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的驯鹿🦌部落
来自:爬行钢炮

最近很喜欢看少数民族的科普读物,作为一个boring汉族,觉得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和大自然、动物的关系更亲近更友好。
在大兴安岭,有一个喜欢驯鹿和白桦树,被人称为“最后的狩猎民族”的游牧民族。
其中最小中的一支叫使鹿鄂温克,首领是一位年纪很大的老婆婆,玛利亚·索,也是茅盾文学奖《额尔古纳河右岸》主角的原型哦!特别庄严、神秘,像神一样守护着族人。十年前,她带着驯鹿上了《快乐大本营》。
传统猎民和驯鹿的关系非常非常好,驯鹿是他们的自然神、吉祥物,他们的据点选址都是根据鹿的意愿而定的。

现在中国有鄂温克族自治旗,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虽然过去的自然景象不再,但经过20年的生态移民和开发,已经是旅游胜地了,希望他们的文化能被不同形式保存下来!!



1. 关于ewenke(鄂温克)是什么意思。鄂温克在历史上被外族成为“北室韦”“鞠国人”“生女真”,还有根据他们的生活习惯称之为“使用驯鹿的鄂温克”“使用马的鄂温克”“住在森林中的人”等等,这些都是第三者的称呼,并且和鄂伦春、达斡尔、赫哲等民族有些混淆。鄂温克人只叫自己鄂温克。
日本著名的阿依努语言学家知里真知保博士在他撰写的《阿依努语地名小辞典》一书中曾提到:“每一个称谓的每一个音均有它的特殊意义,何况由诸多音相连而成的称谓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因此说,必须对该语言的语音和语义结构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认识以后,才会对一个个称谓进行系统而清楚的解释。”
这一章有比较详细的词源学考证,这里没摘录。
“鄂温克”一词是鄂温克语的名词,它是在鄂温克语动词词根“鄂沃”(ewe-,下、下来、降)的后面,接缀由动词派生名词的构词词缀“恩克”(nke,者、人、东西、物)而派生出来的“鄂沃恩克”(ewenke)一词。汉语里,根据鄂温克语语音转写规则,将ewenke一词用汉字转写成“鄂温克”。就像刚才所提出的那样,鄂温克语动词词根“鄂沃”(ewe-)主要表示“下”“下来”“降”“落”等动作行为的概念。那么,毫无疑问,从动词词根ewe-派生出来的ewenke(鄂温克)一词应该表示“下来者”的意思。其实,鄂温克语里,在有关动词词根或词干后面,根据元音和谐规律接缀-nke、-nka、-nko、-nku等从动词派生名词的构词词缀,派生出与动词词根或词干所表示的意义结构密切相关的名词之现象有很多,例如:
ewe-(下来)+-nke= ewenke(下来者)
alaashi-(等待)+-nka= alaashinka(等待者)
ommo-(忘记)+ -nko= ommonko(遗忘者)
udurudu-(耍嘴)+ -nku= udurudunku(耍嘴皮的人)
从上面列举的这些实例完全可以看出,鄂温克族的ewenke(鄂温克)一词的构成原理及其表现出的原始意义结构。不过,我们根据“鄂温克”一词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相关情况,并从构词学、语义学、历史学的角度去客观实在地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对该称谓进一步解释为“从高处下来的人”“从高山密林中走下来的人”或“从山林中走向平原的人”等。因为,鄂温克族祖先在早期伴随牧养的驯鹿生活在高山密林中,后来为追求新生活以及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他们就走下高山密林,来到水草丰美的辽阔草原牧场,开始了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生活。由此说,鄂温克族的ewenke(鄂温克)这一民族称谓中,包含有该民族从高山密林下到辽阔草原,从牧养驯鹿的生产生活走向牧养牛马羊的畜牧业生产生活的伟大变迁和变革历史。
2. 鄂温克族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在贝加尔湖畔与鹿为生,考古痕迹可追溯至公元前两千年。鄂温克族有丰富的与自然相关的文化,他们和北方许多民族(包括现在在日本北方的阿伊努族)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在民族交流方面,受到满族、蒙古族、汉族、俄罗斯和日本的影响。从不同时期的鄂温克人取名就可以看出来。作者还特别提到了w.g.时期他们被迫取伟光正的名字,造成的心理伤害。在宗教方面,他们有自己的萨满教,自然神论,也曾受清政府北方藏传佛教的一些影响,但影响不大。

鄂温克族是我国人口第四少的民族,总共三万人。清朝把这三支叫作索伦本部、索伦别部1(使马)、索伦别部2(使鹿)。纪录片《犴达罕》的主角维加一家人属于占鄂温克族人口1%的现代使鹿鄂温克,就是仍在大兴安岭山里靠打猎为生的,保持着比较原始生活习惯、用枪的这一支。其他大部分都融入现代社会了。

早在公元前2000年,即铜、石器并用时代,鄂温克族的祖先就居住在外贝加尔湖和贝加尔湖沿岸地区。
据有关史料,鄂温克族在历史上迁徙和活动过的地方,涉及西伯利亚、白令海峡、日本海、长白山、大小兴安岭、黑龙江流域、呼伦贝尔草原等地区和海域。现在被称为鄂温克族的人,绝大多数生活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鄂温克人使用的语言就叫鄂温克语,我国境内的鄂温克语没有文字,但俄罗斯的鄂温克语在20世纪30年代就用斯拉夫字母创制了文字,而且使用至今。我国的鄂温克族虽然没有文字,但从辽金两代起就通过契丹文、女真文、蒙古文、满文、汉文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从清初开始,鄂温克族的上层和中产阶级中,通过满文和汉文学习文化知识的逐渐多了起来。在日本统治东北时期,鄂温克族许多适龄孩童被迫到日本人开办的学校,通过日语来学习文化知识。另外,生活在俄罗斯统治区域,或者生活在俄罗斯边境线的鄂温克人,也到俄罗斯人办的学校学过俄文。
从17世纪末期开始:(1)受到俄罗斯人的残酷统治和剥削,充当俄罗斯人的劳役、女仆、长工以及农田地的苦工。(2)同时,条件较好的鄂温克人不仅自己学习俄文,还让孩子们到俄罗斯学校学习俄文。(3)被迫到东正教教堂让教父给孩子起俄罗斯语人名,他们的信仰世界受东正教的强烈影响而变成萨满教和东正教双重宗教信仰。(4)后来,他们用苦役换来的卢布从其他通古斯人(包括那乃人)手里买来驯鹿,发展了山林间自然牧养驯鹿的畜牧产业。
事实上,任何一个读过山林间自然牧养驯鹿的鄂温克人的相关历史,以及真实地了解他们历史的人都明白,他们自从在山林间自然牧养驯鹿和经营驯鹿产业以后,这一在寒温带山林间自然牧养驯鹿的产业,一直是他们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条件。他们用鹿茸、鹿血、鹿尾、鹿肉、鹿皮、鹿角等驯鹿产品,从俄罗斯人经营的市场上换取卢布,再用卢布购买生活必需品或枪支弹药。跟他们精心经营的牧鹿产业相比,狩猎业是属于他们的一种附属性产业或者说是一种副业。尤其是,在无休止的战火、肆虐的火灾、贪婪的狩猎者面前,牧鹿鄂温克人生活的山林中可获取的猎物越来越少,他们经营的牧鹿产业发挥过无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家里的男孩长到12岁以后,父亲就让他用真枪实弹保护鹿群和学习打猎,并在15岁左右时就给孩子买枪在实践中练习保护驯鹿或打猎。

3. 曾编入八旗,族中有比较大的贫富差距,参与过平定准噶尔,抗击沙俄、日本,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人口一直不多,边境打仗时人口更加锐减。知名人士海兰察(哈哈,这是好多穿越小说里的人物)
沙俄入侵者,为收买鄂温克族上层人士和将领,封给他们公爵、军官、军士等荣誉、地位、官衔。然而,所有这些没有改变鄂温克族为土地和自由而战的信念和决心。他们用手中的枪杆子同沙俄入侵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抗战。特别是在雅克萨战役中,被编入八旗的鄂温克族官兵狠狠地打击了沙俄,因此受到清朝政府的嘉奖。可以说,鄂温克族官兵同沙俄一直打到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朝政府与沙俄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为止。

4. 北方民族的语言谱系也太有趣了。鄂温克内部的三种方言和三支有很大关系,其属于农、林、牧、狩猎的词汇比例不同。
鄂温克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结构等方面同鄂伦春语、埃文基语、埃文语、奥罗奇语、乌依勒塔语等最为接近。另外,跟赫哲语、那乃语、乌利奇语、乌德盖语、奥罗克语、涅基达尔语、锡伯语、满语、女真语等的关系也十分密切。鄂温克语与蒙古语族诸语言及突厥语族诸语言的关系也相当密切和深远。相比之下,蒙古语族诸语言与鄂温克语之间的关系,要比突厥语族语言同鄂温克语的关系更亲近。鄂温克语与日语、朝鲜语、日本的阿依努语、北美的爱斯基摩语及印地安语,以及北欧的萨米语等之间也存在极其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鄂温克语里有方言差异,分辉方言、莫方言、敖方言三大方言。

5. 服饰文化部分还是分成三支:辉河(索伦)、莫日格勒河(通古斯)、敖鲁古雅(雅库特,传说中的驯鹿国)。他们的服饰有点不同。但是总体而言,体验出寒温带且有明显四季变化的特色。
到了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的冬天,他们就会穿用手工处理好的绵羊皮、山羊皮、羊羔皮等缝制而成的毛皮长袍。而且,天越冷他们穿的毛皮长袍的毛会越长,甚至在毛皮长袍外面还要穿用长毛山羊毛皮缝制的短皮衣。除此之外,还要穿用各种野生动物的毛皮、牛羊的毛皮等缝制的鞋帽。
到了30℃左右的炎热夏季,他们自然而然地穿上用各种布料或绸缎缝制的单布长袍,或穿上单薄的衣裤。但是,他们脚上穿的长靿靴子则是用将毛去干净的相对软和而薄的牛皮制成。
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一般都穿薄棉长袍。这种长袍,有里子和面子布料,且还有薄薄的一层棉花。春天穿在身上,能够抵御春天的寒气,特别是初春季节完全能够抵挡春寒。因为,他们生活区域的春天,很长一段时间还带着冬天留下的寒气,并常常延续到春季的后期。所以,在春天人们都习惯于穿薄棉长袍。这个季节,他们脚上穿的是将毛去干净而用又厚又硬的牛皮制成的长靿靴子。
到了凉爽又风大的秋季,鄂温克人基本都穿带里子的长袍,或者穿用较厚的呢料布缝制的长袍。因为,带里子的长袍或呢料长袍都很挡风,又适合于凉爽的秋季穿用。不过,在秋季穿的双料长袍,也就是带里子的长袍的里外布料都比较厚。她们做秋季长袍时,要选用有一定厚度的布料做长袍的面料和里子。脚上穿的长筒靴子是由去掉毛的有一定硬度和厚度的牛皮制成的。

他们会使用狍子、黄羊、驯鹿、灰鼠、雪貂等等动物皮毛来制作衣服,纹样也很美!
鄂温克族在严寒的冬季生活中使用的这些毛皮或皮制服饰及其他皮制品上面一般都有各种装饰花纹,看着既雅致又美观大方。其装饰纹样以云卷图或驯鹿角图为多,当然也有表现或象征各种花木和各种动物的图案或几何图形。同时,用从颜色鲜艳的花草中提炼出来的红、蓝、绿等颜料加以点缀,这使那些皮制衣物及皮制品上的图案或花样变得更加活灵活现,表现着不同风格和意味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她们还习惯于用加工好的带毛狍腿皮等原料,精心缝制小巧玲珑而又十分实用的短毛皮背包。有的人在狍腿皮包的上部或正面处,用褐色、白色、黑色的狍腿毛皮相互搭配缝制出花样各异的毛皮图案来,从而给人一种来自自然的美感或艺术享受。在鄂温克族的毛皮或皮制服饰文化中,被展示出来的样式或花纹图案十分丰富,选择什么样的款式或图案均由个人的兴趣或爱好来定。不过,可以看得出来,鄂温克族服饰的绝大多数款式及花纹图案,同她们生存的自然环境,所接触到的自然现象、自然物种、自然变化、自然感觉、自然享受等均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6. 一些生活习俗。鄂温克人的饮食禁忌是鲶鱼!他们觉得鲶鱼不善良,他们只吃善良的动物。鲶鱼:???我觉得可能和鲶鱼不净,吃了容易生病有关。这章讲了很多奶制品,跟其他游牧民族差不多。最喜欢的饮料是牛奶茶。
搭的住所有几种:圆锥形的叫仙人柱,圆柱形的叫游牧包,木制房叫圆木屋。仙人柱和游牧包的结合体可能是我们常见的尖顶敖包,顶比较陡峭的那种。(敖包是许多民族通用的一个词,最早的意思是住的“土包”)

在过去,生活在内蒙古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的鄂温克族,常年伴随自然牧养的驯鹿群在兴安岭深处的牧场上四处迁徙。而且,他们为了保护兴安岭的绿色,为了保护兴安岭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从不大兴土木地搞什么建筑、盖什么房屋,只是用桦树皮和一些桦木棍搭建简易、环保、生态、纯绿色的“仙人住”帐篷,生活起居也十分简陋。加上山林牧场的不断退化,他们在山林中的自然牧养驯鹿产业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即使是这样,性格坚强的牧养驯鹿的鄂温克族,却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着一次次面临的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迎来了一个个美丽如画的春天。
不过在这本书里没有看到和音乐有关的内容,除了民歌。纪录片里出现过一种用牙齿和手指合作tan的,像弹棉花一样的乐器,不知道叫啥。那个调子和阿依努民歌有点相像,听起来很清冷和悲伤。
查到了,是口弦琴。

7. 驯鹿是鄂温克人的家畜,随着自然环境日益恶劣,养护条件非常不好,而且因为驯鹿很难圈养,所以在驯鹿养殖初期遇到了很多困难。背后的辛酸和心痛可以想象。想找些新资料看看现在驯鹿养得怎么样。

就像日本有很多关于海和鱼的词语一样,鄂温克人也有很多关于驯鹿的语言:
他们每天的语言交流,几乎都离不开驯鹿,以及驯鹿生产生活、与驯鹿有关的话题等,这就是他们的驯鹿文化语言。据他们讲,他们牧养的每一头驯鹿都有特定称呼,而且不论有多少头驯鹿起名字基本上不重复。他们习惯于根据驯鹿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态、不同毛色、不同结构特征、不同动作行为、不同性格和表情等给他们起名。例如:
zhinoho(吉闹胡)⇨二岁驯鹿的总称
sazhuuli(萨朱莉)⇨二岁母驯鹿
eewuhang(叶乌杭)⇨二岁公驯鹿
chalha(查勒哈)⇨白色驯鹿
chichikir(齐齐克尔)⇨雪白色母驯鹿
hochal(胡查勒)⇨雪白色公驯鹿
mokor(莫库尔)⇨无角小驯鹿
pika(皮卡)⇨走路不利索的驯鹿
pakung(怕坤)⇨歪嘴老年母驯鹿
mokuhang(莫库杭)⇨性格十分糟糕的母驯鹿

他们还习惯于用驯鹿的某一结构特征或动作行为比喻人。例如,他们把身材魁梧的人叫bukcha(布克查:身躯最大的驯鹿),称办事精干的人为zhino(吉诺),把不讲原则的人叫golo(果洛:无法驯服的驯鹿),把胃口大的人叫hulimow(虎力莫武:用整个驯鹿皮做的大驮袋),把总给人添麻烦的人叫namba(难罢:驯鹿驮的重行李),把舍己为人的人叫teni(特尼:用驯鹿皮做的又暖又软的坐垫),等等。牧养驯鹿的鄂温克人的日常用语也多与驯鹿有关。例如,早起见面时他们会问:“昨晚驯鹿没事吧?”或“昨晚驯鹿休息得好吗?”,傍晚见面时要问:“今天驯鹿吃得饱吗?”或“驯鹿都回来了吧?”,等等。从以上谈到的内容完全可以看出牧养驯鹿的鄂温克人独有的驯鹿文化语言,这些语言在他们的日常会话里拥有特殊地位,发挥着特有的语言功能。
白色驯鹿是最神圣最美好的东西。

本文双引号中的引用文字摘自朝克先生的《中国鄂温克族》!朝克先生是著名鄂温克族学者。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更新一下自己的睫角家族 (羊小苒)
- 听说可以发视频了 (momo)
- 奇珍异兽🐨|更新家里的爬宠 (羊小苒)
- 温馨搞笑🌸|2024年搞笑动物摄影奖获奖作品😋 (gegenfen)
- dk动物大百科 (李芯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