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根的陶醉(70后音乐随笔集)
诱惑起舞
挑选在这里的文字,大部份是我少年时听过的音乐的一些所感所想。有些在省市报正式发表过,有些只是贴在网络上。 我出生于70年代。上个世纪90年代,是属于港台流行音乐的繁荣盛世,我有幸在这个时期考进县城中学。在我的记忆中,90年代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前无来者的娱乐时代。这个时期,港台音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我们的生活,似乎是一夜之间,忽然变成文化市场的主流,占领了各种媒介最显眼位置。媒介亦以迎合的姿势配合着它们入境。那时候,杂志报刊的销量、电视的收视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港台明星报道的篇幅。 那时的校园仍然是青草丛生,鸟声清脆,而外面的世界已日新月异、热闹沸腾。教室内的单调生活已经让那一颗颗情窦初开的少年心灵感到厌烦与无奈。就是这个时候,港台流行音乐的缤纷魅力,以其出墙红杏的春意诱惑着质朴又单纯的我们。我们不约而同积攒着零花钱躲进街边音像店铺里淘自己喜欢的歌带;穿着印有四大天王图像的白色T恤,梳着郭富城中分的发型,在镜子面前细心寻找着自己和明星之间的差距和雷同;就像旧时迷恋《红楼梦》一样,我们也分成拥刘派和拥黎派,观点的不同常常反唇相讥,争个眼红目赤。书本不再是我们的全部,我们的生活因为港台流行音乐而变得丰富而又生动起来。 那时候我就想,美好的生活一定会依照这个样子一直过下去,优秀的歌手会越来越多,好听的歌会越来越多,我收藏的卡带也会越来越多,变化的,可能只是我会一天天在长大而已。 可是,仅仅20多年功夫,许多东西便再也找不着了—吱吱作响的收录机、香烟盒大小的卡带、曾经生意红火的磁带工厂。 他们消失了。可我记得住他们。我全记住了。我把少年时遇过的歌手以及他们的歌写在这本书里,当我一个一个地说出他们时,有多少人感到特别惊奇:咦,这个我还真的没有听过。 每个人都会秘密地珍藏一段最初的人生经历。当这种生活消失时,它就会永远藏在他心里。我们对生活的热爱也许源于对它的早年记忆。是我们早年热爱过的一个歌手、一首歌、一盒磁带、一本歌词手抄本、一张小小的明星贴图……这些东西,构成我们对生活最纯粹最朴素的热爱。而现在,我只能借助那些不变的旋律缅怀过去的美好。写书出书并没有给我带来经济或名利上的收益,相反,我有时会为写下某个离我们而去的歌手而感到难过。如果能够,我宁愿呈现那些经典的难忘的旋律给你们,而不是一本自以为是、轻率矫情的书。 我从事过文字工作,后来因为自主创业的艰辛而丢过笔。虽然始终没有离开音乐,身边更是不乏良好的聆听环境,但肤浅的文字一直纠缠在那些好歌好人之中,怎么写都意犹未尽,欲罢不能。 收录成这样一个本子,说起来有些七零八落,却较完整展示了这些年来我个人听歌的成长过程。这些歌手,这些歌,只是音乐海洋中的冰山一角,我所听过的、我能写出来的也是如此的有限。对于我,这是一场整理和盘点,对于阅读者,愿你能通过我的耳朵和情感,体会到音乐角落里那些无可替代的快乐。是为序。 从筷子兄弟的《老男孩》说开去 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唱完一首歌便能在一夜之间红透神州大地,这于今日已成为历史。事实上如此,在歌手如云的今天,却没有产生一首思索生活、评议世事、启人觉醒的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其实,在以往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奋进和每一步坎坷,都曾在歌坛上激起令人难忘的回响,那些回响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但是,互联网延续了这一历史。 去年那个落叶缤纷的秋天,一部由筷子兄弟创作的短片《老男孩》及片尾曲,却在一夜之间窜红整个互联网,感动了同年龄层的广大网友,很多人流下了对青春唏嘘的泪水。 《老男孩》讲述一个小故事。中学同学肖大宝(肖央饰)和王小帅(王太利饰)在那个年少而又轻狂的年代里,因共同喜爱迈克尔.杰克逊而成为了好朋友。多年后他们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一个是点头哈腰的婚礼主持人,一个是忍气吞声、蹉跎度日的理发师。迈克尔•杰克逊的死讯震动了肖大宝,他找到旧时搭档王小帅,组成“筷子兄弟”,和一群90后一起参加了“欢乐男生”的选秀,激起了这两个中年人心中残存的那一点梦想。选秀的过程并不顺利,最后也没有拿到名次而收获奖金和汽车,可是他们却收获了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且这次为理想而奋斗的记忆也将成为他们珍藏的记忆。 短片的前半部分充满了怀旧和搞笑元素,吉他弹唱、跳MJ的舞步、追求班花等校园段子;BP机、掌上游戏机、砖块模样的三用机等老古董;《对你爱不完》、《小芳》、《水手》、《星星点灯》等老歌……无一不勾起70后、80后两代人的集体追忆。后半段,伴着肖大宝“那是我日夜思念深深爱着的人呐,到底我该如何表达,她会接受我吗”的歌声响起,王小帅挥动红绸尽情起舞,镜头一幕幕回闪:肖大宝、王小帅一块练琴唱歌;穿着校服的肖大宝在街角怀抱吉他等待女孩路过;倾盆大雨里撑着花伞的她回眸一笑……而当年同学各自过着的生活也在歌声中被镜头一个个掠过,成了“金丝雀”的校花、得志的包子、街头烤串的胖子、如愿嫁给王小帅的胖媳妇、吃方便面加班的眼镜男、借酒浇愁的红衣大哥、洗脚妹、建筑工人……惊鸿一瞥的青春,无比残酷的现实,《老男孩》就像一把尖刀,直捣70后、80后内心深处某些脆弱的神经。 很显然,筷子兄弟把握住了当今最热点的怀旧元素,按他们的说法是:“70后怀旧是一种思潮,小时候我们都很幸福,时代给了我们做梦的机会,但现在生存压力大到了一个临界点,大家只能在回忆中寻找快乐。”精准的卖点,实诚的创作,加上互联网给草根提供了自由发挥的广阔的舞台,使得这部作品迅速走红。在我看来,整部作品丝毫没有一点草根的痕迹,甚至比起一些粗制滥造、纯商业运作的上院线的影片拍得更为出彩。40分钟的画面惟妙惟肖、臻善臻美。尤其一些长镜头的移位、特写镜头的渲染,音响效果的运用,颇有大片味道。 短片几乎用快速剪切的手法将这一对老男孩的青春岁月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年少轻狂的少年时光,那些充满温情的碎片式的回忆,使得很多人纷纷对号入座。除了画面,音乐---那种永不褪色的美妙方式更能让人进入回忆的意境。应该承认,音乐在本片中起的作用甚至超过了画面的表现力。当一首首熟悉的旋律响起来时,我们又会再一次沉浸在回忆中不能自拔,让心情彻底沉迷在一次次往事的旅行中。短片最巧妙的地方也在于,利用音乐这一表现手法,将观众带入一个让自己无限神往和感伤的氛围中。全片的配乐除了大部分为人熟悉的老歌音乐,片尾曲也极为出色,虽然是一部重新填词的翻唱作品,却与短片所透露出来的伤感与怀旧的氛围高度吻合,直指人心深处。”《老男孩》中,插入了一段广播采样,播音员先是播报着国家快速发展的GDP上涨的数据,紧接着播报的则是强拆和房价飙升。这一精彩的采样,反映了时下最为现实最为无奈的现象。在镜头下的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像小奥拓汽车里的肖大宝一样,每天纠结在千变万化的现实中,当那小小汽车空间里只剩下最真实的自己时,摘下虚伪陪笑的面具,呈现出一面面真实的无奈和一个个迷惘的眼神。 共鸣感同身受,谁的青春谁怀念,70后的我也能在《老男孩》的短片中找到我自己曾经美好的过去,也会在那些熟悉的旋律和时光交错的画面中抨然心动、热泪盈眶。但是,如果从欣赏一部艺术作品的角度去看《老男孩》,我不知道我是该喜欢它还是不该喜欢它,因为音乐是《老男孩》的杀手锏,是《老男孩》引起反响最重要的元素之一。试想,如果没有这些别人的音乐和片尾“移植”日本的音乐,我不知道《老男孩》是不是还是现在的《老男孩》,它是不是还能在网上引起那么多人去关注。前部份为了引起怀旧利用老歌的轰哄托无可厚非,而且是必须的,因为只有这些老歌才具有那个年代的时代特征,就像粗糙的83版《射雕英雄传》,并不是说导演真的拍得有多经典,演员们演得有多好,而是我们看到那些年代久远的画面时,就像看到自己当年为了看一集电视剧而翻山越岭的美好而又贫瘠的岁月。但是,作为画龙点睛的片尾曲,优美的旋律却来自大洋彼岸的日本的大桥卓弥,“老男孩”所做的,只是重新填上有着浓浓怀旧风味的新词。所以说,《老男孩》有点大气、有点小气、有点原创、有点山寨,它在我心中,一半是钟爱,一半是尴尬。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歌曲的商品属性以前所未有的光彩显现在人们面前。“老男孩”如果能从模仿的阶段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来,克服浮躁心理、刻苦勤勉、甘于寂寞地对艺术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专一执着,“老男孩”一定也会有春天,他们的路会越走越远,他们的作品也会像白酒一样,越久越香。 寻找小虎队(原创/献给爱歌人) 22年前,我以语文成绩全县第一名被入取到县重点中学。我6年的少年记忆就藏在那个小小县城里。 80年代末,港台的流行文化正在全面影响我们大陆。尤其是流行歌曲更是来势汹猛。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周末的夜晚,我来到我读高中部的表哥所租住的民房里。百无聊赖的我俩来到房东的客厅里看那十四寸的彩电。那时,中央电视台正播着刚开播不久的《综艺大观》,三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子在屏幕里激情澎湃地又唱又跳。短短的3分多钟,我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那个普通的夜晚就因为这首难忘的歌被我永远定格在脑海中。后来才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叫《青苹果乐园》,唱这首歌的三个小伙子叫小虎队,来自台湾宝岛的演唱组合。小虎队,其时是多么陌生而又时尚的名字,让情窦初开的我们一下子激动不已, 那时觉得他们的歌声是天籁之音,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音符,认识他们以及会唱他们的歌是一件值得多么炫耀的事情!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小虎队在我们身边火了起来。学校门口、大街小巷的摊贩们,开始大面积地摆放着精美的小虎队贴画、海报、挂历、明信片甚至是照片,满街都是小虎队的歌声,身边的一些同学嘴里哼的唱的也是小虎队,似乎是一夜之间,小虎队完全包围了我们的少年生活。 我想我认识县城是从小虎队开始的。 尤记得校园里最常闹腾的集体生活。做事争先恐后,说话七嘴八舌,唱歌更是一浪高过一浪,最有趣的是很多人在厕所、在浴室或清洗房里,洗的洗、刷的刷、拉的拉,大家先闷着,突然有个粗嗓门的莫名其妙地敞开了:“把你的心我的心,串一串,串一株幸运草串一个同心圆”,跟着一片哗然。谁先起的头,谁就是领袖,节奏跟速度也照着他所设定的往下接。音量惟其不大,激情惟其不饱,倘若手头正在搓衣服的,那双手的节奏也必是跟着一起一伏……当然,这其中也有些是滥竽充数的,咧咧嘴巴,装个样子,甚至有时是动错口型,像我就是。 老实说,我不是不敢唱,而是不会唱。我听觉天生敏感,从小爱听歌爱唱歌,但在之前的乡下小学里,我们只听过唱过歌唱祖国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红歌,再流行一点就是《十五的月亮》和《望星空》,那些“周末午夜别徘徊,请到青苹果乐园来”的新潮的旋律我还是第一次听到。 对于一个从贫瘠的乡下走到热闹的县城的少年来说,孤寂是可怕的。难以忘记曾经羡慕地聚集在家境殷实、穿着漂亮的同学身边,用嫉妒的眼光看着他那手中几乎和红宝石一样宝贝的小小方形卡带;难以忘记装模作样到每个音像商店里买磁带最后什么也没有买、实则只为了听他们招揽顾客而当街播放的小虎队的歌……热爱小虎队,爱听爱唱他们的歌,但贫困的家境又不能支撑我买得起耳机和小虎队的专辑独自去享受他们,甚至连拥有一张精致的海报也显得过于奢侈。经济条件不答应,时间更是不允许。我们更多是要专心学习,因为支持我们出门求学的最初愿望就是为了摆脱乡下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贫穷生活,有朝一日,能溶入穿着得体的县城人群中,也能阔绰地购买录音机或各式琳琅满目的卡带。难以想像啊,一个乡下少年,是怎样度过咸菜拌饭吃了上顿急着下顿的求学时代。这其中,小虎队的歌声,又是怎样慰藉着我那颗自尊而又自卑的小小心灵。 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是港台流行音乐最鼎盛的时期。每天有人粉墨登场,也有人卸妆谢幕。那时候真是一个新人辈出的时代,继小虎队之后,紧接着又有红唇族、红孩子、草蜢等组合,内地又出现了青春美少女等等,一个又一个的新人、一首又一首的新歌真如雨后春笋。1991年,小虎队成员陈志朋入伍服役,小虎队解散。1993年,服完兵役以后,小虎队重新组合,以《星光依旧灿烂》为复出的第一首歌曲,试图以组合的形式重新踏入歌坛,却发现早已是物是人非,星光无法依旧灿烂,最终分道扬镳各自发展。“小虎队”的名字慢慢淡出我的视野。 22年后的2010年,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三人重新联袂演唱他们的三首经典歌曲。小城的那段生活便在记忆里重现。20多年过去了,当初的三个小虎队成员也变成了三只老虎,我也由当初十五六岁的少年不知不觉跑到奔4的路上,生活早已不像当年那样青涩而又疯狂,于是很多故事都淡漠了。我在怀旧的2010年里,在充斥着小虎队的互联网世界里我再一次仔细去翻阅那一段记忆,才猛然觉得我跟他们其实都为70年代出生,年龄相仿,他们在各自的人生路上大步地往前走,我却在平稳中后退了许多。我找到了小虎队,但我更多的愿望是想找回曾经很有理想又很努力的自己。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比拟好莱坞的影视设备 OTHKA MOCO (OTHKA)
- 有需要租影视器材和视频拍摄的朋友可以联系哦 (上海镜子影视)
- 超清电影短片《大金鹿》——献给叉腿起过的 小伙伴们 (秦邱)
- 不可不知的电影镜头 (瞳画传播[影视])
- 中韩聚力微电影,共享“中国梦” “中韩青年梦享微电影展”发... (宽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