万物也。人者立于强,务于善,未于能,动于故者也。圣人无之;无之,则与物异矣。异则虚;虚者,万物之始也,故曰:「可以为天下始」。

    人迫于恶,则失其所好;怵于好,则忘其所恶,非道也。故曰:「不怵乎好,不迫乎恶」。恶不失其理,欲不过其情,故曰:「君子」。「恬愉无为,去智与故」,言虚素也。「其应非所设也,其动非所取也」,此言因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感而后应,非所设也;缘理而动,非所取也。「过在自用,罪在变化」:自用则不虚,不虚则仵于物矣;变化则为生,为生则乱矣,故道贵因。因者,因其能者言所用也。「君子之处也若无知」,言至虚也。「其应物也若偶之」,言时适也;若影之象形,响之应声也。故物至则应,过则舍矣。舍矣者,言复所于虚也。

    形不正者,德不来;中不精者,心不治。正形饰德,万物毕得。翼然自来,神莫知其极。昭知天下,通于四极。是故曰:无以物乱官,毋以官乱心,此之谓内德。是故,意气定然后反正。气者,身之充也;行者,正之义也。充不美,则心不得;行不正,则民不服。是故,圣人若天然,无私覆也;若地然,无私载也。私者,乱天下者也。

    凡物载名而来,圣人因而财之,而天下治;实不伤,不乱于天下,而天下治。专于意,一于心,耳目端,知远之证。能专乎?能一乎?能毋卜筮而知凶吉乎?能止乎?能已乎?能毋问于人,而自得之于己乎?故曰:思之,思之不得,鬼神教之。非鬼神之力也,其精气之极也。一气能变曰精,一事能变曰智。慕选者,所以等事也;极变者,所以应物也。慕选而不乱,极变而不烦,执一之君子。执一而不失,能君万物。日月之与同光,天地之与同理。

    圣人裁物,不为物使。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治也者心也,安也者心也。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民,故功作而民从,则百姓治矣。所以操者非刑也,所以危者非怒也。民人操,百姓治,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非所人而乱。凡在有司执制者之利,非道也。圣人之道,若存若亡;援而用之,殁世不亡。与时变而不化,应物而不移,日用之而不化。

    人能正静者,筋肕而骨强;能戴大圆者,体乎大方;镜大清者,视乎大明。正静不失,日新其德,昭知天下,通于四极。金心在中,不可匿。外见于形容,可知于颜色。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不言之言,闻于雷鼓;金心之形,明于日月,察于父母。昔者,明王之爱天下,故天下可附;暴王之恶天下,故天下可离。故货之不足以为爱,刑之不足以为恶。货者,爱之末也;刑者,恶之末也。

    凡民之生也,必以正平;所以失之者,必以喜乐哀怒。节怒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外敬而内静者,必反其性。岂无利事哉?我无利心;岂无安处哉?我无安心。心之中又有心。意以先言,意然后形,形然后思,思然后知。凡心之形,过知失生。是故,内聚以为泉原,泉之不竭,表里遂通;泉之不涸,四支坚固。能令用之,被服四固。是故,圣人一言解之,上察于天,下察于地。 -----管子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12288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