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费孝通《乡土重建》
业余法师(公众号:喻岩故事)
最近为了更细致地阅读,我答应个出版方写书评,人家则送我书。如果我没及时完成,以后就不能合作了。因而我为了写好书评,会认真看书。

晚上取到了送我的这本《乡土重建》。当我翻开此书时,不得不感叹,费老七十多年前的作品,放在当下,读起来份量依旧。这就是经典吧,跨越世纪,仍能给我以启发。
因为本书收录的是费老的演讲及论文(不同于现在的论文形式),所以各章之间既有联系,又彼此独立。我为了更好的把握全书内容,在读了第一章后,跳到最后读了“对于各家批评的总答复(后记)”。这也更有助于调整我阅读时的思考角度。
如费老所言,《乡土重建》和《乡土中国》的性质属于两个层次。《乡土中国》反映出的是中国基层社会结构的原则。《乡土重建》则是要找出种种问题的症结,通过积极的主张,以求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同时费老也说《乡土重建》其实是第三步的工作,第二步其实是要在把握第一步的基层社会结构的原则上,更具体的将其分解,描画出每一部分的全貌。但因为牵涉太广,费老不得不跳步了。
对此,我则想到了一些这几年读过的当代社会学作品。比如给我印象很深的刘绍华所著《我的凉山兄弟》,这就是费老所说的第二步工作吧。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幅员辽阔,这第二步的工作需要众多的有志之士贡献他们的青春和热血才可以完成。
费老在他《江村经济》一书的首页上,写道:请允许我以此书来纪念我的妻子。1935年,我们考察瑶山时,她为人类学献出了生命。她的庄严牺牲使我别无选择地永远跟随着她。
那年费老和他新婚妻子王同惠前往广西瑶山做社会调查。期间,费老不幸陷入瑶山猎人为逮捕野兽而制造的陷阱之中。为了营救费孝通,王同惠连夜下山寻求救援,不慎坠崖落水而亡。那时两人结婚仅仅过了108天。多年前我在广西听说了这个故事,就一直忘不掉。对我而言,费老不仅仅是写了些社会学著作,他的精神更令我肃然起敬。同时也改变了我对社会学者的看法。
再说回书中的内容。七十多年的社会发展,使得处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乍一看似乎某些论述已经不符合当下。不过,看过去人写的书,不仅仅会了解过去,还能传承他们好的思想。
比如第一章提到的传统匮乏经济,书里表述:首先,中国是个农业国家。中国人民的生活多少是直接用于人力取给于土地的。土地经济中的报酬递减原则限制了中国资源的供给。……年复一年地滋长着人口,可耕的都耕了……这个旧世界是一个匮乏的世界,多的是人,少的是资源。
如果我们把这一段改写下呢,还可以结合时事。今年北京适龄儿童突破20万,幼升小、小升初学位缺口7.5万。所以可以写:学区经济中的报酬递减原则限制了中国小学学位的供给。……北京西城区年复一年的人口增长,学位可以给的都给了……这个旧学区是一个匮乏的学区,多的是人,少的是学位。
我上面这段仿写竟然没毛病,可我不读此书的话,我大概率不会如此表述。一本好书,永远都不会被时代抛弃。
2021.7.7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写作练笔群招募新成员 (tree)
- 读书与写作群 (雪禅)
- 《行走的咨询室》,一个违伦心理咨询师的故事 (晚照)
- 写作者的生活 (瑶林见鹿)
- 练笔1《雪不再思考 雪没有选择》 (Lizz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