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行无妨|【剧评】【回顾】李十四郎:皎洁的月,也是最烈的酒
来自:xzhu
作为一位大龄漫画粉兼剧粉,在剧集全部结束之后,一直想要表达内心对《长歌行》的喜爱,组织语言多日,因为工作较忙,也错过了520这个日子,有些遗憾,本来不想发了,但是看到论坛里各位剧粉仍然再发表各种精彩的原创内容,我也想把这部电视剧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拿出来给大家分享。
我也十分高兴有那么多人深爱着《长歌行》这部作品,我更高兴的是饰演李长歌的迪丽热巴竟然也如此地热爱这部作品,深爱着长歌,不仅仅是人物本身,演员与角色,演员与观众(坐在屏幕前的你我)能够产生如此真挚的共鸣,对我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体验。我曾经说过,热巴遇到李长歌是她的幸运,现在我也想说:长歌有幸能遇到这么深爱着她的迪丽热巴。

十四郎在我心中翻腾已久了,内心有太多的话想说,却不知从何说起,而之所以想写十四郎,主要是因为电视剧中这个原创的十四郎真的非常动人,先写十四郎,而不是李长歌,李长歌是一个非常宏大的叙事,其中历经了数次颠沛流离,成长蜕变,破碎重塑,不是一下子能够说清楚,并且原著都没有连载完,也没有给出结局,我不好擅自落笔给出完整结论。
所以,单说十四郎,这是李长歌最为破碎的一部分,也是这电视剧中原创得最动人的部分。
家门惨案之后,少年永宁死了,意气风发的李长歌变成了悲愤偏执的李十四。
原作漫画中长歌并没有给自己编造【十四】这个化名,漫画出场她要么不说姓名,等来到朔州之后,就是直接报自己的大名:李长歌。我其实看漫画的时候,还是有些诧异的,就是长歌直报名讳这一点,显得有些过于大胆,毕竟她还是一个在逃犯人。剧中的话,长歌给自己编了十四这个假名,似乎显得更合理。
李十四,这个名字,绝对是编剧原创设计中最好的点之一。作为原著党来审视电视剧,十四郎也是我在这部剧中最大的收获,编剧笔下的李十四郎,有点不同于原作那个显得更加淡然文雅的少年公子形象,而是一厢烈酒,十四郎是一厢烈酒,愤怒、忧伤、激烈、偏执,充盈着各种情绪,是一个集所有矛盾冲突于一身,爱与恨在内心交织,时而激烈紧绷得下一刻就要崩溃了,时而又隐忍坚忍到无坚不摧。
漫画原作长歌的内心冲突和性格的激烈程度在电视剧中被放大了,也同时让李长歌的刻画更加有张力,在电视剧中更有表现力。
总得来说,无论是漫画还是电视剧,其核心都是,一场关于李长歌自己的心路历程,通过李长歌的眼睛见证乱世之中的普通人民,但最核心的还是那一条曲折漫长的心路历程。
【悲剧内核】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盛世之下的逆行者

李长歌有着悲剧的内核,这种【激烈的矛盾冲突】和【内在悲剧性】在十四郎身上有着非常鲜明的体现。
李长歌,是政治斗争下的牺牲品,无论是为了什么也好,是为了李世民能够获得皇位也好,是为了开创大唐盛世也好,李长歌和她的家人就是丑陋政治、政客们的牺牲品,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里便需要那些无辜之人的血骨来铺垫。
为了过审也好,为了某种明君帝王的崇拜也好,电视剧其实过度美化了玄武门事变中李世民的形象,历史中政治斗争就是十分残忍的,没有所谓的对错和正义,李世民以后是明君,但他杀掉几个兄弟和他们的一家登上皇位,可不是为了普通民众和开创盛世,而是为了权力和皇位。可惜,电视剧中,编剧并不愿意直面这些残忍,它美化了李世民,淡化了李长歌的仇恨,并且又再次丑化了李建成,李长歌的兄弟们被杀了个干净,也没有展现在剧中。李长歌的母亲虽然是自杀,但是罪魁祸首仍然是李世民和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
政治斗争中高位者没有人是无辜的,悲惨的只是那些被无端被卷入其中、无力改变命运的普通人。
所以,李长歌的仇恨是真实的,她并没有“误会”这场仇恨,电视剧中表现的是李长歌误会李世民为杀死母亲的凶手,但是原作中并没有误会,李长歌不是因为李世民杀了母亲而复仇,李长歌是因为李世民屠了她一家所有的亲人而复仇,母亲死亡诚然最痛,但是对于李长歌,到底是谁杀了母亲,并不是她恨李世民的唯一原因,她恨的是这场政变带来的所有血腥,而这场政变的主谋和最大的得利者就是这盛世最大的明君李世民。
观众站在历史的上帝视角来看,就注定了,注定了,李长歌一开始的执念就无法实现,注定了,李长歌要再次破碎,再次与命运搏得头破血流。
想起西西弗那个神话,十四郎,她身背巨石,似乎推上山顶的目标毫无意义,巨石终将再次落下,她孤身一人、奋不顾身,这一路片体鳞伤,巨石终将落下将她砸得粉身碎骨,爱恨交织的火焰必会把她燃尽,但……这一路唯有剖心自问,破碎重塑。
这是一场问心之路,仇恨与痛苦之下,枷锁与愤怒之下,仍然是那颗赤子之心、热血难凉。
【破碎的自我】长歌在盛世中摔碎,碎成黑暗中最烈的酒

李长歌的仇恨是如此的真实,她的人生、她的希望也支离破碎,可是人人都说李世民是明君,连她的老师也这样说,连她自己也明白李世民有能力会是一个好皇帝,她的仇恨无处安放,她仍然能看到那些安居乐业的人们,她冲不破这盛世,放不下心中的大爱,永远无法实现的复仇,唯有满目疮痍的自己。
爱恨交织中,她简直要把自己撕扯碎了。
无处安放的是自己,连她自己也知道那目标荒谬可笑、以卵击石,除了仇恨,她不知道怎么活下去,因为在这盛世之下,她几乎没有活下去的理由,原来的自我已经全部被打碎,新的自我却不知道在哪里,天下之大,无处安放。
她便是盛世的逆行者,一个人人得见的盛世,仿佛只有她家破人亡,一个人人得见的盛世,仿佛只有她是盛世下的牺牲品,难道为了这盛世她和她的家人就要注定陪葬吗?她想不通阿,她痛苦煎熬阿,她不知道她的人生如何走下去啊,人人都说这是盛世,为什么她却每天生不如死。
她需要仇恨,仇恨是唯一支撑她活下去的理由,侥幸活了下来,她成了一个不应该存在的人,如果没有这个仇恨,她恐怕就早已和自绝于盛世了。
她不再称自己的大名,因为这个名字就是她的永远不可能愈合的伤痕,她面对这个名字,就是要用刀划开自己的伤口,所以她便化名了十四郎,除了为了安全,也是为了掩盖那些心灵的创伤。
李长歌的魅力,就在于此,在于长歌在盛世中摔碎,碎成黑暗中最烈的酒,在于那个曾经最明媚的太阳骤然坠落,无法挽回,再见已然是夜空中铮铮泣血,满心伤痕,悲愤孤独的少年十四郎。
十四郎的魅力,就在于此,是盛世之下的悲凉与怒吼,她的悲怆要喷薄而出了,她的仇恨要让她崩溃了,孤单几乎要将她压垮了,可是她仍然握着刀柄,望着皎洁的月光,铮铮地立于残败的血泊中,守着那快要被仇恨淹没的仁者之心。
这个悲剧无可挽回,这个伤痕也永远无法治愈,千山万里永远回不去的故乡,也是那破碎了永远无法挽回的自己。
压抑内心的悲痛,孤单前行。这其实是我们所有人阿,十四郎其实也是所有孤单的人的化身。
【回顾】最烈的酒,最皎洁的月
不知道什么时候,十四郎就在我心里种下了,即使在追剧的过程中,我都无数次地思念、心疼那个敏感孤单的少年,那个留在朔州风雪里的十四郎。
十四郎阿,十四郎,抬头是皎月,心下却是伤痕的烈酒,李十四郎。
作为原著党,我是真的爱上了这个原著中并不存在的李十四郎。
【伤痛】【失态抓住阿窦】【第2集】
原著在开头的时候,并未描述灭门过程,以及长歌失去亲人的痛苦。剧中一些细节加入之后,确实让人能够更加感同深受。
除了第二集结尾在荣恩寺对着母亲尸体发誓的场景,另外让我感觉做的很好的细节就是阿窦说要去偷东宫娘娘的陪葬品的时候。
初见阿窦的时候,由于不信任,李十四是极度压抑自己的悲伤和情绪。
她要表现的若无其事,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但其实内心痛苦不堪。
当阿窦说出去偷东宫娘娘的陪葬品的时候,李十四内心被刺痛了,立刻无法控制自己,狠狠地抓住了阿窦,问完之后,浑身颤抖、手足无措地愣在当场,这个细节表现力很强,暗示长歌内心极度痛苦在崩溃的边缘,却又不是那种刻意的煽情,热巴表演的也非常细腻。
我就是在这个细节之后,开始与长歌共情的,有的时候煽情不能太满,也无需疯狂地放背景音乐在那里痛哭流涕,往往细节上的表达更加动人。
这种展示人物心理的细节表达在前面16集是非常多的,所以剧情慢慢铺垫也很细腻,可惜在后面的剧情推进中却很少有表现人物获得的细腻场面了,导致叙事粗糙潦草。
【孤勇】【行刺李世民】【第3集】

灭门之后,第一次长歌和李世民对峙,这一段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相当之强烈。情感偏执而激烈,张力拉满,武打设计流畅而凛冽,背景音乐压抑而又悲怆,很好地烘托出了长歌内心的悲痛和孤注一掷的决绝。

其实可以看得出,长歌此时是真的不想活了,她是希望自己能够死在这次行刺之中,这样她就不用如此痛苦,必须背负所有亲人惨死,仇人却又是她的恩师和当今天子,如此残酷的命运,已经让她不胜负荷。
想到长歌日后的内心煎熬和颠沛流离,这场戏真是倍感悲凉,又虐又燃。
【是烈酒没错了】【拔箭】【第5集】


少年的决绝与孤勇,在这个情节上得到了非常充分的体现。
愤怒与悲痛燃烧着她,让她的心要在这团烈火中封闭。
接下来的就是阿准和十四的【饮酒对谈】,说时候,这一段基情满满(不是),热巴的情绪也控制的很隐忍,举手投足之间没有一点小女儿姿态,举手投足间都是克制、孤独的少年郎。
【饮酒对谈】第一次看也是觉得没什么,之后再次重看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十四郎虽然眉目英隽 灵台清明,但此时落魄,时隐时现的孤单和落寞,在这场对话中也表现的细腻而丰满。

【阿窦拜师】【第5集】

十四和阿窦的部分都很好,重看都令人想哭。
不得不说,编剧对阿窦的改编是相当成功,这是我少数地方觉得编剧超越原作的地方,漫画中阿窦的形象并不突出,存在感大概和绪风差不多的程度。而且,漫画中阿窦是因为也和李世民有仇才跟着长歌的,这让阿窦与长歌的羁绊,并不是那么纯粹。漫画中对长歌和阿窦的关系描述,是远远没有剧中那样深的,剧中阿窦和长歌的羁绊是非常深的,可以说阿窦是在长歌落魄时第一个给她温暖的人,也是第一个她在沉浸在血海深仇的痛苦中愿意信任的人,第一个真正走到她心里的外人,漫画中并没有突出这样的羁绊。
另外,有一些细节,也加的特别好,比如阿窦来品香斋偷吃点心的时候,是一边吃一边往怀里赛点心的,长歌看了也很受触动,因为她从小锦衣玉食,没有体会过人间疾苦,阿窦也可以说是长歌第一次开始接触真正的底层贫民的窗口,这个细节其实也铺垫了后来弥弥上线的时候,弥弥往自己怀里塞饼子的细节,长歌就是因为看到了弥弥的贫苦和弥弥身上阿窦的影子才愿意收留弥弥的,这一点是原创剧情中十分精彩,又增进主题细节的铺垫。
漫画中,对公孙刺史的讲明的身份中,长歌是主,阿窦是仆。
电视剧中,十四是兄长,阿窦是弟弟,是亲人一样的关系。
直到现在,我仍然愿意无数次地重刷长歌与阿窦的对手戏,两人在流浪中慢慢加深羁绊的过程,确实非常动人。

【是皎月没错了】【屋顶赏月】【第6集】

第一次看并没有觉得什么,第二次看才发现,幽州的十四郎如此孤单。
还有那颗孤单绝望的心吧,好像没什么人能真正治愈她,而短暂的温暖过后又会迎来更大的孤独。
【是皎月没错了】【孤单】【柴房内的流泪】【第7集】


从徒手接白刃,血流不止也不皱一下眉头,独自一人走出府衙,紧握着手,任由鲜血流淌,形单影只地回到柴房,夜里在破旧的柴房默默流泪。
这一幕,无疑是十四郎最让人心疼的一次哭泣;这一幕真的十分凄凉,一路逃亡,颠沛流离,无人可依,夜深人静时,独自面对自己,一切已然无可挽回的那种锥心之痛,这一幕不得不说真是太动人了。
这一段戏真是一气呵成,热巴演绎也好,从体态身形、走路姿势、眼神、气场的拿捏都与原先的作品(高雯、凤九)完全不同,这就是一个凄凉又孤勇的少年郎阿。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回顾一下长歌行播出以来的遭遇吧,这毕竟也算是历史了 (滚茶不喝)
- 天呐 太想歌隼了🥲 (嘴到你担请忍忍)
- 因为追得剧,又把长歌行看一遍 (浮于世沉于心)
- 能歌善舞|浅谈歌隼独绝的宿命感 (ljslajt)
- 能歌善舞|歌隼的心动几乎是同步的 (ljslaj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