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文请大家指正
鸵鸟Z
浅谈文学的社会性 ——以《神木》为例 看完小说《神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前两天又看完了由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盲井》,不免又被震撼了。就作品本身来讲,无论是刘庆邦的原著还是影视作品,都是值得一提的。前者获得2002年的老舍文学奖,后者虽在国内禁播,但却一揽第5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艺术贡献银熊奖”和美国纽约国际电影节的最佳故事片奖。对于我们来说,看一部好的作品不难,但更为重要的是,看它“怎样好”。 我们今天讲文学的社会性。可能这样说,这个题目有点大,所以,今天我从小处去谈,只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所谓社会性,即文学与社会之间的一种关系。一方面文学从我们的生活中来,反映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另一方面,它又肩负着一种社会责任性,也就是说,一个作家,写出一部小说来,不仅仅是为了商业与娱乐,一个好的作品是可以代表一个时代的共性,甚至预见未来发展的。 从这两个方面,我们去看《神木》这部作品。首先,这个故事是“小人物”的“小故事”,这些人物是生活在我们身边,被我们忽视的一类人。关注新闻的同学可能对于“盲井”事件并不陌生。几个人以赚钱的名义骗一个陌生人到煤矿里工作,制造事故,取其性命,谋得抚恤金——活生生的“谋财害命”。而这样的故事,放在作品中,是以塑造人物,让人物自己去讲故事的方法来表现的。作者通过描写唐朝阳和宋金明这对“工作伙伴”怎么物色“点子”、一步步将其毙命,领到钱后去找小姐,去给家里的儿子寄生活费等等这些情节去讲述这类人的生活方式。我们说一部好的作品塑造出来的人物绝不是平面式的,所以,我们看《神木》时绝不会简单的把唐朝阳和宋金明归入“恶人”这一类形象,因为我们可以意识到他们这类生活在底层的人,是怎样艰辛的努力着去养家糊口,他们也有对家庭的责任、对子女的期望——当然,他们有其道德底线的缺失——这种丰满的描写就是作者的一种社会责任感。反映社会的真实,而不是盲目地去批判一种现象。 另一方面,我们谈“艺术是怎么高于生活”的,也就是说,作者是怎么通过《神木》去传达给读者一个正确的理念的。在这一点上,小说设置了元凤鸣这角色,这个人物是一个十几岁的农村学生,憨厚善良,家庭条件很贫困。但是这样一个人却唤醒了唐朝阳的怜悯之心,用他自己的方式去照顾着这个和自己儿子相仿的男孩。直至小说的结尾,这个曾经无数次取人性命的男人,最终却用自己的姓名保护了一个男孩。作者通过这样一种情节冲突,刻画出人物内心的“善”与“恶”的矛盾,最终将作品推向高潮,点明了“人性”这一主题。用刘庆邦自己的话来说,“我认为我们这一代作家要肩负起民族的责任,而不能抱有娱乐大众的态度。”这便是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当然,对于这样一部寓意深刻,内涵丰富的作品而言,我的这些解读也仅仅是从一个方面简单的来谈的。我相信,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还能从中得到更多的收获与体会。真正“好”的标准是在每个人心中的。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文史哲阅读交流 (敖其尔)
- 有爱读书,可以写读后感的同学么,有酬劳 (YanG)
- 招聘〡文案写作 (川泽)
- 求助对外汉语老师 (小星星)
- 有写短篇小说的友友吗 (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