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十首译赏
知不知斋主
知不知斋主
一、十四行诗(商籁)
十四行诗源自13世纪意大利的行吟诗人,他们在心爱的人窗前日夜吟唱自己的诗,sonetto,意思是小歌,内容多是对理想化情人的赞美。之后这种诗的形式传入宫廷,经过宫廷诗人之手传播到整个欧洲。大约在16世纪传到了英国,伊丽莎白一世一朝(1558-1603在位),是英语十四行诗的鼎盛期,莎士比亚的创作也主要在这个时期。
在流传过程中,十四行诗出现了多种形式,但最主要,流行最广的形式只有两种,一种是以最著名的意大利十四行诗人彼特拉克(Petrarch,1304-1374)命名的彼特拉克体(Petrarchan),也叫意大利式(Italian),另一种就是以莎士比亚命名的莎士比亚体(Shakespearean),也叫英式(English)。
彼特拉克体十四行诗,是将十四行分为两部分,前八行为第一部分(octave),后六行为第二部分(sestet),每行五音步、抑扬格(iambic pentameter)(法语十四行诗是六音步,无抑扬)。前八行尾韵的韵式为:abbaabba, 后六行则主要有三种韵式,分别为cdecde,cdccdc,以及cdedce。第一部分一般提出问题,或制造一个张力,第二部分则回答这个问题,或解决这个张力。
英语的韵字不如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丰富,押韵较难,所以十四行诗传入英国以后,有些诗人就加以改造,创造出了英式十四行诗体。这种形式每行依然是抑扬格五音步(iambic pentameter),但将十四行分为四个部分,前三部分各为一个四行小节(quatrain),第四部分则为一个双行的对句(couplet)。前三部分可以独立押韵,一般押交叉韵,这样前十二行的韵式就为:abab,cdcd,efef。最后一部分的两行也独立押韵,为gg。
二、莎翁十四行诗
英式十四行诗不但押韵更容易,而且因为分成四节,结构也就更灵活了,从而内容和思想都能获得大大扩展。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内容就不仅仅是爱情,他的十四行诗题材广泛,包括成长与死亡,艺术与时间,人性与社会,爱与性等等,几乎我们关心的重要问题,他都触及到了。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Sonnets),首次正式出版于1609年,称Quarto Sonnets。这本诗集共收154首莎翁的十四行诗,其中绝大多数是在1590年代初期到末期创作的。当时伦敦正流行瘟疫,剧院关闭,莎翁失去了经济来源,靠一个年轻贵族也是他的朋友的支助生活,一般认为这些诗是献给这位贵族朋友的。现代学者的研究大多认为,1-126首诗歌的说话对象是一位年轻英俊的男子(fair youth),127-154首其对象则是一位黑眼黑头发的女子(dark lady)。
英美研究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的书籍和论文可谓浩如烟海,这对这样一位天才诗人来说,是应得的回报。但近来剑走偏锋的研究也不少,为求新求奇,各种惊世骇俗的观点此起彼伏。影响比较大的一种观点,是说1-126首是莎士比亚对那个男青年同性恋的表白,127-154则透露的是莎士比亚与那位黑美人以及男青年之间的三角恋,同性恋加异性恋。
我的看法是,莎翁看到这样的研究,也会大呼佩服他们的想象力吧。一方面,在中国诗歌传统中,尤其在词中,男诗人以女性的口吻向她思念的男性对象说话,司空见惯,对于我们中国读者来说,这毫无审美上的障碍。另一方面,莎翁本身就是一个戏剧高手,模拟各种人的口吻说话,揣摩心理,想象场景,对他来说简直易如反掌。这些研究成立的前提是,必须假定莎士比亚每首诗的说话者(speaker)就是莎士比亚本人,而这个假定对于诗集中大多数诗来说是不成立的。这本十四行诗集的诗,说话者是不同的,只有少数可以看成诗人和说话者为同一人。在大多数情况下,诗的说话者(speaker)是诗人虚构的(a fictive speaker),而不是诗人自己。
无论如何,欣赏诗歌还是要回到诗歌本身,诗人本人的生活如何,不是欣赏其诗歌的重要条件。诗歌的艺术性(这里有什么语言机关?),思想性(对于生活诗人是怎么看的?态度如何?),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三、关于本译
本文从莎翁十四行诗集中选了十首译为中文。之所以选这十首,一则因为他们本身在英美文学中知名度就很高,也最受批评界重视,二则因为他们也几乎涉及了莎翁十四行诗所涵盖的所有领域:成长与死亡,艺术与时间,人性与社会,爱与性等等;以及类别:比如抒情性的,论说性的,分析性的等等。所以,这十首具有极高的代表性。读者读了这十首,对莎翁十四行诗整体能获得一个初步的感知。
从艺术的角度看,莎翁的戏剧和诗歌,都代表了英语语言艺术的巅峰。但遗憾的是,用一种语言解析另一种语言的艺术,需要花费大量篇幅,这超出了本文的目标。对于诗歌赏析来说,这个缺失是个很大的遗憾。以后我也许会用单诗赏析的方式来弥补。
在思想性方面,本文在每首诗歌的“译后”里,对所译诗歌都略做了阐述,但这仅仅是译者的一孔之见,读者不必受其拘束,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见解。
总之,译者的期待是,读者读完译诗后,对莎翁的兴趣倍增,从而自己去研读原文。钱锺书先生说:“好的译本消灭自己,坏的译本消灭原作。”拙译如能达到这一目的,自是对译者最高的奖赏。
遵从一些读者的意见,本译文加入了每首诗的原文,以便读者对照阅读。原文据Quarto Sonnets版,也即莎翁生前出版的版本,但用现代英语拼法。排版版式也悉遵Quarto版,不分段,只将末两行的对句向右缩进。分段的版式比较现代,为保留原诗的古典风味,不予采用。为力求准确和尽可能精简版面,注释概用英文。右栏中英文,即是对同一行左栏加下划线部分的注释。
为尽可能传达原诗的韵味,译文押韵严格遵守莎氏十四行体韵式,即ababcdcdefefgg,每行节奏数及视觉上的行长,都尽量整齐。十四行诗音步整齐,在汉语中就相当于齐言体,用参差不齐的行长很难传达十四行诗整体的韵味。
四、原诗及译文
(请将手机横过来浏览,英文版面效果会更好)
12
When I do count the clock that tells the time,
And see the brave day sunk in hideous night, showy
When I behold the violet past prime,
And sable curls, all silvered o’er with white;
When lofty trees I see barren of leaves,
Which erst from heat did canopy the herd, not long ago
And summer’s green all girded up in sheaves bound up
Borne on the bier with white and bristly beard: carried
Then of thy beauty do I question make
That thou among the wastes of time must go,
Since sweets and beauties do themselves forsake
And die as fast as they see others grow,
And nothing ‘gainst Time’s scythe can make defence
Save breed to brave him when he takes thee hence. resist openly
12
当我计着时钟时钟计着时间,
看着明亮的昼沉入隐秘的夜,
当我看到紫罗兰已度过华年,
看到青丝都染作了皑皑白雪;
当我看到高大的树枝叶落尽,
它们的翠盖也曾荫庇过羊牛,
当我看到夏日的青纱扎成捆,
拖着白色的毫须被马车拉走:
我于是对你的美陷入了沉思,
你也终将步入那时间的洪荒,
因为美终不免抛离这个人世,
在目睹他人成长中走向死亡。
没有什么能抵抗时间的锋镰,
除非你繁衍,在它收割你之前。
译后:莎翁十四行诗中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前两个诗节八行,写了一系列美的物像,美极,难怪济慈在这首诗的边页上写下“so many beauties...”一段话。但这些美都在消逝中或者已经消逝,令人心痛。读到“因为美终不免抛离这个人世,/在目睹他人成长中走向死亡。(Since sweets and beauties do themselves forsake/And die as fast as they see others grow.)”更有种被电击的感觉。伟大的诗必须让你心生痛感。只有末流的诗人才只满足于做一个按摩女郎。
未完。此处排版不太友好,请阅读公号“知不知斋”。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满意的自拍照 (七个jiujiu)
- 伊夫·博纳富瓦:有时候,我们会突然词穷 (子健)
- 非马 译:卡瓦菲斯的诗(30首) (胡桑)
- 一诗一评| 史蒂文斯:观察乌鸫的十三种方式 (子健)
- 王敖:怎样给奔跑中的诗人们对表:关于诗歌史的问题与主义 (米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