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老师谈明清文学之走向及非想
来自:书被催成墨未浓
这个礼拜,叶老师的课也上完了,想记录点什么,只能写点拉杂文字。结束了这个学期,叶老师便要以长聘教授的身份入驻北大了。叶老师作为明清领域的中青年学者,跟我们详细的回忆了他求学的经历,以及他是如何走向明清文学这条道路的,在其间他也开拓了宋代文学的畛域,故而开课宋明会通,大抵亦是其十余载求学生涯的一个总结。
其实对我而言,上这个课最大的收获是了解了许许多多史学领域的信息,读了颇多论文,本以为文史分家,隔行如隔山的我,也觉察到自己身上颇为薄弱的文史结合的主观意识。听各位同学讲及诸多西方学者,不认识的学者居多,很多时候对于理论以及相关学者又都极其陌生,感之赧然。叶老师言及的诸多台湾的、西方的学人,对我的认知又产生了极大的增益,对于此我又深觉幸运。
叶老师常谈及文学的范式革命,我印象颇深。这一根主线其实一直萦绕在这堂课的左右,老师认为先秦乃至魏晋文学的范式革命已经掀起波澜,而明清文学的基本文献工作尚待补全。林晓光老师这样的学者已经使得从前的唐前研究范式变得动摇,古早的唐前研究早已遇到瓶颈,需要新的范式去适应新的研究,这是唐前学者担当的大纛。而明清文学的范式,叶老师认为这是我们下一代或者下下一代的学者或许能到去思考的时机。
叶老师打趣道:我们这一代明清学人,从前认为那些好题目都被前辈学者写了。你们这一代学人或许认为我们这些人把好题目都写了。可能下一代、下下一代的学人会认为你们这些人怎么都把好题目都写了。大家提问明代文学现在的缺口时,叶老师沉吟了一会认为是明前期文学史的正名以及编写。关于这一段的研究,目前汤志波、李圣华等人正在深耕此域。
其实我也思考过,未来究竟仍旧沿着明末清初的路子呢?还是统照全局用具体的文献说明一个场域的问题呢?其实二者均可取。就看我与文献材料有如何之缘分了。最近翻阅全祖望集中的经史问答部分,觉得明清人对史书悬案问题的思考大概是有一个脉络的,对于齐宣公、齐愍公讨燕之事,似乎承继于黄梨洲《孟子师说》中的讨论,全祖望是涑水而非年表的观点是否亦受黄梨洲的影响呢?还是受整个清初大历史观的影响呢?非想一段,与诸君共享。
叶老师以明词出道,故而他对待明清文学的态度谨严而又温暖。他认为所研究的事物对象的价值与研究其的学术价值不能划上等号,这也让我们对待自己未来的方向打了一个预防针,默默耕耘在一片看似丰盈又有限的土地上,这都是一个伟大而又孤独的挑战。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叶老师谈明清文学之走向及非想 (书被催成墨未浓)
- 烟霜磨灭 (桂魄梅妆)
- 一本小书寄意颇深 (桂魄梅妆)
- 读《前后七子研究》一点感受 (桂魄梅妆)
- 《明代文学史》观后 (书被催成墨未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