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不泄底)埃勒里·奎因简中长篇小说杂谈
幻镜止水
2021-07-10 18:54:06
已编辑
很高兴把奎因的简中长篇小说看完了,开个贴聊聊作品,主要是想提高吹奎因老师的姿势水平(x)
首先做一个说明,大家知道,埃勒里·奎因实际上是一对表兄弟——曼弗雷德·班宁顿·李和弗瑞德·丹奈,为方便起见,以下论及书中侦探时称之为埃勒里,论及作者时称为奎因,两位奎因中哥哥称为李,弟弟称为丹奈。关于奎因创作年表这里不再罗列,翻书或随便搜索都可以查到。
本贴主要讨论已有的简中长篇,必要时对短篇、中篇作品和广播剧进行说明。
下面论点若有出处,后面附上相关书名。
-
幻镜止水 楼主 2021-07-10 18:56:13
第二时期 《半途之屋》曾译《瑞典火柴之谜》,作者序言有提到放弃以国名命名的原因,还给出了《三城记》这样的第三种叫法。《生死之门》传闻出版前一年发表于杂志上,题为《Japanese Fan Mystery》,而日本引进时译为《日本樫鸟之谜》,两者差别很大(新星版《有翼之暗》注释),个人认为若要硬凑国名,也应为《日本屏风之谜》,而非《日本扇子之谜》。如上所述,国名有九本、十本、十一本说法,但遵循作者原意,国名应该只有九本。 作为转型时期,以《半途之屋》为开端,好莱坞三部作品《红桃4》、《恶魔的报酬》、《龙牙》承接,过渡到第三时期,这个期间里埃勒里本人变了很多。
-
幻镜止水 楼主 2021-07-10 18:56:59
第四时期 长篇小说出现代笔作就是来自这个时期,也有观点认为第三时期的《恶之源》是代笔,但只是臆测,并不被人接受(内蒙版《上帝之灯》导读),一种代笔作是由丹奈提纲大纲,其它作家将其写成小说。简中出版有《另一方玩家》《然后在第八天》,另一种代笔作是完全由其它作家所写,只不过出版时李对其作出一些修订,来养家糊口。包括十五本平装本和以“小埃勒里·奎因”为名出版的十一本青少年小说(即接力出版社埃勒里·奎因少年逻辑思维小说系列,李似乎有参与编辑和指导)和以“巴纳比·罗斯”为名出版的六本历史小说,请注意,长征出版社出版的《幽灵的悲鸣》既非奎因作品也非代笔作品,而是英国作家伊登·菲尔波茨的《夜声》。十五本平装本的最后一本《色情电影谋杀案》有简中版本,为爱德华·霍克所著,李在审稿后写完答复就去世了,之后丹奈为这最后一本代笔作做了大量的编辑工作,也是此类作品唯一经他之手编辑的。(本段参考《埃勒里与奎因》) 该时期特点是较之前更加求新求异,以《另一方玩家》《然后在第八天》为创新作品个中翘楚,但,国内普遍评价不佳。
-
幻镜止水 楼主 2021-07-10 19:02:44
第三时期 以莱特镇系列为主打,一般认为是五本长篇《灾难之城》《凶手是狐》《十日惊奇》《双面莱特》《生面中最后的女人》(该作发表于第四时期),短篇在一些集子如《奎因犯罪调查局》中出现,但个人认为长篇应该还包括《王者已逝》,因为该作的主要人物来自莱特镇,而且奎因本人在调查案子的时候专程去莱特镇走了一趟,而且着墨甚多。最后以《最后一击》(注:民翻)结束,原名《The Finishing Stroke》,为作者钦定的埃勒里的最后一案。这是一个分水岭,很多将奎因和逻辑流画等号的读者一般只读第一时期,并不承认后来的作品,这没有什么可指责的,纯粹是个人喜好。但必须指出的是,逻辑流属于奎因,而奎因不属于逻辑流,这是一个包含关系。“奎因作品衰落的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或许有一点讽刺。弗瑞德·丹奈努力让埃勒里和他的冒险跟上时代,反映时代。埃勒里的性格多年来逐步演变,反映了变化的世界和变化的市场,结果是对于偶然阅读它们的读者来说没有一个能抓住他们眼球的埃勒里。用格特鲁德·斯泰因的话来说,波洛就是波洛,但是埃勒里有几个主要的化身。《罗马帽子之谜》中那个矫揉造作、缺乏人情味的唯美主义者和《十日惊奇》中那个受到良心谴责、有血有肉的人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共同之处。那些从早期喜欢这些小说的爱好者并不总是喜欢奎因后期的作品,反之亦然。”(《血缘关系》)
-
幻镜止水 楼主 2021-07-10 19:30:39
因此,对三十多部作品进行评分排座次是没有意义的,对其他想进一步阅读作品的人来说,我认为弊大于利。基于以下的原因: 1.先入为主的观点。别人给你没读过的作品以激烈的,包含个人情绪的评价,可能会阅读体验造成影响,两种情况:要么是读的过程中不能更同意,要么是完全跟他的观点反着来。即使是努力客观中立的观点,看的时候也容易被牵着鼻子走。总之,带着观点看作品难免偏颇,有买椟还珠之感。 2.可能错过喜欢的作品。你因为别人说差而不读,也会因为别人说差而错过。当然你可以解释说防踩雷,但你都想继续读下去了,作品排名真有那么重要吗?更何况,有些作品评价国内国外完全倒过来的——比方说,你觉得《灾难之城》怎么样? 3.顺序影响阅读体验。你因为别人说好,提前把《十日惊奇》读了,阅读体验肯定比读完国名再读差,你不读《十日惊奇》再读《九尾怪猫》和《恶之源》也是同理。
-
幻镜止水 楼主 2021-07-10 21:25:55
关于之所以放弃“挑战读者”和国名系列,我们也可以从1950年1月23日李给丹奈的信件中窥得一二:“我反对作者走出作品向读者提出直接的问题。我们在很多年前放弃了‘挑战读者’这一过时的诡计;我觉得没有什么理由重新回到从前。”(血缘关系) 但八年后的《最后一击》又回到了从前,这是后话。 我们知道他们要恰饭要收书要办杂志,要赚钱所以讨好光面杂志,但这只是转型的原因之一,除了血缘关系提到过时这点以外,在《从福尔摩斯到黄金时代》中马丁老师其实也提到,之所以转型,把注意力从单纯的智力挑战转向其他方面,也是听取了塞耶斯和伯克莱等人的意见。而且这一时期及往后时期的故事性大幅度提高,我想这其中奎因可能也受到他们的好友约翰·狄克森·卡尔的影响,毕竟他们做了很久的邻居,当然这只是猜想。
-
幻镜止水 楼主 2021-07-10 21:48:56
如果说西蒙斯比较含蓄,那么塞耶斯说的更加直白,这是她对《暹罗连体人之谜》的评价:“拯救奎因先生的是真正敏锐和巧妙的侦探推理这一基础,他以此构建了情节,所以看在以脑力游戏为根本的分上原谅他的浮夸放肆......他以不可思议的直觉看透了读者所思所想。如果他能在文风上掌握‘下降的艺术’,他应该能坐稳他的智慧所赋予他的地位,成为侦探小说领域的超一流大师。”(《书评家塞耶斯》) 实际上在这个时期很多人都把埃勒里当成另一个菲洛·万斯,又是一个掉书袋的大学究,一个杰克苏侦探,这又被奎因本身所厌恶。 再者,对于李来说,他对推理的兴趣并没有丹奈那么大,他想成为的是二十世纪的莎士比亚(《血缘关系》)。所以从作者本身应证,又是另一个范·达因。
-
幻镜止水 楼主 2021-07-10 22:29:54
关于他们仨的事情你可以看看我的那篇书评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650806/ 第8篇和第25篇 太掉书袋了,特别是《最后一击》,太可怕了 -
幻镜止水 楼主 2021-07-11 13:27:37
之前讨论过一个作家巅峰期的问题。个人认为三大家的巅峰期: 阿加莎:1932《悬崖山庄奇案》、《死亡草》(指集结出版)–1950《谋杀启事》,18年 奎因:1932四神临凡–1948《十日惊奇》,16年 卡尔:1930《It Walks By Night》–1946《耳语之人》or1947《沉睡的人面狮身》or1950《新门新娘》,约记为18年 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第二到第三时期广播剧(1939-1948)和EQMM占了大头,而这两块什么成绩就不用多说了,那段时间全美数以万计的人每周的星期日晚上都准时坐在起居室里收听广播,EQMM上面刊登了无数杰作和培养了大批后黄金时代的作家,民翻也很很多作品来源于此,大家熟悉的如霍克、亚飞,乃至博尔赫斯,皆在此列。
-
幻镜止水 楼主 2021-07-11 22:43:04
《玻璃村庄》我个人偏向归于社会派,这本书强调程序正义,以及阐述个人依靠情绪伸张的正义会造成不良的后果,体现在十二人陪审团审判流浪汉身上。这本书也被评价为塞耶斯附体,进展极缓,絮絮叨叨,诡计很简单,真相很明显,伏笔明晃晃。根据资料看和麦卡锡主义还有莫名的联系。 结尾三十五位嫌疑人逐个排除气势汹汹犹如《Z的悲剧》重现,但只不过是海市蜃楼。 奎因的特点是喜欢花一两章把所有出场人物都交待完,这时的阅读体验极差,这本就是这样。 不过总体上看还是不错,试举一段: “年轻人不能活在他们亲戚的过去之中,”她微笑着说道,“生命就是试着去破坏计划。死亡就是在牵引机的年代里用手犁田。改变没有什么不好。到最后都是同样好的事情存活下来——我期待你们会说这是‘有价值的’。不过我喜欢跟得上时代。”
-
幻镜止水 楼主 2021-07-12 16:59:35
我在新星版《另一方玩家》里的短评里看过一条是这么写的:“事实上有一点不公的是,越来越多人会忘记去站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下思考并评价EQ及其作品。”诚哉斯言,和《然后在第八天》同属这种情况。 《另一方玩家》稍有经验的读者很容易看破其中的诡计并打低分,这个诡计相当臭名昭著,因为使用这个诡计的作品评价通常不高,若真有评价好的作品使用它,也往往是拿来到误导,诱使读者往这一块去想。但,不好归不好,还是要看看年代背景。 至于《然后在第八天》,试想,远在新本格二十年前就创作出如此崩坏的作品,算上麻耶雄嵩,比奎因晚了多少年! 看完的遗憾有二,一是它有代笔,二是奎因不能活到新本格开启,如尼采所言,兄弟俩向着真理之山不断攀登,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当所有人为他们暂时取得的成就喝彩之时,他们已经开辟出了下一条道路,虽然当时不为人知乃至误解,但时隔日久,终能博得如雷的欢呼。 这也是我佩服奎因的原因,当埃勒里被捧上神坛,光芒万丈,读者疯狂期待下本国名的时候,兄弟俩迈向了新的征途,或许他人不解,但到第三时期的莱特镇,广播剧,EQMM一出,又宕出一片新天地,到了最后的高峰《十日惊奇》,奎因犹如上帝之手,将埃勒里送下神坛的那一刻,这些侦探小说的爱好者,这些身经百战的读者,无一不向兄弟俩脱帽致敬。
-
幻镜止水 楼主 2021-07-12 17:03:24
以上,在《九尾怪猫》的最后一段,有着最好的注脚: “从那个角度来说……是的,奎因先生,你失败了。”老人突然身子往前弯,两手握住埃勒里的手。在那接触的一瞬间,埃勒里知道他已经到了旅途的尽头,他再也不需要四处漂泊了,“你以前就失败过,你以后还会再失败。这是人的本质和角色。 “你所选择的工作具有崇高的意义,有非常伟大的社会价值。你要继续做下去。这不只是对社会,对你本人也很重要。 “可是,在做这一件重要又有益的工作时,奎因先生,我要求你时时要记住一个伟大而且永恒的教训,这个教训给你的东西比这次你自认的失败经验更隽永。” “这个教训是什么,赛利曼教授?” 埃勒里非常专心地聆听。 “这个教训,先生,”老人一边说,一边拍拍埃勒里的手,“就写在《马太福音》里:“‘神只有一个,就是他,没有别人’。”
-
幻镜止水 楼主 2021-07-12 17:15:00
我们讨论埃勒里的黑化,有那么三四次,而在十、九、恶这三连败里面黑化得最彻底,老先生的这番话,打碎了名侦探将自己塑造成神的自信,接着将他变成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敢爱敢恨、有弱点有强项绝非全知全能的人。 “你毁了我对自己的信心。我以后还能再继续扮演假冒的小上帝吗?我不能了。我不敢了……我不是那种以别人生命为赌注的人。在我所选择的这个职业里,往往会以人的生命做赌注,或即便不是生命,也是一个人的声望、事业或快乐。” 于是,他会在《恶之源》中做出最令人扼腕叹息的选择,三本书起承转合堪称完美,如果以《恶之源》作为埃勒里的最后一案,亦无不可。这就像是雷恩的轨迹一样,有如一只旅鼠,在画好的路线上一路走去而不自知,最后,一声扑通,铸就最大的悲剧。
-
幻镜止水 楼主 2021-07-12 18:37:59
当你按时间顺序一本一本下来,或许会感觉手上的书越来越沉重,我以为正是如此,或许字里行间还可以见到美式幽默,奎因父子打情骂俏,但几乎都是以喜衬悲。或许会像《最后一击》一样,读到真相的时候: 艾勒里转回原路,老态龙钟地驶回纽约。 奎因探长从死死的睡眠中醒来,想知道是什么把他弄醒的。朦胧中他看了看手表指针,4:20了。有人说了些什么…… 有人还在说着什么。 又来了,一个清晰响亮的男高音,紧张,充满自我厌恶和得意洋洋。 “该死。该死。” 屋子里的什么地方亮起了灯光。 老人爬着下了床。他没穿睡衣的上衣。打着哈欠擦着毛巾,轻声地穿过漆黑一片的客厅来到艾勒里的书法,这儿是光亮的源头。 “你疯了吗,儿子?”探长又打起哈欠,“你还没睡觉么?” 艾勒里穿着袜子,还穿着裤子和衬衣。 他像个印度人似的坐在桌子上,俯盯着地板,地板上他用阿德伍德板条箱里的物品摆成了一个令人满意的圈子。黑色的日志翻开来在他身旁摆在桌上。 “爸爸,我找到了。” “你玩过家家不算有点上年纪吗?”他的父亲坐到皮沙发上,伸手拿来一根烟。沙发很舒服,他往后靠了靠。“找到什么了?” “塞巴斯蒂安之谜的答案。” “塞巴斯蒂安?”老人吹了口气,皱起眉头,“赛巴斯蒂安。一时想不起了。谁是塞巴斯蒂安?” “那是很久以前了,爸爸。”艾勒里感觉周围的空气焕然一新,就像他刚从山上的湖里浸泡而出。,探长困惑不解的发现,与此同时他还有些悲伤。 老人盯着他。 “你应该记得,”艾勒里轻轻地说,“阿德伍德,那个住在格林尼治村写诗的孩子。这得追回到29年。你和威利帮我挖了些背景资料。” 探长拍了拍他那粗壮的小腿,“记得!这些……?”他专心地看着那一圈物品。“但是那是很古老的历史了,艾勒里,你从哪儿把这些东西挖出来的?” 艾勒里告诉了他,并把黑色的日志捡起来,“我花了大部分晚上来重读我的日志。要知道,那时我还年轻。” “那样不好么?” “那样很好,但是也有它的坏处。我一定曾令人难以容忍。太狂妄自大,自命无事不知了。我是不是打扰到你了?” “那时候我自己还要年轻。”奎因探长笑道。 他捻灭了烟说道,“你解决了那件案子?在这么多年后?” “是的。”艾勒里用手臂抱住双膝摇晃起来,“我是最睿智的人,我的力量毋庸置疑。当人们碰到真相时,往往会受到真相的蒙蔽。这就是我为何一直未看清塞巴斯蒂安一案的真相。爸爸,我曾经就把它握在手中。我把它翻过来转过去,闻了闻味,里里外外地检查它。然而我却从未真正地发现它。” “想说给我听听吗?”他的父亲说道。 “不,爸爸,回去睡觉吧。很抱歉吵醒了你。” “想说给我听听吗?”他的父亲重复道。 于是艾勒里告诉了他。 这次轮到探长一次有一次地说,“该死。该死。”
-
幻镜止水 楼主 2021-07-13 18:23:05
我是在被柯南泄了《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阳光下的罪恶》后把这三部作品看完的,很幸运,我根本没察觉到真相,只有到后来回味的时候才明白,噢,原来是柯南的哪哪哪一集(这点来看柯南的编剧有时候真是相当可恶,点名《火焰中的红马》《少年侦探团VS老年侦探团》以及列车篇) 所以可能事后就有一点失落感,但是在当时阅读《尼罗河上的惨案》的体验是绝佳,非常对胃口,当然,阅读是很私人的事情,人与人之间的快乐并不相通,觉得盛名难副也是可能的。比如说,长久以来我就对《阳光下的罪恶》没过高评价,我觉得它是一部杰作,仅此而已。 但是在这个长久的阅读过程中,当我开始了解波洛,开始阅读更多阿婆的小说时,我开始感到我的评价草率了,有些作品需要你有一些积淀才能察觉它的好,现在想来这本书我还能记住的点也就六七个,但是这种开放密室的设置确实非常精妙,三十年代末期阿婆就喜欢这种有密室风味的尝试,比如说,《尼罗河上的惨案》难道不可以说是暴风雪山庄变式吗?林内特、西蒙、杰奎琳这三个人的感情线当初是不是看的太草率了?阿婆在行文间偶有余力的时候是不是突然阴阳怪气一下?波洛可以阻止惨案的发生吗?时隔日久,当我重读的时候,我开始觉得第二遍阅读的体验,丝毫不逊色于初次狩猎。 更典型的是《东方快车谋杀案》,我觉得它太枯燥了,特别是一个人一个人上证词,我只想快点看到结尾让我目瞪口呆的解答。 不过第二遍,我就可以慢悠悠地去看,那就不一样了。例如,第一章托罗斯快车上的重要旅客,一个中尉要护送波洛上东方快车,火车发动前的几分钟,他在站台上拼命东拉西扯,就是想和波洛维持聊天,避免冷场的尴尬:
一阵冷风呼啸着吹过站台,两人都打了个冷战。迪博斯克中尉偷偷地瞄了一眼手表。四点五十五分——只有五分钟了! 他唯恐对方注意到他偷看手表,赶紧继续说道: “每年这个时候,旅行的人都很少。”他说着,看了看他们上方的卧铺车窗。 “是这样。”波洛先生附和道。 “但愿您别被大雪困在托罗斯!” “以前有过吗?” “有过,是的。今年还没有。” “但愿吧,”波洛先生说,“欧洲来的天气预报,说不太好。” “很糟糕,巴尔干的雪下得很大。” “我听说德国也是。” “好吧,”对话又要中断了,迪博斯克中尉赶紧说道,“明晚七点四十分,您就到君士坦丁堡了。” “是的,”波洛先生说,拼命接着话茬儿,“圣索菲,我听说很漂亮。” “我相信肯定棒极了。” (略过中间部分情节) 卧铺车的列车员向两个男人走来,说火车就要开了,先生最好上车。小个子男人抬了抬帽子。他的脑袋简直就像一颗鸡蛋!尽管之前有些出神,玛丽·德贝纳姆还是笑了。一个滑稽可笑的小个子,无须把这种人当回事儿。 迪博斯克中尉说着道别的话,他早就想好了,直到最后一分钟终于派上了用场,说得很是漂亮优雅。 波洛先生不甘落后,回答得同样优美...... “请上车,先生。”卧铺列车员说道。波洛先生装出一副万般不舍的样子上了火车。列车员跟在他身后也爬上了火车。波洛先生挥动着双手。迪博斯克中尉向他敬礼。火车猛地一动,缓缓向前开去。 “可算结束了!”波洛先生嘟囔着。 “啊——”迪博斯克中尉颤抖着说,这才意识到自己冻坏了...... 怎么说呢,这段写的真好,但是当时看的时候我铁定不会多在意
总而言之,我找到了推理小说看第二遍的理由,能有与第一次狩猎完全截然不同的体验,并且,还能修正第一遍读完的看法,意识到那是不准确的。 毕竟,这位老太太最擅长的,就是从来不让她的读者失望。
-
幻镜止水 楼主 2021-07-13 18:32:01
《在奎因的会客室》(《In the Queens' Parlor》)第二十五篇中,奎因向斯托特询问了他认为的十大杰作,斯托特几年内的想法就变更数次:
完全有可能的是,几年后,甚至一周后,斯托特先生会找到完全合理的理由,再次推翻他的一些决定。到这个时候,我们必须非常清楚,任何 “十大杰作”,甚至 “百大杰作”,都不可能成为一个不可侵犯不容更改的名单。如果像生物学家告诉我们的那样,人体的每个细胞在每五年内至少全部更新一次,那么为什么我们头脑中的思想不能更新呢?到了这个时候,我们也必须清楚,为孤岛阅读选择任何恒定书单的任务不仅是无偿的,还是不可能的。 但仍有一个教训可供借鉴。每个人不仅有不可被剥夺的权利来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有不可被压制的权利来公开发表这些意见。
-
幻镜止水 楼主 2021-07-14 11:00:16
伊卡洛斯——凡升起的 状诸葛多智而近妖,少年时有多么意气风发,中年时便被报以百倍的失意和懊丧。 这是《希腊棺材之谜》,埃勒里第一次出场:
十月七日,星期四上午,是个平凡单调的日子,地方检察官桑普森召开了一次作战会议。也正是在这一天,埃勒里·奎因正式接触到这个后来被称为“卡基斯案”的错综复杂的哑谜。此时的埃勒里,还是年少气盛趾高气扬;并且,他与纽约市警察当局的关系也还未充分明确,因而颇有点儿抢人饭碗之嫌,尽管他作为理查德·奎因探长的儿子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地位。其实呢,对于埃勒里那种引经据典地依靠纯粹推理来解决实际刑事犯罪问题的方法,连那位老成持重的探长也带有疑问。
......
当然,会上还有这位埃勒里——此刻的埃勒里尚未琢磨成器呢。当他阐述一个论点的时候,会挥舞着他那发出闪光的夹鼻眼镜。他笑的时候,整个脸都呈现着笑意——大家都称道这是张俊脸,轮廓修长,惹人喜爱,一对清澄明亮的眼睛显示出他很有头脑。除此之外,他与一般刚出校门的年轻小伙子没有什么不同:高高的身材,不修边幅,肩膀宽阔,擅长体育运动。在他望着桑普森的时候,这位地方检察官明显地感到很不舒服。
-
幻镜止水 楼主 2021-07-14 11:06:30
尚未雕琢成器的真正意思是,这个时候他有失败有成功,到等他雕琢成器后迎接他的只有一个接一个的打击(《十日惊奇》《九尾怪猫》《恶之源》《最后一击》《然后在第八天》)。 两者一对比,实在是令人感慨。 以《红信》为例:
凌晨三点,奎因探长被强烈的响动惊醒。他抓起警察配枪,一溜小冲进起居室,身上的睡衣飘飘扬扬。 “欢迎你,向你致敬。”埃勒里说。 父亲目瞪口地说:“嗨。” “我没醉。”埃勒里说。 “啊?"”父亲说,“是啊是啊,儿子。”他走过去捜埃勒里。 “枪,”埃勒里伸出哆哆嗦嗦的手指着警察配枪,说,“不,不是这支。我把他的枪扔进东河了,扔掉了。没有枪了,父亲。” “来,儿子,我把你弄到床上去。”“知道我是什么人吗?”埃勒里说,“我是个累坏了的大傻瓜。我还赞成人们拥有枪呢。那又怎么样?现在没枪了,这就是你要的东西,”他挥舞着胳膊,“你以为是这样。但你明白自己心里到底怎么想吗?你就是个累坏的大傻瓜。就因为你知道了某些事情吗?他是对的,许多人都会说他是对的。你知道那些事吗?” “来吧,儿子。” “也许我自己也会说他是对的。枪这东西!” 埃勒里抬起胳膊抱住父亲,哭了起来。
-
幻镜止水 楼主 2021-07-14 12:52:03
接前文,关于《Y的悲剧》二周目还有一处思考,另一种解答是否存在,考据可以参考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forum_topic/617043995/ -
幻镜止水 楼主 2021-07-14 12:57:39
那么我们回头看看早期的喜剧,关于名侦探推理成功结局圆满的喜剧: 今天这种类型的小说基本绝迹,极少有人记得那些年优秀的侦探小说给读者带来多么刺激的脑力激荡。当读者和侦探发现每解开一个结又会迎来另一个结时,虽然感到挫败,却满心高兴。主角充满坚定信心对数不胜数的离奇事件和自相矛盾的证词一一筛选,这其中大部分都是纯粹的谎言,剩下的充其量是(这里引述小说家兼侦探小说爱好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话)“讲的人加工的,听的人再加工的,还有一部分死去的主人公对两个人都做了隐瞒”。然后,在调査最令人困惑的地方,侦探却宣称:现在我明白了。读者肃然起敬,因为他(在那些岁月里侦探几乎总是男性)做出了解答,将每个情况和线索放到合乎逻辑的地方,并且宣布了凶手的名字。朋友们,这就是正统的解迷推理作品。(《奎因的推理艺术》) 很好,狩猎游戏,作者和读者互相挑战,兴致正浓的读者被要求推出真相,诡计多端的作者则使尽手段阻挠,而自认不能的读者寄希望于书中的侦探身上,当侦探揭开真相进行一番缜密的逻辑推理破解诡计的时候,读者纷纷喝彩——我们通常是这样的,自承无能又殷切期盼的读者。
-
幻镜止水 楼主 2021-07-14 13:05:08
但好胜心强的读者则乐于指出大侦探的谬误,以《荷兰鞋之谜》为例。 不泄底是一门学问,二阶堂黎人老师其实做得很好了,很多时候都是点到为止,所谓泄底要以和为贵要讲武德,不能把底全透了。 《吸血之家》第一章讨论了《荷兰鞋之谜》,二阶堂指出早在开头命案发生的时候埃勒里就能极大地缩小嫌疑人范围:对凶手性别进行推理。 但是我想他只算了凶手单纯的或男或女,漏算了考虑排除掉男扮女装和女扮男装两种情况,再基于以上四种情况逐一排除,所以我认为本作奎因的推理没有纰漏。 不过描写上还是有的。 仔细研究《荷兰鞋之谜》书前给出的医院平面图,你会注意到一个疏忽之处,这本书出版几十年来似乎没有人发现这一硫忽。平面图在主手术室和西侧走廊之间没有画出一扇门,但是应该有这么一扇。两次提到了这扇门(第一版的第27页和第49页),只有通过这扇门奎因探长才能从观摩室进入准备室,正如他在第50页所采取的作法,除非他像超人一样穿过墙壁。偶然抓住诸如此类的小疏漏是阅读早期埃勒里·奎因作品的众多乐趣之一。(《奎因的推理艺术》)
-
幻镜止水 楼主 2021-07-15 12:06:55
以下对百世文库(《奎因现代侦探小说集》)、午夜文库、金匕首文库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俗称小黑皮)的译本进行梳理,虽说有广告之嫌,但也确实对比过: 国名和悲剧系列全选新星版,特别地,《埃及十字架之谜》翻译一直被诟病,实与内蒙版(韩长清译)一般水平,可视情况挑选。新版《美国枪之谜》两次重大失误,一印时漏掉一处非关键文字,二印虽然补足,但是最后一页漏译错译凶手动机,以致完全看不懂,完整版参见http://tieba.baidu.com/p/1708108637?share=9105&fr=share&see_lz=0&share_from=post&sfc=copy&client_type=2&client_version=12.6.3.0&st=1626321802&unique=A508E2A4E25EAF37E3076E0DB8FFE253 这件事跟《龙牙》莫名其妙删节是一样的原因,这里再重复一下: 现在网上可以找到的奎因电子书,几乎全部都是同一个译本,可能就是百世文库的译本。 棒槌学堂把百世文库的译本制作成exe,又有网友把它copy下来制作成TXT,由于exe当中有一部分文本是以图片显示的,copy不下来,导致TXT有缺漏。新星买了这个译本,在制作的时候可能图省事就直接拿TXT去copy,导致新星的译本也有缺漏。 这个缺漏在《龙牙》中表现为删节,在《美国枪之谜》中就表现为结尾一段文字翻译得乱七八糟,跟原文的意思大相径庭(因为不是同一个人翻译的,是新星在发现缺漏后,临时找人替补)。 《龙牙》漏译部分,两处,锁死凶手和成全一对新人的方法: http://tieba.baidu.com/p/1704850718?share=9105&fr=share&see_lz=0&share_from=post&sfc=copy&client_type=2&client_version=12.6.3.0&st=1626321925&unique=3E8AC6A91819E746D7F161E17B93E18A -
幻镜止水 楼主 2021-07-15 12:30:34
以后时期的作品有新星则选新星,有化工则也可以选化工,但有几本需要特别说明: 《半途之屋》选小黑皮,百世文库版错译开头序言,漏译挑战读者。化工版译为《瑞典火柴之谜》背离作者原意,《住在鞋子里的女人》同理。《生死之门》内蒙版翻译之惨烈有目共睹,但百世文库经对比后亦有漏译,所以推荐化工版。《恶之源》内蒙版严重校对错误,同上。不过内蒙版除了这几本和《埃及十字架之谜》外都还行,该版《上帝之灯》只收录同名中篇,外加半本篇幅的导读,质量尚可。 其它作品诸如《玻璃村庄》《然后在第八天》等作品,新星版都是在百世文库版本上润色修改,故而......
-
幻镜止水 楼主 2021-07-16 21:55:54
剩余未出版长篇: 第三时期: 《奎因探长自己的案子》:如标题所述,没有埃勒里,主角是理查德·奎因,埃勒里去欧洲旅行,而他也跑去度假,和一个护士产生恋情,这位护士哭诉她的护理婴儿惨遭谋杀,于是他招募了一群退休警察组成队伍进行调查。 第四时期: 《三角形的第四边》:代笔作,时装设计领袖在豪华公寓中被杀,百万富翁作为嫌疑人被捕入狱,接着和他的妻子儿子三人构成了一个三角关系,都被视为嫌疑人,此时埃勒里发现这个三角形出现了第四条边...... 《铜屋》:作者官方认证为正典中最差作品,《奎因探长自己的案子》续集,由于埃勒里不在,退休的理查德和他的新婚妻子(前文提到的护士)受邀来到纽约一个破旧的庄园中,邀请函上有一张一百美元的钞票和撕剩一半的一千美元钞票,理查德到达后发现自己被一群怪人包围——一对自信的骗子,一个自私自利的医生,一个压抑的老处女,一个年轻女孩和一个参加过越南战争的老兵,然而比起失明的庄园主和大头管家他们还算相对正常。主人告知他想要让他帮忙决定把巨额遗产留给谁。随后来了一个律师兼保镖的硬汉,主人起草遗嘱不久后被杀。奇怪的问题来了,理查德不知道谁是凶手,也不知道遗产藏在哪里,在万策尽了之际,来到最后一章,埃勒里登场,闪电般归来,秋风扫落叶一般解决了所有问题。 《逃避》:没有埃勒里出场。有观点认为是代笔,李坚称这不是代笔,来源于他和纽约警察的一次追捕经历(内蒙版《上帝之灯》导读),这一点丹奈本人亲自向内维斯(即《奎因的推理艺术》《皇室血统》《埃勒里与奎因》作者)证实。据此又有一种观点认为该作为李一人写就。三个骗子在一个小镇上抢劫,其中一个骗子误杀了被抢劫对象中的内鬼,警方展开调查,小镇边界拉开封锁线,他们只好又带着现金藏到一个警察家里,绑架了人家的孩子,要求警察看管好现金,剩余的故事就是警察和坏蛋斗智斗勇了,硬汉派。 《美好的私密之地》:大富翁对9这个数字非常迷恋,各方各面牵扯到数字都要带上9,他强娶了一位姑娘并要求她结婚五年后才有继承权,但这位姑娘和他的秘书好上了,往后的日子里,大富翁的两个兄弟相继死亡(真相被认定为一个兄弟杀死另一个后自杀),再之后结婚五周年纪念日当天大富翁惨遭谋杀,此作为奎因真正意义上最后一案,嫌疑人相当少。
-
幻镜止水 楼主 2021-07-17 13:35:15
后期奎因问题 不懂日文,以下机翻自日文维基百科,该问题实际上由两个问题组成,分别是: 第一个问题: 关于「在小说中无法证明侦探的最终解决方案是真正的解决方案」。 也就是说,在推理小说这个封闭的世界的里,不管他再怎么精心构建自己的逻辑,侦探也无法确定唯一的真相。因为没有办法保证给予侦探的线索是完整的,或者不能保证其中没有混入假线索,也就是说,侦探无法察觉侦探所不知道的信息。 另外,“伪造的线索”的问题也与所谓的“操纵”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即使侦探根据逻辑查明了“犯人”,那个侦探、或者被指名的犯人,也总有一种可能性,即侦探或被指名的犯人被更高一层的罪魁祸首所操控。像这样假设元凶、元凶的元凶、……由于假设,推理的元层次可能被无限地堆起来(无限阶梯化)。 第二个问题: 关于「在作品中侦探像是神一样行事,决定故事中登场人物的命运,这样是对是错」。 侦探不是司法机关,他可以指认罪犯,但是没有权力逮捕罪犯(考虑业余侦探的情况),如果侦探参加搜查或者指摘犯人,就会发生不应该发生的犯罪,那他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这是一个问题(比如,想要逃避侦探调查的犯人到处杀害相关人员的情况)。 另外,“名侦探的存在本身就导致事件发生(比如,为了愚弄侦探或者挑战侦探而引发的杀人案例)”,或者“以侦探参加搜查为前提而计划发生的案件”等等情况被牵扯到一起讨论。 第一问题,由作品的外部构造(作者-读者)之间的关系所引发,第二问题,从作品内部构造(犯人-侦探,或者牺牲者-侦探,即关于人物身份的严重冲突)之间的关系所引发。 参考链接https://ja.wikipedia.org/wiki/%E5%BE%8C%E6%9C%9F%E3%82%AF%E3%82%A4%E3%83%BC%E3%83%B3%E7%9A%84%E5%95%8F%E9%A1%8C -
幻镜止水 楼主 2021-07-18 11:38:32
关于这两个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的探讨,个人力有不逮不想多谈,在《文学少女对数学少女》最后的解说中对此有详细的论述,豆瓣也有对第一问题论述的文章https://www.douban.com/note/719460089/ -
幻镜止水 楼主 2021-07-18 16:16:28
其肇始于《特伦特最后一案》,发轫于《希腊棺材之谜》,完全成型于奎因第三时期,代表为《灾难之城》《从前有个老女人》《十日惊奇》《九尾怪猫》《恶之源》《最后一击》,我相信看过以上几部作品的朋友对最后结局的处理会感到一点腻味,尔后法月纶太郎于《初期奎因论》总结,笠井洁于《侦探小说论II》完善,正式提出“后期奎因问题”的概念。 国内相关参考资料较少,另可参考《谜与恐怖的乐园》中的《现代犯罪和本格推理小说——关于〈希腊棺材之谜〉的论争》,以及即将可见的饭城勇三的《埃勒里·奎因论》。 个人能力有限,对该问题不多评价,个人愚见,认为所有带有互动叙事性质的作品都容易引发这种情况,而且很难解决。所以,这里仅罗列,不辩经。
-
幻镜止水 楼主 2021-07-18 22:18:12
尼采说:“攀登真理之山,你绝不会空手而归。” 只驻足于山脚之下,幻想翻越山峰的人绝对无法理解这个美好比喻的含义。世事艰难,要付出才有收获。我个人始终坚信,想完整享受侦探小说的乐趣,从某种程度而言,读者必须跟着书中侦探的足迹,一步一步走。流汗越多、收获越大,越辛苦、享受的欢呼声愈大,读者越接近终极真相一步,其乐趣也越接近极致。 几年来,我一直向我的读者下战书,希望他们对我所描述的罪案,以全面的观察所得为材料,借着逻辑推演,试着找出隐藏的真相,提出个人的破案结论来。这个做法,因为不断接到读者来函的不吝褒奖而愈发坚定。因此,我得跟某些未曾接下这战书的读者再说一次,如果您未曾在阅读同时扮演侦探的角色,我恳切地请您试试看,您可能会在推演过程中触礁于某处,也可能在您绞尽脑汁后仍找不出答案,然而,不管成败与否,这样的过程必然是美好的经验,所有的艰辛顿挫都会得到高度快乐的回报。 ——《西班牙披肩之谜》
狩猎愉快!
-
幻镜止水 楼主 2021-08-02 22:09:01
侦探小说家是否很习惯把笔下名侦探设为无所不能的思考机器?好像自杜宾、福尔摩斯、凡杜森以降都是这样,为什么呢,我们可以参考《卡尔谈侦探小说》: 读者像孩子一样头脑简单,也像孩子一样爱挑剔。他很愿意相信圣诞老人,但你必须让他瞥见一眼那位老先生从烟囱里爬下来的靴子才行。 而这正是胡子巡官和他的同行的失败之处:他们不是超人。他们被塑造成类似你家隔壁邻居的形象——这恰恰是读者不想看到的。侦探角色的周围应该笼罩着某些类似犯罪的恐惧和可怕的东西——幕后的暗影,而他本人也可能就是罪犯。让作者把侦探写出这种阴郁感和他大脑中的暗黑念头,我们就可以把所有正面的品质都留给凶手了。 显然,这就是所有侦探小说编年史中都只提到了一个侦探的原因。贝克街那位面如鹰隼的先生一—有着邪恶笑声和使用皮下注射针头的歇洛克·福尔摩斯——除他以外,其它侦探都是侏儒。 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瞥一眼就能告诉你:你是个左撇子,有哮喘,怕老婆,是刚从阿富汗回来的海军陆战队中士,实际上更是由于某种感觉,即使他身上散发出的知性魅力在其面前也黯然失色,你夜复一夜地看着那骨瘦如柴的影子踱过亮着灯光的窗口,就会理解那种可怕的力量。阿瑟·柯南·道尔爵士尽力让你相信福尔摩斯是一台冷静思考的机器,却成功地让你相信他是个活生生的人。他从伦敦的浓雾中搜出了这个可怕的复仇幽灵,在这个“小说至上”和“人物至上”的时代里,我们同样应该记住这位创造了这个难忘形象的作者。 如今,小说作者都努力想告诉我们,他们的侦探是多么寻常、逼真、庸俗的凡人。结果就是,全世界都认为他们僵硬呆板、难以服人,也不可能存在。伟大的阿瑟爵士离经叛道地坚持福尔摩斯身上那些黑暗的、几乎令人毛骨悚然的特征——结果是整个世界都快步上前,把他称作朋友。
-
幻镜止水 楼主 2021-08-02 22:12:38
这不意味着我们的大侦探就样样俱到,也不意味着他们的理科就一定很好,因为不是每个侦探都接受过夏威夷的训练,就像华生给福尔摩斯列举的知识范围一样,就算全能如工藤新一也有短板。 来看黄金三大家笔下的神探们吧
“几何学?” “我很羞于承认,”菲尔博士说。“我对于这项许久前被迫学习的科目懂得不多,也不想懂太多。这是属于早已被遗忘的学生时代的东西,还有代数、商学等等。除了无法忘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平方等于两股平方和之外,基本上我很高兴能忘掉那些杂碎。 ——约翰·狄克森·卡尔《连续自杀事件》
再看另一位大学究
“这是祖传的、流淌在血液里的,我很清楚自己,每当有什么犯罪案件一靠近,我体内便立刻起了某种化学变化,迅速到达燃点,无关弗洛伊德,只是数理性的、推演性的东西。怪的是,我高中时几何学极差,因为我始终没办法真正搞懂那个,我喜欢的是思考关系复杂、微妙,且彼此相互冲突的两个群体,特别是带着暴力形式呈现出来。” ——埃勒里·奎因《西班牙披肩之谜》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这种写法,算是侦探推理小说吗?能混这个圈子吗?求解惑 (John Lee 立)
- 你看推理小说的过程中,遇到的你认为最恶心的事是什么? (小小黑)
- 胶带密室个人排名 (阿瑞斯)
- 推理小说中角色存在共犯的若干情况讨论 (猫坂御河)
- 想问下大家目前看到的哪本推理小说是你心中的top (mo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