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涵——《中国古代物质文化》读书笔记
来自:小浣熊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 孙机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一书,顾名思义,也就是讲述了中国古代的各种物什,诸如农业膳食,茶酒糖烟,交通工具等,以及它们在数百甚至上千年里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看到这儿,可能有人会觉得这只是一部讲述"小物”的“小书”,但在我看来却不然。一者此书所涉甚广,基本已包括古人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只局限于部分人的生活,足可谓博大精深;二者此书语言平实精炼,晓畅通顺,读来易懂;三者书中所讲虽多为粗略简介,但却包含了多年的积累与心血,适合初学者阅读学习。 本书作者孙机先生,文物专家,考古学家。1979年调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部工作。孙机先生对中国古代科技文物的研究投入不少力量,分别对农牧、纺织、计量、矿冶、交通、医药等文物加以整理分析,并在南开大学历史系开设了“科技文物”专题课。他认为,本书为一囊括了中国古代各类物质文化的概要著作,内容广泛。 全书共十章专题,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满足物质生活基本需求层面,包括农业与膳食、酒茶烟糖、纺织与服装、建筑与家具、交通工具和冶金技术。二是为精神生活和社会组织运行提供物质支持层面,包括玉器、漆器、瓷器、文具、印刷、乐器、武备。三是科学技术层面。 首先是满足物质生活基本需求层面。民以食为天,开篇即为农业与膳食。农业上主要讲述了生产工具的演变,相比之下膳食的叙述比例更大。在膳食上作者分别从粮食、蔬菜、水果、面食、调味品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地介绍,其中许多是我不知道的。古人的粮食蔬菜实在是贫乏,好在世界各地都在不断地交流,每个时代都有新的物种传入和输出,不断地培育使我们今天的视频蔬菜五光十色。 酒茶糖烟,这几个虽然并非生存所需,但却是人们生活的生活必需品。作者认为铜爵并非为饮酒器,乃是祭祀用的,其长流不适合饮酒,本身是青铜器也对身体有害,故作为礼器也是当然。第三章为纺织与服装,作者依次介绍了麻葛棉丝等纺织原料,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始终贯穿着等级的观念,所穿的衣服颜色、质地、纹饰必须与身份符合。至于为交通工具,车马当是主流,马车的出现极大的推动了战争的进行。铜铁自然是最常见的。第六章冶金,我国最早的青铜器为马家窑的青铜刀,之前还有个别青铜片的发现,距今五六千年间产生了我国最早青铜。 其次为精神生活和社会组织运行提供物质支持层面。玉器经历了由王玉到礼玉到世俗玉的过程,这种天然的被人们称为玉的石头在过去的万年里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首先作为与天神沟通的工具、王权的象征,其后成为礼仪等级的象征,后来被赋予了美德。与之同时出现的漆器,也是一大艺术门类,其产生亦在距今八千年上下,以其精美且能长久而闻名,价在十银,拥有高质量的漆器因而成为身份的象征。再就是中国古代独有的瓷器,其脱胎于陶器,大致产生于东汉末期,发展成熟于唐宋,在胎、釉、装饰手法、装饰花纹灯方面不断突破,享誉世界。第八章为文字、印刷和乐器。要说文字就要谈谈制造文字的工具——笔墨纸砚,每一种都是一种文化,流淌着古老文明的血液。乐器也可算是一种文化产品,我国古代之乐器数量众多,在各个时代不断吸收外来的乐器并创造出新的乐器用于演奏,多种乐器的结合相辅相成是我国的乐器对于不断壮大。 最后科学技术层面,第十章为科学技术,这个题目就大了,本书内容讲述了涉及计算、历象、地学、磁学等几方面的器物。对于张衡之地动仪,古人言之凿凿,看来似乎确有其物,现代多有人试图复制之,然而终未起到古书上的效果,不知其实际情况如何。在磁学上作者通过解读文献,认为司南并非王振铎设计的盘状带有勺的司南,而是指南车。在指南车和宋代罗盘长时间的间隙似乎并无进展,但强加以这样的司南确实不符合文献和现实,或许以后会有新的发现吧。 正如孙机先生所认为:“历史如果仅仅描述政治、经济、兵制、赋役等,而不对当时的日常生活、文化背景有所阐发,则历史往往只是一个骨架,而显得不那么生动、活泼、有血有肉。”而此书涵盖颇广,这些物质文化和考古发现也是密不可分,既是科技又是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骨,依次为基础的文化行为成为中国文化的肉,骨肉相合乃为完整的身体。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张思琪 陆明华《中国陶瓷》读书笔记 (霜飔)
- 王桐——《东亚窑业技术发展与交流史研究》(泛读) (蛋挞公主)
- 马佳平 中国陶瓷史(硅酸盐) 读书笔记 第一章精读 (豆友h7b5gFpJfY)
- 姜海源《中国陶瓷》泛读 (豆友zGlihOms5g)
- 张璐宇-《中国陶瓷史》泛读版读书笔记 (张璐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