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宗慰年表
良友大漠(复兴海派“良友”)
1912年-7月29日出生在江苏省常熟县新庄乡孙家塘村,家有薄田,生活尚足。 1919年-入孙家堂附近乡立初级小学就读。 1923年-初小毕业后随父母迁居新庄镇,与祖父母同住,时祖父在镇中兼营粮油买卖以维持全家生计。9月,离家到苏州市三元坊的江苏省立第一附属小学插班就读。 1924年-6月,生母病故。 1926年-就读江苏省省立苏州中学初中部。 1927年-继母卢氏来家。父关闭祖传的粮油店,而与亲友合股改营油坊生意。 1929年-初中毕业。不久感染伤寒症并连接发作两次,休学一年。 1931年-江南连续三年发生严重旱灾,故而影响到父亲的油坊经营,在此年终因亏空过多而宣布破产。 孙宗慰受到亲友们的资助虽未辍学,然从此不得不在课余和寒暑假中充任家教或抄写之类工作以维持家庭生活和自己学习所需的部分费用。 1933年-7月,高中毕业。到任教于南京是莲花桥小学并担任四年级班主任。 1934年-祖父母相继过世。夏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 1935年-父亲病故。 1936年-在中央大学艺术系兼课的张大千,暑期带领孙宗慰等人赴黄山旅游写生。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央大学即宣布停课,暂返故里,后接到校方通知要求随校入川。 1938年-7月,时值毕业之际的孙宗慰仍然在抗日救亡的强烈愿望的促使下积极加入了“中央大学艺术系战地写生团”,开赴第五战区前线宣传抗日,同行的有吴作人、陈晓南、文金扬等人。他们以自己小像赠别。沿途孙宗慰画了大量速写,在汉口停留期间还创作了“日寇暴行”等宣传抗日的宣传画。 10月,孙宗慰回到重庆。经徐悲鸿力荐任中央大学艺术系助教。加入中华全国美术会。 1941年-4月,张大千计划赴敦煌考察,时任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的吕斯百推荐成为张氏的助手。 4月底,从重庆出发经成都、西安至兰州与张大千会合。 6月底,与张大千从兰州出发,经武威最终抵达敦煌千佛洞。此后每日进行临摹壁画、写生佛塑的工作,并成为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的主要帮手和对敦煌艺术进行系统整理、研究的先驱。 1942年-1月,离开敦煌千佛洞,随张大千至榆林窟、西千佛洞等地考察。元宵节前与张大千赶赴青海塔尔寺,时值塔尔寺庙会,画了大量的速写画稿,同时也开始学习用中国画的方式来描述绘蒙、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 2-4月,孙宗慰在青海塔尔寺为张大千整理画稿、收集寺内建筑上的装饰纹样,工作之余则向寺内喇嘛僧人学习从制作画布、颜料直到画成后装帧的技法以及藏族绘制壁画的独特技术。 5月,从青海回到兰州。张大千特作诗书轴赠别。因车票、山洪冲毁公路等原因孙宗慰滞留兰州达3个多月。潜心整理画稿,思考油画艺术的民族化等问题。 9月,返回到重庆。仍就职于中央大学艺术系,梅健英、宗其香、俞云阶、陈子华、谭勇等为其在此一阶段的得意门生。 10月,徐悲鸿受中英庚款董事会的委托开始筹建中国美术院。而当徐悲鸿在看到孙宗慰在大西北画的大量速写和油画作品后大为惊叹,即决意聘其为副研究员,并曾写道:“尚我青年均有远大企图,高志趣者应勿恋恋于乡帮一隅,虽艺术家亦以开拓胸襟眼界为当务之急,宗慰为其先驱者之一,吾寄其愿望焉。”创作《持烟斗的自画像》,此为孙宗慰此一阶段的代表作,惜毁于文革后期。 1943年-夏,徐悲鸿在成都举办个展。孙宗慰随徐悲鸿师赴成都,并至青城、灌县等地写生。协助徐悲鸿筹办中国美术院展览,并于同年在重庆作公开展,参加者有孙宗慰、李瑞年、冯法祀、陈晓南、张安治、费成武、黄养辉、张倩英等人。 中国全国美术会在重庆国立中央图书馆举行全体会议,经投票常书鸿、吕斯百等被选为常务理事,孙宗慰被选为美术会理事,任期两年。孙宗慰参加民国第二届全国美展,出品油画、国画各2幅。油画作品为《蒙藏妇女舞蹈》、《塔尔寺庙会》,国画作品为《藏族歌舞》、《梵王赴会图》。 展出结束后作品又被教育部选送出国作巡回展览。 1944年-参加在重庆举办的“劳军美展”,展出作品2幅。孙宗慰在重庆举办“西北写生画展”,引起画界轰动。 1945年-在重庆举办个人作品展,展品内容主要有临摹敦煌壁画、西北少数民族生活等,展览得到当时后方美术界的一致好评,徐悲鸿、傅抱石等人专门撰写文章肯定孙宗慰的艺术创作,这些文正刊登在当时的《中央日报》、《世界日报》上。求,徐悲鸿以“尊德性、道问学、致广大、尽精微、极高明、道中庸”其平生服膺之语勉励孙宗慰。 1946年-8月,因经济恶化,通货膨胀中国美术学院经费日趋短缺,徐悲鸿便接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原中国美术学院的研究员都改由北平艺专聘为教员,孙宗慰为副教授并担任素描基本练习教学工作。同时就职该校的还有吴作人、艾中信、宗其香、李瑞年、冯法祀、黄养辉、叶正昌等人。韦江凡等人为孙宗慰此阶段的学生。 退出中华全国美术会,并加入由徐悲鸿发起的北平美术作家协会,成为骨干会员。 1947年-入选由中华全国美术会编辑出版的《中国美术年鉴》,并有专门的画家小传加以介绍。 1948年-3月,由北平美术作家协会、中国美术学院、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联合举办美术展览会,作品《流浪儿》获得好评,并发表于《新艺苑》上。在《艺术周刊》发表署名文章对联合美展的意义、美术的社会价值和教育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9月至12月孙宗慰兼任北平师范大学美工系副教授,专任素描教学。 1949年-1月,北京和平解放。孙宗慰留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副教授,担任一年级绘画基础课的教育工作。 3月至7月,在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 5月,《进步日报》发表了作品《六号机听诊》。 7月,吴作人在《进步日报》上发表题为“‘七七’以来国统区的油画”一文并以孙宗慰的《知识青年开始靠拢工人》画作作为重点作品加以介绍。 1950年-1月,中央美术学院成立,孙宗慰仍担任该院副教授,担任素描基础课教学工作。发电厂和钢铁厂考察,画了大量写生,并根据这些素材创作了《青年学生为工人唱歌》、《石景山钢铁厂一角》两幅油画作品。 1951年-在北京加入中华全国美术家协会。 12月,南下赴广西南宁参加土地改革工作。 1952年-春孙宗慰在广西南宁为土改工作团筹办土改展览以及广西全省土改展览。夏,孙宗慰从广西南宁回到北京。 1953年-1月,与乌丽天结婚。 3月至9月参加文化部社会事业管理局组织的麦积山文物勘察团,孙宗慰除了主要研究该地的古代壁画艺术外,还承担了大量的壁画临摹工作。同行的有吴作人、萧淑芳、王朝闻、罗工柳、常任侠、戴泽、李瑞年、张建关等,吴作人任团长。冬,孙宗慰去天津新港写生。孙宗慰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美展,展出油画作品两幅,即《石景山厂工人》、《钢铁厂工人》。 1954年-孙宗慰与中央美术学院的吴作人、李宗津、艾中信等人合作创作《北京十二景组画》孙宗慰绘制了其中的《故宫午门》一景,此套组画后由北京朝花出版社出版。孙宗慰为外贸部赴东欧展览会创作油画《西藏解放》;为民族访问团汇报展创作油画《新疆维族舞蹈》;为《旅行家》杂志绘制表现天津新港新貌的插图四幅;与戴泽合作为公安部绘制交通安全路标一套以及宣传挂图一副;为新侨饭店落成创作《重庆风景》、《灌县风景》等油画作品。与吴作人合写《麦积山洞窟研究》一文,刊于《文物参考资料麦积山专辑》。 1955年-9月,艺术院校校系调整,孙宗慰转任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主持该系的绘画教学工作。 1956年-7月,加入九三学社。担任中央戏剧学院美术系的学术委员,负责教学规划工作。 1957年-孙宗慰为《科学大众》杂志绘制插图。 5月,与周祖泰、张重庆一起率学生赴青岛写生。不久即患胃溃疡。 1958年-身体情况未见改观,一直处于病休状态。 1961年-进行胃部切除手术,胃病见好,却留下肠机能不正常之后遗症,根据身体情况逐步转向了中国画的创作。 1967年-4月,感染肺结核。文化大革命爆发,受到极大冲击,被冠以“反动艺术权威”的称号,失去了艺术创作的自由,而历年积累下来的作品、创作手法、文字皆大多数被抄走或被付之一炬。 1970年-孙宗慰以抱病之躯被下放到天津张贵庄进行劳动改造。 1979年-因久病不治而卒,享年67岁。 1983年-3月24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和九三学社联合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举办“孙宗慰遗作展”,展出作品包括油画、国画、素描以及速写等,同时举办孙宗慰绘画艺术研讨会,吴作人、廖静文、朱丹、常任侠、萧淑芳、戴泽、文金杨、冯法祀、靳尚谊等出席该会,并发表专题发言对孙宗慰的艺术创作与其在中国美术教育史上地位给与热情评价。 1984年-9月,《孙宗慰画选》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1989年-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中国西画五十年1898-1949》一书(朱伯雄、陈瑞林编著)出版,书中对孙宗慰的生平以及绘画创作进行了专题讨论与描述。 1993年-中国美术馆主编的《中国美术年鉴1949-1989》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书中列出“孙宗慰”条目并附画家小传。 1998年-台湾雅逸艺术中心筹办“孙宗慰作品展”,并有雅逸艺术中心出版精美画集。 2000年-在北京国际艺苑举办“孙宗慰作品展”。 2006年-参加在保利美术馆举办“徐悲鸿师生作品展”,展出作品有“塞上行”“雍和宫”“午门”等。 2009年-8月,在“翰艺术空间”举办“穿越与潜行-孙宗慰艺术作品展”,展出作品有“蒙藏人民生活图”系列等。 9月,在北京时代美术馆参加“建国60周年美术作品展”,展出作品有“午门”“少先队员”。 11月,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建国60周年系列大展“灵感高原”的展览。中国画家用油画、国画反映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的第一人参展作品有“蒙藏人民生活图”国画、“午门”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