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行为大赏和30天试验的想法
来自:你好世界
社恐行为大赏,大部分都是本人亲身体验少部分来自网络(保持更新。。。小伙伴还有其他社恐行为吗)
【6月21日更】
18点50分子更:
怕别人评价,和喜欢和别人比较,都容易丧失自我。
我希望过的生活,是别人期待的生活,例如我不喜欢喝酒,却在别人邀请时,不好意思拒绝,怕得到不好的评价,而表现出我欣然答应了别人的请求。
看见别人拥有什么,就想着自己也应该拥有,如果都拥有了就希望比别人好。其实,我可能从根上不需要那个东西。
以上让我困扰。
怕负面评价的一方面原因是,我还不能接受真实的自我,没有工作,没有对象,我想掩饰,担心真实的自己,不完美的自己暴露在别人面前。不敢面对59分的自己,试图在别人面前隐藏59分的自己,导致我无法接受59分自己,进而调整自己向着90分迈进。只能一直处于59分,甚至更低分。
目前,我能想到的怕评价原因是没有工作和对象。
等有工作和对象了可能会有新的原因,如果我不能接受真实自己的话。
最重要的事,是要去做,把每天可能出现的社交场景(即,至少两个人出现的场景)当做试验的机会。微信群里的"家人们"可能也期待着试验的结果如何,我不是一个人在试验,待在家人们的希望,也给了我一些力量,加油😊 just do it
【6月20日更】
今天,是试验的第九天了。试验的目标在开始的直视别人基础上增加了自在的走在大街上。
进展不佳,没有多少效果,依然停留在以前纠结如何打招呼,别人如何看待我的状态,依然想要逃避社交场景。相信这是大家预料之中的,因为有些人也做过类似的尝试,基本以失败告终。
通过不断面对自己害怕的社交场景这种方式,并没有减少敏感,甚至可能增加敏感。进而更想躲避社交。
似乎哪里不对,我在做试验时,已经有了期待的结果,可以做到直视别人和可以走在大街上,不去纠结打招呼和别人如何看我,这好像是实验不是试验。实验就是知道了如何做及这样做可能会得到什么结果。
而试验是去做,然后观察这样做会得到什么结果。做试验时,我走在路上我会想如何和别人打招呼,别人怎么看我。这偏离了我试验的内容,这是在观察,多次暴露在社交场合是否可以脱敏。
我真正想做的是,不在想别人的看法的生活方式到底是怎么的。
也就是说,在大家上走着,如果心里没有想跟这个人打招呼的想法,就直接走就行。控制不要让别人如何看我的想法产生,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这才是试验的具体内容,然后观察这种生活方式给你带来的体验是什么,不用去管别人可能如何去想,第一,别人的想法我是无法得知的。第二,思考别人如何去想,偏离了我试验的内容。
现在明确试验内容,不是在社交场合多次暴露自己,观察是否可以慢慢脱敏。而且,直接换一种生活方式,从未体验过的生活方式,不去在意别人想法,观察这样生活方式,给自己带来的真实体验。我知道这可能会让人想到别人开导你时,说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觉得不是我不想在意,就不在意的。即使如此,走在路上时,可以直接去做,减少想法产生的时间,在产生萌芽就扼杀他,不要让他生长,进而影响到试验内容。
【6月16日更】
晚上十点,简单翻译了30天实验
【 《尝试不同的生活方式:30天自我试验的好处》 试验考古学是一个研究领域,研究人员通过重现过去人们做的事情或者使用的东西来看它是如何发挥用的。例如,研究人员已经尝试了运输和“英国史前巨石阵”(大约是十几万年前)中使用的一样大小和重量的石头,使用了当时可以运用的技术运输同等的距离,来看远古的人做到这件事可能有哪些方式。 当理论用于实践时,难以预料的时总是会发生。在现实世界中通过做一些实际的事情试验一个假说会比从理论或研究中获得更多不容易被发现的信息。 理论上,我们无论多么了解,比方说,一个独木舟的建造技术,我们相信这种技术是一千年以前的人类使用的,我们亲自试验这种技术是回答:“它可以在水上飘吗?”的唯一方式。 确切地了解一些事,是需要证据(或者说数据)的,证据来自试验。总的来说,在考古学和医学等正式的研究领域我们并不怀疑这一点(尤其是医学,数据都是通过不断试验得到的) 但是当人类对自己下结论(如,我不行,我做不到,这件事很难)时,我们并不总是严谨的。我们认为我们足够了解自己,以至于不用做任何试验就可以做出预测。 我认为自我试验是一种认识新的自我的最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我们要无条件的相信自己。 每当我遇到有趣的概念(例如,冥想,静坐等)或者可能应用的我的生活的信息(例如,早上喝一杯水),我的第一想法是在自己身上试验一个月。 一个月的时间足以评估某件事可能在以后(如果一直做的话)对你产生的长期影响。 同时,一个月又足够短,可以让你保持新鲜感,并且,可以防止任何潜在的负面影响的产生。 有一个清晰且临近的终止时间,能让一个困难的试验更容易开始。如果脑海里没有终止时间,那么你会害怕决定尝试新事物或者直到它(尝试的新事物,或者所谓改变)失败才停止。 明确的定下你临时停下来的时间点,回顾你学到的,记录下来的东西,然后决定是否要恢复到试验前的状态,或者做一些调整继续试验。 你不可能在试验中失败,整个试验项目的目的是收集关于自己的信息。失败的试验最终可以得到更有用的信息,带着好奇心进行试验使得做每件事都变得更享受。 总的来说,我认为几乎每个人都可以从每个月至少一项的自我试验中受益,多做几项试验也可以,但是,同一段时间,在一个生活领域中只进行一项试验会更有意义,更有利于确保试验的效果,也避免自己追逐太多闪耀的目标。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尝试了许多短期试验,最终对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些试验是糟糕的,在持续几周后就放弃了;有些试验项目我持续了几个月甚至几年,但是我从来没有后悔过自我试验。 个人经验是最有用的数据。 在许多领域,生产生活,培养社交技能,个人经验比从别人那里获得的经验更有用。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对现有的研究和专家建议不屑一顾,但是,当没有万能的解决方案或者不同的人使用同样的方法会有不同的结果时,可以进行自我试验,不断测试和调整,直到找到适合我们的方法。 另外,我们从自我试验中学到的东西比从阅读中学到的要快,我们通过自我试验收集的信息是有切身体会的。】
关于30天实验想法的来源及实践方法:
https://web.shanbay-reading.com/reading/news/buzjpa/share?channel=shanbay
1 不管玩的多好的同学,朋友或者同事只要毕业就失联。
2 对于别人的成绩,进步,不能给予真心的祝福,即使是在心里。总喜欢和他们比,觉得自己很差劲。
因为和总是和别人比,所以把别人视为竞争者,甚至是敌人,因此不能祝福别人,并且会经常陷入自卑。
-------------我是分割线---------------
【严重社恐】
1.因为社恐而退学(初中高中或者大学)
2.长期呆在家里,几乎不外出(个人觉得半年以上算是比较长了)
【自卑】
1. 容貌焦虑,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个子矮,身材肥胖,皮肤黑等等。
2. 怕遇到和自己年龄相仿的特别优秀的人,有思想,有见解,能说会道
3. 怕遇到比较潮流的人,特别是化妆的异性
4. 有时候觉得自己是农村的而自卑,尽管城市里的朋友根本没有看不起自己,对自己也很好
5. 控制不住和被人比较,遇到比自己强的自卑,遇到比自己弱的,同情它,还会产生一种优越感。自卑的人同时也会看不起不如自己的人。
【太过在意别人的评价和看法&害怕别人的目光】
1. 不敢去食堂吃饭(本人无)
2. 不敢去实体店买衣服(本人无)
3. 不敢去理发,尤其是那种非主流的理发店;每次去理发前,我都先自己洗头发,然后吹干,怕它们嫌弃我的头发油;
4. 走在路上怕遇到熟人或半生不熟的人(学校里的同学、老师,工作中的同事,生活中的邻居或者生活在附近的人),不知道说什么,不知道怎么打招呼,怕尴尬,怕被问问题(例如,做什么工作,工资多少,有没有对象)。
仔细想想我从小时候就开始这样了,本来想出去玩的,但是看见街上有三四个邻居,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或者父母让去超市买油盐酱醋烟酒啥的,街上有人会很有压力,但是也要硬着头皮上。
5. 不敢发朋友圈和说说,如果发了朋友圈,会想别人会不会觉得我在炫耀什么,
会怕别人评论和点赞,甚至是正面的夸奖的评论,因为我不知道要怎么回复他,
会因为要如何得体的评论而想很久。因此很少,几乎不发朋友圈。
6. 在车上不敢让座,装作快到站了站到一边去。
7. 遇到倒了的自行车不敢扶,怕路人说太装了
8. 过年走亲戚,总想躲起来。特别怕敬酒
9. 还怕去小超市买东西,因为收银会认识自己进而和自己说话。
10. 想到明天要当众讲PPT,当天晚上会焦虑的睡不着
11. 跑步在晚上,这样可以避免遇到熟人。
12 提前为还没有到来的聚会(同学、同事)而紧张,有的人甚至假装没有看到聚会消息而不去
13 聚会时总是埋头苦吃的角色,最怕让自己说些什么。如果玩游戏,会特别认真,甚至会上手机上搜索技巧,怕输了会真心话大冒险或者让自己说点什么。
14 看到熟人、邻居抱着人类幼崽,不好意思去逗笑它们,总是正眼不看它们的孩子一眼就走开了,显得看冷漠。
15 去KTV永远是角落里的一员,会羡慕唱的好听的人和唱的特别不好的人(因为他们敢表现自己,不怕被人的评价)
16 害怕与其他人对视,总是将目光移向别处。和别人说话时,总是瞅着地下或者其他地方。
【讨好型人格、害怕被拒绝、优先考虑别人的感受】
1 特别怕麻烦被人,即是一件小事也会考虑很久,例如,借一只笔,一把剪刀,一个吹风机。别人麻烦自己总是欣然答应,即使自己很不情愿。
2 讨好别人,别人说什么都欣然答应。如果不能解决别人的问题,会感到会很愧疚。例如,别人向我借钱,其实我真的没钱了,但是就算是我去借呗上借钱,也得把钱借给他。初中时,因为把钱借给别人导致自己吃的很差,甚至没饭吃。
3. 害怕和被人起冲突,所示都是一直忍着。被室友孤立。
4. 在宿舍从不外放声音,闹钟都是震动的(它们都是响铃)
5. 自己起的早,都是用钥匙拧着关门,怕直接关门声音太响,影响它们
【内心戏十足、灾难式臆想】
觉得得到别人的负面评价,或者被别人拒绝,感觉天都塌了,觉得自己这辈子都完了。
1在路上走着,从一群陌生人旁经过,总觉得他们在评论自己些什么。
2 上课不敢举手回答问题,怕自己回答错误或显得自己太无知,进而不喜欢自己,不和自己交朋友了
3 想到明天要当众讲PPT,当天晚上会焦虑的睡不着。想着如果自己讲的不会,别人觉得自己很差,进而不喜欢自己,不和自己交朋友了
4. 给别人会微信消息时,会仔细检查发出的每一个字,担心自己的话是否得体,例如会不会伤到对方,或者会不会显得自己很无知,进而不喜欢自己,不和自己交朋友
【其他】
1. 看到某种场景,会替别人尴尬。看到别人结婚,会想到如果以后自己结婚该怎么办,要当众发现,甚至要表演节目,想这想着就开始焦虑了
2. 常常思考“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3. 常常幻想我是上帝,可以控制地球上的一切。或者是拥有某种超能力,例如可以控制风雨雷电,可以看透别人的想法,可以隐身。
4. 幻想如果自己很有花不完钱要去做什么
5. 有时候会想死,但是一定不会付出行动的,怕疼,没有勇气,甚至是怕死后别人会评价自己和自己的父母(绝了!!!),所以不必担心,我们只是想想。理想的死法,一道闪电从天而降,疾驰的汽车,有个按钮一按自己就永久消失,谁都不记得自己来过等等。
(最近两天,有时会存在的状态报复性熬夜,看无聊的电视剧,玩游戏,刷抖音。直到很困了才睡去
也许是为了逃避某种问题,某些压力,某些焦虑。但是后果是让人失去了
时间观念,对早饭不感兴趣,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身体一直都是昏昏欲睡的
疲劳装态,变得更加急躁了,偶尔清醒过来,陷入深深的自责。
除了继续熬夜,看电视剧,玩游戏,刷短视频,啥都不想去做了。)
-----------------------------------------------------------------------------------------------------------------------------
自卑、敏感、焦虑、太过在意别人的评价和看法、害怕别人的目光、讨好型人格、害怕被拒绝、玻璃心、内心戏十足、灾难式臆想(把什么事都忘最坏的情况想,甚至不可能出现这么坏的情况)
30试验
有一个30天试验的想法,把自己当成小白鼠,换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不管有没有意义,就是去体验然后记录感受。例如,先从和别人收话时,目光平视开始。开始很难做到,这很正常,无需自责。记录当时的感受即可,例如非常紧张,害怕,但是要尽量保持目光平视,要的就是体验这种紧张的感觉。可以试着想我正在做实验,要保证实验的真实性,声明中的30天而已,相对很短的。然后生活里多次记录这样的场景,观察自己的紧张是否有一丢丢缓解。当然还有要多方面理论的支持,不能为了做而做。《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的课题分离方法就可以拿来用了,别人怎么看我是别人的课题,我无法干涉。并且他对我的看法是基于他的价值观做出的,不能代表真实的我。例如,我在教室里捡到100块交给了我的老师,但是他基于他自私的价值观会觉得我很傻(这样的人的确存在),捡到钱自己花了多好啊。那么,我们就真的是傻吗?在老师眼里,他基于更普遍的价值观,就得你做的很对,很值得表扬。因此,别人怎么看我,是别人的课题,我无权干涉,并且他眼中的我可能不是真实的我。
在意别人的看法,已经深入骨髓,并且一般都是往不好的方面去联想怎么办?害,只能用一句诗来表达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就像在烟盒上写明“吸烟有害健康”一样,这是最有用的废话,其效果等同于别人劝我们“勇敢点,不要他在意别人的看法”。吸烟的父亲无法理解孩子为什么会沉迷游戏呢?游戏有什么好玩的?玩游戏的孩子同样无法理解呛人的眼有什么好吸的还浪费钱?其实,吸烟和玩游戏上瘾的本质一模一样,都是刺激多巴胺的分泌而已。然而,让父亲看待吸烟,孩子看待玩游戏都是很正常的事。
于是,这里不能再继续以社恐者作为观察对象了,必须找到一个类似的行为者。那么,我能想到的人就是口吃的人或者残疾的人。我有口吃的同学,每次他老师让他回答问题时,他都会脸红,并且有些紧张,导致更口吃了。我想导致他脸红的原因,应该是他觉得所有同学都在嘲笑他,其实根本没有。大部分是没有任何感觉的,少部分人甚至会在心里默默鼓励他。我想善良的社恐儿应该都是属于默默鼓励的人吧。也不乏一两个没有素质的人会嘲笑比人的生理问题,但是口吃者却产生了错误的信念——别人都在嘲笑我的口吃。把所有目光都投向了那一两个朝笑他的人,而忽略了一部分鼓励他的人,得出了所有人都在嘲笑我的结论。希腊有句名言,大概意思就是“十个人中,有两个人是喜欢你的,七个是没有任何感觉的,一个人是讨厌你的。”,可以描述这种场景。我们在看待残疾人时,也大多抱着鼓励的态度,很少有嘲笑的。因此,我们像口吃者一样,产生了别人都嘲笑自己的错误信念。
虽然知道了这些,改变思维方式依然很难。看过“三体”小说的可能知道,思维钢印这种东西,就是印上某种思想之后,就会让这个人对此深信不移,研究思想钢印的专家,给自己印上了
“水是有毒的”这一思想。虽然知道人体70%都是水(这正是他感到矛盾的点),但是依然不敢喝水,对他来说,喝水就像喝鹤顶红。不过,最后经过六个月的心理治疗,才逐渐改变了这一观点。
我们也一样,一些观念,如“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等等,虽然我们知道别人没有闲工夫在意我们,但是依然控制不住会这样想。没关系的,先从简单的是情开始,例如“说话时平视别人”等等,紧张,想要看向地下或不敢平视,这时候是要可以做到试着观察自己,同时提醒自己要“课题分离”,我不会嘲笑“口吃者”,十个人里只有一个内有素质的才嘲笑别人的生理问题,紧张的同时可以有这些想法就足够了。
最后,想建个微信群,讨论面对“自卑、敏感、焦虑、太过在意别人的评价和看法、害怕别人的目光、讨好型人格、害怕被拒绝、玻璃心、内心戏十足、灾难式臆想(把什么事都忘最坏的情况想,甚至不可能出现这么坏的情况)”等情况时,应该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去处理等等。还可以分享下自己的经历,像豆瓣上某位同学,老师忘记给他发做某项活动的工资了,她在豆瓣上求助,最后她提醒了老师没有发工资,原来是老师因为某些事给忘记了,最后还多给了她30块买奶茶。我觉得这样的例子,对于社恐是鼓舞人心的。也不求可以彻底治好社恐,但是这可以一个开始,真正去做些什么而不只是想或者抱怨的开始。
”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玩伴 (小苹果)
- 在线蹲一个女生,秒回 (忧)
- 社恐的人适合什么工作呀!//正式毕业找工作了,更新一下我的... (听第三人称吗)
- 有一样的姐妹交友不?当个网络固聊好友(接受正负能量)同城... (赤面恐惧症患者)
- 想找个能偶尔聊天的人 (我勒个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