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人间烟火气的贝克特
la-salle(直到不惑之年/仍然是一个学徒)
作者:张璐诗 9月份,贝克特书信集英文版第二卷在英国上架。据称,由丹·甘恩主持编辑工作的这个项目是对贝克特信件的首次全面整理。 说到贝克特,就想起一件往事,还是8月底爱丁堡图书节那会儿,记得有一个午后,天时晴时雨,巴黎的美国大学教授丹·甘恩(Dan Gunn)与英格兰苏塞斯大学的翻译家乔治·克雷格带着一批已整理好的书稿与贝克特原稿笔迹,与爱丁堡的读者分享。 甘恩对着屏幕上潦草得难以辨认的笔迹说,这还不是最潦草的,还有更难的。并掂着足有一千多页的书含蓄打趣:“这么厚,谁会想到贝克特写了那么多”——大家知道的那个贝克特,可是惜字如金的。 通过了解,我知道贝克特书信第一卷出版于2009年初,辑录了贝克特1929年到1940年对西欧文化和社会气候的看法,当时贝克特初试啼声,还没发表多少作品,信写得不多,笔调都较私人化。 “第二卷内容谈得更开” 而第二卷书信的时间跨度则从1941年到1956年。甘恩解释说,上世纪 20年代至40年代之间的战乱期间,贝克特到了巴黎避难。期间,贝克特的不少朋友,包括密友,都被关进了集中营。 贝克特曾在信里简略提到过战争令人消沉,而他选择了沉默。在编辑信件的过程中甘恩感觉,与二战前相比,战后信中的贝克特显得更热心肠,收敛了刻薄。 这个时期的贝克特发表了相当的作品,并对视觉艺术有强烈兴趣,在这批信件中,贝克特提到了自己的写作,包括《等待戈多》,以及正在创作中的新作,还有写作中的孤独感。信里也呈现了一个有烟火气的贝克特:他也下馆子与人喝酒,他并没人们以为得那么宅。 甘恩表示,大部分的信件,编辑与出版都不存在私人问题。较之第一卷,第二卷的内容谈得更开,编起来更容易一些。但里面一部分是贝克特写给年轻的美国情人帕米拉·米切尔的信,甘恩整理筛去了部分“不足以外人道”的内容。 1954年前后,贝克特与帕米拉有过一段情事,但不久,贝克特就因两人生活现实的差距而心生不安,遂有意与帕米拉保持距离,但同时仍保持通信。有时他与帕米拉谈论萨特,建议她去读加缪的《局外人》,有时则会同她分担他对弟弟身染肺癌的担忧。在他的一封信的结尾,他写道:“都柏林忧伤但美丽。夜晚仍然漫长,我看出窗外,古老的海仍在诉说古老的故事”。 充满纠结的性格 在编辑过程中,最令甘恩惊讶的是,贝克特经常提到要废掉自己的作品,比如在快到知天命之年前夕,他嚷嚷道“上帝啊,我太讨厌我写的东西了,这一万八千个在人世的日子,简直一事无成”,在时而浮现的焦灼时期,他不止一次抱怨“就像往葡萄酒里兑水,可水兑得太多尝起来就像过期了”;“用英文写作越来越难了……”。 与此同时,他又竭力捍卫自己的作品能原封不动地出版。在编辑过程中,甘恩感觉这相互矛盾的两面“颇令人费解”。 在1949年的一封信里,作家提到,他感觉“以后留下的只有小说,戏剧什么的都会被淘汰”。当时贝克特在乡下有一处宅子,他在信里经常提到园丁活儿,尤其“沉迷”于挖洞植树,并流露出不久将离开人世的自觉。他的一封信以这么一句结束:“就让我们被鱼吃掉,然后在水里做爱吧”。 贝克特在给朋友们的信里,一般都以昵称“山姆”署名,但向出版社编辑“讨伐”的书信除外。在贝克特的大半生中,作品一直被爱尔兰官方所禁,即使有出版社同意出版,通常都要以“常用词”替换掉作品中多个“不寻常”的用词。贝克特常为此懊恼。 这里面就有他与时任图书编辑西蒙·波伏娃之间的一个段子:贝克特不满波伏娃对自己书稿大删大改的处理,遂去信坦陈了一番,措辞并不拐弯抹角:“我读过你的书,这次写信不是来吵架的,坦白说……”。不过最能体现贝克特性情的是,1953年,当作家好不容易找到了愿意出他书的美国出版商后,先是写了一封表示对文稿处理结果不满的信,措辞讥讽辛辣,寄出以后,却立即请人家出来吃饭。 关于乔伊斯和卡夫卡 贝克特极少接受采访,尤其对有关作品诠释的问题一概以“那是你的工作,不是我的”打发掉。唯独在《等待戈多》发表一年后的1954年,贝克特自己开口,谈起乔伊斯和卡夫卡对自己的影响来。 他提及自己1928年与乔伊斯在巴黎相识,但澄清自己“从未当过他的秘书”,只是在乔伊斯写作《芬尼根守灵夜》期间帮过一点忙,两人见面也“从不谈论文学”,最后一次相见是1940年。贝克特写道,自己一直觉得乔伊斯很伟大,后者对他的道德感影响很深,但贝克特也很早就看到了两人在艺术观念上的背道而驰。 至于卡夫卡,贝克特写道,一读就觉得“像回到了家”,反倒因此而很快就止步了。他同时也提出了卡夫卡作品中相对于“在别处”与“疏离”的悖论。 1956年,贝克特发现了一位他极为欣赏的文学青年,后者向他讨教,他回信道:“我讲了一辈子废话,也给不了你什么建议。还是请你在忙活儿的间隙,停下一阵子,来为我们歌唱吧。”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福柯的法国,法国的福柯 (la-salle)
- 2017·西语文学灵魂的追忆 (la-salle)
- 请讲普通话:法国的“推普”往事 (la-salle)
- 雷蒙·阿隆 在一切面前诚实如故 (la-salle)
- 布罗代尔,欧洲的辩护者 (la-sa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