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新片,投名状,集结号和苹果
苏七七
1/《投名状》 大片看到现在,只有《墨攻》和《投名状》觉得好。我发现自己是个极其正面,极其主流,极其大众的人。看到邪不胜正强可凌弱就郁闷得很,看到睁眼说瞎话骗人骗己更是难受。香港导演拍大片,没有那股既骄且媚的奇特味道,尽量把故事说好,尽量拍得好看,尽量多一点思考,大概是久居鲍鱼之肆,居然能在张以亮陈可辛的片子里透透气,看到清气正气来。 《投名状》真是不错(金城武的演技除外,不过长得那么帅,原谅他吧……就是有点担心他演诸葛亮;李连杰倒是老一回发现他是会“演戏”,挺惊喜)。这个故事其实还是很理想主义的,比如那个山寨(有点象徐克《七剑》里的村庄),比如守苏州城的太平军的将军(人物还说得通,就是光脚乱发的造型有点寒),比如纳下投名状的三兄弟——庞青云有他的政治理想,赵二虎有他的个人道德理想,姜午阳有他的兄弟情义理想。 在电影里头,赵二虎的人性最无可挑剔——“他是个好人”,情长意重,快意恩仇。但这种个体道德在乱世中既难推广,也难存活,这是个注定的悲剧性人物。姜午阳寄希望于个体与个体之间的道德承诺,这个其实既是一个互利同盟,又有一种情感担当——是个好东西,而且这种东西在电影里也不能说完全破产,至少庞清云不是谈笑间把赵二虎干掉的,他还有种种内心的追问与自辩呢。而庞青云的政治理想,虽然在片子里表现得不充分,但这个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人,没有完全泯灭掉“人”所具备的理想,象三公一样服从利益至上,个人生存与享乐至上的原则。他明了利益关系,他想坐上江苏巡抚的位置,但他也还想军纪严明,想减免赋税——他不信任个体道德与个体之间的道德承诺,但他试图在利益网络中找到他的生存空间,并尽量拓展他的生存空间,从而实现他海清河晏的政治理想。——归结到一点上,这是多么“救世主”的理想。 但这个理想又多么的脆弱和不可靠。以至于看完这个电影,从画面与情节中脱身而出后,马上就会发现电影在人物与情节设置上的不牢固。第一,庞青云的这个理想本身是无法实现的,要实现这个理想,只能是拥兵自重,成为一个地方军阀,搞军事独裁——在辖区里理想一把,要是不被中央势力消灭,就再扩大吧,最后改朝换代,成就一番文景之治。但他的个人道德与政治理想是不可能基因遗传的,几代之后,又是一个慈禧。(在电影的背景时代,向现代社会过渡的关口,这个理想更没戏。)第二,电影里的庞青云呢,在政治上过度幼稚,很难想象他如此爽快地交出兵权,想在江苏巡抚的任上建设一个桃花源。——象我政治上这么幼稚的人都觉得这就是伸脖子等杀头啊,世界上不会有这么一个庞青云的。 电影里之所以冒出这么一个庞青云,我想是因为如果有这么个庞青云,他所遭受的腹背夹击的悲剧可以比较深刻——为了理想,他让兄弟们当铺路石,可兄弟们不想当铺路石,当面给了他一刀,说他背叛了他们;也为了在一个摄魂怪的体系里要求理想,体系从背后给了他一枪又一枪,因为他也是他们的叛逆者。庞青云犯了双重的错,他走的是一条死路。 对庞青云道路的描述、质疑与检讨,是我看到的《投名状》。(汗一个,我老是不注意儿女情长的东西,我的思维是多么男性化啊!片子里的徐静蕾多么好,相信命运,相信自己的身体的情感,女人就该这样?)这个东西意义大不大呢?庞青云提供的是一个比较陈旧的理想模式与道路,这个东西就算不看电影,我们大体上已经知道它破产了。但电影还是挺好的。因为电影重申了两个基本点:1/不要对体制寄予任何期望(赵二虎被一根一根箭杀死的段落,可视为对《英雄》的结尾的反拔);2/个体道德与个体之间的道德承诺虽然有限,但依然构成了底层社会的希望与力量所在,——当然电影对这个也是挺茫然的。 有的人死了,但是他活着。我不怕看好人死掉,但是怕看一个好人也没有的电影(比如《黄金甲》,《英雄》算是为天下献身能有个风光大葬,《黄金甲》算是再反抗也是死路一条?威逼加利诱?我真是不太能理解张艺谋……也许他也呈现出了一种心理状态,很准确)。《投名状》这个片子的风格是悲愤,却不让人绝望。 2/《集结号》 这个片子看得真绝望。刚刚看到说好莱坞电影是看了让人想再活一星期的,这个片子看得人一星期都不想活了。——不是因为电影的内容深刻,沉痛得让人绝望,而是冯小刚的这种想法,这种态度,这种拍法太让人绝望了。这个跟我会想易先生干嘛当汉奸差不多,我会想冯小刚干吗要拍这个呢? 电影的音乐耸人听闻……以及其它种种。评论不下去。也许也有别人觉得没什么,但我还是受不了。半夜去看首映式,看完了睡觉都睡得不舒服,还好第二天是个大晴天,儿子很可爱。 3/《苹果》 如果有“女性电影”或者“女性主义电影”这么一说的话,李玉是国内最好的。她在用镜头捕捉女性的感受与心理上真是帖切。逼得很近很近,但又有一种非常了解非常温柔的态度,有一种心疼在里面。——所谓“姐妹情谊”。 买碟看的《苹果》,还好是未删节版的《迷失北京》。一开始的几段床戏拍得很好。——如果跟李安来对比,李安还是很概念的,很男性的,很大张旗鼓召告天下的:性是这么了不起,从阴道就能通到女人的心里去了。在SM的角色变化中,双方的身/心都互相换位一通,相互理解,相互怜惜(主要还是王对易的怜惜),相互有了点绵绵情意。 但李玉拍得要平常得多,卑微得多,没有那么干净的场景,镜头也晃来晃去不清爽——她就是要这种“不干净”的感觉。性没有那么伟大,不是净化剂,大部分的时候,是男人把女人当作性工具,生育工具,小部分的时候,女人也有性需求能得到点快乐。在《苹果》里,男人都还不是坏到极点的男人,女人呢,也都不是良家妇女,贞节烈女,只是在这个初看是两个阶层的斗争的电影里,看到最后的,更沁入到女人的痛苦里的,还是两种性别的斗争——总是强者欺负了弱者,底层的妇女就成了双重的欺负对象。 被欺负了怎么办?第一,愤起反抗。比如戴锦华的路子。第二,颠覆这种迫害关系,不进入这个游戏和规则。比如王小波的小说。第三,被欺负了,受伤害了,但,我还是我。我没有能力也不打算去反抗什么,但我如果身体还好,还有工作能力,还有一点生活的信心,那么可以离开,一个人过,一个人带孩子。比如电影里的苹果和好多别的女人。——这是个很朴素的道路,不彻底。男人不一定是必要的,坏男人有比没有还糟,但是如果有一个不那么坏的,懂点感情的,也还可以一起过吧。(我把重感情的男人视为“有女性气质”,是个褒义词)。 从电影的角度说,李玉的这个电影还是有问题的。她最擅长的东西,还是描述女性的生活与心理,她能拍出泥泞中的花,看似最普通的女人身上最好的东西。但这个叫《迷失北京》的电影,主题似乎在欲望,政治,都市之间游移不定,对身体的动荡又有力的特写之后,常常接进一个北京的大全景——这种解释性或抒情性的镜头一下了拉得太远了,反而没有逻辑和力量,容易分散了注意力。而片尾将两个女人搁在一起的镜头,也太理想化了一些。
你的回复
回复请先 登录 , 或 注册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讨论 ( 更多 )
- 和deepseek尬诗 (微凉)
- 刺槐树 (Aveline)
- 我,是一切的根源。 (二部半)
- 《瞎子》 (月亮鎖骨)
- 分享:埃马纽埃尔·列维纳斯:保罗·策兰:从存在到他者 (子健)