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讨论|大城市的生活并不“便利”
来自:(/ω\)
常有人说:“大城市的生活非常便利。”其实不然。大城市的所谓“便利”,是面向消费主义的“便利”,并非真正的、面向生活的便利。
例如说,你如果不幸住在一线城市一个稍显“偏僻”(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这个“偏僻”不一定是真正的偏僻,市中心的金融区可以很“偏僻”)的地方,那么去药房、诊所、理发店、文具店、书店、锁匠铺、夜市、菜市场等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所都会显得十分困难,常常要走很久的路。在路途的两边,你能看到令人眼花缭乱的、重复的、无意义的餐馆、饮品店。这些店铺中的绝大多数你从没有踏足过,将来也不会踏足。它们的存在仿佛是专门为了延长你去目的地的路程。与其相反的是,由于商场常常与地铁站相接,去商场消费是一件极容易的事情。
因为步行路程过于遥远,往往你不得不需要搭乘公共交通(包括共享单车)才能抵达目的地。这样一来,公共机关便掌握了一项控制你的权力,因为你不再能随时随地自由行走了,却又必须生活下去。你必须依照一些规则,例如缴费、戴口罩、巴士时间表,才能重新出行。
同时这也引申出第二个问题,也是大卫·格雷伯在他的《Bullshit Jobs》里提出的议题:资本主义真的能最优地分配社会资源吗?如果是的话,为什么它使我在一线城市的生活体验远远不如在家乡县城呢?尽管我的家乡没有星巴克、没有麦当劳、没有肯德基,除了服装店以外没有任何大城市居民耳熟能详的流行品牌,但是对我来说,它更像人居住的地方。它远比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偏僻”地方便利的多,无论想去我之前提到的任何地方走不超过二十分钟就能到了。即使一座普通的地级市,生活上也绝没有一线城市那样不便。可以说,城市的规模与其生活的便利性几乎是成反比关系的。
6.18.更新:
当然,大城市的文化资源、医疗资源、教育资源相对丰富,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从更加广泛的生活各个方面来考察,这些优点足以被日常生活的琐事所抵消。毕竟人们往往不会一直得重病、也不会每天都去博物馆、图书馆。至于学校,大城市的学校确实比小地方好、考上好大学的机会更多。但是如果我们把“教育资源”的概念放得更加广博一些,也就是不限于高考与升学,那么很多优质的教育资源(如公开课)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学习了,互联网极大程度上使得教育更加平衡(尽管我承认小城市仍然有很多欠缺,顶级的钢琴老师、舞蹈老师之类的教育资源只有大城市才有,这些也没有办法通过线上教育学习)。我敢说,如果我这个小地方出身的人算是多少有点见识的,互联网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我很感谢互联网。
最赞回复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公共讨论|大城市的生活并不“便利” ((/ω\))
- 小城生活|小镇治愈了城市的疲惫 (空空如也)
- 有异地到返乡的已婚农村友友能接受访谈吗? (Ksoslrjroqhb)
- 有没有看了一本书一个人来西塘? (西塘琴风女掌柜)
- 【有偿问卷】需要3线城市及以下的同学们来填写! (歪歪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