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失了原著精髓的电影作品
来自:艾米的妈妈
一部在世界范围内拥有极大拥泵者的小说,《挪威的森林》可说是一代人的精神回忆,对于从精神极度匮乏的年代转而进入新时期的80后来说,留给我们的记忆,可说少之又少,于是伤感莫名、彷徨又彷徨成为了我们这一代人无法泯灭的印记,这种带有时代特色的集体无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社会转型时期的阵痛和看不到出路的迷惘感。我想说的东西很多很多,但每每动笔的时候却又失语般敲不出半个字,首先声明,本人是村上迷,《挪威的森林》对我来说是一部非同寻常的作品,然而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挪威的森林》绝对不是村上最好的作品,但却是村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我阅读这本书的次数不下100遍,在此本人试着从本人小有优越感的话语权来评论电影版的《挪威的森林》。 翻拍这样一部电影,需要莫大的勇气,在此先赞一个,不管怎么说,冲着那部《青木瓜之味》去,陈英雄无疑是大师级的人物,但是翻拍这样一部电影,除了要有勇气,更需要的是对原著精髓的把握,然后在原著精髓的基础上加入自己个人的东西,电影的前半段,镜头运用极具诗意,剪接也干脆利落,阳光柔和绿树成荫,人物依然懵懂,但却甘愿承受青春的创伤,重头戏木月的死已然来得没有半点准备,小说中如是,电影中如是,然而悲催的是,从这里开始,影片已失去了原著的精髓,渡边和直子在东京相遇开始,两人间欲说还休的关系,几处对于学潮的描写并不等于小说中欲传达的时代氛围,而传达时代氛围才是《挪威的森林》原著小说的精髓所在,对于原著来说,学潮的出现除了传达时代氛围之外,更是暗示了村上春树对于时代诉求的无望,曾经有人说过:那是一个全世界的年轻人用热血和理想去企图改变这个世界的年代。在鲍勃迪伦,披头士等精神领袖的影响下,日本60年代的年轻轻人像打了鸡血一样,有理想,有激情,世界各地各种运动,如反越战、女权主义等等,俨然在酝酿一场革命风暴,然而对于在一个极大社会环境之下,这种浅显的理想仿佛炮灰一样带有浓重意味的幻灭感,一代人来,一代人去,被时代的浪潮埋葬的依然是这一批年轻人,村上也参加过学潮,这种幻灭感对于他而言,可说是用整个身心去感受,如同小说里说到的,渡边一个大活人,用整个身心去感受两个死者带给他的记忆。至此小说极尽所能把那个时代的氛围和异质特色贯穿在每一处细节当中,甚至是每一句话,乃至于每一个词。比如:“我们两人漫无目的地在东京街头走来转去,上坡,过河,穿铁道口,只管走个没完。没有明确目的地,反正走路即可。仿佛举行某种拯救灵魂的宗教仪式一般,我们专心致志地打走特走。下雨就撑伞走”。 电影前半段的音乐符合小说中常说的回忆,回忆永远都是最美好的,也是最诗意的,这点来说,电影很好的传达了青春诗意而感伤的一面。但是也仅仅好于此,然后影片一路破罐子破摔,对于小说中另一个重头戏,疗养院,电影干脆敷衍了事,唯一让人深刻的地方是,两个人两人半夜走出房子,在小山坡不停游走,不停说话。这点来说,倒是中规中矩,导演大胆的改编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人物表演上,当菊地凛子出现的时候,我个人认为她就是心目中直子的形象,她每一次出现几乎都给人窒息之感,放佛呼吸稍重一些,便唐突了佳人。除了她之外,几乎所有的人物都可以打零分,最不能忍受的是活泼可爱的绿子居然成了欲说还羞的小姑娘,人物表演上渡边需要表演出对周遭采取一种漠视的态度,和对于人生无来由的无奈抱以顺从和把玩。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这是一部描写失恋的电影 (喝着可乐看大海)
- 有没有人有 我的姐姐 里面这个包链接 (欢愉)
- 《超级战舰》:地球险恶,谨慎来访 (下楼谈恋爱)
- 大鱼海棠:竹马,这恋爱可是你逼我谈的! (猫吃花生)
- 看《囧妈》有感 (猫吃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