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好的文艺作品到引导消费,“公器过度私用”何解?
co
【 夺回该有的力量,既是保障自身生存的责任,也是建设社会的义务。】
由近期在小组内的一些讨论和第一次做豆瓣小组管理员的感受,想和大家讨论,觉得很有意义,也很有趣。
我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豆瓣这个平台产生的作用上的,源自最近的感受,我是工科专业,对文艺创作和媒体的部分不太了解,感觉相似之处不少,关联性也很强,并且文艺作品和媒体对社会的影响非常大,也感觉小组内了解的朋友很多,社会现象都会在不同层面上,与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多朋友常常有独到的见解,期待大家的精彩观点一起来碰撞交流。
豆瓣小组是豆瓣的特色,与wb、知乎、wx公众号、头条、b站及快手相比,差异性很大,自己的特点很明显,常常产生很多精彩的讨论。现在新开发的“话题”,能更好的集中在一个主题下开展更深的讨论,加强了豆瓣小组在交流讨论上的深度纵向能力。与此同时,豆瓣小组与其他文字类平台的特点有重叠和相互替代的可能性,在未来发展中,谁能更高效的传递高价值信息及其影响,谁能更高效高质量的服务互联网内容开发,谁能为互联网使用者提供更高效的交流创作平台,尚难定论。
豆瓣小组目前具有显著优势的地方,我觉得是相较于其他文字平台,豆瓣小组的公益性更强,营利性更弱,因此在豆瓣上更需要靠豆瓣小组内的精彩内容和讨论,来得到更多的关注,而非其他信息平台更容易通过结构性的输出展示,来让使用者不得不被动接受输入,比如热搜热榜和需要关注才能阅读。豆瓣小组的这一特点,一方面起到内容创作质量更重要的自治导向,激励小组内的讨论注重内容价值,另一方面规避了穿插广告造成信息纯度的稀释,使得信息的获取交流更集中高效。
对豆瓣小组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因其需要发挥公益性优势激励内容创作,而不得不对广告进行一定的限制,从而使得豆瓣的收益,应该是远没有其他可操控结构性展示的平台好,而豆瓣也没有对内容的创作者进行更有力的原创保护,没有相对健全的激励机制,即平台与内容创作者有环境共治和内容共建,却缺乏收益共享,从而对豆瓣的内容创作者产生消极影响,降低创作和参与欲望,比如豆瓣公共组常常有精彩的讨论,但不少内容创作者自身并没有得到很多收益,反而养肥了许多在其他平台上,打着豆瓣旗号的抄袭中转站。
此外,豆瓣小组在公益性质上的优势,大量的被用于开展粉丝经济的引导消费相关的内容创作,这不仅仅是有违其初衷,而且是越来越显著的成为发展的最大阻力。
也即豆瓣的公益性所带来的影响力,一旦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就会被资本最大化的开发出公器私用的功能,从而成为公共价值转化为私利的最具性价比的转化渠道,从而使得自身力量更弱,对方力量更强,其公益性就越来越有被资本绑架的可能,从而越来越与其他平台在内容输出上趋于同质化,豆瓣自身特有的公益性价值创造的特性消失后,以豆瓣的体量,对资本来说其存在的价值和豆瓣自身的生存能力就更加岌岌可危。
所以豆瓣小组的未来发展的核心难点,也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在于如何构建好自身的商业盈利模式和对内容创作者的激励机制及原创保护,也即让公益性服务的价值更能在市场和商业价值上体现出来,并使更多的服务公益的人更能获得相较匹配的收益,否则此消彼长,做公益性价值创造的没有收获价值,价值就由图私利的收割,就不仅是失语会挨骂,随之而来的是失利会被抢,进而能量、能力和能效也此消彼长,然后被打。
豆瓣小组公益性来源,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豆瓣的官方管理员团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豆瓣的一个非常有特色,非常具有生命力的模式,就是豆瓣小组的管理员模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自我管理;一定条件下由豆瓣官方接管;一定条件下可共同管理。有点类似以公有制为主体,其他所有制结合,既是民主集中统一,又有充分协商,是一个非常好的社会组织管理实践。如何更好的发挥优势,避免弊端,如何继续完善优化,是与前面所说的豆瓣商业模式同根同源的值得讨论的话题。而对豆瓣公共组及派驻官方管理员模式唱衰的声音,也同样值得警惕。
公器私用的问题,只会有两个走向,要么成功解决,从而创新性的产生解决一系列类似问题的思路,甚至可能扩大化影响到媒体环境、抑或更深层事情的方方面面,因为公器公用的立场,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就会有源源不竭的力量和源泉。如果不行,就会逐渐的、彻底的被公器私用,成为新的资本工具,随资本方或繁荣或萧条。
而目前看来,豆瓣的一些模式、经验和成效,相较于其他文字平台,非常让我觉得有可能接近,至少是目前看起来非常有希望的互联网社会组织结构实践。
欢迎大家一起来提建议,一起交流讨论!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此剧就是现代版白蛇传 (和风)
- 酷猫出了司藤CP版,又重温一次 (和风)
- 司藤当年有多爆? (豆友182528929)
- 同样是高开低走,别的剧却能保持8分 (欢欢)
- 2025.3.8司藤小姐,我好想你 (木木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