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克史学

观亓不语

来自:观亓不语 组长
2007-12-16 23:51:58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观亓不语

    观亓不语 组长 楼主 2007-12-16 23:54:05

        通常认为,求真求实是中外史学家共同追求的目标,是历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尤其是区别于文学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传统历史学著作的一把标尺。古往今来无数历史学家为了维护历史著述的客观性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甚至生命。对历史学的这种朴素认识,在西方以兰克史学为代表,在中国以乾嘉史学为代表。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078491/

    在20世纪,这种观念受到了挑战,反映在历史哲学上是由思辨转移到分析的路数上来。与黑格尔、斯宾格勒、汤因比思辨的历史哲学不同,分析历史哲学的代表人物雷蒙、阿隆、卡尔、鲁滨逊、柯林武德、克罗齐等,提出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历史都是思想的历史”、“历史是历史学家心目中的历史”等命题,其核心是认为在历史学家笔下,纯粹客观的历史是不存在的,因为你在收集材料、整理及写作的过程中,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了历史的创造,历史著作渗入了历史学家个人主观的因素,这些主观因素可能有个人兴趣的影响,也可能有党派、民族、宗教感情等等的影响。此可归结为库恩提出的“范式”理论,即学者在从事实际研究时,实际是对一个已形成的先行观念进行修正、补充、改造,或者彻底推翻它。

    应该说,上述对科学历史学的质疑,对20世纪后半期的历史认识论和历史编纂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也对后现代史学产生了影响。尽管分析的历史哲学与后现代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后者在照单全收的基础上对历史认识论的解剖又大大前进了一步,或者说具有颠覆性的作用,以至于大多历史学家无法接受。

  • 观亓不语

    观亓不语 组长 楼主 2007-12-16 23:55:49

    另一则为余英时主讲〈史学、史家与时代〉,余为其中一名记录者。该演讲始于说明兰克(Leopold Von Ranke)之科学史学如何与清代乾嘉考证结合而形成当前考证史学的专题研究之风气。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119888/

    继而指出近日西方学术界对兰克史学之反省而带出史家、史学与时代具有密切关系,并指出当前我国史学界除注意专题的分析研究外,应投身撰写通论的综合研究,方能显示史学「古为今用」之价值。

    余氏中西史学素养深厚,论述清晰而发人深省,演说辞日后刊登于《幼狮月刊》,并收入余氏《历史与思想》一书。该文实为二十世纪我国新史学的重要文献。

  • 观亓不语

    观亓不语 组长 楼主 2007-12-16 23:59:13

    余英时文集总目录(十卷)作者:张爱书者 提交日期:2006-6-15 09:57:00 | 分类: | 访问量:257 喜欢余英时的书,但买了三联版本等,不想化大价钱买这一套了。查网络上许多卖书网站,许多目录都是不完整的,比较再三,匆匆整理出此总目录,以便查阅。如有朋友也喜欢余英时文章,并有更加完整的目录,请发给我,谢谢!!!  第一卷:史学、史家与时代  东汉政权之建立与士族大姓之关系 广乖离论—国史上分裂时期的家族关系 说鸿门宴的座次 史学、史家与时代 ——新亚书院研究所、新亚书院文学院联合举办 中国文化讲座第二讲记录(1973年12月2日) 从史学看传统—国史《史学与传统》序言 关于中国历史特质的一些看法—1973年11月在新亚书院“中国文化学会”的讲演 《历史与思想》自序一个人文主义的历史观—介绍柯林伍德的历史哲学 章实斋与柯林伍德的历史思想一中西历史哲学的一点比较 《朱熹的历史世界》上编绪说 《周礼》考证和《周礼》的现代启示 ——金春峰《周官之成书及其反映的文化与时代新考》序 《十批判书》与《先秦诸子系年》互校记  第二卷:中国思想传统及其现代变迁 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自序 中国古代死后世界观的演变 中国近代个人观的改变 中国现代价值观念的变迁 附:谈“天地君亲师”的起源 群己之间—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两个循环 五四运动与中国传统 西方古典时代之人文思想 文艺复兴与人文思潮 儒家思想与日常人生 儒家“君子”的理想 从宋明儒学的发展论清代思想史—宋明儒学中智识主义的传统 清代思想史的一个新解释 《现代儒学论》作者序 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从明清思想基调的转换看儒学的现代发展 现代儒学的困境 唐、宋、明三帝《老子》注中之治术发微 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君尊臣卑”下的君权与相权—《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余论 从《反智论》谈起  第三卷: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  汉代循吏与文化传播 名教思想与魏晋士风的演变 明清变迁时期社会与文化的转变 士商互动与儒学转向——明清社会史与思想史之一面相 关于韦伯、马克思与中国历史研究的几点反省——《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自序 “士魂商才”——《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日译本自序 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 关于“新教伦理”与儒学研究——致《九州学刊》编者 工业文明之精神基础  第四卷: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  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 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知识分子的古代传统—兼论“徘优”与“修身” 士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士与中国文化》自序 道统与政统之间—中国知识分子的原始型态 中国知识分子的创世纪 意识形态与学术思想 再论意识形态与学术思想 汉晋之际士之新自觉与新思潮 宋代士大夫的政治文化概论—《朱子文集》序 戴东原与清代考证学风 戴东原与伊藤仁斋 章学诚文史校雠考论 章实斋的“六经皆史”说与“朱、陆异同”论 清代学术思想史重要观念通释  第五卷 现代学人与学术  钱穆与新儒家   一生为故国招魂——敬悼钱宾四师   《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自序   附录:钱宾四先生论学书简   犹记风吹水上鳞——敬悼钱宾四师   寿钱宾四师九十   《钱穆先生八十岁纪念论文集》弁言   越过文化认同的危机——《钱穆与中国文化》序   新亚精神与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检讨与前瞻》序言   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   陈寅恪与儒学实践   试述陈寅恪的史学三变   陈寅恪的学术精神和晚年心境   陈寅恪《论再生缘》书后   后世相知或有缘——从《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谈起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序   附录一 《中国哲学史大纲》与史学革命   附录二年谱学与现代的传记观念   从《日记》看胡适生平的几个疑案   胡适“博士学位”案的最后判决   学术思想史的创建及流变——从胡适与傅斯年说起   “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梁漱溟先生   追忆牟宗三先生   我所认识的钱钟书先生   顾颉刚、洪业与中国现代史学   顾颉刚的史学与思想补论——兼答唐文标先生的《文字障》   谈郭沫若的古史研究   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敬悼严耕望学长   一座没有爆发的火山   费正清与中国   香港与中国学术研究——从理雅各和王韬的汉学合作说起   试论林语堂的海外著述   我走过的路  第六卷 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  民主制度的发展 第一章 民主的形式与内容 第二章 希腊首创的民主制度 第三章 罗马政府的民主因素 第四章 中古代议民主的发轫 第五章 中古的民主思想 第六章 宗教革命与民主的发展 第七章 专制时代民主的表现 第八章 民主思想与法国革命 第九章 19世纪的民主运动 第十章 近代的直接民主第 十一章 民主的新方向 第十二章 民主的批判与展望 参考书目  近代文明的新趋势 自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新文化的启蒙(上)——文艺复兴(The Renaissance) 第三章 新文化的启蒙(下)——宗教革命(The Reformation) 第四章 自由经济的兴起——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五章 民主政治的胜利——从近代国家的凝成到民主革命 第六章 平等社会的创建——近代阶级制度的演进 第七章 帝国主义时代——极权主义的根源及其萌芽 第八章 近代文明的新趋势——19世纪以来的民主发展 附录  《西方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 重版识语 民主革命论建立新的革命精神!(代序) 上篇 革命与反革命 第一章 论革命 第二章 论反革命 第三章 近代革命与反革命的分野中篇 革命的范畴 第四章 论政治革命 第五章 论经济革命 第六章 论文化革命 第七章 论社会革命 第八章 论民族革命下篇 革命之路 第九章 论革命的路线 第十章 论革命的方法 第十一章 论革命的领导权 第十二章 论革命势力的成长 附录 西方历代思想家的革命观 后记  自由与平等之间自序 第一章 自由探本 第二章 社会自由及其实现 第三章 平等概念的检讨 第四章 平等的社会含义 第五章 自由与平等关系的探讨 第六章 自由与平等的文化基础 附录 罗素论自由  第七卷 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上)  《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自序 尝侨居是山,不忍见耳——谈我的“中国情怀”  到思维之路 《到思维之路》再版自序 《到思维之路》自序 学而思思而学 变与常 合情合理合理合情 吾道一以贯之? 主义与问题 主观、客观与思想 理未易察! 解开心物之争的死结 解“执” 求其放心 为有源头活水来 思想的广度与深度 从心灵到思想 肯定我们的独立思想! 思想的分与合 远在天边 近在眼前 知识·思想·信仰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思维与思维方法 思想的继往与开来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 文明论衡 《文明论衡》序 文明与野蛮 论进步 论自觉 论传统 论文化整体  文化评论 五四文化精神的反省与检讨——兼论今后文化运动的方向 五四——一个未完成的文化运动 文艺复兴乎?启蒙运动乎?——一个史学家对五四运动的反思 我对中国问题的反省 中国社会重建的一点检讨 “文明”与“文化”释名 论文化超越 试论中国文化的重建问题 自我的失落与重建一中国现代的意义危机 文化的病态与复健——刘笑敢《两极化与分寸感》序 文化危机与趣味取向 中国现代的文化危机与民族认同 谈中国当前的文化认同问题 美国华侨与中国文化 国家观念与民族意识  第八卷 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下)  1.文化评论的回顾与展望 2.文化建设私议——人文学术的研究是当务之急 3.科技文化与大众文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文化变迁 4.对塔说相轮——谈现代西方的思想动态 5.对塔说相轮补篇——对评者的答复 6.历史女神的新文化动向与亚洲传统的再发现问题 7.戊戌政变今读 8.让一部分人在精神上先富起来 9.轴心突破和礼乐传统 10.《红楼梦的两个世界》自序 11.江宁制造曹家档案中的“西花园”考 12.《懋斋诗钞》中有关曹雪芹的两首诗考释 13.曹雪芹的“汉族认同感”补论 14.眼前无路想回头——再说红楼梦的两个世界间答赵冈兄 15.曹雪芹的反传统思想 16.《红楼梦》的两个世界 17.近代红学的发展与红学革命——一个学术史的分析 18.关于《红楼梦》的作品和思想问题 19.侠与中国文化 20.怎样读中国书  第九卷:历史人物考辨  《曾国藩与“士大夫之学”》 《王僧虔〈诫子书〉与南朝清谈考辨》 《评关于钱谦益〈诗史〉研究》 《中国古代思想史脉络中的医学观念》 《试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 《方以智晚节考》。  第十卷: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  明代理学与政治文化发微 孝宗与理学家 试说儒家的整体规划 从政治生态看朱熹学与王阳明学之间的异同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38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