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有关觉知的一点论述
来自:风吹云一笑(知道不知道自以为是还是实事求是)
摘录有关觉知的一点论述 (摘自 《《雜阿含經》的探索 林崇安(199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c48890100yk8j.html 在《尊者阿迦曼傳》中,提及尊者在自己的禪修摸索中,最初三個月被定中的各種幻象所吸引,但卻不能得到泰然自若且平和的心境,於是他把注意的焦點回轉到身上,使它橫亙週旋在全身不同的層面或範圍中,永遠在『念住』(即,智覺、覺性)的審視之下,因而發現這才是正確的方法,從而得到了開悟。這也表示佛法的真理是在我們的身心之內。 泰國的佛使比丘,在《菩提樹的心木》中說: 在我們的修行中,我們必須如截十里流,阻止『觸』發展成『受』,如果失敗的話,就必須阻止『受』發展成『愛』。此後,就病入膏肓,無藥可救了。…在『觸』發生的時候,我們就要趕快回頭改走智覺的路,我們不要走『我』和『我所有』的路;即使我們已經走到了『受』的階段,還是要走智覺的路,我們不要隨『我』和『我所有』之波而逐流,如此就絕對不會有苦了。 佛使比丘在此指出,要以智覺(正念與智慧,二者合稱智覺或覺性)來修緣起的還滅,要在「觸」或「受」的當下,截斷生死之流。他在這兒強調了智覺或覺性的重要。在《人類手冊》中,他也指出覺察「感受」的重要,他說: 在經典裏有關修行的記載,大多數在教導我們觀察『受』。很多證得阿羅漢果的聖人,都是以『受』為觀照的對象。 另一個傳承系統,是由緬甸反哺印度的內觀法門,葛印卡老師指出: 佛陀更進一步探索有關痛苦生起的真理,他發現人們實際的執著,不在感官對象,而是感官對象與感官接觸時產生在身上的『感受』。因此,人們要解決的,不只是感官與它們的各別對象,還要解決這二者接觸所合成的『感受』。對感受必須警覺,不要生起貪瞋的習性反應。這點在佛陀的緣起開示中,說得很明白。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分享 隆波帕默尊者法宝解苦心钥 (sikao)
- 【必看】如何处于当下,处于临在(一些有帮助的练习) (风吹云一笑)
- 正法是无价的!是没有学费的,是数千年以来的正法传统。-葛印... (风吹云一笑)
- 转:坦尼沙罗比库作品全集,需者自取 (风吹云一笑)
- 觉知的手段——希瓦宗教诲 (风吹云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