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专题]:小说中的西南联大人物原型

绿茶

来自:绿茶 组长
2007-12-19 00:41:49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绿茶

    绿茶 组长 楼主 2007-12-19 00:43:29

    《围城》 在讽刺与挖苦中突显人物性格
    从《围城》中索隐西南联大人和其他知识分子

      上世纪40年代中后期,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正式出版。该书面世后反响极大,由此也引起了读者对于书中“三闾大学”的原型,以及书中人物原型的猜测。就此,本报记者采访了钱钟书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洪岩、读者杨小洲、孙郁等,请他们谈谈自己眼中的索隐。

      「索隐之小说背景」

    三闾大学并非西南联大

      ●李洪岩(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围城》里面的三闾大学应该是以蓝田国立师范学院为原型。我找过这个学院的院刊,对学校有非常详细的介绍。把介绍中的有些文字和钱钟书《围城》中的有些文字进行对照的话,就发现两者颇多一致之处。读者猜测三闾大学可能是西南联大,可能是因为蓝田国立师范学院与西南联大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它们都是新组建的一所学校;全国各地的人由于抗战到那里去等等。

      我认为,三闾大学不是西南联大的原因有几个:

      1.钱钟书在西南联大教书的时间非常短,他在湖南教书时间相对较长。

      2.西南联大是由我国最著名的三所大学组成的,它的规模非常大,人非常多,而蓝田国立师范学院非常小,人际关系更能凸显出来。蓝田是个小地方,比较闭塞;昆明是个大地方,与外面的联系相对方便。钱钟书在蓝田国立师范学院的时候,学校对他的重视超过他在西南联大。

      3.西南联大是名教授济济,蓝田国立师范学院也汇集了国内的一些优秀学者,但无法与西南联大相比,钱钟书在这里担任的是英文系主任,地位比他在西南联大要高。再加上他的父亲钱基博先生在这里担任领导职务。这些都是一一对应的。

      「索隐之联大人」

    曹元朗原型应为叶公超

      尽管李洪岩认为三闾大学不是西南联大,但《围城》中写的人物却有西南联大的人物原型,当然,也有非西南联大的知识分子的原型。

      钱钟书在昆明很不愉快,因为叶公超小心眼,对他深受学生欢迎这一点产生了妒忌,《吴宓日记》证实了此事。钱钟书的嘴大概也得罪了不少人。所以,当若干年后有人向叶公超问起钱钟书在联大的情况时,叶公超竟回答说他不记得钱钟书曾在那里教过书。

      讲起叶公超,总使人想起《围城》中的曹元朗。倒不是因为叶公超有一张“圆如太极的肥脸”,“脸上一圈圈的笑疤,像投了石子的水面”,而因为曹元朗是留学牛津剑桥的新诗人。

      这得从大诗人艾略特(T·S·Eliot,《围城》中为“爱利恶德”)谈起。艾略特主张用典、用事,以古代的事和眼前的事错杂着、对较着,他要把古今的知觉和情绪融混为一,组成一个同时局面。诗的文字是隐喻的、紧张的,不是平铺直叙的、解释的,而是凝缩、格外地锋利。这就是叶公超的女弟子赵萝蕤先生对艾略特诗歌创作理论的一般性概括。

      再来看叶公超本人的看法。1925年,叶公超来到英国,幸运地认识了艾略特,后成为我国第一位介绍艾略特诗与诗论给国人的人。他说:艾氏“主张把英诗的各种体裁都混合起来,而成为一种特殊诗风,能代表已往所有的诗。所以,他往往在诗里要引用英文以外的诗体。换句话说,他写诗主张维持中国用典的作风:用旧有的典故,将历代流传下来的观念联合起来,汇成文化的源流。一个人写诗,一定是要表现文化的素质。如果仅是表现个人才气,结果一定很有限。因为,个人才气绝不能与整个文化相比。这样一来,他认为他的诗超出了诗人个人的经验与感觉,而可以代表文化。”“艾略特的方法是要造成一种扩大错综的知觉,表现整个文明心灵,要理解过去的存在性……造成一个古今错综的意义。”叶公超很希望自己能写出《荒原》那样的诗,但没有成功。有人说他是“中国的约翰生博士”。

      对照一下《围城》中曹元朗的议论:“你只要看忽而用这个人的诗句,忽而用那个人的诗句,中文里夹了西文,自然有一种杂凑乌合的印象”、“拉杂错综的印象”。“诗有出典,给识货人看了,愈觉得滋味浓厚,读着一首诗就联想到无数诗来烘云托月。方先生,你该念念爱利恶德的诗,你就知道现代西洋诗人的东西,也是句句有来历的。”

      《围城》写道:“苏小姐在里昂研究法国文学,做了一篇中国18家白话诗人的论文,新授博士。她的18家诗人里好像没讲曹元朗,再版的时候应该补上。”而陈梦家《新月诗选》,1931年刊行,收徐志摩等18人的作品,但没有叶公超。

      叶公超是一个很有才气的人,他的书法很好。《围城》里面写曹元朗把自己的诗集写得工工整整的,印在一个非常考究的本子上,送给他心爱的女人。这也很相似。叶公超是钱钟书的老师,钱钟书对他比较熟悉,他有把他写进去的可能。

      综上所述,我认为,曹元朗的原型就是叶公超。

      「读者索隐」

    方鸿渐是钱钟书的反面

      ●孙郁(学者,鲁迅博物馆馆长)

      钱钟书把自己的部分生活经历投射到了方鸿渐身上,像留学、在大学任教等等都是这样。方鸿渐身上有钱钟书的影子,但是,这一点不能太夸大,钱钟书主要还是喜欢站在一边,游戏他人。我觉得,方鸿渐是钱钟书的反面,钱钟书厌恶的一些东西,方鸿渐身上全有。

      「读者索隐」

    方鸿渐身上有钱钟书的影子

      ●杨小洲(读者)

      《围城》我曾经看过多次,有的段落现在还能背诵。本书的主角方鸿渐,其原型不能说是钱钟书,但两者之间有很多近似的地方。比如,钱钟书1941年回上海探亲,不料珍珠港事件爆发,上海沦陷,钱钟书不能离开,成了失业者,岳父杨荫杭只好把自己在震旦女子文理学院的钟点让给他。在《围城》中,方鸿渐得“丈家荫蔽”方能谋得一职。

      钱钟书1935年到牛津大学艾克塞特尔学院留学,专修外文。1937年获得硕士学位———事实上,钱钟书也不看重学位。之后,1938年和杨绛一起回国。《围城》中的方鸿渐得丈家资助,于1933年留学欧洲,1937年回到国内“四年里倒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生活尤其懒散。”

      此外,钱钟书1910年出生,幼年便被送进了正规的小学。1929年在无锡念完了高中。方鸿渐也是上的高中———他在那时被定的亲,以后由此得到留洋和第一份工作。钱钟书自小以国文的擅长而傲视同侪,而方鸿渐中学会考考过第二名。钱钟书曾在西南联大外文系、蓝田国立师范学院等大学任教,《围城》中的方鸿渐任教于三闾大学。

      「索隐之局外人」

    褚慎明原型应为许思园

      ●李洪岩(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褚慎明与许思园之相似处,大致有如下理由:

      1.《围城》中的褚慎明原名褚家宝,成名以后,嫌“家宝”这名字不合哲学家身份,据斯宾诺莎改名的先例,换称“慎明”,取“慎思明辨”的意思。

      许思园,原名寿康,号思玄,后改名思园,作有《论斯宾诺莎》一文。祖父许珏(静山,1843—1916年),近代最早的外交官之一,视许思园为家中之宝。

      2.《围城》中写褚慎明,他自小负神童之誉,但有人说他是神经病。

      许思园九岁时能写桌面大的毛笔字,曾在无锡公园多寿楼当场挥毫。好玄思,善谈玄,性格很“怪”,山东大学即有人说他“讲话云山雾罩,像精神不正常。”

      3.《围城》中褚慎明小学、中学、大学都不肯毕业,因为他觉得没有先生配教他、考他。

      许思园16岁考入上海大同大学,曾与施蛰存同屋,与傅雷同学。不承认自己有导师,有人说他是熊十力的学生,他不首肯。也不承认在法国留学,只承认在巴黎大学登记作哲学博士论文。

      4.《围城》中褚慎明常说人性里有天性跟兽性两部分。

      许思园于1933年自印英文著作《人性与人之使命》一书,将人性划分为知解和性灵两部分,主张存天理、节人欲,仁义并行。

      5.《围城》中褚慎明常翻外国哲学杂志,查出世界大哲学家的通信处,写信给他们,外国哲学家便回信赞褚慎明是中国新哲学的创始人,还有送书给他的。褚慎明靠着三四十封这类信,吓倒了无数人。

      许思园在《人性与人之使命》出版后,将其分寄给海内外著名人士,先后收到约翰·曼斯菲尔德、白克司、纪德、托马斯·曼、杜里舒、范佛勒、桑塔亚那、泰戈尔等人的回信约40封,在“文革”中全部被毁。他到法国后,更曾遍访法国名人。

      6.《围城》中有位爱才的阔官僚花一万金送褚慎明出洋。

      许思园出国曾受到吴稚晖的金钱帮助。

      7.《围城》中罗素请褚慎明喝过一次茶,他从此研究数理逻辑。

      许思园的姑祖父是华蘅芳(1833—1902),故而自幼即喜欢钻研数学,后著有《相对论驳议》、《从一种新观点论几何学基础》、《波动力学的基础及其哲学含义》等。许思园反对相对论,曾与爱因斯坦当面讨论。

      「索隐之局外人」

    董斜川原型应为冒效鲁

      冒效鲁也是一个写旧诗的诗人,他有家学渊源,是冒辟疆的后代。他的爸爸叫冒鹤亭,这与《围城》中的董斜川正好对应上。冒效鲁的夫人是一个画家,这与董斜川也正好对应上。另外,冒效鲁是做具有同光体风格的诗,这些一条一条的,都能和董斜川对应上。

      冒效鲁有一个弟弟叫冒舒諲,是一个杂文家,他看到我考证董斜川的原型是冒效鲁的这段文字,认为写得很好,就收到自己写的集子里面去作为附录。可见,这种考证已经得到了他弟弟的认可。我从侧面听来的消息,冒效鲁知道这个人物是以他为原型写的之后哈哈大笑。

      「家属表态」

    杨绛:关于《围城》中的原型

      杨绛在《记钱钟书与<围城>》》一文中称,“方鸿渐取材于两个亲戚:一个志大才疏,常满腹牢骚;一个狂妄自大,爱自吹自唱。两人都读过《围城》,但是谁也没自认为方鸿渐,因为他们从未有方鸿渐的经历。钟书把方鸿渐作为故事的中心,常从他的眼里看事,从他的心里感受。不经意的读者会对他由了解而同情,由同情而关切,甚至把自己和他合而为一。许多读者以为他就是作者本人。法国十九世纪小说《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娄拜曾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那么,钱钟书照样可说:“方鸿渐,就是我。’不过还有许多男女角色都可说是钱钟书,不光是方鸿渐一个。方鸿渐和钱钟书不过都是无锡人罢了,他们的经历远不相同。”

      采写/本报记者 张弘

  • 绿茶

    绿茶 组长 楼主 2007-12-19 00:44:40

    《野葫芦引》 联大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从《野葫芦引》中索隐西南联大知识分子原型

      《南渡记》、《东藏记》出版,尤其是2005年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后,在文学评论家和读者中引起了很大反响,书中诸多以西南联大教授为原型所描写的人物,至今仍是读者和评论家津津乐道的有趣话题。在西南联大成立70周年、联大人物再一次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之际,本报采访了做过西南联大研究,并且对宗璞小说比较熟悉的清华大学在读博士刘超,学者、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西南联大校友许渊冲,钱钟书研究专家范叙仑等,请他们谈谈书中的人物索隐。

      「索隐之联大人」

      ●刘超(清华大学在读博士)

      孟弗之原型应为冯友兰

      《野葫芦引》中的主角孟弗之(孟樾)的个人遭遇和很多观点,都和冯友兰先生很像,孟弗之的年龄比冯友兰大四岁。———准确来说,孟弗之有点像冯友兰和钱穆的综合体,因为钱穆的《国史大纲》是那个时候写出来的。南渡的经历和他写的那些诗词,基本上是冯友兰。

      白礼文原型应为刘文典

      小说中写道,甲骨文专家白礼文堪称奇人,虽有些古怪爱好令人难以容忍,学问却无人能及。爱抽鸦片,有名士风度,爱骂人,在书中写到他“再大骂一阵老蒋”。在《东藏记》中,校长和教务主任因其爱抽鸦片,不遵守纪律没有和他签约。

      刘文典精于古籍校勘和注疏学的研究,对《淮南子》、《庄子》的研究都有很深造诣,得到过胡适、陈寅恪的称赞。因为当面冲撞蒋介石被抓,曾在西南联大任教,因为爱抽鸦片,不遵守学校纪律,清华中文系主任闻一多提出解聘,其后,西南联大没有和他续约。

      江昉原型应为闻一多

      小说中的江昉穷治《楚辞》、方正激进,在小说中力主开除白礼文。

      闻一多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后来成为民主斗士,被云南地方军阀暗杀。

      梁明时原型应为华罗庚或陈省身

      小说中的数学家梁明时身患残疾、自学成才。从身体特征和自学成才的经历来说像华罗庚。

      华罗庚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每天达10个小时以上。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928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新婚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20岁时,他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三篇论文后,被破格任用为助教。1936年夏,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中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赞赏。1938年,华罗庚访英回国,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艰难地写出名著《堆垒素数论》。从小说中提到梁明时研究的课题,以及他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来说,又比较接近于陈省身。

      尤甲仁、姚秋尔有钱钟书、杨绛的影子

      书中留洋归来的青年教授尤甲仁、姚秋尔夫妇,家住“刻薄巷”,以刻薄冷漠、造谣生事著称。尤甲仁学贯中西,在中文系和外语系同时开课。夫妇两人茶余饭后常对身边人事说长道短。他们刚刚登场的时候,“说话都有些口音,细听是天津味,两三句话便加一个英文字,发音特别清楚,似有些咬牙切齿,不时互相说几句英文”。一位名叫钱明经的教授想试他一试,询问《诗品》中“清奇”一节,话还没有说完,尤甲仁便将原文一字不落地背诵出来。问到一处疑难,尤甲仁马上举出几家不同的看法,讲述得很清楚。这时,其妻姚秋尔面有得色。钱明经又问:“这几家的见解听说过,尤先生怎样看法?”尤甲仁微怔,说出来仍是清朝一位学者的看法。钱明经就想,“读书太多,脑子就不是自己的了。这好像是叔本华的话,有些道理。”

      《东藏记》中还描写这对夫妇,“他们以刻薄人取乐,他们这样做时,只觉得自己异常聪明,凌驾于凡人之上,不免飘飘然,而毫不考虑对别人的伤害。若对方没有得到信息,还要设法传递过去。射猎必须打中活物才算痛快,只是闭门说说会令趣味大减。”

      钱钟书与杨绛于1935年7月结婚,婚后一同到英国牛津求学。1938年从英国回来以后,钱钟书到西南联大教书,杨绛住在上海霞飞路父母处。钱钟书很博学,记忆力也很好,也爱批评人,这些特点也和尤甲仁很像。当然,这并不是说,作者写尤甲仁、姚秋尔夫妇就是影射钱钟书、杨绛夫妇,文学毕竟不同于史学。

      「作者表态」

    宗璞:小说就是小说,何必索隐?

      新京报:您说,自己写小说常常“拘泥于史”,具体来说是什么意思?

      宗璞:“拘泥于史”对我来说确实比较费心,具体来说就是尽量不要弄错大的史实。因为我写这一段时间很准确,在这一段时间里的事情也应该准确。比如,我在《东藏记》里面写贵州独山失守,出版时错印为“贵阳独山失守”。后来就有读者来信说贵阳并没有失守。这样大的史实是不可以错的。曹雪芹就很聪明,《红楼梦》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写起来多自由。

      新京报:您童年时和全家一起辗转到昆明,后来在联大附中就读,这些经历和《南渡记》、《东藏记》里面的情节是什么关系?

      宗璞:小说里面肯定有一些作者的亲身经历,比如海上风暴,那是我亲身经历的。但是,人物肯定不完全是按照真实的来写的。

      新京报:我们都明白,小说中的人物不能和现实中的人物直接画等号,但是,作家刻画人物一般会有一个原型。您在《东藏记》里面写到,一个爱抽鸦片的教授,去一个土司家里,学生一学期没见到他。主任江昉没有续聘他。读者认为主任是闻一多,您怎么看读者的这种“对号入座”?

      宗璞:用什么样的人物为原型来写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自己的事;至于表现出来的人物,那就是公众的了。大家尽可以评论,这个挺有意思的嘛!这种索隐式的阅读也是读者的阅读趣味之一,像《红楼梦》就有很多读者进行索隐式阅读,猜测里面的角色对应的原型是谁,成为一种学问。但这只是一种读小说的方式。大多数人读小说还是要看小说的文本。小说本身是一个艺术世界,人们在其中遨游,在好小说中人们可以得到一个世界,何必去索隐。

      新京报:有读者认为,书中关于尤甲仁、姚秋尔夫妇的描写是赘笔,没有会更好。您怎么看这种意见?

      宗璞:作为《东藏记》中的人物,尤甲仁、姚秋尔夫妇这样的人是很有趣的。我觉得,有了这两个人物,书中的人物形象在整体上更加丰富。现实中确实有这样的人物,知识分子当中也有,不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绝对不能和现实中的人物直接画等号。知识分子群体是形形色色的,不能写得太单一。广播电台播出《东藏记》时,这两个人说的是天津话,很有趣。

      小说里头有作者的所感所思是很正常的事,如果小说能够流传下去,研究小说原型就变成一种趣味了,读者只要从阅读中找到乐趣就好。千百年后,原型已经消灭了,可是这个艺术形象却保存了下来,有人猜是谁是谁,这是一种娱乐。

      「读者索隐」

    孟弗之原型应是冯友兰

      ●孙郁(学者,鲁迅博物馆馆长)

      宗璞《南渡记》、《东藏记》我以前读过,当年我是茅盾文学奖的评委,力荐了这部小说。我感觉,里面的主角孟弗之原型应该是冯友兰先生,因为孟弗之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基本就是冯友兰的话。还有一位潦倒、爱骂人、抽鸦片的教授白礼文,原型应该是刘文典。

      「读者索隐」

    尤甲仁、姚秋尔原型应是钱钟书、杨绛

      ●范叙仑(钱钟书研究专家)

      《东藏记》中写到家住“刻薄巷”的尤甲仁、姚秋尔教授夫妇,我认为原型就是钱钟书和杨绛,因为钱先生很博学,以照片式的记忆力而著称,同时,他又很爱批评人,连他父亲都批评过。这些特点和尤甲仁很相似。

      但是,钱钟书绝不是没有自己的观点,比如,他在《管锥编》里面引用别人的东西很多,但他实际上是引用别人的话,表达自己的观点。

      「读者索隐」

    不同意书中对尤甲仁、姚秋尔的描写

      ●许渊冲(著名翻译家,西南联大学生)

      《南渡记》、《东藏记》里面的很多人物都有原型,像我的两位老师冯友兰、钱钟书,以及杨振宁等等。但是,我现在想不起来这些人物具体的对应关系。当然,小说中的形象不能和现实人物等同起来,但我不同意作者在书中对尤甲仁、姚秋尔夫妇的描写。

      采写/本报记者 张弘

  • 绿茶

    绿茶 组长 楼主 2007-12-19 00:45:19

    《未央歌》 歌唱西南联大学子的美好生活
    从《未央歌》中索隐西南联大学子

      《未央歌》一书的作者鹿桥先生已经于2002年去世。在鹿桥先生生前,他曾与其侄女、台湾女作家朴月谈及《未央歌》的创作以及人物原型。朴月还专程来北京和《未央歌》中女主角伍宝笙的原型祝宗岭见面,祝宗岭对朴月说:自己和“余孟勤”同学是真的,可没见过。他如今还在北大呢!祝宗岭对书中所描述伍宝笙的性情,认为与自己相当贴近,但故事是鹿桥编的。在本书内地版即将推出之际,记者就此采访了朴月。

    关于《未央歌》中的角色和原型

      ●朴月(作家,鹿桥侄女)

      《未央歌》中的角色和人物原型的对应关系,是我与鹿桥先生生前谈话时,他亲口对我说的。书中的“小童”原型是鹿桥本人。“大余”他曾说是他两位学长,一位姓李、一位姓徐“合成”的人物。好像他提过一下,姓李的学长在北大教书。大宴则是曾任台湾“经济部长”的李达海先生。女主角伍宝笙是已故的农业大学教授祝宗岭女士。兰燕梅则是“杜撰”。但容貌是他几位女性朋友的“合成”。

      这些人物中,我只认识叔父鹿桥和祝宗岭教授。在个性上来说,鹿桥直到老年也还是“宛然一小童”。我曾说,他是“光明之子与自然之子”,非常的率真诚挚。但于人于事都有自己的看法,绝不随波逐流。

      祝宗岭教授是鹿桥在西南联大的学姊,生物系毕业,还出了几本书,一直在高校任教,2001年在北京逝世。我认识她时,她已进入老年。在我的印象中,她待人接物非常热诚、率直、真挚。而且相较于鹿桥,她这个学自然科学的人“理性”得多。见过她,与她相交之后,我更从她的言行中确定了她是“伍宝笙原型”无误。

      我还知道:有许多人认为:鹿桥写的“伍宝笙”这个人物有点“夸张”(把人物写得太好了)。他自己则认为,还没“写到位”!他直到晚年,对祝宗岭女士还是非常的信任、敬慕,常称她是他的“天使学姐”。

      「隔代知音」

    我与《未央歌》和鹿桥先生的一段渊源

      ●台湾音乐人 黄舒骏

      初中毕业时,黄舒骏读到了《未央歌》。高一时,老师在上课的第一天就为学生介绍《未央歌》这本书,说是希望大家高中三年能像《未央歌》里面的情境一样,感到幸福,感到温暖。后来班上大部分同学也都看了这本书,还常以这本书里面的情境去讲所有的事情,还自己分配角色,去扮演书本里面的角色。不过由于读的是男校,一半的角色分配无法平衡,大家还希望能去外面找女主角。

      大三的时候,黄舒骏被唱片公司发掘,当时我已经写出了《未央歌》。收到了第一张专辑。当时黄舒骏脑海中常会出现一些《未央歌》情境的画面,幻想着《未央歌》的作者是一个孤独的老人,就好像是自己将来老了以后的写照。

      1988年,黄舒骏就想过要跟鹿桥先生联络。直到1995年,黄舒骏发行了《未央歌》精选辑,重新翻唱《未央歌》,还自己做导演拍了新的MV.直到1997年,我收到了作家朴月女士的一封信,信中说鹿桥先生传话,让黄舒骏不要害怕跟他联络,还留了鹿桥先生在美国的电话。黄舒骏便马上飞去美国找鹿桥先生。见面时,鹿桥先生还开玩笑地对我说,我以为你会背着一把吉他来见我呢!在鹿桥家里,黄舒骏听鹿桥先生讲了很多故事,也看了很多他们的照片,鹿桥夫人也陪在一旁。他度过了非常愉快的一天。

      黄舒骏说,《未央歌》在自己那个年代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一本书,对学子的影响也很大。1959年到1989年间,《未央歌》是各大书局的热门书籍,中学生看了后会开始向往大学生活,大学生看了《未央歌》后便会为书中人物所迷,常会在社团或一些表演活动上来表演书中的角色故事,也会常把朋友们比喻成书中的某一角色人物。

      后来鹿桥先生听了黄舒骏写的《未央歌》这首歌曲,他对于歌词并不太满意,但他也没有直接说明。他认为《未央歌》是大时代下的友情,但歌曲的开头第一句是:“当大余吻上宝笙的嘴边,我总算了了一桩心愿”。他认为这是爱情,说黄舒骏把这本书写成了爱情故事。

      采写/本报记者 张弘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 或 注册

18223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