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科普|介绍一个大家始终在回避、忽略的重要理论体系
来自:不二家的八九寺
最近小组的人数越来越多,讨论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但我觉得啊不是所有和性格相关的问题都可以和MBTI或者易学人格学联系起来,这俩理论又不是万能的。MBTI、易学人格学理论虽有着一定的实用性,但也不能解答和人性格相关的所有问题,毕竟,人性是复杂的。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的大部分人应该都是不太懂人格学理论的,特别是一些老一辈人。不过,他们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懂得如何识人:比如作为后辈的你领个男/女朋友回家,多数父母应该都会帮你看下这个人「行不行」。
长辈们识人虽然术各不相同,但道却有着惊人的一致!
那么首先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我要提问了:
多数人为什么即便不用MBTI、易学人格学、九型、大五等等复杂的理论,也能在实际中识人并解决问题,它难道还更加通用?我们身边的识人高手们究竟在用一套什么样的理论体系?
答案:它涉及心理学中情绪意志的过程,它的名字就是:自我。
自尊、讨好型人格、回避型、攻击、敌意、生活习惯、亲密关系......
这次,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些关于自我方面的理论,提供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同时也是推广一种学习观念:学科交叉是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好方法w。
1. 让我们从一个实际点的例子开始
一起提性格问题,我在知乎上看过的关注度比较高的描述大概是:
我性格内向敏感,很顾虑别人的感受,不敢社交, 别人一句话一个表情细节就让我想好久,对人对事非常拘谨,不自信......
首先我对因这样性格而产生困扰的朋友表示同情和理解,因为我也有过社交困难,人有社会属性,而中国是个人情社会,有点情商懂得对付人际关系算是一种基本的生存手段。
同时,我也非常理解不少人喜欢将之与ISFP、INFP、ISFJ等这样的人格类型联系在一起并相互分享感受和经历,人嘛,憋久了也是需要相互交流和认同的,我觉得无可厚非,大家都一样。
但另一方面呢,我也觉得,用MBTI来解释这样的社交问题并不精确,这就和「为什么你喜欢百合?因为我是cp党啊」、「为什么你不擅长社交,因为我不是上巽啊」一样,乍一看好像说得过去,但实际毫无解释力(摊手)。
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大概是:低而不稳定的自尊引起了自卑情节,敏感是因为自己的内心容易被别人动摇,「顾虑别人感受又表现得拘谨」不是温柔的表现而是保护自我,是害怕自我形象被他人否定后自尊心受到打击的表现。
一个人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受教育程度影响了他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甚至决定了他的性格特点,也深深影响了他的社交和人际关系——这应该就是我们生活中大部分阅历丰富的长辈们的识人妙招之一。
2. 自我为什么会影响人际关系
看过《进化心理学》的朋友都知道,人作为生物其实主要还是受基因影响的,行动的根本目的是保存基因的完整和延续,弗洛伊德强调了人作为生物本能的需求的重要性,需求得到满足会开心,没得到满足就经历会痛苦,焦虑。进一步,马斯洛提出了人的需求理论,生存、繁衍、安全、归属与爱、自尊和自我实现,解答了人行动的心理的动力,姜老师也在易学人格学中提到了人的五心:逸豫心、求安心、关爱心、自尊心、爱美心,多多少少也都能与前面的需求理论对应。总的来说,需求是人行为的动机。
人都会寻求一种自我认识,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应该如何看待自我,这毫无疑问影响着人的内心的安全、爱与归属和自尊的需求。
姜老师在易学人格学中强调了内禀格随情绪的变化,情绪反应的是内心的欲望,强调了自我的状态:自信的舒适区,感到压力认真起来的自尊区,内心受到挑战感到危机为了挽回自尊而努力的压力区,心态崩了想要逃避或保护自己而反抗的挫折区,以及人际沟通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它们无时无刻地告诉了我们“自我”在性格中的重要性。
人的自我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机制:
- 人自我的一致性:人总是努力保持自我态度、信念、行为的一致性。
- 人的自我增强性:人更加想要体验良好的自我感觉。
实例1:我在网上关注了一个网友,结果在首页看到她yygq地黑我cp,我特别不爽(自我的一致性没有得到满足,内心产生了冲突,冲突导致焦虑),前先去评论里骂一波(攻击是转移焦虑的一种心理防御方式),骂过后发泄了爽了,可对方看到莫名其妙:???你不喜欢我的动态就取关呗?为什么要骂呢?
实例2:我是个肥宅平时因为自己身材而自卑,此时如果有人还说我胖,我会更加痛苦。为什么?因为本就因自卑而体验不到良好的自我感觉,对自我的增强性会更加敏感。
人的自我的另一个机制姜老师也在人际沟通定律这一块讲到了:敌意。人在自尊受伤时会产生敌意进而攻击;弗洛伊德提到的心理防御中也有将攻击作为解决冲突焦虑的防御手段;卡伦霍妮强调儿童早期在父母身边收到虐待会产生基本敌意,进而影响到以后的生活,对他人趋近、攻击、远离;约翰多拉德等人也提出:挫折可以引起一些列不同反应的刺激,其中之一就有攻击。
可以说,人为了保护自我(可以是自尊、可以是追求归属、可以是内心安定),就会产生攻击、逃避等行为,这个时候如果你正在社交,自然也容易产生人际冲突,影响人际关系。
一个对自我状态各方面都非常敏感的人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我工作的办公室里就有两个雷地豫,按MBTI我也会判ISFP:
一个是个中年的油腻大叔,做事自我固执,老气横生,大大咧咧(山东汉子),讲究义气,安闲豫逸,真就老油条,根本说不得,说几句就闹脾气,谁也不服。不过因为人太耿直了,老是表露真情实感,也很有同情心不会做很过分的事情,虽然合作能力很差但平时休闲倒很合群,一起玩儿起来很不错,故大家也还能接受。
一个是大学没毕业2年的小妹妹,身材非常娇小(却是个北方妹子),做事细腻谨慎,说话细声细气,同理心很强也很会为别人考虑,但和人打交道非常拘谨、内向,看似很合群、好相处但永远和别人保持着距离,遇到不公的事情也不敢发声,都自己憋着啥也不说,跟她混熟了发现上震信欠礼还是很明显的,正所谓在别人面前一套,在熟人面前又是一套......
这两位是同一种人格,但却有完全不同的性格,原因在哪里?我想正是看待自我的方式不同。到底哪不同呢?我觉得是自尊的状态。
3. 自尊需求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自尊心这种东西大概是人们在社交里最需要注意的东西了吧。
认同感,自我效能感,自我价值感,优越感......自尊是很复杂的概念,它到底是什么学术界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用弗朗索瓦、勒洛尔、乔纳森·布朗的理论,把自尊看作:人是如何看待自己价值的。
有的人把自己看得很重要,很珍惜自己的价值,那就是高自尊。
有的人把自己看得不那么重要,或者觉得自己的价值低,那就是低自尊。
其实根据马斯洛的理论和自我理论的特点,自我的需求就是围绕着安全、爱与归属和自尊来的。马斯洛认为需求一般是有层级的,安全→爱与归属→自尊。
那这里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了:
如果安全、爱与归属的需求满足不了,还是形成了高自尊,请问会是什么样的高自尊?
答案显而易见:空中楼阁。
换一种说法就是:缺乏心理安全、爱与归属需求所形成的自尊都是不太稳定的,如果程度严重一点就成了我们俗话说的性格缺陷。
自尊的分类分为4类:
- 高且稳定的自尊:自尊稳定,外部环境和普通事件对她自身的影响较小。
- 高且不稳定的自尊:外部环境和普通事件对她自身的影响较大。
- 低且不稳定的自尊:希望提升自尊,自尊会上下波动,很受别人的影响。
- 低且稳定的自尊:自尊稳定,很少会为改善自己在别人眼中的自我形象而努力。
当然,自尊稳定、高低都是相对比较出来的,是一种相对概念。
举个例子啊,比如那个《路人女主》里面的英莉莉和阿惠比,前者就是高且不稳定的自尊(爱耍脾气,说她几句话就炸毛),后者比起来自尊就偏低和稳定(前面不管男主怎么吐槽她没存在感都觉得无所谓),然后男主安艺伦应该就是高且稳定的自尊,虽然INFP确实理想主义了点,但男主做起事来人还是坚定执着能伸能屈的,和学姐、英莉莉比起来,自尊要稳定得多。

这个时候聪明的你肯定会说了:哎呀高欲进取心不是就高自尊嘛,低欲谨慎进取心不就是低自尊嘛......才怪哩,这俩其实根本没关系。
我在现实中见过一个否坤就是低且不稳定的自尊;而低欲型的高自尊就更多了,且不提易学人格学书中明确写了恒巽是高自尊以外,我在的单位里3个鼎巽,高、低自尊的都有。再举个例子,《rm的名义》里的高育良,也是高且稳定的自尊,但他是上离。

虽然高欲型因为进取心调动比较好+强自我激励能力好像是高自尊的比较多,但低欲型的高自尊也不少,这个还是和人的阅历和成长有关系,有的上坤有高且稳定的自尊+上坤培养出的金属性+易变聪明/通达的能力,有时的样子就和上乾一样,比如热血漫里男主,路飞这种。
然后就是类似讨好型人格啊,回避型依恋啊这种,多多少少都和自尊的高低、稳定与否有关系。比如,在人际交往中, 一味地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实际人家潜意识里都是“计算”过的,不讨好别人被别人讨厌自尊心所受的伤害和讨好别人忽视的自己感受的痛苦比较,那明显是前者更重要啊,所以才会形成这种模式啊w。另外,姜老也提起过,礼义、合作、表白型的人如果环境影响不好,也确实容易形成这种人际交往模式。
而年幼时回避型依恋所表达的不主动亲热父母而是独自离开追求掌控和成就则体现为:有的人他就是看起来冷漠回避亲密关系,说白了还是在保护自己的自尊不受伤害,这和过去不信任他人、没有归属感有关。你看这人是不是特别矛盾,既渴望亲密关系被关爱被理解,又担心自己的付出白白浪费,伤害自尊而选择远离。求安、归属、自尊需求我全部都要,这叫啥?贪婪?
虽然阿德勒认为人不应该为过去而活,重要的是向前看,但毫无疑问的是,年幼时期的家庭影响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起到关键作用,这既是实事,不少心理学家也有所提及。
4. 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对自我的影响
卡伦.霍妮认为,儿童生活是伴随着无助感的,儿童时期存在着两个重要的需求:安全和生理满足,其中安全的满足对心理健康尤为重要。霍妮的安全需求(霍)基本对应了马斯洛理论中的:安全需求(马)、归属和关爱需求。霍妮认为,如果父母削弱了儿童的安全感,包括使用:对孩子冷漠、拒绝孩子、对孩子怀有敌意、偏爱他人、嘲笑、羞辱、行为古怪、让孩子远离他人等虐待,那孩子一方面会对父母产生敌意,另一方面有不得不依赖父母压抑敌意,矛盾的心理会对孩子产生焦虑,影响后面心理健康的养成。
乔纳森·布朗等人认为安全和归属需求都是高自尊养成的基础,自尊是一种感觉,基于情感而非完全理性。从个体来说,自尊主要包括了自尊的情感模型和自尊的认知模型。
自尊的认知模型基本就是自我评价,我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等等......
自尊的情感模型是自尊的基础,是一种基于自我价值的良好感觉,这样的感觉也会影响自我评价,让自我评价变得并非完全理性。良好的自我感觉起源于两方面:
- 归属感(Belonging):认为自己单方面可以无条件被别人接纳、被尊重、被爱的感觉。
- 掌控感(Mastery):在对事物施加影响并确认自己能影响到事物时所获得的愉悦感。最简单的比如捏橡皮泥、搭积木、撸猫...
早期养成的首先是归属感,它给人的生活提供了安全的基石。早期婴儿会与父母建立起信任,这是一种无条件被爱的感觉,是自尊养成的根基。在有了安全感后便独自主动去探索世界,形成掌控感,并在婴儿时期形成了三种依恋类型,这也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鲍尔比所提出的依恋理论:
- 安全依恋型(Securely Attachment):能独自离开父母自己玩儿一会,之后就会感到害怕,父母回来后就恢复情绪,并愿意分享自己的发现。
- 焦虑依恋型(Anxious Attachment):不愿意离开父母,一旦父母离开后就紧张不安,也不愿意去探索环境。父母回来后就使劲粘着,并持续发出一些不安全的信号(即父母在她也觉得不安全)。
- 回避依恋型(Avoidant Attachment):很容易就离开父母,自己能够独自探索世界,父母回来了也爱理不理,看似冷漠但实际内心焦虑又悲伤。回避型婴儿避免与父母过于亲密,不会像焦虑型的使劲粘着寻求安全感。
焦虑型、回避型都是归属感有缺失所致,婴儿时期所形成的依恋类型会极大地影响自尊的养成。回避型依恋可能会形成更高的掌控感,性格也显得更加独立,但不太喜欢过于亲密的关系。研究表明,安全型依恋的婴儿长大后更容易表现出高自尊。
简单来说,如果成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温暖和关爱,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不容易养成高自尊。而另一方面,过度溺爱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是极为不利的:
众所周知,鲍姆林德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了四种:

正所谓教育要糖与棍棒并用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这样子一看,权威型的父母更加容易培养成高且稳定自尊的孩子,放任型的更容易成高而不稳定(瞎猜的)。就我个人而言,我自己家里人对我的培养方式就不太一致,基本是在权威-放任之间徘徊,感觉还是有点被宠坏了哈哈,加上自己是夬乾型人格,再次感谢大学、研究生期间的导师、同学对我的不杀之恩,感谢同好群友们的包容理解(捂脸)。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贴卦与论卦|公正比谦和更重要 (七滴水1977)
- 窮盡一切悲傷 (林紫陌)
- MBTI✖️星座交流群! (卜卜)
- 不可分析的運動 (林紫陌)
- 贴卦与论卦|帮忙判断一下他的类型 (魏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